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數字化轉型典型案例範文大全(精選5篇)作文

篇一:教育數字化轉型典型案例範文大全

教育數字化轉型典型案例範文大全(精選5篇)作文

“TD-SL”模式:“雙減”下的智慧學習

摘要:教育數字化是國家戰略,教育數字化轉型勢在必行。____市____中學以課題研究為基礎,在“雙減”大前提下探究“TD-SL”模式,推行任務驅動下的智慧學習模式,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關鍵詞:教育資訊化;教育數字化;智慧學習;智慧課堂;雙減

在“雙減”的大環境下,快速提高學校的綜合辦學實力和教育水平必須優先做好教育數字化轉型。教育改革,思想改革先行,模式創新為重。____市____中學這所農村薄弱完全中學重視提高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和資訊素養,重視提高學生數字化學習能力和學業水平質量,用“TD-SL”模式來推行數字化教學轉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一、問題與挑戰

國小教育數字化、資訊化現狀不容樂觀,主要原因為思想認識落後於技術發展,沒有適用於大多數學校的應用模式。

(一)教育資訊化是國家教育戰略。

____大報告指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教育數字化的目的,就是要“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叢集”,“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路強國、數字中國”。

推行教育數字化是國家戰略,而《教育資訊化2。0行動計劃》(教育部教技〔2018〕6號檔案)則是其綱領性檔案。我們要根據____大精神,依託改檔案切實落實教育數字化轉型工作。

(二)中國小教育資訊化發展滯後。

中國高校慕課(MOOC)發展勢頭非常迅猛,如“中國大學MOOC(慕課)”等跨校際平臺以及各高校的慕課平臺。同樣,線上數字化的職業與技能培訓已經成了主流。

相對比而言,中國小教育資訊化、數字化發展相對滯後,尤其是由學生主導的、主動運用的資訊化學習,目前還不是主流。

是什麼原因導致學生端的數字化學習滯後呢?主要是觀念和思想滯後,沒有認識到教育數字化轉型對教育發展、對教育支撐國家發展起到巨大的無可替代的作用。

(三)中國小校際間發展不平衡。

北京五中等名校校園智慧教學(學習)系統有力的支撐了學校教學與學習活動,但大多數學校校園平臺建設與學生校園利用網際網路終端自主、互助學習的條件尚不具備。

(四)疫情前後線上線下教學存在斷層現象。

疫情引起的線上線下教學是割裂和斷層的:讓學生線上學習,學生就是數字化學習的“高手”了;校園學習,學生端的“數字化”手段的“開關”一下子就關閉了——學生成了被擺佈的物件。

(五)“雙減”下的學生自主學習、課下輔導需要資訊化抓手。

“雙減”需要將課內課下融合起來,課內課下都要有數字化學習參與,甚至數字化學習應該成為主要形態,尤其是課下學習需更要具備自主能力。如果沒有資訊化手段,學生的課下輔導、自主學習是缺少輔助手段的——家庭基本上不具有全科輔導能力。只有學生養成數字化的學習習慣,形成必備的學習能力,自主式、定向式、自助餐式、個性化的的學習才能成為現實。遺憾的是,這個理想並未實現。

二、問題解決思路與實施

用“TD-SL”模式來推行數字化教學轉型,這是適用於中國小各學段的、各學科的教學與學習模式。其實,這種模式與其說這是一種教學模式,更不如說是一種教學與學習的思想與意識。

(一)“TD-SL”學習模式的概念界定。

“TD-SL”模式,即任務驅動的智慧學習模式,由“任務驅動”(任務驅動Task-driven,簡稱“TD”)和“智慧學習”(智慧學習Smartlearning,簡稱“SL”)兩個要素構成。

“智慧學習”是擴大了的智慧課堂,強調課前課中課後一體、線上線下結合,學生藉助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的網路搜尋、各種學習類APP等工具和資源進行自主學習,並通過社交類APP進行遠端交流、討論、點撥、微課講解,促進合作學習,它是資訊化時代學習的新樣態。

任務驅動是在專案任務式學習背景下提出來的,這與高中語文新課標所提出來的“任務群”概念是相一致的,並且與資訊科技學科的“任務驅動學習(教學)法”和語言教學中的“任務型學習(教學)法”有一定的傳承關係。學習始終要有明確的專案任務。目標明確,學習更會圍繞主線進行,注意、意志等心理品質能得到加強,學習的效率也會相應提高。

