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作文指導:作文中需要的樸素1200字

不少老師經常強調好詞好句的重要性,要求學生抄、背好詞好句。許多家長也說我的孩子作文中好詞好句太少,讀起來不美。在這兩方面的影響下,學生的腦子裡就形成了一個觀念:要想作文好就要好詞好句多。
  如今學生在作文時就盡力用進好詞好句,好詞好句就成了作文的化妝品與裝飾品。比如寫秋天的校園:“踏進秋天的校園,撲面而來的是肅殺的秋色。法桐落盡了那闊大的綠葉,光禿禿的枝丫在寒風中搖擺。花壇上不知名的花草只剩下殘根斷枝,在秋風中瑟縮……但是,我喜愛這秋天的校園,秋天的校園是一個碩果累累的世界,是一個絢麗豐收的季節。”前面是“光禿禿的枝丫”及“殘根斷枝”,後邊怎麼又出來“碩果累累”“絢麗豐收”呢?文句好像很美,但景與情卻矛盾不協調。又比如寫家鄉的雲:“我望著故鄉那碧空如洗雲蒸霞蔚,像蔚藍的大海一般的天空,心潮的浪花捲動翻滾,迴旋起伏,奔騰澎湃。”這段文字中,“碧空如洗”是指藍天一片,而“雲蒸霞蔚”是指雲彩霞升騰聚集,這兩者也是矛盾不協調的。而“碧空如洗”與“蔚藍的大海一般的天空”意思又是重複的。又比如寫美麗春天:“麥浪翻金,菜花吐豔,好一派瑰麗的春光!”客觀實際是油菜花開時,麥苗還是青青的,這又是一個不真實的景色。這種追求詞藻華麗,形容詞用上一大堆,猶如大街上見到的時尚女郎,她濃妝豔抹自以為漂亮,其實越塗抹得多越難看。正如劉勰說的“繁花損枝,膏腴害骨”,好詞好句太多了,反而損害了內容。
  我想,作文還是寫得樸素一些好。西晉的陸機,極講究詞藻和對偶,後人對他評價卻不高,而東晉的陶淵明,他平淡樸素,後人卻對他評價很高。南朝宋的謝靈運,他也很講究詞藻,但他最有名的句子卻是自然平淡而又清新的“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我們要力避浮豔,務求樸質。其實語言文字的美醜全在於用得恰當不恰當,用得恰當就是美,用得不恰當就成醜了。如比抗戰期間郭沫若在重慶創作了劇本《屈原》,臺上嬋娟斥責宋玉:“你辜負了先生的教訓,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郭沫若在臺下聽到這句臺詞,總覺著罵得還不夠狠,不能解氣,他想加上“無恥的”三個字。而旁邊的一個演員說:“‘你是’不如改成‘你這’就夠味了。”郭沫若就說這一字改得好,“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僅改一個字,句子就變得鏗鏘而有力了。在大家的眼中,“這”字不是什麼好詞好句,但這個“這”字用得恰當,這句子也成了“好詞好句”了。
  現代作家中,沈從文有湘西味,老舍有北京味,林斤瀾有溫州味,他們都喜歡疏朗清淡,不喜歡繁複濃重,人們對他們的作品評價都很高,而講究佳詞麗句的楊朔,人們對他的評價卻就不那麼高了。
  追求好詞好句,自己寫得吃力,別人讀得乏味,不是真情實感,寫出來也成不了好作文。我還是很贊同葉聖陶先生的主張:“我筆寫我口。”筆與口同步,準確地再現事物的狀貌,貼切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少一些“好詞好句”,多一些“樸實無華”,文風正了,我想作文會進步快些,也會寫得更好些。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說,《作文祕訣》是“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讓我們都牢記他老人家的教導吧!

國小作文指導:作文中需要的樸素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