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訊科技2.0優秀案例(精選7篇)作文

篇一:教師資訊科技2.0優秀案例

教師資訊科技2.0優秀案例(精選7篇)作文

能力維度

學情分析

所屬環境

混合學習環境

微能力點

B1技術支援的測驗與練習

教學環境

混合學習環境

測驗工具

希沃白板5

基本功能及特點

希沃白板5建立互動課堂,教師學生共同參與,用遊戲化的小組競爭將學生帶入教學情景,在遊戲情境中進行課堂檢測,提升學生對知識檢測內容以及形式的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實現課堂高效的互動性。

課堂活動中的分組競爭是非常好的測驗活動。分組競爭課堂活動是一種限時競爭,兩組PK,多人互動的課堂測驗小遊戲。適用於讓學生快速辨別正確概念或選項的教學場景。活躍課堂氛圍。寓教於樂。限時競爭檢測形式,不僅能讓學生積極參與,激發榮譽感,迅速判斷學生掌握知識準確度而且還能反覆鞏固糾錯,直到學生全部掌握知識點。

測驗與練習實踐方案

一、應用情境

在《傳統節日中的“家”》一課,國小生經常會把傳統節日和其他節日混淆,這是一個學習難點。在師生共同總結傳統節日以及相關習俗之後,需要鞏固、反饋、檢測學生對傳統節日與非傳統節日的區分以及相關習俗的瞭解程度。因此,運用分組競爭檢測形式,把傳統節日和其他節日放在一起,通過遊戲比賽進行鞏固檢測。

二、使用策略

希沃白板5中的課堂活動分組競爭是非常適合國小生課堂檢測,是趣味性、競爭性以及檢測性融為一體的教學方式。我把傳統節日和非傳統節日分成兩組,學生也分為兩組,用希沃分組競爭進行點選比賽,每一次競賽都有檢測結果以及正誤的呈現,讓孩子們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問題並且及時改正。

三、實施過程

1、教師製作分組競爭的課件分別輸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重陽節、中秋節、聖誕節、元旦、五一勞動節、教師節、國慶節,讓學生辨別哪些是傳統節日。

2、教師進行賽前分組,並且說明比賽要求讓學生明確是限時比賽,比賽結束即出結果。

3、學生分組比賽,通過軟體檢視答案,師生共同總結區分傳統節日和非傳統節日,提高下次檢測的正確率。

4、在這種有趣的競爭的機制活動下,由於國小生活潑好動,課堂容易出現以下幾個意外情況:

①課堂紀律容易出現混亂,沒有參加比賽的孩子會著急到希沃白板前面幫助參加比賽的孩子。

預設解決方案:教師需要賽前講清楚規則可以分層要求,比如:前幾組比賽時,其他同同學可以通過語言動作幫助比賽的同學完成檢測。這樣既能滿足其他同學參與的積極性還能降低檢測難度以鞏固反饋為檢測目的。當孩子們逐漸掌握牢固後,教師提出比賽的紀律要求,其他同學只能安靜觀看,不能幫忙,讓參與比賽的同學真正進行檢測。

②比賽失敗檢測分數低的同學容易有挫敗感,不知道自己的錯誤點。

預設解決方案:希沃分組競賽測試結果沒有明確學生具體錯哪個知識點哪個節日選錯了,教師可以分配給其他沒有參加比賽的同學作為第二評委,認真觀看比賽過程,把同學選錯的節日記下來,比賽結束後提出指正,讓參與比賽的同學錯有所得,真正達到檢測有結果有反饋有提高。

篇二:教師資訊科技2.0優秀案例

能力維度

學法指導

所屬環境

多媒體教學環境□混合學習環境□智慧學習環境

微能力點

A7技術支援的總結提升

教學環境

多媒體教學環境

教學主題

教科版科學三年級第三單元第3課《測量氣溫》

教學物件

三年級學生

教學內容

《測量氣溫》一課的總結提升環節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總結本課的重點一天的氣溫變化是有規律的,早晚低,午後高。