概括來說,一切受明確而具體的專案任務驅動、能夠藉助資訊科技手段的學習模式都是“TD-SL”學習模式。

“TD-SL”模式是華南師範大學陳品德先生提出的以問題為導向的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簡稱“PO-SC”模式)[陳品德,任東麗。智慧課堂的實施策略與行動路線——結合若干真實案例[J]。教育資訊科技,2019(12):3-9+17。]的普及版,是翻轉課堂的升級版,是教育資訊化時代的高效課堂的常規樣態,其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雙減下包括課下輔導在內的全時態學習的進行。

(二)“TD-SL”學習模式能實現雙減下教育數字化轉型。

1、“雙減”對於學習者的目的:提高學業水平質量。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檔案》提出:“教育部門要徵集、開發豐富優質的線上教育教學資源,利用國家和各地教育教學資源平臺以及優質學校網路平臺,免費向學生提供高質量專題教育資源和覆蓋各年級各學科的學習資源,推動教育資源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各地要積極創造條件,組織優秀教師開展免費線上互動交流答疑。各地各校要加大宣傳推廣使用力度,引導學生用好免費線上優質教育資源。”

提升學生的學業水平,要依託數字化策略,所以教育數字化轉型勢在必行。

2、“TD”——任務驅動,能促進學生關注學習任務與學習質量。

任務驅動有助於以終為始“理解”式的“逆向”學習。維金斯認為,課程設計或教學設計應該是“逆向的”,應該是由結果匯出而非由內容匯出。維金斯還認為:“預期的學習結果、學習成績、教學與學習行為的有機關聯會使學生取得更好的學習成績,這也正是逆向設計要實現的目的。”“逆向設計可被看成有目的的任務分析,即預先設定有一個任務要完成。其實,基於理解的逆向教學設計是為了學生學習過程流暢而高效,學習又何嘗不是始於任務呢?明確且具有驅動作用的任務、完成任務效果的明確而清晰的目標,在需求、動機、態度等方面促進學生學習。

3、“SL”——智慧學習,能為學生學習搭建“支架”。

維果茨基的支架式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把學習過程分為搭建支架、進入情境、進行探索、合作學習、效果評價等五個過程。我們對支架理論進行如下發展:

(1)支架。維果茨基認為的“支架”,是“圍繞當前的任務,按照‘最近發展區’的要求建立的概念框架”。我們認為,學習任務、學習目標、支撐學習的各種資源、已有的“圖示”(皮亞傑語)等,都是學生的支架。

(2)學生中心論。在自主合作的學習中,師生同為中心的混合式中心論應該更符合實際。

教學與課程設計是教師根據學情主導的,驅動性的任務、預期的目標、內容的安排、活動的設定、嵌入式的評價標準等,學生是暗的中心,教師是明的中心,這些內容都是提供給學生的支架。

在學生課前、課中、課後全過程的學習中,教師提供、指導學生尋找、運用、積累各類支架,並規範建模與範例[胡忠禮,劉冬雲。建模與範例:高中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J]。中學語文,2022(22):80-82。],學生是主中心,教師是提供支架的監督、引領、促進、指導和幫助的中心。

任務驅動和支架提供,需要教師和學生協作完成。

(3)智慧學習。數字化技術和資源是支架的核心組成部分,需要智慧學習為學生提供學習的解決方案。

4、“TD-SL”模式能有效實現“雙減”的育人目標。

任務驅動使學生更關注學習和自身提高,成就動機更強,而智慧學習能讓學生有更多的手段和途徑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二者共同為終身學習的人才、終身學習的社會奠定基礎。這,也是“雙減”的育人目標。

(三)數字化轉型實施的案例一:“TD-SL”的四步模式能促進“雙減”實現目標——以《必修下戲劇單元群文閱讀》為例。

具體的模式如下:

1、課前學案導學。

導學案就是具體的專案任務,具有導向和驅動作用。而具體的設定內容,又有大量的數字化元素,是智慧學習的具體體現。導學案就是支架,學生在課前完成導學案,可以通過網路技術賦能、教師與同學遠端支援的方式,將課下變成課堂,實現教學評一體、學評測一體、讀寫評一體。導學案以練習冊為主要內容,附加如下資訊要素:

(1)週末,掃碼學習戲劇知識微課,併網絡搜尋相關知識,發到微信群內:

