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終身成長》有感【通用17篇】作文

篇一:讀《終身成長》有感

讀《終身成長》有感【通用17篇】作文

你知道什麼是成長型思維模式嗎?你瞭解自己的思維模式嗎?你想知道怎樣培養自己和孩子的成長型思維模式嗎?開啟卡羅爾·德韋克的關於個人成長與幫助他人成長的書籍——《終身學習》,你一定會有所收穫。卡羅爾·德韋克博士是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領域內公認的傑出學者之一。對成功研究數十年後,德韋克發現了思維模式的力量。

德韋克通過大量的個案,闡述了固定型與成長型兩種思維模式以及其創造的不同世界,讓人們知道自己可以選擇想住在哪種世界裡。她在本書中表明,我們獲得的成功並不是能力和天賦決定的,更受到我們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展現的思維模式的影響。用正確的思維模式看待問題,能更好地達成人生和職業目標。

跳出思維框架

構建“成長型”思維模式

你是固定型思維還是成長型思維?讓我們來做一個測試。請想象一下,儘可能生動地去想:你是一個年輕人,經歷了非常糟糕的一天:你去上一門對你來說很重要的課,而且你非常喜歡這門課,你的教授公佈了期會考試成績,你得了C+,你非常失望;等到晚上準備回家的時候,你發現自己的車上貼了一張違章停車罰單,你感到非常洩氣,打電話給最好的朋友,想要傾訴,但是沒有打通。你會怎麼想?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你會怎麼做?

固定型思維模式者,他們會這樣想:我被拒絕了。我是個失敗者。生活太糟糕了,我是地球上最不幸的人……他們會把發生的事當做一個衡量自己能力和價值的直接的標尺。又或者他們已經產生了這種徹底的失敗感和無力感,他們可能會說:“我就不應該浪費這麼多時間和精力去辦一件事。”他們可能選擇待在床上,或者吃零食、巧克力,購物等。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更關心別人如何看待自己,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更關心是否能提高自己。他們可能會想:C+這個成績告訴我必須在課堂上加倍付出努力,我依然有半個學期的時間來提高我的成績。下次停車的時候我要更小心一些,不知道我的朋友今天是不是過得不開心。不是說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就不會產生挫敗感,糟糕的成績、朋友或愛人的拒絕都不是什麼開心的事,沒有人會喜歡這些糟糕的事。只是有著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不會給自己貼上標籤,或對自己失去信心,即使他們感到沮喪,他們也準備好了去承擔這個風險,直面挑戰,繼續為此奮鬥。

堅持有效努力

促進“自驅型”拔節成長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距離成功更近,思維模式比天賦更能幫助你走向成功。在剛剛結束的冬奧會上,青蛙公主谷愛凌奪得女子滑雪專案2金1銀的好成績,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她不僅是連奪三枚獎牌的明星選手,更是精通馬術、鋼琴,以近滿分的SAT成績被斯坦福錄取的超級學生。她喜歡嘗試不同的東西,對學習一直保持著好奇心和熱情,一直在學習著各種新技能。

在記者招待會上,記者問她如何看待自己在社交平臺上發表的言論遭到了許多美國人的批評。她是這樣回答記者的:“我覺得我並不是想要讓所有人都滿意,我只是一個18歲的女孩,我覺得我自己在竭盡所能,我也在享受整個的過程。我在用我的聲音,在與我相關的領域,帶來儘可能多的積極的改變”。不管她遇到什麼困難,有什麼樣的未來,樂觀積極的心態、理性思考的能力,都能給她源源不斷的力量。這就是典型的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她的身上具有樂觀積極、自信堅持、高效專注、不斷學習等品質。

已故的籃球明星科比,綽號“小飛俠”“黑曼巴”,NBA史上最偉大的球員之一。在20年的職業生涯中,他取得過無數的成就。他創造的籃球神話背後是凌晨四點的洛杉磯。記者問他為什麼能如此成功,他的回答是:“你知道洛杉磯凌晨4點鐘是什麼樣子嗎?”他堅持每天4點起床練球數十年。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懂得如何讓自己充滿活力,他們將練習變成一種樂趣,掌控著自己走向成功以及維持成功的過程。

這些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人,在他們的身上,我們看到了成長型思維模式促進了他們的人生終身成長。自從加入讀書班以後,我和小夥伴們一直在堅持用自己的方式讀書,堅持寫讀書心得,讀書讓我走出生活舒適圈,提高了我的認知水平,促進了我的個人成長。

引導他人改變

實現“雙贏式”互動成長

我們每個人的思維模式都是成長型和固定型的混合物,思維模式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依靠一點小花招就能達到的,如何培養自己並影響身邊人走向成長型思維模式呢?作者說這是一個漫長的旅程,概括成四步:接受、觀察、命名、教育。簡單理解就是接受自己的固定性思維的存在,觀察它出現的時機以及它帶來的影響,給它一個命名,用成長型思維來教育它,帶上它一起持續做出改變,進而影響身邊的人一起改變,過上更幸福的人生。

作為老師的我們,很容易陷入一種固定化思維模式中,認為一個孩子聰明與否是固定不變的。其實,具有成長型思維的老師是不會這麼想的。作為老師的我們對孩子只有“愛”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要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可以做出改變的,對於那些不熱愛學習的孩子我們需要給予他們更多的幫助,用成長型思維去影響他們,點燃他們對學習的興趣。

我班上有一個孩子,一年級時就特別搗蛋,總愛偷偷藏起同學的東西,上課一直都是趴著上課或者直接睡覺,從來都不配合各科老師完成家庭作業。我和班主任老師嘗試著和家長進行溝通,對他進行思想教育,都沒有明顯的效果。每每到期末考核的時候,他就是看心情,經常卷子都沒有做完,但我們從來沒有因此放棄過他。每每他和同學發生矛盾的時候,班主任老師和我都會聽他說事情經過,關心他是否有哪些事情困擾了他,告訴他誰都會犯錯誤,關鍵是改正錯誤並從自己犯的錯誤中去思考下次應該怎麼做,始終相信他會改變自己。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越來越懂事了,很少再搗蛋,對學習也有了熱情,課堂上還經常舉手回答問題,作業完成質量很高,學習成績自然也不在話下了。

決定你成長的第一步不是你是否努力,而是你是否相信努力。智力是可以提高的,思維模式是可選擇的,你的每個念頭與言行,都是它無意識的寫照。你的能力恰如思維模式,只要想變,就能改變!成長是一輩子的事,你的思維模式改變,你的世界就會發生改變!明天的你會比今天更優秀!

篇二:讀《終身成長》有感

近期,利用業餘時間,我認真閱讀了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撰寫的《終身成長》一書,該書從思維模式的認知,思維模式在親子教育、工作、婚姻上的應用,以及如何改變我們的思維模式五個方面來幫助讀者培養和建立成長型思維。通過閱讀,我深切感受到思維模式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影響。

前段時間,我收到兩位大學室友的留言,一位是在外貿服裝公司做了8年的跟單員麗麗,跟我抱怨說公司不重視她,甚至還有新進員工排擠她。我覺得甚是詫異,按理說在一家公司工作了8年應該是老員工了,資歷深不說,也應該是經驗豐富了,不至於被新進員工排擠啊?覺得奇怪就問了她緣由,原來這麼多年以來,她一直默默無聞、循規蹈矩的做著上級安排的工作,從未考慮過精進自己,她覺得自己的能力就這樣了,沒必要再花時間、精力和金錢去提升自己。