2、科學探究目標:總結歸納“繪製一天的氣溫柱狀圖”的方法,揭示繪製要點及口訣,幫助學生進一步熟練繪製方法。

3、科學態度目標:利用展示臺展示學生的作業,對出現錯誤的作業給予針對性的糾正,引發全體學生對此類問題的高度關注,避免出現類似錯誤。展示正確的作業樣例,示範引導。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充分利用師評、生評、自評等評價方式,總結提升,提高學生的課業質量,鼓勵學生堅持記錄氣溫,像科學家那樣做,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重點

總結本課的重點一天的氣溫變化是有規律的,早晚低,午後高。總結歸納“繪製一天的氣溫柱狀圖”的方法,揭示繪製要點及口訣,幫助學生進一步熟練繪製方法。

學習難點

對出現錯誤的作業給予針對性的糾正,引發全體學生對此類問題的高度關注,避免出現類似錯誤。展示正確的作業樣例,示範引導。

所選技術

電子白板、PPT課件、實物投影展示臺

技術使用目的

簡單易行,高效實用,利用課件出示總結本課重點便於學生更好地掌握重點,突破難點。直觀出示有代表性的作業,有針對性地糾正錯誤。展示優秀作品,示範引領,幫助更多的同學提高。

總結過程

一、教師總結本課重點

1、課件展示一天的氣溫,帶領學生複習一天的氣溫變化規律:早晚低,午後高。

2、總結本課重點“繪製一天的氣溫柱狀圖”的方法。

關注繪製的基本要點:

(1)找氣溫點上點

(2)對應條畫橫線

(3)塗顏色即完成

二、展示作業,評價提升

1、出示一個出現錯誤的作業,請學生評價一下。糾正錯誤,引起重視。

2、出示一個正確的範例,帶領學生進一步發現怎樣繪製能更加正確整潔規範。

二、結語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測量氣溫,發現了一天氣溫的變化規律,還學習了繪製一天的氣溫柱狀圖,希望大家堅持測量氣溫,做小小科學家。

篇三:教師資訊科技2.0優秀案例

能力維度

教學設計

所屬環境

混合學習環境

微能力點

B2微課程設計與製作

教學環境

混合學習環境

課題名稱

不同材料的餐具

選題意圖

不同材料的餐具有不同的特點,本課指導學生充分用眼、手、鼻、耳的感官,發現不同材料的餐具的特點,比較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結合疫情防控要求,指導學生選擇合適的餐具,推薦分餐的生活方式。

教學物件

二年級學生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積極觀察不同材料的餐具,學習使用科學詞彙描述材料的特點。

科學探究目標:充分用眼、手、鼻、耳的感官,發現不同材料的餐具的特點,比較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科學態度目標:記錄自己的觀察、發現並學會與別人交流分享。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知道人們會根據不同的需求選擇材料製造物品。

教學用途

課中教學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與重難點,讓學生在視訊的引導下規範操作,更好地突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指導學生記錄自己的觀察、發現並學會與別人交流分享。學習選擇優秀的餐具,養成分餐的生活習慣。

知識型別

理論講授型

製作方式

錄屏

預計時長

10分鐘

微課程設計

教學過程

(以時間為序具體描述微課的所有環節,至少包含導課,主體內容和小結三部分)

一、聚焦

同學們,大家好,我是哈爾濱市鐵嶺國小校的李木子老師,很高興能和同學們一起來學習這節科學課。現在請你調整好坐姿,眼睛和螢幕保持合適的距離,讓我們開始科學課的探索之旅吧。

初次見面,老師給大家帶來一件禮物,猜猜裡面是什麼?“有的顏色白如雪,有的身子硬如鐵,常常一日洗三遍,到了夜晚櫃中歇。”打一種廚房裡的日常用品。

對了,是“碗”

碗是我們常見的餐具,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不同材料的餐具”。

首先,請你準備這些學習用具,音樂停止就要回來喲。

準備學習用具:

學生活動手冊或科學實驗記錄本,筆,一個大盒子,放大鏡(可選)。

金屬碗,金屬勺;木碗,木勺;

塑料碗,塑料勺;陶瓷碗,陶瓷勺。

歡迎大家回來,讓我們一起大聲地讀一讀今天的學習目標。教師出鏡:

學習目標一:我能積極觀察不同材料的餐具,學習使用科學詞彙描述材料的特點。

學習目標二:我能及時記錄自己的觀察、發現並學會與別人交流分享。

學習目標三:我能知道人們會根據不同的需求選擇材料製造物品。

同學們,各種材料都有什麼特點?我們如何知道呢?