(2)週末,利用《騰訊視訊》或百度搜索引擎等搜尋相關戲劇視訊或電影網址,併發到微信群內,如:

《竇娥冤》電影網址:

自主檢索本題材的京劇、地方戲曲、話劇等視訊,共享到群內。

(3)週末,自主網路搜尋3篇戲劇作品的全本以及相應的介紹與分析文章,發到微信群共享。

(4)週末,結合《同步練習》,用《迅捷圖畫》網頁版製作3篇戲劇作品(節選)的思維導圖。

(5)週末遇到疑難,可使用《小猿搜題》、《作業幫》等輔助學習,或用微信向同學老師請教。老師可以通過上傳微課等方式對學生提供學習支援,實現陪伴式、全程化教與學。

(4)學生完成學案,上傳到《七天學堂》上;教師批閱,生成電子成績分析表。學生查閱分析表和教師上傳的答案,課前完成自評和答案訂正、問題整理,為課堂學習做好準備。

2、課中合作探究。

分組探究導學案,解決問題,歸納未解問題。

3、課中展示答疑

教師解決學生的共性問題,用《101教育PPT》的投屏功能或用《七天網路》展示學生的答案與成績分析,引導學生歸納知識建模與答題流程建模、答題格式建模,歸結並記憶經典範例。

4、課中歸納“建模+範例”。

整理、修改已有的建模成果,儲存在《微信-微雲》或其他平臺上。

(四)數字化轉型實施的案例二:用企業微信推行“雙減”的智慧學習。

企業微信具有廣泛性和熟悉性的特點,因此可以作為智慧學習的平臺,可以在直播功能、問卷調查、用“問卷星”考試、成績量化分析、問題解決、資源提供、課堂教學等領域實現“雙減”下任務驅動的智慧學習。具體內容詳見論文《企業微信:雙減智慧學習的助力器》:

(五)數字化轉型實施的案例三:用資訊科技實現班級管理全域化。

數字化管理手段能夠實現班級自主管理,能在紀律建設、學習建設、文化建設、家校建設等方面發揮作用。具體內容詳見論文《班級自主管理,數字技術先行》:

(六)數字化轉型實施的案例四:IRobotQ3D虛擬機器人課程的開設

“雙減”背景下,為了實現減負提質,既要做減法,又要做加法。為減去採購實體機器人的成本支出,增加農村中學生學習機器人課程的機會。學校通過開設IRobotQ3D虛擬機器器人課程,讓教師提供專案式學習支架,以任務活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思維的發展,以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相關內容詳見論文《“雙減”下的IRobotQ3D虛擬機器器人教學實踐研究——以“萌萌探險記”專案化學習為例》:

三、實踐成效

____市____中學教育數字化教研成果穩居____所有學校的前3名,甚至第1名,教育資訊化在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一)用課題研究帶動教研。

(二)論文、賽課、課例、課件等成果。

據不完全統計,____中學2018-2020年度有關數字化的教研成果8項,2021-2022年度106項,合計114項,具體為:國家發明獎1項,論文發表9篇,國家級獎19項,省級獎(省教育廳、省教培院)43項,____市獎42項。具體內容,請檢視“騰訊微雲”的網址連結或二維碼:

(三)資訊化公開課/研究課(部分)如下:

近2年來,屬於“TD-SL”模式的數字化轉型研究課不少於37節,掃描二維碼觀看:

四、案例創新點

“TD-SL”模式抓住資訊化和任務群兩個關鍵詞,智慧學習模式探究居於前列。

緊扣“雙減”主旋律,緊扣資訊化,將“雙減”意識擴充套件到高中,擴充套件到學生自主學習全領域。

探究符合“五項管理”的校園教學數字化之路,將資訊化學習放在課下,符合教育實際。

“TD-SL”模式本質上是一種教學和學習思想,由任務指向的需求、動機等非智力因素和網際網路技術賦能產生的環境因素共同發揮作用。

TD-SL”模式將數字化和會考、大學入學測驗融合在一起,用“範例+建模”進行方法總結和能力提升。

五、反思展望

教育資訊化要硬體條件和意識方法雙線提升,而學校領導和教師的資訊化意識是基礎和前提。

推行教育資訊化要從最基本最簡單的模式開始,由簡入繁。

“五項管理”不等於手機等移動終端不能進入校園,手機管理要重疏輕堵,重點要放在學生用移動終端輔助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上,培養學生的資訊化學習習慣是手機管理的核心和目標。