而另一位室友紅紅是一家少兒英語機構的高管,留言給我報喜,說她又升職加薪了,我在為她高興的同時也請求她分享了職場提升祕籍。原來她一直很自卑,除了英語有些優勢外,其它溝通、協調、創新能力都比較差,人脈圈子也比較窄,但她相信只要自己加強學習,努力提升,那些欠缺的技能都是可以培養起來的。在紅紅應聘進入少兒英語機構的6年裡,她積極學習了少兒心理學、情商溝通、思維進階、能力提升等課程,讓自己不斷進步,跟上公司發展的步伐。雖然在學習實踐過程中,也曾遇到諸多困難,但她都咬牙挺過來了。

從以上兩位室友的個人成長案例不難看出,她們在職場之所以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其主要原因在於她們的思維模式。《終身成長》這本書提出人的思維模式分為二類,一類是固定型思維模式,這類人認為,人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另一類是成長型思維模式,認為個人的能力是可以通過學習和努力來培養的。很顯然,麗麗屬於固定型思維模式,而紅紅則屬於成長型思維模式。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熱愛學習、願意為成功付出艱辛努力;不怕挫折和失敗,在挑戰中快速提高自己;堅持不懈,具有持續發展的精神。正是這三點特質,造就了紅紅的成功。

我們每個人並不是生下來就是優秀的,我們需要一個持續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只有通過不斷地努力、付出,時刻提醒和鞭策自己用成長型思維去看待問題,並積極接受挑戰和冒險,才能在這個瞬息萬變、艱難而複雜的過程中,獲得持續成長。所以,不斷努力,不斷向前才是人生的常態。

學習和成長是一輩子的事,任何時候、任何階段,我們都能從零開始,並通過自己認真的學習和踏實的努力,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優秀,越來越突出,越來越卓越。

終身成長,願我們都活到老、學到老,終生受益!

篇三:讀《終身成長》有感

相似的生活際遇,有人因為劃破的傷口慼慼然,有人卻用流血的手指彈出世間的絕唱;同樣在登頂成功時,有人歸功於天才的資質和聰明的頭腦,而有的人卻看到了堅實的腳步和努力的汗水。卡羅爾·德韋克博士在《終身成長》中告訴我們,迥異的看法折射的是固定型和成長型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成長,是人一生的走向,成長型思維對每個生命都很重要。

一、做成長型思維的教育者,讓教育向深處紮根

“笨死了,這個題都不會!”“今天你的表現棒極了,我就知道你是最聰明的!”作為教師或家長,回想一下,我們對學生和孩子是不是有過這樣的恨鐵不鋼或者不吝誇讚的話語。當我們批評或者誇讚的時候,又是否想到“笨蛋”“聰明”這樣類似的評價語,是把失敗或者成功歸於頭腦和天賦,可能會讓孩子在面對任何困難或產生問題的時候,立即對自己產生懷疑,甚至為了一份虛無的聰明“耍小聰明”。

鵬的成績不好也不差,每次聽寫後總能第一時間改錯,我很高興看到他的積極認真。可是一次不經意的一瞥,卻讓我對鵬的“積極”大跌眼鏡。原來,所謂的“積極”是趁著我不注意快速抄好答案送給我,繼續觀察,我有了更加驚人的發現,鵬竟然在聽寫時故意將手指放在抽寫書頁裡,趁著我不注意就翻看一下,其他學科老師也反映了鵬作弊的問題。鵬和有更多像鵬一樣的學生,為什麼會用這樣的“非常”手段來應對學習?我想關鍵是我們對成長的評價,學習好則聰明,差則笨蛋,非好即壞的固定型思維,遮掩了成長中努力的關鍵作用,使得學生們只看到了枝頭的果實,卻忽視了果實背後根的供養。

兒童教育家海姆·吉諾在畢生研究的基礎上,也得出“表揚孩子時,不應該表揚他們的個性特質,而應該表揚他們的努力和成就”的結論。杜絕評判和標籤,教師和家長都要做成長型的教育者,才能讓學校和家庭教育紮下成長的根基。

二、培養成長型思維的學生,讓孩子眼中有光亮

“我從來沒當過課代表,我勝任不了這個工作!”“我不行,千萬不要挑我起來回答問題!”“我的基礎很差,不用管我了,老師!”諸如此類的話,你熟悉嗎?最痛心的,是班級中那些因學習習慣、學習興趣淪為後進生的學生群體,王曉春老師曾在《跳出教育看教育》中稱他們為“學習失業者”,而每個班級中都有他們的影子。看到這麼多孩子,在本該學習的年紀,卻渾渾噩噩混日子當敲鐘和尚,多麼令人心痛。自怨自艾,自我否定,固定型的思維讓成長作繭自縛,裹足不前。

網課後,學校逐漸恢復正常教學秩序,但因為網課中學習水平的參差不齊,不得已學校決定在部分學科實行“分層走班”,而大部分學科實施“分層走位”制度。所謂“分層走位”,是將學科學習基礎相似的同學集中在一起,班級內實施“複式”教學。經過一段時間後,學生的變化非常明顯,特別是後進生。因為降低難度,從基礎抓起,教師講授也放慢了速度,課堂上每個孩子都有目標,都有事兒可做,課堂走出適合的學習步伐,學習的興趣調動了起來,學習成績有了很大提升。“分層走位”,其實就是告訴學生:只要努力,成長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每一份成長都值得期待。

成長型思維的培養,落實到學習中,就是不看基礎看進步,不看成績看成長,落實到活動中,就是不重成績重參與,不重結果重過程。卡羅爾博士說:“不要評判,要去教導。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相信思維模式是可以轉化的,我們要去建立一個友好的成長型思維模式的環境,啟用學生心中都深潛著的成長思維,讓每個孩子都能在自信參與中共享生命成長的美好。

三、鍛造成長型思維的自我,做人生的追夢人

“課題研究?那是專家的事兒,咱就是個普通教師,哪有那個本事?”“優質課,太遭罪了,還是不講吧!”“論文?咱又不是語文老師,寫不出來!”瞧瞧,這樣的話也是老生常談了。是的,不會課題研究,不上優質課,不寫論文,當然不能武斷地給差評,也不代表這位老師不是優秀教師。但成長是一個永遠追新逐博的過程:只有樂於接受並努力學習的教育人,才能在專業成長上和動車競速;只有勇敢嘗試不畏失敗的探索者,才能盡享破繭化蝶的翩然。

體育組分管田徑訓練的小袁老師連續帶隊獲得了三屆市田徑聯賽國小組桂冠,帶隊參加地市級比賽又獲得了第一的好成績。自己也被評為優秀教練員;生物組的小李老師,在大家都打怵頭疼的優質課選拔中,一路過關斬將,站到了省德育優質課二等獎的領獎臺上,取得了令人豔羨的好成績;不擅長寫文的畢老師,向自己的短板挑戰,毅然決然參加讀寫團隊,堅持每日一文,從不會寫到會寫和文章發表,僅僅花了3個月的時間。沒有人隨隨便便成功,成績殊榮的背後,是拜師求教不斷提升自我的努力,是夜深人靜時鑽研備課的勤奮,是面對困難百計千方的冥思苦想,是無論什麼樣的環境都能不抱怨的從容樂觀,是擔當工作重任時的義不容辭一往無前。

卡羅爾博士說:“傑出的人擁有的另一項特別的才能,就是將人生中的挫折變成未來的成功。”在挫折中看到成長的朝向,在荊棘裡踏出走向遠方的路,在看似沒有路的地方尋覓柳暗花明。學習、挑戰,成長,唯有不甘平淡,發展技能,努力追求,夢想才能照進現實,陽光才能鋪滿生命的天空。