我們可以用眼睛、手、鼻子、耳朵來幫助我們觀察。

1、我們可以用眼睛看,藉助放大鏡仔細觀察,觀察材料的顏色,是否有花紋,是否能夠反光。

2、我們可以用手摸一摸,感覺材料是光滑還是粗糙。

我們也可以用手摳一摳,甚至折一折來探索材料是否堅硬。

我們還可以用手掂一掂,兩兩對比,感受材料的質量是比較輕還是比較重。

3、我們還可以用鼻子聞一聞材料的氣味。

4、最後,我們用耳朵聽一聽。

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用勺子輕敲桌面,兩兩對比。還有一種方法是用同種材料的勺子敲同種材料的碗。聽一聽發出的聲音是是清脆(高)還是低沉(低)。

二、探索

探索一:現在請你開始實驗吧,記得要把觀察到的材料的特點,及時用科學詞彙記錄下來,完成任務學習單。

探索二:同學們已經知道了四種材料的特點,現在我們來玩一個遊戲吧。

一個人只能描述餐具或材料的特點,

另一個人回答“是”或者“不是”,

最後猜出盒子裡的餐具。

三、研討

1、四種材料各有什麼特點?

2、四種材料做的勺子和碗各有什麼優點和缺點?

學生彙報

四、拓展

不同材料的餐具各有長處。最近有個“舌尖上的新風尚”——分餐,大家聽說了嗎?

我們外出就餐一定要使用公勺公筷,家庭就餐也建議每位家庭成員都配備個人專用餐具。

今天,李老師就帶大家到超市去看看,學習如何挑選餐具。

超市裡,陶瓷餐具數量居多,中國是瓷器的故鄉。17世紀起,大批瓷器銷往歐洲。當時歐洲的報刊上說:“瓷器精美而昂貴,只有達官顯貴才買得起。”18世紀初,中國瓷器普及到歐洲一般家庭,社會上出現了一股“中國熱”。在當時歐洲人的概念中,瓷器china就是中國。

我們選擇陶瓷餐具,應儘量挑選釉中彩釉下彩器皿,挑選餐具內壁裝飾圖案較少,圖案顏色光亮的產品。

挑選塑料餐具,要選擇聞起來沒有氣味,裝飾圖案少的,挑選帶有PP5標誌的塑料餐具。

挑選不鏽鋼餐具,要選擇掂起來較重,光潔度高的餐具,建議挑選標有304標識的不鏽鋼餐具。

挑選木質餐具,選擇堅硬光滑無裂痕的。儘量不選刷過漆的,不買顏色特別白或者特別豔的。家庭常用的木質筷子,建議半年更換一次。

除了今天我們學習的四種餐具,生活中還可以看到紙質餐具,玻璃餐具,銀質餐具等。

同學們,你還知道哪些物品可以用不同的材料製成嗎?

設計意圖

(從教學方法、學習任務單、案例選取、內容編排呈現、互動設計、技術運用等方面進行說明)

謎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課程與生活的聯絡,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給予學生準備學習用具的指導,為孩子們做的準備物品提供範例。

明確學習目標,為學習指明方向。

指導學生有序進行實驗,對實驗方法進行梳理,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試驗任務。

對實驗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提前給予必要的關注。

提醒學生完成學習記錄單,強調科學詞彙的有效運用。

利用表格梳理各種不同材料的餐具的特點,直觀清晰準確。

回顧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學以致用,指導學生挑選好的餐具,養成更好地健康分餐習慣。

篇四:教師資訊科技2.0優秀案例

能力維度

學法指導

所屬環境

混合學習環境

微能力點

B4技術支援的發現與解決問題

教學環境

多媒體教學班級、實驗室、家校網路環境

活動主題

利用土壤測試儀科學種植早豆角

活動物件

國小四年級學生

活動內容

科學合理化種植早豆角

活動目標

一、通過種植活動。掌握科學種植技術,培養學生親近自然,熱愛勞動的興趣,產生探究的慾望和創新意識。

二、通過參與種植活動,指導學生應用資訊科技收集查詢相關資料,學習相關植物知識,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動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理論結合實際的能力。

