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論據素材:《詩詞大會》和《朗讀者》為什麼這麼火?1500字作文

前一段時間,《中國詩詞大會》引發收視狂潮,就在大家還津津樂道之時。央視又出大招,重磅推出新節目《朗讀者》。

時事論據素材:《詩詞大會》和《朗讀者》為什麼這麼火?1500字

《朗讀者》僅僅推出一期,就在網友中間點燃了視聽熱情。豆瓣評分居然高達9.3分,網友驚呼: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眼睛!

長期以來,中國的文化類電視節目一直存在生硬呆板、曲高和寡的問題。這次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中國和詩詞大會》和《朗讀者》成功俘獲觀眾的芳心,讓人慾罷不能呢?

“這個節目能火,最深層次的原因就是中國人仍有不死的‘詩心’。”節目嘉賓、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蒙曼說。

瘋瘋癲癲的綜藝真是看夠了,打打鬧鬧的真人秀也煩了,靜下心來想想,在喧囂的商業娛樂節目面前,我們除了消耗了時間,又還得到了什麼呢?那麼多優美的文字等在那裡,那麼多雅緻的詩歌等在那裡,驀然回首才發現,原來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比那些甚囂塵上的娛樂節目不知高明多少倍。

生活和情感的真諦在於,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繁至簡。小夥伴你們是否願意,迴歸到詩文的靜謐海洋裡?

素材解析

看過這兩檔節目的人,不難發現,其核心都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若在前些年,這樣“文藝範兒”十足的節目,肯定曲高和寡,相信沒有電視臺敢冒險去做。曾幾何時,一說到文藝節目,人們有個共識就是“哈哈樂”——發瘋似的搞怪、搞笑,奉行“娛樂至死,收視第一”。甚至為了追求收視率,不惜重金從國外購進節目模式,刻意模仿,複製時代的娛樂。然而,一陣風颳過去後,就什麼都沒了。

《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的熱播,卻與此有別。它是在傳統文化升溫的背景下,迎合了大眾的精神需求。近年來,許多有關傳統文化的節目受到追捧。比如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短期內就收穫了200萬次的點選。那些身居故宮深宅大院中,每天和各種文物為伴的老工匠,竟受到“90後”“00後”的追捧。這本身就釋放了一個訊號:對於文化傳統,人們不但有興趣,而且已在自覺尋找與研習。

驀然回首,就發現曾經的我們都“病”了:我們所追求的只是上檔次的生活,是物質上的豐盈。每天埋頭,匆匆趕路,從來不曾安靜下來,撫慰空虛的心靈。GDP直線上升,人們卻一直打不起精神——慾望越來越多,閱讀越來越少,精神越來越空,靈魂越來越輕。

其實,人類的發展,不僅是一部物質生產史,更是一部文化創造史,一部精神文明史。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經濟是筋骨,精神是靈魂。筋骨軟弱,無法堅強獨立;同樣精神空虛、失去靈魂,就會迷失方向。我們這個民族歷經上下五千年,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一路傳承如奔流不息的黃河水。這是我們的驕傲,是我們昂首挺胸的資本,也是我們走向高遠的動力。

然而,曾經心浮氣躁,盲目追求,總感覺外來的東西好,有一天,突然回頭,才發現身邊的才是最好的。《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的出現,恰如甘霖灑向乾旱的土地。傳統文化的迴歸,必將帶來國人文化自信的迴歸。

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兩檔節目受熱捧也暗含著文化的隱憂。因為它恰恰說明了當下民眾對文化的渴求與文化資源的供給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不對稱性。這也給我們的文藝工作者敲響了警鐘:我們的觀眾拒絕那些庸俗的作品或節目,觀眾需要有內涵的好作品、好節目。

生活提高了,精神同樣要豐滿,我們不是沒有靈魂的機器。傳統文化的升溫,是必然的趨勢。

同時我們也應當承認,《朗讀者》終歸是一種碎片化閱讀,或者說是一種“快餐閱讀”。一個電視節目形成的文化衝擊只是抵達了問題的淺層,國人“讀書少”、“閱讀缺乏”的現狀並非一朝一夕所能改變,它需要深層文化意識的覺醒。在這方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