篇四:讀《終身成長》有感

最近我看了美國作家卡羅爾·德韋克的《終身成長》一書。這本書的核心思想應了我們中國的一句老話叫“活到老,學到老”。我身邊有一個朋友,他一直在跑馬拉松,他的媽媽70多歲了,從我們常人的角度來看,70多歲的老太太,沒有任何跑步經驗,膝蓋疼痛,身體臃腫,但是她卻在兒子的影響下定下了跑馬拉松的目標,每天在兒子的指導下訓練,和跑團一起活動,自從開跑了以後,身體和心態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去年還參加了在商洛市舉行的半馬比賽。我的公公從去年暑假開始,每天堅持練鋼筆字,從開始的歪歪扭扭,到現在寫的越來越有型,每次練字時專注的樣子,也給孩子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這些案例都是我身邊人的真實案例,這些老人之所以讓我們年輕人都佩服,很重要的一點是他們都有一種思維模式,也就是這本書中所描述的“成長型思維模式”。具有這種思維模式的人認為人的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培養的。雖然每個人的先天才能、資質水平、性格特點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過努力和經歷來改變。相反,生活中更多的人是固定型思維模式,這些人常常掛在嘴上的話就是“我不行”,“**不行”,他們認為人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

讀這本書的時候,剛好製圖院在啟動2020年第一輪“職工青年交流論壇”活動。拿這件事情來說,也是需要一種成長型思維模式的。“論壇”內容涉及範圍極其寬泛,有我們工作中非常高熟悉的,如:5萬地形圖製圖資料更新與入庫、5萬地形資料更新與入庫生產、無人機傾斜攝影測量、自然保護地勘界立標、遙感影像自動提取;有熟悉概念的,如:國土空間規劃、地學空間分析、近景攝影測量、裸眼3D高精度測圖、實景三維技術;更有壓根沒有接觸過的,如:水利工程、城鎮開發邊界劃定、機器學習隨機森林演算法、基於衛星星曆的單點定位精度等方面,只有抱著“我想學、我願意學”的心態,才能收穫更多的知識。當我們的心態改變了以後,聽時的狀態和聽後的效果也會完全不同,這時候會在聽的時候會積極思考,踴躍提出問題,也會通過相互討論,解決心中的疑惑,增長相關專業知識,拓寬自己的專業視野。

目前,隨著測繪地理資訊產業的轉型升級,製圖院也高速發展的階段,發展必然會打破常規,需要探索新的領域,學習新的技術,目前,院裡在提供一切的機會讓每一個人都同時學習和掌握多種專業知識和工作技能,這既是為了單位的可持續發展而做的長久之計,對每個人還說,不給自己設定界線,不畫地為牢,任何專業、任何技術都以開放的心態去參與,去學習,去研究,也是我們個人成長的好機會。只有抱有這樣的心態的單位才能不被時代高速奔跑的列車甩下,抱有這種心態的個人才能讓自己的思維更發散,視野更開闊,感受到不同的體驗。

終身成長的思維模式,不光在工作中有用,在養育孩子的時候也同樣有用。例如,現在社會上很多人都認為孩子是一定有叛逆期的,但是仔細的去看一些親子關係惡化的案例,例如中央電視臺法制頻道播出的《鏡子》就會發現,孩子都是很好的,就像天使,更多的是父母不懂孩子的心,不懂孩子的想法,因為父母更多的是固定性思維,覺得孩子就得聽我的,我吃的飯比你吃的鹽都多,這樣的心態阻礙了孩子和父母之間愛的流動,讓孩子的心靈不斷的受傷,成年以後如果這種創傷沒有被療愈,則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下一代,所以仔細想想真的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果我們不去成長,影響的不是一個孩子,而可能是子孫後代。

《論語》上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我相信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可以更從容的面對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問題。美好的四月時光,遇到了特大疫情,也是一種難得的體驗,相信“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讓我們一起用閱讀點亮生活中的燈塔。

篇五:讀《終身成長》有感

本書中介紹了關於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的深入研究,書中更傾向於成長型思維,認為此型別的思維會更有助於人的成長,但是我認為凡事都有利弊,尤其是國外的資料研究結果在中國並不一定適用。舉個例子,在面對中國巨大人口的大環境下,應試教育就更能維護大多數人的公平,這種固定型思維更有利於社會的管理。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關於疫情防控的問題。成長型思維在面對疫情的時候,是很有想法,但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最終一事無成;反觀固定型思維統一思想統一戰線卻得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不得不說在群體思想上,固定型思維有著更立竿見影的效果,當然書中並沒有對群體物件進行研究、舉例,所以對於群體思維的發展孰好孰壞,我也不敢妄加定論。

不過在這裡我可以說一下我的看法,在中國大環境的影響下,每個人最開始都註定會接受固定型思維,再轉變為成長型思維。就像讀書一樣,開始的九年義務教育,之後真正的分水嶺就在高中與大學,到了大學就是真正的思想解放,沒有過多的作業、考試、資料、習題,可以從事自己希望的職業,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業。這並不能說明成長型思維一定比固定型思維優秀,我反而覺得固定型思維是成長型思維的必經之路,就像沒有最後一名,自然也就沒有第一名。

社會上,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形態生活著,有的人平平淡淡過完了一生,可能他天賦異稟,但是隻是想平淡生活;有的人碌碌無為卻志向遠大,終身奮鬥。可能就會有人覺得天賦異稟還過著平淡的生活,是多麼可惜,多麼浪費;沒有能力還天天痴心妄想是多麼井底之蛙。但是,我覺得其實這些都沒有對錯,沒有什麼是固定的,要求能力越大付出就一定要越多;更沒有因為自身條件的不允許就放棄不再成長、不再努力。同樣反過來想,那這些批判的人就說錯了嗎?當然也沒有,那麼思維的怪圈就這樣形成了。

所以我們要尋找的是真正適合我們,又適合中國的思維,沒有標準答案,不同的事情就要用不同的思維,一味守舊不變通不行,一味變通不踏實不行,他們本來就是一個相互交融的,就像我們在接受九年義務教育一樣,學到的數學沒有唯一的解法,學的語文言之有理即可。所以,不管是固定型的思維還是成長型的思維,他的目標卻只有一個,就是促使我們成長,促使我們更好的生活。

當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遇到了難點痛點時,不妨換個思路多想想,“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篇六:讀《終身成長》有感

人們常說“最美不過書香氣”,閱讀,可以讓我們跟隨書中的文字,去感受不同人不同的人生,或者是對人生不同的理解。每一段文字都展現著他們的期望,每一本書都會給我們帶來力量。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斯坦福大學行為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所著的一本書,書名是《終身成長》。

書中寫到,人有兩種思維模式,分別是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性思維模式。

固定性思維模式的人,認為人的才能一成不變。這讓人們時刻想證明自己的智力、個性和特徵。他們會把發生的事當作衡量能力和價值的直接標尺。

而成長型思維模式。認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養。雖然人的先天才能、資質、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過努力和經歷來改變。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當我讀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感覺特別受震撼。原來我們需要成為一個成長型的教師,也需要培養孩子擁有成長型的思維方式。那麼,那些人是典型的成長型思維的人呢。比如說喬丹。

當我們提到喬丹這個人,大家一定會認為,喬丹這麼偉大的球員。他的成功是因為天賦,是因為他特別厲害。他一帆風順的打到了球神的地位。事實上你知道嗎,他是一個連高中球隊,都把他排除在外的人。他回家非常沮喪,跟他媽媽講說。球隊不要我。說我的身體素質不行。他媽媽說:“那就練唄”於是,喬丹每天都是拼命的練球,喬丹每次打輸比賽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拼命的練球。

他的運動生涯在所有運動員裡面都是特別長的,他有一段時間去挑戰棒球。在所有人看來,真是瘋了,你有光環,是那麼偉大的名人,怎麼可能去打棒球,這是多丟臉的一件事。可是,喬丹是一個成長型的人格,他認為,這怎麼能是丟臉呢?這是我的愛好,這是我的人生。有什麼不行呢。