中國小教育資訊化、數字化要致力於與未來的高等教育和職業培訓銜接,為數字化終身學習打下好基礎。

教育數字化轉型要先從教師的意識開始,從構建模型開始,為此“TD-SL”模式在____市____中學應運而生。“TD-SL”任務驅動智慧學習模式對推行“雙減”政策和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巨大的作用。學校已經完成了模型的理論研究工作,處於推廣的初期階段,研究與實踐成果豐碩。悟道勇行,教育數字化轉型道路必將會更加通暢。

篇二:教育數字化轉型典型案例範文大全

以資料驅動學校數字化轉型加速

一、工作背景

在雲端計算、大資料、物聯網、人工智慧、移動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的持續加推下,________大學資訊化發展聚焦轉段升級、融合創新兩個核心要以,深入開展學校資料服務體系建設,堅持以資料驅動學校數字化轉型加速。學校以“我i科大”智慧校園平臺建設為重點,通過技術融合、業務融合、資料融合,打通訊息壁壘,打造智慧融合體系,無縫融合對接網上辦事大廳,推出全新版本的“我i科大”APP、PC融合門戶。新版“我i科大”和一站式網上辦事平臺以融合匯聚的方式、無縫對接地呈現給廣大師生,功能更加豐富、覆蓋更加廣泛,使用更加方便,構建了校園業務“統一入口、統一資料、統一訊息、統一平臺”的全新互動生態,為學生、教師、管理者等角色提供個性化智慧服務,實現了數字化轉型“一站式”服務。

二、工作舉措

________大學數字化轉型建設推進機制以資料為核心,整合調動校內數字化轉型力量,統籌基於統一標準、統一平臺的數字化轉型建設與管理,在實現優質數字資源共建共享的同時,也展現了數字資源的最大價值。________大學具體工作措施有:

1、多層級治理推進以資料為核心的數字化轉型管理落實

為了推進以資料為核心的數字化轉型管理落實,變被動適應為主動佈局,同時也為了日常管理決策的科學化、系統化。________大學在數字化轉型管理中推行多層級治理工作,將數字化轉型管理中的角色分為三級進行管理,其主要職能與重點內容羅列如下:

(1)校領導、網路安全和數字化轉型領導小組,主要負責戰略定位、發展佈局、機構職責和專題謀劃等頂層設計;

(2)黨政機關、數字化轉型管理部門,主要負責業務歸口管理、專項建設管理、資訊平臺搭建等;

(3)各級學院、直屬機構、學術機構、群團組織、教師、學生、技術保障人員等是數字化轉型的應用者、執行者、參與者和保障者。

2、強化流程管理

通過構建全校層面的統一化流程平臺促進學校數字化轉型規範化、高效化管理,把流程開發與使用作為實現數字化轉型管理目標的主要抓手。一是為了有效避免各類資料填報的重複性、低效能問題,基於資料共享原則構建業務流程,基於不同的管理目標,制定不同的訪問策略,實現資料同步提取與共享;二是在流程表單內部實現了資料的統一標準規範,在同類表單間、不同表單間互相借鑑影響,讓資料標準逐步統一化,通過流程設計過程中對欄位、命名、配置的具體設定對資料進行整理優化。三是強調流程基於管理目標與管理規範而建設,在具體業務依託流程的實現過程中,每個環節都要有明確的標準和要求,並通過各環節審批許可權設定實現不同許可權範圍內的審批協作與政務公開;最後針對不同管理需求的流程開發,在用技術語言實現管控的同時,一方面實現流程表單的淺顯易懂、易於接受,另一方面儘可能縮短流程路徑、集約審批分類,在流程管理過程中彰顯資料的扁平化與精準化,實現流程表單的清晰明朗、簡約全面、權責到位。

3、“註冊管理”是數字化轉型管理的規範集聚與推進創新

為了有效運用資料的系統思維理念與先進技術手段,讓基於資料的教學科研與日常管理更加個性化、精細化、智慧化,________大學在資料治理工作中,強調“註冊”管理,明確資料適用範圍、用途方向,實現資料歸集歸類。對全校所有人員數字身份和業務狀態的註冊管理、所有數字化轉型服務和IT資源管理、各類人員的數字化關係管理、各類資訊資源的授權管理等進行了梳理。最終確定需要予以註冊管理的人員範圍主要包括:在編教職工、離退休人員、外聘人員、各類學生(全日制學生、非全日制學生、留學生等)以及為學校提供服務的社會人員等,在實現類似於姓名、出生日期、參加工作時間等固定不變資訊準確完整的同時,也授權職稱職務、教學科研、進修深造等動態資料的及時更新,通過“資料確權”工作,落實各類人員的數字化關係管理、組織架構管理以及群組管理。