第三,通過種植活動綜合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使學生在活動中逐漸養成耐心、責任心和持之以恆的優秀品質。

第四,通過種植活動形成班級特色學習檔案袋,利用資訊科技進行區域性展示,從而激發學生髮現與解決問題的學習熱情。

問題情境

學生不曾有種植早豆角的經驗,無適合場地栽培,只能使用盆栽種植,學生將通過高科技手段檢測土壤問題,改善種植方式,從而提高早豆角質量和產量。

教師的支援

班級和專案小組同時開啟早豆角種植,提供檢測儀器,指導學生觀察、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指導學生利用網路資源查詢種植資料、展示學習成果。

教學資源

資源名稱

百度

清單及描述

早豆角種植技巧

形式(型別)

查閱資料

資源名稱

動圖app

清單及描述

利用過程性記錄照片形成早豆角一生生長變化動圖

形式(型別)

收集整理

技術工具

土壤測試儀、可上網的電腦、微信公眾號等展示平臺

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

1、學生定期對植物生長變化中各因素做測試,其中包括天氣狀況、空氣溫度、空氣溼度、土壤溼度、土壤ph值、光照度。並對植物生長變化進行圖文並茂的記錄。

2、學生隨時跟蹤各種資料,準確瞭解土壤資訊,學生通過查閱網路資料等方式瞭解早豆角種植特點,讓種植活動更加科學化!

3、對於種植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小組商討給予合理的方案,採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改善,並隨時觀察記錄其變化。

如藉助科技手段對土壤ph值進行檢測,早豆角的種植適宜範圍在6。2——7。0之間,而種植的土壤就需要在這個區間內,如達不到標準,同學們就會嘗試換土或者加肥料等方式;如出現光照問題,植物生長速度就會減緩,同學們會根據測量結果精準找到問題所在,將及時更換放置位置確保陽光充足;而隨時的關注土壤溼度更是一個必要的條件,對於國小生來說起到了較好的約束力,不是每天都需要澆水,而是要有量的標準,孩子們從中學習了更加合理化的保障植物了健康生長!從中積累了更多的種植經驗。

4、新增自己的種植小妙招,設計合理的工具輔助種植活動!

學生設定合理的對比實驗來比較音樂對於植物生長的影響,學習像小科學家一樣去探究!從而增加種植活動的樂趣!

學習成果

1、指導學生利用高科技完成種植早豆角活動,感受到收穫後的喜悅

2、觀察早豆角生長,形成特色觀察記錄。養成長期觀察的科學素養。

3、收集早豆角的栽種方法等相關資料並製成圖文並茂的文字資訊。培養了學生收集整理資訊的能力。

4、繪製早豆角的一生,更好的認識了綠色開花植物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各部分的結構及功能。

5、品嚐自己的勞動成果,學生能夠粗淺的掌握種植技術,並體會勞動的艱辛。

6、彙總種植過程中相關材料,形成班級特色學生學習檔案袋,在校區域性網路“小喇叭”做各班交流展示,通過學校、班級微信公眾號推送優秀記錄成果。從而建立學生的自信心和研究興趣!

篇五:教師資訊科技2.0優秀案例

能力維度

教學設計

所屬環境

混合學習環境

微能力點

B3探究型學習活動設計

教學環境

線上教學、線下教學

教學主題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教學物件

四年級學生

學情分析

學生對聲音並不陌生,但對於物體是如何發出聲音的有各種不同的想法。這些想法是否正確呢?讓學生親自實踐來揭示聲音的本質是最好的辦法。

教學資源

手機慢動作拍攝效果微課、手機慢動作拍攝技術微課、多媒體課件

階段一:確定預期結果

所確定的目標

學生能觀察、比較、描述物體發聲和不發聲時的不同,從多個物體發聲的觀察事實中對原因進行假設性揭示並親自實踐驗證,同時藉助手機慢動作拍攝技術來觀察實驗中不易觀察到的現象,發現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作為教師,我們需要思考哪些基本問題?