隨著他的年齡的不斷增長,喬丹的身體素質一定是在下降,但你發現喬丹在後期打球已經不靠身體了,因為他不斷練習著自己的技能,讓自己能夠適應如今這個老一點的身體。這就是一個成長型的選手表現出來的偉大之處。

那麼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是怎樣應用到學習上的。

成長型的人是不會死記硬背的,我現在回憶起來我們上學的時候的很多同學,他們覺得要把這個課學好就是背過,沒有別的辦法,其實這種想法就是一個固定型的心態的人了。然後,他得出一個結論是,我腦子不行,背不會。你看他其實沒有下過功夫去研究裡面的機理。而是簡單的認為學的好的人都是因為背過了。所以就出現了一種人叫做死記硬背,而真正成長型的人心態的人會去琢磨,會去想,會去做過一遍題之後去歸納總結,會去思考。這才是他們的學習方法。從學習方法來說,他們就是不同的人。

固定型心態的人能不努力就不努力,在所有的考試過程中,只要能夠達標就好。所以,為什麼家長特別關注孩子的學習環境。學習環境真的是有影響,因為你想讓一個孩子擁有一個超強的成長型心態,說一個孩子在一個特別差的學校,也能考上清華,北大。或者是哈佛。難度很高。因為孩子們經常是對標的。他一對標我已經比別人高出來那麼多嗎,那我還需要付出努力嗎,這就是固定型思維的自我就會出現,你已經很好了。這時候這種狀態就會成為虛榮。認為我很有天分。人們都希望自己和別人不同。在心理學上叫做價值感。

再和大家分享一個成長型的書中案例。

加菲爾德高中,是洛杉磯的一所低收入學校,大多學生來自貧困家庭。它被認為是當地最差的高中之一。這裡的學生拒絕學習,老師也無可奈何。傑米·埃斯卡蘭特的出現,他用成長型思維模式,問自己,我應該怎麼去教他們,而不是我能不能教他們。固定型思維方式,能不能教。而成長型,是怎麼教他們。改變了人們的看法。他開始教這些孩子大學水平的微積分。運用成長型思維,他總是思考怎麼去教、怎樣才能教得最好,而不是關注自己會不會教、他們能不能學會。後來,他不僅教會了這些學生微積分,還讓他們在全國數學考試中取得了領先成績。這在很多人看是奇蹟。其實奇蹟是成長型思維成就的。這一事蹟,便是電影《為人師表》的原型。

其實,成長是每個人一輩子的事,它無關年紀。無論何時,停滯成長,才是最可怕的衰老。終身學習需要每一個人去不斷踐行和修正。

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

所以我特別喜歡這本書。希望推薦給大家,讓我們共同成長。

篇七:讀《終身成長》有感

《終身成長》的作者卡羅爾·德韋克是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領域內公認的傑出學者之一,她在書中向我們介紹了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與成長型,它們決定了我們的思維模式和職業規劃。在這本書中,提到了成長型思維模式老師的本質,是始終保持一個學習的心態,讀完這本書,想起自己的從教經驗,感觸頗多。

2007年,我帶著教師夢進入安徽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卻在大四時誤打誤撞的考進了中國銀行,但我從未忘記自己想要走上三尺講臺的夢想。2014年,我鼓起勇氣辭去中行的工作,2018年,我如願踏進了行知的大門,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但是那時的我,並不知道該如何與孩子們相處,甚至還沒思考如何上好第一堂語文課,迷茫之際,我看到從不願上體育課的李同學在體育老師堅持不懈的陪伴和鼓勵下,體育會考取得了滿分,看到不喜歡數學的王同學在數學老師一天一問的激勵下,數學成績取得了明顯的進步,看到因家庭原因喪失學習興趣的張同學在班主任耐心的開解下,慢慢走出心傷,重振精神。於是我開始明白,“方塘似鏡草芊芊,初月如勾未上弦,”青春期的孩子是芊芊細草,又是如勾的初月,細草尚未茁壯,初月還未圓滿,世事的風容易吹彎我們呵護的細草,也易吹來陰霾,遮住一輪初月,所以作為陪伴孩子成長最重要角色的老師,我們要把愛播進青春的縫隙。

我和小然的故事開始於一個夏天的下午:下課鈴初響,我剛要推開教學樓廁所隔間的門,就聽見三三倆倆的女孩子走了進來。“你知道二班那個小然嗎?聽說她總是和男生一起玩,被她爸爸逮到狠狠揍了一頓呢!”我聽見一個女生眉飛色舞的向她的同伴講著她聽見的傳聞,二班剛好是我帶的班級,於是我推開門走了出去,“老師!”她們像受了驚的小兔子,我淡淡的說:“在同學背後議論不是什麼好習慣,快點回去上課吧!”她們紛紛散去了,我伴著上課的鈴聲走進了二班的教室。在我的印象中小然是一個很開朗甚至有點過分外向的女孩,平時走過她們班級的時候,總是能聽見她興奮的聲音。齊刷刷的“老師好”讓我的思緒回到了現實,我放下課本,在靠窗邊的位置看到了小然的身影,臉上有一個巴掌印,眼睛紅紅的,看樣子是哭過了。在陰沉沉的夏日課堂,學生們聽課的積極性也不高,很快窗外就下起了大雨,直到我的這節課結束雨還沒有停。這是週五的最後一節課,當我說了下課後,學生們就開始收拾東西準備回家了。等我回答完最後一個圍在我講臺上的學生的問題後,一抬頭,小然的位置上空了,原本想要旁敲側擊問問情況的我也只好等下次見面的時候再問了。

我收拾收拾東西,準備下班回家。雨還是下的很大,校門口堵的水洩不通,都是怕孩子淋雨的家長。我花了很久才將車開出學校門口的大街,天地白茫茫一片,除了馬路上的汽車,路邊幾乎沒有行人。隔著厚厚的雨幕,我瞥到人行道上有一抹熟悉的身影,這不是小然嗎?她身上全部溼透了,也不撐傘。我停在路邊,叫她的名字讓她上車,本來外向的孩子此刻卻有點猶豫,我把她拉上了車,問她怎麼不打傘。她說她沒有傘。我問沒給你爸媽打電話讓他們過來接你嗎?她說她沒有媽媽,她不喜歡爸爸。車裡有一瞬間的沉默,我還是決定打破這個沉默,我對她說:“聽說你和你爸爸發生了不愉快。”她抬頭看我,有委屈的眼淚在眼眶裡打轉,對我說:“我和同學只是順路一起回家,別人有父母接送,有人送傘,我不想一個人孤零零的走回去”。青春期的女孩子是最敏感的,我明白這是一個女孩的情感缺失,於是我對她說:“如果你哪天不想一個人走回去了,可以跟老師說,老師陪你回去,好嗎?”“真的嗎?”我在她期待的眼神裡點了點頭。

在那以後的日子裡,這個嘰嘰喳喳的小麻雀有時候會坐上我的副駕,我載著她看過了落日的晚霞,吹過了夏天的晚風,聽過了青春期女孩子心裡的那些話。我想這是我上過的最有意義的一節課。都說少年不識愁滋味,但曾經年少青春的我們那時也曾有過家庭的煩惱,現在作為老師,我們有了修補青春縫隙的能力,唯有用愛與理解為他們撐起一片天空。