4、資訊資源資產化、數字化管理

資訊資產是一個知識體系,作為一個單一的實體來組織和管理。將資訊資產共分為網站資產、軟體資產、資料資產、硬體資產、課程資產和服務資產6大類。通過制定各單位資訊資產白皮書,簽訂網路安全責任書等手段,落實學校資訊資產,並將其數字化,進而實現對學校資訊資產的系統化管理。資訊資源的資產化、數字化是構建學校資料服務體系的關鍵一環,通過對學校資訊資源的縱向分析和橫向分析,可以為學校資訊化發展的決策提供資料支撐。

三、工作成效

1、實現資料整合與共享,建設資料“資產化”管理模式

學校完成了各部門資料確權工作,進一步規範了資料許可權範圍、職責範圍,解決了學校資料冗餘性較大及資料唯一性較差的問題,進一步推動了資料在校內的有效流動,“一數一源”得到有效落實。目前學校學生權威資料和教師權威資料的準確率達到98%以上,學校90%以上資訊系統已與學校資料資產管理平臺進行資料對接,資料資產管理平臺數據總量62271425條,實際資料表總量122張,主題服務資料目錄49個,資料介面數量81個,資料範圍覆蓋學校教務、科研、人事、財務、學生管理、一卡通、圖書管理、國資管理等各個方面。

2、離退休人員及合作人員數字化轉型管理

與離退休處合作,利用________大學資料資產管理平臺實現離退休人員資料的管理。對歷史資料進行整理,統一了資料標準、分配了管理許可權、確定了離退休人員的使用許可權;與教務處、人事處、研究生院、後勤管理處、國際合作與交流處、保衛處、校辦產業辦公室合作對我校合作人員資料進行治理,規範了其註冊流程,明確其資料使用範圍、用途方向。

3、資料賦能,聚合智慧服務升級體驗,建立“大平臺、輕應用”的基礎服務架構

建立“大平臺、輕應用”的基礎服務架構,如下圖所示:

“大平臺”是指校級的資料平臺、服務平臺。它的基礎功能包括統一身份認證、資料標準管理工具、服務門戶、一站式服務大廳、流程引擎、訊息中心、微信管控、組織機構管理、使用者許可權管理等;

“輕應用”指在利用大平臺的強大支撐能力,在完全遵守我校資料標準的前提下,通過網上辦事大廳提供的SAAS化流程引擎、通用業務查詢元件、資料採集器等功能,以視覺化快速配置生成符合業務需要的,輕量級業務模組,起到補充和擴充套件業務系統,為師生提供複雜業務服務能力。

目前已實現學校學生基本資訊、學生繳費資訊、學生教務資訊、學生輔導員資訊、研究生導師資訊、教師基本資訊、教師黨政職務資訊、教師工資資訊、專案經費資訊、科研資訊、教學資訊等資料與網上辦事大廳的匯聚共享,在“應用場景”的驅動下,形成“資料”與“服務”的雙輪滾動,大大提升了網上辦事流程表單填報及流程轉交的便捷性。

4、建立教學大資料監測中心

通過教學監測中心、教學大資料分析平臺、移動監控平臺的建立,與大資料探勘分析技術,深化教育大資料應用,實現教育業務管理、政務服務、教學管理等功能。充分利用雲端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構建全方位、全過程、全天候的支撐體系,助力教育教學、管理和服務的改革發展。有效整合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的過程性資料,建立大資料中心,並建立資料清洗機制,經過深度機器學習,進行有效資料探勘,最終能夠能使資料視覺化,完美實現專業建設視覺化、課程資源分析、專業發展視覺化以及預警等。

四、工作經驗

以______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深化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以資料為驅動力,利用新一代資訊科技提升教育管理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水平,推動教育決策由經驗驅動向資料驅動轉變、教育管理由單向管理向協同治理轉變、教育服務由被動響應向主動服務轉變,以數字化轉型支撐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結合________大學實際,對數字化轉型推進工作建議如下:

