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家鄉味道作文800字

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先不說別的,就說吃吧,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飲食習慣,口味不一樣,特點也不一樣。我們的飲食是極具文化知識的。每一種傳統美食都有屬於他的故事和起源。

舌尖上的家鄉味道作文800字

在我的家鄉浙江台州,有一種特有的地方傳統小吃——食餅筒,他面皮薄韌、作料鮮香,台州人總喜歡把它放在端午節、清明節或立夏這一天食用。我一直很好奇食餅筒到底是從何時起源,台州人的這種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於是我就上網搜了一下,關於食餅筒的起源有兩個,第一個是我們熟知的:抗倭時期,名將戚繼光守在軍營,一個士兵忽然來報:“不好啦!倭寇打進來了!”戚繼光大驚失色,雖然家家戶戶都送來了菜餚,但眼下情況緊急,怎麼來得及吃呢?讓士兵們餓著肚子去打也不行呀。一位聰明的漁家女想到了辦法——用餅皮把菜都剝了起來再送給士兵嗎,就能邊走邊吃了。第二種說法則是濟公和尚見每餐剩下了不少菜,就把剩菜裹進餅皮,留到下一頓再吃。

不管這種傳統美食的起源怎樣,如今的食餅筒已經成了台州內無人不曉的名小吃了。不過堅持自己製作外面一層餅皮的人已經不多了,大多數人家總是買外面賣的餅皮或直接買做好的食餅筒。

不過我們家總喜歡自己做餡料,自己包,不過餅皮是在外面買的。

在立夏這一天,一大早媽媽就出門預定餅皮,中午再去取。做餅皮早期稱為“拭餅”,具體做法就是把麵粉拌水拌成粉漿,這粉漿又軟綿又有韌性,做時燒熱火爐板,拈一團粉漿,然後用嫻熟的手法順時針或逆時針均勻的抹一圈,半分鐘左右便會定型,揭起來,一張餅皮就完成了。一些手藝好的人拭的薄而無洞,十分有韌性,而且動作行雲流水,一氣呵成,一張張薄餅似乎是從他手中“流”出來的,我怎麼也看不夠,原來看似簡單的動作也能有如此大的魅力。

餡料是媽媽自己做的,像什麼洋蔥炒肉、蝦仁炒青豆、豆腐乾、雞蛋條、炒米麵……五八門的菜總能擺滿一桌子,看一眼都能大飽眼福。

中午,大家坐在桌子前,拿一片餅皮,按自己的喜好把各種菜平鋪在餅皮上,然後捲起來,為了吃的時候不漏出來,通常會在卷一圈後把首尾往裡折,然後再繼續卷,有時還會放一勺肉汁。選好後一口咬下去,滿口鮮香,不同的菜的味道夾雜在一起,不但不相互影響衝突,反而更加美味。還有柔韌的散發著一股米香的餅皮。真不愧是台州傳統美食。

俗話說:“疰夏無麥餅,白碌做世人。(夏這一天不吃食餅筒,就是白做人了。)”家鄉的食品筒並不是山珍海味,但他卻有著山的濃郁和海的鮮美。不管我將來在哪兒,都忘不了他——舌尖上的家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