1、教師設計的學習活動可操作性強,以學生為中心,能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

2、教師選擇了恰當的技術(手機慢動作拍攝)支援探究型活動的開展,並能通過微信、QQ等班級群對學生活動探索過程進行跟蹤和記錄,及時反饋干預。

3、教師對技術應用環境和學生能力做了周全考慮,並制定恰當應對方案。

(1)技術應用環境:IOS系統、安卓等常見系統手機慢動作拍攝方式。

(2)學生能力:呈現常規物體發聲慢動作視訊和呈現豐富物體發聲慢動作視訊。

通過這一課程,預期學生能研究

1、通過多個物體發聲的實驗活動,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2、通過手機拍攝慢動作視訊,展示聲音產生過程中物體運動的細節表現。

作為單元學習的結果,學生會了解到哪些重要的知識與技能?

學生將知道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學生將能夠

從多個物體發聲的觀察事實中,對原因進行驗證性解釋,並藉助動手實驗與手機慢動作拍攝進行實踐驗證。

階段二:確定合適的評價標準

什麼能夠用來證明學生理解了所學知識

表現性任務

學生能夠親自動手操作,規範完成實驗,並能藉助教師微課視訊與自己所拍視訊對聲音產生的原因進行合理解釋。

根據階段1的預期結果,還需要收集哪些證據?

其他證據

學生能夠進行小組內與班級內的線上互動交流,通過資源共享,觀察與比較,尋找、嘗試、發現更多物體發聲的原因。

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反饋

1、學生能通過自己動手實踐,規範完成實驗,解釋原因。

2、學生能學習教師微課,拍攝自己實驗時的慢動作視訊並展示。

3、學生能根據教師微課,進行聲音細節畫面的創意性慢動作拍攝並展示。(如除固體以外的水、空氣……)

階段三:設計學習體驗

教與學的體驗順序應該怎麼安排才能有助於學生參與、發展和展示預期理解?

教師通過對A。自主實驗探究B。如何藉助技術工具等活動的設計,期待學生能將技術工具應用於科學探索活動中,在動手實驗時發現,在操作技術中理解,大大降低了觀察與描述的客觀難度,增加了活動的趣味性和豐富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不斷深入,不同程度地提升自我的科學探索能力和利用資訊科技進行學習的能力。

篇六:教師資訊科技2.0優秀案例

能力維度

學法指導

所屬環境

多媒體教學環境

微能力點

A5技術支援的課堂匯入

教學環境

多媒體教學環境

教學主題

《遼闊的國土》

教學物件

五年級學生

教學目標

讓學生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著許多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蹟的國家,體驗熱情國土的情感;

幫助學生了解祖國,具有關注祖國國土的意識;

讓學生初步學會看中國地圖、行政區劃地圖等,培養學生良好的讀圖習慣。

教學內容

本科教學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我國的地理位置、領土面積、海陸疆域、行政區劃等知識,臺灣島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國的領土神聖不可侵犯。

匯入目的

1、通過情境創設,引起學生對祖國國土遼闊的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2、讓學生通過與自己平時的旅遊經歷密切相關的圖片,感愛到祖國地域遼闊,認同學習目標並樂於探究。

3、通過學生已知的對祖國的瞭解,建立學習信心,進而樂於深入瞭解這一領域裡自己未知的內容國。

4、明確本課的學習內容,奠定良好的課堂學習基調。

媒體資源

PPT課件

技術工具

多媒體教室

匯入描述

課堂匯入是一節課的開端,重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出課堂講課內容,併為課堂教學奠定基調。

1、當前課堂匯入環節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現年齡段的學生,對祖國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需要教師引導其梳理、分析,提升和完善這份認知,通過開展一系列恰當的活動,讓學生進行情感體驗,從而瞭解祖國、認識祖國,熱愛祖國。

當前課堂匯入環節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比如課件中出示的圖片內容應選擇大多數學生熟知的,讓學生有親近感、熟悉感,在觀看這組多媒體課件時讓學生及時反饋這是哪裡,播放結束時師生溝通的問題也要多元化一些,從風景名稱、方位、地形等多種角度引導,總之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稍顯不足。