作為語文老師,課堂上我們更要播撒愛的種子,利用學科特點,我讓不愛說話的何同學以文發聲,慢慢愛上寫作,讓調皮好動的宋同學在語文課上展示自己的表演才華,慢慢的喜歡上語文,讓才華橫溢卻羞於表現的羅同學組織戲劇展演,體驗一把當導演的感覺,最終勇敢走上市辯論賽的舞臺,畢業後,從他們寄給我的信裡,我知道老師的理解與愛可以為孩子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狂風容易壓倒細草,可身邊若有大樹也能遮蔽風雨。狂風帶來暴雨,你我用愛撐起青春天空中的傘。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我想每一位老師都曾讀過這句話,但是我們捧著一顆什麼樣的心來對待青春期的孩子呢?從我成為一名人民教師以後,我更加深刻的去思考這個問題。習近平主席說:“做好老師,要有仁愛之心。教育是一門仁愛愛人的事業”。私以為要做四有好老師,首先要捧著的是一顆仁愛之心。好老師要用愛培養愛、激發愛、傳播愛,通過真心、真誠拉動與學生的距離,滋潤學生的心田,使自己成為學生的好朋友和貼心人。

師者,非只精專術業,當撫量四海,縱觀古今,籠天地之形,挫萬物之端,為師者,非只傳道解惑,當辯黃鐘於瓦釜,識下里於白雪,存山河於心間,見丘壑於懷中,此謂師者也。自古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最後唯願我,唯願我們,唯願每一位心懷夢想的行知人,哪怕歲月蹉跎,遍歷山河,依舊初心不改,赤子永恆。

篇八:讀《終身成長》有感

成長,需要我們作為一個延續終身的課題去進行研究。在成長的整個階段之中,對於過程或者結果關注度的來回轉變,讓我們一直處於患得患失之中,沒有正確地定位自己,給自己造成很大的困擾。

俗話說得好,“活到老,學到老”。通過閱讀《終身成長》這本書,我認識到終身成長實際上是一種思維方式。影響自我成長的有兩種關鍵型思維: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結合自身實際,對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分析,我發現自我成長的空間還是很大的。

比如前段時間在參加名師班活動的時候,班長給我安排的任務是兩名班委合唱一首歌曲。我固有的思維方式,讓我的關注點集中到了“我唱歌一直跑調”、“唱的不好,大家會不會笑話我”、“會不會給活動帶來不好的影響”,這種思維讓我不斷地否定自己,拒絕接受這個活動安排。從而也失去了一次自我成長、自我突破的機會,退回到了自己的舒適圈。

對於這種固定型思維,我理解的是做事情時總會按照原有的經驗去進行評估,不願意做出些許的改變,遇到事情必須確保成功的前提下才會出手,過度的關注結果,而非過程,這樣對於我們的成長是不利的。事後,我認真地反思自己,從這個小案例出發,以成長型思維的角度來看,我應該怎麼去做。首先,要接受自己的缺點與不足,多聽取別人的意見,其次通過不斷地練習,讓自己一直向著目標前行。雖然時間不長,但我明顯的感覺到自己的改變,從“我做不到”,到“我可以去學”的轉變。

對於成長型思維,我認為能夠根據事情發展的階段,及時的調整策略,不斷學習新的方法去面對挑戰,同時進行自我肯定,不害怕失敗,更多的關注過程收穫。

首先,自己要認識到這是自我成長的一種途徑,要敢於突破自我;其次思維轉變之後,要化為具體的行動,通過不斷地、多情境的練習,讓它變為一種常態;最後要多聽取別人的意見,廣開思路,避免成為井底之蛙。

成長的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從現在開始,去轉換思維,擁抱成長,這也是我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穫!

篇九:讀《終身成長》有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思維方式是我們學習、成長過程中的工具,選擇好工具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認為:兩種思維理論,即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前者認為才智與能力與生俱來,具有這種思維方式的人通常傾向於迴避挑戰、害怕失敗;而成長型思維認為人有學習與成長的無限潛力,能夠沉著應對挑戰。

德韋克從兩種思維模式的概念、區別、能力與成就的真相、在不同領域的體現以及如何培養成長型思維模式五個方面做出詳細的闡述,每每讓我恍然大悟。在此後的工作、生活中,我經常會不自覺地判定自己或周圍屬於固定型思維還是成長型思維。當然,最大的收穫就是要改變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模式,培養自己的成長型思維模式。“成長是每個人一輩子的事,它無關年紀。無論何時,停滯成長,才是最可怕的衰老。”最好,我們還能把成長型思維模式帶給孩子們。德韋克的成長型思維給我們兩點啟發:第一,作為老師的我們如何不斷地審視自己的內心,找到並放大我們大腦中成長型思維的聲音。第二,我們如何接受內心成長的聲音,在學校中盡情釋放它。只要付出耐心,努力與時間,在任何學習領域取得成功都是有可能的。

我們要認識到:思維模式並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命題。所有人都同時擁有這兩種思維模式;它更像是,在特定的情況下,你傾向於啟用哪種思維模式。我們每個人都是成長型思維模式和固定型思維模式的混合體。對固定型思維模式,我們不必感到羞愧。我們首先得承認它、面對它、接受它;其次,我們得知道是什麼引發了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模式,明確它出現的原因;接著,我們要教育自己的固定型思維人格,當它出現並阻礙我們時,我們得學會和它溝通。作為老師和家長,想要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模式,我們首先要掌握稱讚的方法:不是去誇獎孩子的能力,而是去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不是誇他們聰明,而是要肯定他們付出的努力。其次,正確面對孩子遇到的挫折。我們應該對挫折表現出興趣,引導孩子面對和處理挫折,把挫折視作學習的好機會。最後,重視孩子對知識的深入理解。而不是隻看重分數和結果。

成長型思維的踐行需要我們要努力豐厚自己的頭腦,成為自主、智慧的學習者,在自己的人生賽道上越跑越遠。三十九中人需要追風趕月莫停留,持續、多面地去豐富知識、豐盈精神,去做一個學習者,打破自身能力的壁壘,學校才能傲然綻放,才會迎來盡春山。

成長型思維的踐行需要我們努力豐厚自己的見識,成為有熱情、有方向的探索者,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越走越寬。多去了解不熟悉的領域,不斷延展自己的認知版圖,當一個人見識廣了、眼界寬了,就不會一味向外比較,做重複低效的競爭,不會只拘泥於眼前得失,整天怨天尤人,也不會濫用“內卷”的標籤,拿它當成自己不努力的藉口。當下,有人用幾分鐘去速讀一本經典,有人打卡式地完成一個個學習內容……這種速成式的“博學多聞”,往往速成的是一顆顆浮躁的心。教育是“慢”的藝術,附庸風雅、蜻蜓點水無法真正完成教育成長!只有清晰目標,沉潛蓄力,精準發力,與時代發展同頻,和民族復興同向,做出有價值的努力,才能使我們成為持續高效能的成長者。

成長型思維的踐行需要我們豐厚自己的心靈,成為能夠體察生活、體悟人生的經營者,在自己平凡天地裡越過越“富有”。電影《卡薩布蘭卡》有句臺詞:“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讀過的書、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這些並不一定能給我們帶來直觀的好處和現實的利益,但可以改變我們的氣質,豐厚我們的心靈,讓我們避免被瑣碎生活打磨得麻木不仁,讓我們變得懂情趣,會思考,有溫度。就像楊絳先生說的,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

希望能和各位同事、家長、孩子們一起多從課堂和實踐中感受世界,多從書本和生活中體悟人生,多在同學和同伴中培養志趣,不讓自己的心靈提前硬化、固化,努力去保持內心的柔軟與本真。如果我們不能擁有一顆體察世界之美、體悟生活之妙的內心,那讀過的書、走過的路不會真正深入到我們的靈魂,那“高品質生活”也就成了失根的花草。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追求美好,豐富心靈,讓歸屬感和幸福感成為自己的續航力,奉獻給世界更多的溫度與熱愛,你會更有把握獲得並保持成功。