1、加強教育管理數字化轉型統籌協調

進一步明確我校網路安全與數字化轉型領導小組職能、落實“三員”管理制度,加強教育管理數字化轉型組織領導,加強教育管理數字化轉型的總體設計和制度建設,保障各項重點任務落實到位。加強技術支撐部門與職能部門的協同聯動,明確職責分工,共同保障________大學教育管理數字化轉型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規範對數字化轉型建設專案的申報立項、招標採購和實施驗收,規範資訊資產的新增購置、日常運維和更新替代,形成資訊系統名錄、資料資源目錄、服務事項目錄和資訊基礎設施清單。建立教育管理數字化轉型標準體系,完善技術、服務和質量標準,加強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企業標準間的有機銜接,充分發揮標準的基礎性作用。

2、加強資訊系統規範管理

新建資訊系統立項應由數字化轉型職能部門統一稽核,落實集約建設、整合共享、安全保障等要求。規範資訊系統網際網路協議地址和域名管理,建立統一分配、統一管理、統一授權的網路接入認證制度。建立資訊系統名錄制度,定期開展資訊系統普查,更新資訊系統名錄,排查非本單位網際網路協議地址和域名(雙非)的資訊系統,清理業務應用脫節、資源長期閒置、運維停止更新的“殭屍”系統。

3、推進資訊系統深度整合、促進應用服務創新發展

制定資訊系統開發執行的統一規範,加強資訊系統深度整合和集約管理。推動統一開發管理,明確資訊系統的技術框架、資料規範和介面標準;推動統一使用者管理,實現基於實名身份認證的集中授權和單點登入;推動統一運維保障,實現資訊系統集中運維和安全防護。通過建設網站群和通用業務服務平臺,實現低成本、短週期、高質量的管理數字化轉型應用開發,探索以提供應用服務替代建設資訊系統,為本單位提供優質、便捷的服務。促進教學與管理平臺的深度融合,根據業務流和資料流推動資訊系統的業務協同,全面支撐教育教學、管理服務等環節。

4、提高學校資料管理水平

加強學校資料規範管理,完善學校資料管理制度,建立資料標準體系,規範資料採集、儲存傳輸、使用處理、開放共享等全生命週期的資料活動。基於資料應用和共享建立資料資源目錄的動態更新機制,全面掌握學校資料使用情況;促進學校資料開放共享。堅持以共享為原則、不共享為例外,推動學校資料共享。建立資料共享稽核制度,明確各類資料共享屬性和範圍,規範資料共享工作流程。探索建立資料共享責任清單制度,簡化資料共享流程,促進資料有序流動;強化學校資料質量保障。建立資料質量評估制度,保障資料的真實性、準確性、合規性、一致性。探索基於學校日常教育教學和行政管理的資料伴隨式採集;提升教育資料管理效能,充分發揮資料的作用,推動教育科學決策、精準管理和個性服務。通過跨部門的資料共享,支撐招生計劃、學生資助、安全防控等教育決策,提高決策科學性。通過促進教學資料和管理資料的匯聚和共享,建立教育大資料分析模型,全面、精準地掌握學校和師生情況,為教育評價、“雙一流”建設等改革任務提供資料支撐。探索基於大資料的使用者行為分析,為廣大師生提供個性化的教育服務,促進學生的個性化成長。

5、實現校務管理服務“一網通辦”

全面梳理面向學校、師生、家長和校友提供的管理服務事項,精簡歸併不同層級、部門的同類事項,規範工作流程,形成辦事指南。利用學校服務平臺,推動管理服務全程網上受理、網上辦理和網上反饋,實現“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推動管理服務“減流程、減證明、減時間”,凡可通過共享獲取和核驗的資料,原則上不得要求使用者提供,讓資料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探索建立信用承諾、容缺受理制度,最大程度減少管理服務前置條件、精簡流程環節、縮短辦理時間。

6、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全面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等法律法規和政策要求,建立健全網路安全責任體系,明晰各方職責。落實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重點保障關鍵資訊基礎設施。開展網路安全監測預警通報,提升網路安全態勢感知能力。建立供應鏈安全管理體系,定期組織審計,優先選用具有自主核心技術以及安全性達到要求的國產化產品。全面加強資料安全保障,建立覆蓋全生命週期的資料安全保障機制,重點保護廣大師生和家長,特別是學生的個人隱私資訊。