2、藉助資訊科技改進課堂匯入的必要性

在匯入過程中,通過真實的圖片展現祖國疆域遼闊、地形多樣、地貌不一,呈現學生較為熟悉的圖片又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有親切感,樂於探究。

通過背景音樂《大中國》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歌詞中提到到祖國的長江、黃河、長城等既是中國的象徵,也是祖國地形多樣,地域遼闊的體現。

通過音樂、圖片,還有學生看到知道的地方就大聲的說出它的名字等方式引發學生有意注意。

篇七:教師資訊科技2.0優秀案例

能力維度

學法指導

所屬環境

混合學習環境

微能力點

B6技術支援的展示交流

教學環境

資訊科技支撐的教學環境

活動主題

三年級(下)科學《運動和位置》一課技術支援下的展示交流設計

活動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物體有“靜止”和“運動”兩種狀態。

2、用相對於另一個物體的方向和距離來描述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的位置。

科學探究目標

1、判斷物體是“靜止”還是“運動”。

2、藉助方向盤、軟尺等工具,測定和表述某個物體在某個時刻的位置。

科學態度目標

1、關注生活中物體的“運動”和“靜止”狀態。

2、與同伴合作探究,並以事實為依據,開展交流研討。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確、便利和快捷。

物件分析

國小三年級學生對資訊2。0有關的互動遊戲活動充滿興趣,通過互動遊戲讓學生對位置和方向以及座標等知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技術工具

美麗科學教學平臺

使用目的

運用互動實驗遊戲讓學生對位置和方向以及座標等知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有效落實重難點。

展示交流

活動過程

時間方案

一、嘗試發現

聚焦(預設2分鐘)

出示火車運動動圖,提問:當我們站在地面觀察時,怎麼判斷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

二。探究形成

探索(預設20分鐘)△研討(預設15分鐘)

1、探索活動一:判斷物體運動與靜止

(提示:引導學生說出判斷時,需要與另一個物體比較位置。教師可以用“和……相比”的句式,代替“參考物”概念的表述)

(1)出示圖片(在運動會上),提問:哪些物體是運動的?哪些物體是靜止的?你的判斷依據是什麼?學生交流討論

(2)出示圖片(在公交汽車站),提問:哪些物體是運動的?哪些物體是靜止的?你的判斷的證據是什麼?學生交流討論

(3)出示圖片(在大草原上),先出示第一張圖,提問:老鷹在運動嗎?說說你的判斷證據。學生交流討論

再出示第二張圖,提問:老鷹在運動嗎?再說說判斷的證據。各小組交流反饋彙報

小結:一個物體和另一個物體相比,位置發生了變化,我們說它是運動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我們說它是靜止的。[板書:物體位置:改變——運動不改變——靜止]

2、探究活動二:

活動1當兩人都靜止不動時,學生同時獲得方向和距離資訊後確定自己的位置

(提示:教師要了解學生是否對教室的8個具體方位有認識基礎)

(1)教師介紹方向盤、軟尺的使用方法以及活動的要求。(播放實驗要求微課)

(2)各小組開展合作探究活動,嘗試用方向和距離來描述自己的位置。

活動2站中心同學靜止不動時,自己運動起來,多次改變位置,同時用方向和距離來描述位置。

(1)教師說明活動要求以及注意事項

(2)各小組開展合作探究活動,多次改變位置,同時用方向和距離來描述自己的位置。

3、探究活動三

互動遊戲

虛擬實驗互動遊戲截圖

活動結束後學生討論交流“可以怎樣描述自己所處的位置?”

[板書:描述位置:方向、距離]

三、聯想應用

[六]學以致用△拓展(預設3分鐘)

古詩詞中的運動(播放微課視訊)

意外情況

預案

活動三運用了互動遊戲的方式,利用美麗科學教學平臺提供的虛擬實驗資源基礎版是對活動二小組實驗的考察,進階版是對學生掌握情況的難度運用的考察。利用這樣的資訊科技2。0教育手段讓學生的課堂活動充滿趣味性,在互動遊戲中瞭解學生的重難點掌握情況。從而展現讓學習真實發生。使實驗教學更富活力,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