人生處處是風景,但挑戰也無處不在。在挑戰面前保持努力的模樣,就是最好的成長姿勢。成功確實不是比天賦,而是靠努力。只要我們始終擁有這樣的信念,任何人都有可能走出自己的人生高度。

篇十:讀《終身成長》有感

在讀完《積極情緒的力量》之後,又用了將近一個月時間,讀完《終身成長》這一本書。有一點個人的想法和心得,不一定正確,分享給大家討論:

首先,我認為讀書的形式很重要。在網上閱讀佔主流的目下,紙質書籍的閱讀成了讀書人最後的一個外在標籤。網上閱讀相對於紙質閱讀,除了對視力的嚴重損傷外,更重要的是缺乏敬畏、情懷和儀式感。古人讀書是一件嚴肅隆重的事情,常常要沐浴更衣、童子撫琴甚至還有紅袖添香。當然,我們不可能效仿古人的那種排場,但創造一個相對安靜的小環境是必不可少的,這樣才能免受外界的干擾,集中注意力,人和書合二為一,品讀書中滋味。至於讀書的時間和地點,則因人而異,有的人喜歡白天有的人喜歡夜晚,有的人在乾淨舒適的書房讀,有的人在臭氣熏天的廁所也讀的有滋有味。因此,如果在人聲嘈雜的地方,或者在幹主業的同時捎帶著閱讀,形式上似乎在讀書,本質上卻與讀書相去甚遠。這應該屬於偽閱讀。

其次,讀後反思比讀書的形式更重要。書,是別人思想和經驗的總結,讀書,其實就是在和另一個人進行近距離的對話。如果,只是僅僅停留在閱讀的層面,而不經過大腦的深加工和牛一樣的反芻,就如同一個儲存資訊的優盤或者不能資訊輸出的啞巴,不僅無法去偽存真參考借鑑也讓對話本身變得無趣無味,了無意義。這就如同穿了一件漂亮的文化衫,其實與文化本身沒有絲毫的關聯。

最後,把讀書所獲得的知識應用於實踐才是讀書的終極目標。從四月份閱讀《積極情緒的力量》,到五月份讀完《終身成長》,雖然只能算作泛讀,但最明顯的收穫首先是擺脫了機不離手的毛病,重新找回了看書閱讀的習慣。當然還有兩個好處就是保護了視力,讓作息時間更加規律。在閱讀的過程當中,我私下以為這兩本書還是有相通之處的,無論是如何讓積極情緒戰勝消極情緒、或者還是讓成長型思維模式取代固定型思維模式,其目的本質上都是尋求思想(或者簡單地也可以理解為想法)的改變,以打破事物發展過程中容易呈現的第一種常規的結果,相反則是努力朝著歷經磨難才能呈現出的第二種變例的結果。實踐當中,我把這理解為向左轉和向右轉的問題。向左轉,這是絕大多數人出於本能的一種選擇,因為它操作起來更容易、更方便,但它所導致的結果往往也更趨向於平庸和大眾化;向右轉,則是少數人有意識的一種選擇,它面臨諸多的挑戰和風險,但它所導致的結果往往是傑出和小眾化。固然,思想的轉變,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我們在面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和事情的時候,當你出於身體本能選擇向左的時候,你完全了以讓子彈飛一會兒,考慮接受向右轉的選擇。

向左,是一種慣性;向右,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魄力!

篇十一:讀《終身成長》有感

無意間在“樊登讀書”中聽了關於美國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所著《終身成長》一書的一段介紹,發現很有意思,於是買來讀了一下,雖只是第一遍淺讀,卻已感受頗深。

一本好書會讓你贊同,一本偉大的書會讓你遵從,而這本書提出的建議會改變你的一生。它告訴我們一個重要道理:決定你成長的第一步不是你是否努力,而是你是否相信努力。比起智商和情商,思維模式的差異也許才是人生的分水嶺,比如,你更關心別人眼裡你是否聰明,還是怎麼才能變得聰明?你想變得完美了再參加比賽,還是想在比賽中變得完美?

作為一名教師,這本書不僅對我們自身的成長有幫助,它也會因為我們所從事的特殊職業,而影響、幫助到孩子們,使其在成長的道路上心態健康、陽光、從容、堅強。

在書中,卡羅爾·德韋克把人的思維分為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它們體現了人在應對成功和失敗、成績與挑戰時的兩種基本心態。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人的能力是先天的,失敗是因為自身能力有限,有這樣的認知時,自身便會刻意迴避困難,只挑選相對較為簡單容易的事情做,同時害怕被評價,缺乏自信。而成長型思維模式者則認為能力主要是通過後天培養的,他們不畏失敗,認為失敗只是自我成長獲取經驗的一種方式。故而,這類人不但不畏挑戰,反而會熱情擁抱挑戰,虛心接受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在評價中學習、進步,他們更注重如何激發自己的能力以做到更好。

當我們面對學生做成功一件事時,你是直接誇獎他聰明,還是誇獎他的努力過程。現在我對學生的評價不是“你真聰明!”,而是“你很努力!”用這樣成長式思維模式去誇獎孩子,會給他們強烈的心理暗示,讓他們明白努力刻苦比聰明更有用,而這也將會使他們受益無窮。

認知決定眼界,眼界決定格局,格局決定選擇,選擇影響命運。思維方式的重要性也體現在很多地方。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下,在“聰明,尖子生,三好學生”這種基於考試成績的評價下,我們都養成了很明顯的“固定型思維模式”,我們會努力學習,也會要求孩子努力學習,但是這一切只是為了獲得優異的成績從而得到別人的認可,從來沒有真正去研究、去感受“學會”帶來的樂趣;這本書還講到優秀的教師相信人的智力和才能是可以成長和發展的,他們也對學習的過程非常感興趣,而不是隻關注尖子生。

當我們糾結於眼前學困生的各種缺點和不足時,索性換一個角度,嘗試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去調節自己的情緒,耐心對待孩子,將其放到可以讓他做到最好的狀態中。

總之,成功往往是一時的,而成長才是一輩子的,一個內心陽光健康、做事積極、遇挫不言棄的人會有真正的成功。

篇十二:讀《終身成長》有感

一、《終身成長》、不期而遇

初讀此詩,讓我哭笑不得,細細品味這詩,五味雜陳,讓我心裡說不出的滋味。既然不知道怎麼辦?啥也不管了,那就讀書吧!每天在忙,也要利用空餘時間去閱讀,哪怕十分鐘也好,去撫平自己內心的浮躁與不安。於是,就和這本《終身成長》不期而遇。

《終身成長》,這本書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作者卡羅爾在這本書中把人的思維模式分成兩種,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固定型思維的人,相信一切都是與生俱來的,相信這世界上有天才,不屑於努力,並且熱衷、在乎別人的評判和結果導向,總是掩飾自己不足,往往更易焦慮和抑鬱,遇挫時容易放棄,拒絕自省,一旦失敗,一蹶不振。成長型思維的人,相信自己是人生的主宰,相信一切都在發展變化中,認為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來培養的,會把挫折、失敗當作一種體驗和學習經歷,善於總結經驗,不會因為失敗而氣餒,只要自己朝著正確的目標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二、終身成長、學會改變

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與我有最直接關係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思維模式。書中有這樣一個案例:桑迪父母的哈佛夢。

桑迪的父母是固定型思維模式者,他們認為桑迪上學的唯一目的,就是考上哈佛大學。他們覺得只有上哈佛,才能證明桑迪的聰明、能力和價值。但是桑迪沒能考上哈佛。從此桑迪陷入彷徨。即使已就讀其它學校,她還是會感到無形的壓力。這讓她的情緒和成績都非常不穩定。這樣鮮活的案例讓我不禁反思,生活中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父母其實很多很多,可能他們不知道,他們的教育方式,給孩子帶來了怎樣的傷害和影響。對於孩子的學習生活,我應該以何種心態去面對?