7、完善監督評估

建立多方參與、共建共治的教育數字化轉型監督評估機制。建立教育數字化轉型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將整合共享、服務等重點任務納入對各部門的督導評估。構建以使用者為中心,師生、家長共同參與的使用者評價和反饋機制,不斷完善教育數字化轉型工作。建立教育數字化轉型發展水平動態監測和第三方評估機制,定期釋出評估報告,積極探索質量監測與效果評估的常態化、實時化、資料化。

篇三:教育數字化轉型典型案例範文大全

基於OMO的資料保護治理和網路安全保障體系

____學院是____省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試點單位和智慧校園建設試點高校,十四五期間,學校加速推進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數字化轉型,著力構建基於中臺技術的資料生態體系。

一、工作背景

隨著學校數字化轉型工作不斷推進,學校資料量和資料使用頻次較十三五期間顯著增長,學校現有資料治理和網路安全模式在資料支撐、資料保護、網路安全防護、應急處置響應等方面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如何確保學校資料資產的安全使用,實現資料保護與資料應用均衡發展,高質量推進學校各項業務數字化轉型,成為了____學院現階段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二、關鍵安全問題

(一)資料家底不清

資料底數不清、資料暴露面不清和資料保護著力點不清是學校資料保護治理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已成為學校資料安全工作有效開展的制約性因素。____學院資料資產規模大,二級部門多,業務系統多,釐清資料難度大。此外,由於十三五期間學校資料和安全閉環未完全形成,導致資料治理只能把系統生成的資料通過業務部門定義的資料質量和安全標準在全量資料中心構建出來,因為不觸及業務,在資料質量和資料安全檢驗方面也很難著力,從而使得資料質量參差不齊,進而導致針對資料的安全防護難以精準實施。

(二)資料流向不明

十三五期間學校資料安全主要採用傳統單點建設為主,圍繞資料處理活動,進行了分段堡壘式保護,起到了一定的防護作用。但隨著十四五期間資訊化建設和智慧化應用的快速發展,學校資料訪問形式變得多樣複雜,資料使用頻次顯著增多,原有管理體系越來越難以明晰資料流向,有效建立資料關聯,讓資料有序、安全、可控的流動到所需使用者當中。

(三)安全運營乏力

受限於機制體制等因素,學校資料應用和資料安全人員配備不足,資料服務能力不強,應對突發安全事件的手段和能力薄弱。主要體現為:1。業務系統使用單位和裝置運維廠商各自為政,缺乏有效的機制為資料和網路安全事件的發現、分析、處置、溯源提供協同保障。2。缺乏專業安全團隊持續對安全告警進行監測、分析、處置等閉環操作。3。隨著數字化轉型的深入,面對黑客日新月異的攻擊手法,缺乏融合內外部安全能力持續提升自身應對網路及資料安全威脅能力的有效途徑。

三、工作舉措

為深入推進____學院數字化轉型,提升學校資料安全與網路安全的保障與處置能力,遵循全域覆蓋、釐清家底、統籌管理、團隊協同、運營為王的一體化安全保障理念,學校於2021年9月啟動了資料保護與網路安全新模式構建工程,構建基於OMO的資料保護治理和網路安全保障體系。

(一)組織領導

1、機構建設

學校成立了由黨委書記和校長負責的網路安全和資訊化委員會,負責統籌協調全校網路安全和資訊化重大問題。學校資訊化辦公室設立了網路資訊保安科和校園資料服務科,統籌網路安全和資料服務,整合運營力量、協調溝通專家團隊,確保安全監測與事件處置形成最大合力。

2、制度建設

學校制定並頒佈了系列資料保護與網路安全制度,並於適時進行更新和完善,包含:《____學院資料標準管理辦法》《____學院資料確權管理辦法》《____學院資料治理管理辦法》《____學院網路與資料安全管理辦法》《____學院網路安全應急處置預案》等。

3、團隊建設

建立安全運營團隊,在資訊化辦公室統籌管理下開展工作,按照“實戰化,體系化,常態化”指導思想,實現“動態防禦,主動防禦,縱深防禦,精準防護,整體防護,聯防聯控”。設立安全監測組,負責對安全事件進行實時監測;設立安全分析組,對安全監測組提交的攻擊事件進行深入分析,判斷攻擊嚴重性;設立預警通告組,根據收集的威脅情報、上級安全通告、安全事件分析結果,發起處置通知流程並協調反饋;設立安全運維組,負責日常運維和定期運維工作,保障網路環境、平臺裝置,以及相關安全裝置的正常執行,定期開展系統安全檢查;設立攻防滲透組,負責業務系統上線前准入測試、組織攻防演練、組織護網行動、常態化漏洞黑盒測試、安全指令碼及介面開發等。

