關於處暑的作文:處暑1000字大綱

土俗以處暑後,天氣猶暄,約再歷十八日而始涼;諺雲:處暑十八盆,謂沐浴十八日也。

關於處暑的作文:處暑1000字大綱

——顧鐵卿《清嘉錄》

處暑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也是入秋後第二個節氣。歷書記載:“鬥指戊為處暑,暑將退,伏而潛處,故名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這時的三伏天氣已過或接近尾聲,所以稱“暑氣至此而止矣”。全國各地也都有“處暑寒來”的諺語,說明夏天的暑氣逐漸消退。

話雖如此,但所謂“秋老虎”可不能小覷,尤其在臺灣,此時的酷熱天氣絕不亞於夏季,甚至與大暑小暑時節不相上下,更是颱風經常造訪寶島的時候,俗話說“不驚七月半鬼,只驚七月半水。”燥熱與暴交相襲擊帶來的氣候變化,不能不提防。

一般農民在處暑這天有許多事要做。先要收麻。爸爸在前面砍,孩子跟在後面,一捧一捧地抱進院子,堆起來。媽媽拿著一塊薄薄彎彎的鐵片,把麻一縷縷刮下來。麻收好了,要翻地,“處暑蘿蔔白露菜”,翻好地,就可以種蘿蔔了。

這兩件事做完,就可以“祭田神”了。然而這只是熱鬧的開頭。在處暑到白露的這15天裡,會碰上兩個十分隆重的節日。一個是七夕,一個是中元,都是華人習俗裡相當重要的節日。七夕的纏綿傳說與中元的尊祀鬼神,都富有一種民間的淳樸風情,反映著人們關心的情愛與憂懼。

祭祖、迎秋:處暑節氣前後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舊時民間從七月國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渡佈施活動。據說普度活動由開鬼門開始,然後豎燈篙、放河燈招引孤魂;而主體則在搭建普度壇、架設孤棚,穿插搶孤等行事,最後以關鬼門結束。時至今日,已成為祭祖的重大活動,宜蘭頭城的搶孤更是全臺矚目的特殊習俗。

放河燈: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是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亦表現了華人慣有的溫厚善良,而當整條河上都飄滿了荷花燈,那美景更是一絕。

開漁節:對於沿海漁民來說,處暑以後正是漁業收穫的時節,每年處暑期間,在浙江省沿海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開漁節,決定在東海休漁結束的那一天,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歡送漁民開船出海。

“小暑大暑不暑,立秋處暑正當暑。”在這炎熱又多雨的季節,最好的養生辦法可不是躲在冷氣房裡,而是適當的運動,甚至是種種花草等與大地接觸的活動,讓自己的身體與世界有所交流,便也較能適應變化多端的氣候了,而這樣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境界,其實不正是國城規劃『高雄小城』的初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