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處暑的作文:暑止風涼到處暑1200字

每年8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0度時交處暑節氣。“處”含有躲藏、終止的意思。據考證,“處暑”一詞,在我國.2000年前成書的《國語》中就出現了,且明確是指氣溫的。後在西漢淮南王劉安的《淮南子·天文訓》中,已將“處暑”列入二十四節氣之中,可見其由來已久。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也即炎熱暑氣至此將退隱。因而,“處暑”既不同於前述的“小暑”、“大暑”,也不同於後面要說的“小寒”、“大寒”節氣,而是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

關於處暑的作文:暑止風涼到處暑1200字

節令到了“處暑”,氣溫進人了顯著變化階段,逐日下降,已不再暑氣逼人。節令的這種變化,自然也在農事上有所反映。古人留下的大量具有實用價值的諺語,如“一場秋一場涼”,“立秋三場雨,麻布扇子高擱起”,“立秋處暑天漸涼”等,就是對“處暑”時節氣候變化的直接描述。

“處暑”時節,由於夜寒晝暖,作物白天吸收的養分到晚上貯存,因而莊稼成熟很快。“處暑禾田連夜變”(山西);“處暑三日無青谷”(山東);“處暑三朝稻有孕”(浙江);“處暑滿田黃,家家修凜倉”(湖北);“處暑不處暑,七月十五吃稻黍”(河南)等,都說明“處暑”後作物很快就要收穫了。但沒有按時播種的莊稼,就要受到大自然的懲罰,“處暑,不回家”,“處暑不出頭,割得餵了牛”。說明誤了農時,不論棉花,還是糧食作物都不會有收成。這也許就是常言說的“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吧!

“處暑”前後,我國中部、東部和南部的廣大地區,日平均氣溫仍在22℃以上。民間常說的“秋老虎”、“秋辣子”,即指此時若遇氣候異常年份,秋熱仍較甚,中午前後的氣溫仍可達35℃以上。俗諺“秋老虎,毒如虎”正提醒著人們,秋天還會有熱天氣。

所謂“秋老虎”是“立秋”以後天氣的短期回熱現象。氣象學表明,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國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該高壓控制下,晴朗少雲,日射強烈,氣溫回升。這種回熱天氣歐洲稱之為“老婦夏”天氣,北美人稱之為“印第安夏”天氣。

由於我國地域遼闊,“秋老虎”的表現略有不同,如華南的“秋老虎”要比長江流域的來得遲,一般約推遲三個節氣。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時間有長有短,半個月至2個月不等。有時“秋老虎”來了去,去了又回頭。“秋老虎”天氣,雖然氣溫較高,但總的來說空氣乾燥,陽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熱,不至於熱得喘不過氣來。

但總的來看,“處暑”期間的氣候特點是,白天熱早晚涼,晝夜溫差大,降水少,空氣溼度低。在這樣的環境下,人易出現口鼻乾燥、咽乾脣焦的燥症。因而,衣服不要加得太多,忌捂,但也不能過涼。所以,飲食起居均要調劑周到。

不過,較大的溫差,卻是各種秋莊稼生長髮育所需要的。這種溫差十分有利於作物體內幹物質的形成和積累。因此,“處暑”以後,各種莊稼成熟得格外快。此時,晚稻正值圓稈,甘薯薯塊正膨大,夏玉米、高粱陸續可收,棉花吐絮日漸豐盛;蘋果、梨子等也正值最後的膨大定型期。因而,此時是決定秋莊稼收成的關鍵期,自然對水分需求量也相對偏多。正如諺語所云:“處暑不澆苗,到老無好稻”,“千澆萬澆,不如處暑一澆”,“處暑雨如金”等。

當然了,在充足水分供應的基礎上,為莊稼提供大量的肥料,也是增產增收的關鍵。因此,此時適時施肥以及田間管理均不可放鬆乃至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