我們要努力,努力改變,努力改變思維模式。其實生活中,我們時常陷入迷茫,而停止前進;逃避困難,痛恨變化,這也是固定思維模式。面對未來,不僅僅是我們自己要學會改變,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成長思維”。

三、終身成長、不懼未來

不可否認曾經我也是個固定思維的人,很慶幸自己骨子裡是一個愛學習、勤反思,勇於改變的人。有時候我們改變不了別人,就改變自己,換位思考,可能一切問題就能容易多了。作為一名媽媽,給孩子安排這個,要求做這個的時候,多想想孩子的立場。語言解決不了的問題那就用行動來證明吧!比如運動:那就一起打卡跳繩,增加了陪伴了孩子的親子時光,又鍛鍊了自己的強健體魄,這年代,除了孩子要鍛鍊,我們大人又何嘗不要保重自己的身體呢?

當然我還是一個勇於創新,敢於不斷挑戰自己的人。作為一名老師,我想給我的孩子們帶來不一樣的課堂體驗,我不僅僅想讓孩子們會說、會唱、會讀、會寫,更重要的是,我想:讓每一個孩子記住曾經有一位英語老師讓我喜歡上了英語,從此我覺得學習英語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當然無論我們處於何種職業,何種地位,何時何地,請記住:終身踐行學習和成長!不懼未來,不畏將來!

篇十三:讀《終身成長》有感

《終身成長》是卡羅爾·德韋克的代表作。卡羅爾·德韋克博士是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領域內公認的傑出學者之一。她認為思維模式可以影響人看待事物的方式,決定做事的方式和應對措施。不同的思維模式會讓人選取不同的做事方式,讓同一種行為創造不一樣的效果,對我們的個人發展和生活同樣都會產生影響。

在這部作品中,卡羅爾·德韋克以通俗易懂的筆觸總結了自己對人類兩種思維模式的研究即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人的能力是不會改變,他們害怕挑戰,因為他們把失敗看作對自己能力的評價,事情的失敗等同於自己整個人的失敗。這樣的思維模式使得這類人總會消極對待很多問題,且這種態度還很難改變。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相信潛能有無限可能,並通過努力來發展自己的潛能,遇到困難他們直面挑戰,積極應對,想方設法改變策略以達到提高自己,進而解決問題的目的。這兩種思維模式各有特點,但是對個人成長和終身發展的影響卻有很大區別。個人能力的提升應當是伴隨一生的,而不僅僅是在人生的某一個階段,這也促使我們一直在努力提升自己,努力向前。從這點來看,成長型思維模式更為可取。

作為教師不光自己要努力向成長型思維靠攏,還要慢慢引導孩子發展成長型思維。而在教育當中,最能夠給孩子帶來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的就是老師對學生的誇獎,很多老師都會誇獎學生。但是,如果誇得不對的話,會導致孩子更容易變成固定型思維。書中指出誇獎孩子的一大誤區就是直接誇孩子聰明、有天分這類誇固定的結果的誇獎,這樣的誇獎會讓孩子為了體現出自己的優勢而去做事情,孩子慢慢就失去了成長型的思維。成長型的思維所要誇獎的地方是在於誇獎出孩子的努力的方向,讓孩子意識到他的成功、進步,他的學習成績的提高都是來自於他用了正確的方法,做對的事。此時,你才會發現這個孩子的成長型思維被慢慢地塑造出來。這是我從書中獲益最多的地方之一,也是我未來的努力方向。

篇十四:讀《終身成長》有感

這一本《終身成長》,我還沒有讀完,但是我想給大家分享的是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學生只對他們一開始就要做的很好的事情,保持了興趣,那些開始感到困難的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興趣和從中獲得的樂趣驟降,如果這門課程不能證明他們有多出名,他們就無法對其提起興趣,課程越難,一個學生告訴我,我就越要強迫自己為了考試努力讀書和學習,我以前對化學很感興趣,但是現在每一次一想到化學,我就感到不太舒服,相反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學生即是感到課程極具挑戰性,依然保持了濃厚的興趣,這比我想象中要難的多,但這是我想要做的事情,所以這隻會讓我的決心更堅定,他們告訴我,我不行,更給了我前進的動力,對他們來說,挑戰和興趣是相輔相承的。

還有在這本書的第30頁提到了哥倫比亞大學每年招收六名研究生,他們都有著很漂亮的成績單,幾乎完美的得分,還有傑出學者們的推薦信,此外呢,他們還受到了很多一流研究生學院的青睞。但當他們面對老師手裡長長的出版物清單。他們就會說哦,我的天吶,我做不了這個,我的天,我不行。他們知道如何在考試中拿a,但是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去完成這項工作,暫時還不知道他們忘記了暫時還這幾個字,但教書育人不就是學校要做的事兒嗎?他們來到學校就是為了學習如何去做這些事情,而不是因為他們已經什麼都會了。讀到這裡,我想起了我的兒子,我的兒子現在就在天津大學讀研究生,在很多時候,他也是經常說這個太難了,那個不容易呀。並沒有把成長作為自己終身要追求的目標,所以我把這本書推薦給我的兒子,讓他利用業餘的時間去讀這本書,然後去為自己的終身成長做準備,做改變:直面挑戰,取得進步!

篇十五:讀《終身成長》有感

在《終身成長》一書序言中,作者用心理學原理,向人類傳達了信念的力量。讀了這本著作,給我最深的感受就是,青年教師要樹立起教育理想理念,追求教育永恆的幸福。正如作者所說,一個簡單的信念,都會指導我們的行為,而我們的行為表現都是自己信念的反饋。什麼是教育永恆的幸福,改變我們的思考模式,用新的思維模式改變我們的行為,自我審視,通過學習,照亮前方的道路,搭建與學生共同成長的一座橋。那麼,怎麼樣才能實現這樣一種教學相長呢?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努力和踐行。

一、做有思想信念的教師

有思想,顧名思義,就是要有個人的主張,不一味地按部就班,固步自封,要有創新意識。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做到有思想,是十分必要的。要時常站在學生的角度換位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是否符合學生的接收習慣。隨著時代的變化,學生群體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過去用的很好的教學方式,並不一定就能適應新時代的教育教學。這就要求教師要拒絕平庸,拒絕機械重複,要勤於學習、善於思考、勇於探索,不斷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和業務水平。

二、堅定教育職業信念

對教育職業信念是否堅定,是判定一名教師能否在教育事業上行穩致遠的試金石。“人類教育最基本的途徑是信念,只有信念才能影響信念。”著名教育雪家烏申斯基說。現實中,有很多教育職業信念堅定的模範教師。比如說,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階中學張桂梅老師,堅守貧困地區40多年,建成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幫助2000多名貧困家庭學生圓夢大學。“我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多長時間,但只要活一天,我就會把教育振興,讓山裡的孩子飛得更高、飛得更遠”。張老師樸素而堅定的話語,給我們青年教師以深深的震撼。也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說的“大學之道,在明大德,在親民,在止於人民之幸福”。如果一位教師能夠始終把“辦人民滿意教育”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那麼,他就一定能夠堅定自己的教育職業信念。

三、不忘初心

教師的職責就是“教書育人”,雖只有短短四個字,但肩負的使命重大。為什麼說使命重大?我們可以通過一句名言來理解,即“教師是人類靈魂工程師”,其涵義為教師在塑造年輕一代的品格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並影響年輕人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為習慣。著名教育者湯勇老師在書中曾寫到,“作為教育的一分子,應該牢記自己的職責和使命,對事業傾注心血,對教育傾注熱情,對學生傾注關愛,多一份情懷和擔當,多一點壓力和動力,多一種良知和使命”,就是對如何做好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生動詮釋。

當然,心中有信念,才能將事情做好。心中有信念,才能不忘初心。心中有信念,才能走得更遠。

篇十六:讀《終身成長》有感

在讀完卡羅爾·德韋克(CarolDweck)的《終身成長》後,我深受啟發。這本書不僅為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還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及身邊人的教育經歷和成長故事。通過與德韋克的理論相結合,我開始明白成長不僅僅是一個過程,更是一種心態和態度。

身邊那些關於“學習”與成長的故事

我堂哥畢業於一所專科院校,土木工程專業。如今工作已有十年有餘,但從未停止過專業學習,一路“打怪升級”。每年的七夕節都在刷題當中度過,工作間隙聽視訊課,每年逢考必考,已取得二建各類證書、一建各類證書、監理工程師、造假工程師證書等等。每每翻他的朋友圈,顯得我像一個廢物。

閨蜜當年以達本科線的成績進入一所專業學校讀財會專業,畢業後為照顧家人回到了老家,一切從頭開始。頂著家人的巨大壓力、不明事理的村裡人的白眼紛說,去學校代課、考教師資格證、考教師編、考公,2018年入事業編,任教於鄉鎮中心校。如今她每年還在為考調不斷努力,我很佩服她能堅持下來。考編人,尤其是出生於農村的考編人,應該更能體會到這個過程當中的辛酸與不易!

有個學長通過專升本考試,與我同一年進入大學。兩年後,在我不知考研為何物時,他考上了西南大學的研究生。我畢業不久,他已考上四川大學的博士,現任教育四川師範大學。這段經歷在我筆下寫出來很容易,但背後是他夜以繼日的學習與努力吧。

以上三個故事是在我身邊發生的,真人真事,時時刻刻激勵著我:人不能停止學習,學習,才會有成長。

我作為班主任的成長

帶班第一年,我付出了很多。感情自不必說,身體也消耗不少,第一個月便把腰扭了,後經歷“楊過”,沒照顧好“楊康”,免疫力下降,導致如今三天兩頭感冒,免疫力自身攻擊,得了橋本氏甲狀腺炎。我們都知道,甲狀腺與個人情緒關聯甚多。我把“班主任”定位於“父母”時,時常生氣,卻又不捨得學生出力,總想把飯喂到嘴邊,後果是“孩子不會吃飯”。痛定思痛,我開始學習當一個“懶”父母。黑板報公眾號,小組包乾;班優優化設定,交給班幹;學生犯錯,不要氣,按照班級公約自行領罰,和顏悅色,皆大歡喜。這都得益於向行知許許多多的優秀班主任們學習治班方法,而不是出苦力。重點還要落到“學習”二字上,有學習才會有成長。

我作為學科教師的成長

我做事效率很低,現在依然是。這導致我很難集中精力備課。前幾年,我總是臨時找個課件,課前熟悉一下就直接上課,這樣做的弊端很快就會顯露出來:師生上課體驗感極差,教學效果不佳。我漸漸意識到教學是立身之本。“寬為限,緊用功,功夫到,滯塞通”。所以我開始學習備課,研讀課程標準,聽優質課,設計課堂板書。當一向寡言的學生說這學期的數學課程很有趣時,當開課時的回顧不再卡頓時,當結課時學生說的收穫不再流於形式時,更加堅定了我學習備課、備好課的決心。是的,要“學”,才會“好”——即成長。

成長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無論是在工作還是在生活中,我都將堅持採取積極的心態,持續努力學習和成長。我相信,只要保持開放的心態、勇於面對挑戰,我就能夠不斷突破自己的侷限,實現更大的成就。在這個終身成長的旅程中,我希望能夠不斷髮現自己的潛力,實現自己的夢想,並且影響和激勵他人一起成長。

篇十七:讀《終身成長》有感

暑假閱讀了《終身成長》,作為一名教師的我深切體會到了終身成長在職業發展中的重要性。終身成長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更可貴的是一種理念和思維方式。教育風格的特殊性使得教師們的學習任務更加繁重,需要不斷更新知識、拓展技能,以應對不斷變化的教育環境。教育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時代的變遷、地域的差異、個體的多樣決定了教育生活的不可複製,制約成效的因素越多,情況越複雜多變。

首先,終身成長可以提高我們的專業能力和教學水平。教育領域的發展和變革日新月異,新的教學方法和技術不斷湧現。對於我們教師而言,只有不斷學習、積累新的知識和技能,才能與時俱進,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通過參加各類培訓、研討會,瞭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我們可以更好地應對學生的需求,提供更高質量的教學服務。想象一下我們每天都是重複昨天的故事,陷入一個又一個輪迴,該是多麼恐怖。近年來,行知學校實行“請進來,走出去”的戰略決策。我們是這個決策的最大受益人。十多年來,太多學習的平臺和機會,培訓、講座、比賽,學科專業的、班主任的,特別是寒暑假讀書和集中學習。即使在疫情最艱難的階段,我們依然充分利用網路平臺、各種小程式聽講座上課交流,近兩年我們接待了很多大型高階教師培訓團隊和大學生實習……

其次,終身成長可以拓寬我們的視野和思維方式。教育領域的多樣性和綜合性要求教師具備廣泛的知識面和深入的思考能力。通過持續學習,我們可以接觸到更多領域的知識,不僅可以豐富自己的素材庫,還可以啟發我們的思維,提高問題解決能力。與此同時,學習還能夠開拓視野,讓我們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和機遇,從而更好地把握職業發展的方向和機會。剛走出校門時我是一名國小教師,第一學年同時擔任數學和語文、自然科學、音樂等學科教學工作,如果不是堅持自學拿到本科文憑,我連專業都無法確定,今天看來簡直不可思議,但當時就是真實的存在。職業生涯中難免遇到困境、困惑甚至解無可解的絕境,是什麼幫我們渡過劫難柳暗花明?是什麼支撐我們一路負重忍辱高歌前行?我們在提高服務意識同時一定得提高我們的服務能力。我想能力提高了是成長的要義之一。

最後,終身成長可以增強我們的自信心和職業滿意度。學習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每次學習的成果都能夠增強我們的自信心。當我們在教學中應用新的知識和技能,看到學生的進步和成就時,內心的滿足感會倍增。這種成就感和滿意度將不斷激勵我們追求更高的目標和更好的表現。近兩年來我痛苦地發現站在講臺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戰戰兢兢之感,頭髮熬白心卻越來越慌。它嚴重摧毀我的職業尊嚴和自信驕傲。轉變思維方式絕對不能陷進固步自封的自我限制,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迫在眉睫。感謝《終身成長》帶給我的啟迪教誨!

終身成長需要我們保持持續的學習動力和積極的學習心態。作為國中語文教師,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可以通過讀書、與同行交流思想、參與課題研究等多種方式進行學習。此外,我們還可以利用各類線上學習資源,通過網路平臺進行線上學習和交流。只有堅持不懈地學習,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為學生們帶來更好的教育體驗。研究意識和研究能力是我最欠缺的。學校一直搭建很多平臺創造很多機會讓我們申報課題開啟研究性學習。今年春天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合眾人之功,心心念念想申報課題,最終石沉大海杳無音訊。我心傷了。

古人云:“活到老學到老”。老祖宗和美國學者卡羅爾·德韋克的智慧相媲美。終身成長是我們職業生涯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我們應當時刻保持學習的熱情和求知的心態,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通過終身成長,我們將能夠更好地應對教育工作中的挑戰,創造更好的教學效果,為學生的成長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