(二)協同推動

1、內部協同

(1)資料協同。建立靈活、高效、安全、穩定的資料交換平臺,並基於其構建共享資料庫,提供反映學校全面情況的資料資訊。構建全域性共享資料集,並形成全域性資料共享的管理、維護、處理和服務機制,實現學校資料資源的共享、整合和高效利用。(2)身份協同。建立統一身份認證和校級使用者中心,提供多種認證方式,對使用者進行統一許可權分配,並輔以功能完善的全域性許可權審計能力,確保每個系統的資料訪問安全。(3)校內單位協同。從場景應用視角出發,資訊化辦公室協同各業務部門,共同制定資料保護整體目標、總體方法、原則規範等內容,落實自身責任,協同推進資料保護和網路安全。

2、外部協同

(1)對應用系統廠商開發的資料欄位標準、資料訪問介面等進行統一規範,要求系統廠商必須無條件提供系統對接介面,確保新建系統資料合規。(2)對硬體裝置和安全裝置廠商進行統一規範,要求廠商提供7*24小時的線上響應或線下駐場服務,確保安全事情及時響應處置。

(三)技術創新

1、資料治理驅動安全防護

結合學校資料現狀,開展資料保護治理,對學校資料資產進行採集、確權、流傳、備份、理解、分析和定位,根據資料重要程度和敏感程度不同,對資料進行個性化防護,通過資料安全服務為使用者提供針對不同資料、不同使用者的資料管控手段,從而實現在適當安全保護下的資料自由流動。

(1)推行資料確權。梳理現有資料資產,確定校內資料總體情況,摸清全校資料家底。(2)制定脫敏規則。對重要資料進行脫敏操作,在保證資料安全的前提下提供資料服務。(3)建立申請流程。資料需求單位線上申請,經逐級審批後,最終由資訊化辦公室加密後統一授權,保證每條資料安全使用。(4)資料統一備份。實現資料統一自動備份,當災難發生時,確保資料高效支撐系統恢復執行,保證業務連續服務能力。(5)統一訪問許可權。整合統一使用者中心,確保人員資訊資料的一致性,統一設定訪問角色並授予對應資料許可權,實現在系統登入、資料使用、密碼找回等場景身份核驗一致性,確保資料使用合規安全。(6)移動端應用安全加固。對學校專屬APP“雲上黃淮”進行定期安全掃描和定期加固,增強對惡意入侵的抵抗能力,確保移動端資料安全。

2、建立資料鏈監測及追溯系統

構建資料全鏈體系,視覺化反映校內資料流動情況。從資料全景和資料全鏈兩個維度展現不同粗細粒度資料來源去向資訊,當資料出現問題時有源可溯,有據可尋。通過資料庫細粒度審計與告警、資料資訊資源分類目錄釋出與審批下載、API解析和還原等技術手段,對網路流量中資料內容進行監測,統一對資料流動進行分級分類標記和敏感資料識別,結合線下工程師和線上工程師的辨別分析,及時發現安全風險並有效追溯。

3、建立API資料呼叫審批與監測系統

(1)實現應用層和資料層分離,應用通過API介面審批方式訪問資料。對全校已有的API介面按照主題分類包裝到前端,構建API服務查詢、展示、收藏、呼叫、申請、評分一體化服務模組,實現API線上申請和統一審批,確保資料使用安全。(2)構建API監測系統進行安全監測。通過對應用流量進行採集,解析流量中的應用API資訊,進行深度分析,實現面向API漏洞的攻擊檢測與防護、面向API資料的洩露檢測,使API傳輸資料風險視覺化、資料洩露視覺化、傳輸行為視覺化等,顯著提升API安全防護能力。

4、構建OMO網路安全協同運營體系

建立基於OMO的安全協同運營體系,形成融合線上線下安全人員、技術工具、制度流程的一體化安全工作新模式。線下安全分析師利用學校內外網環境中的安全裝置,針對學校資料和網路,實時分析處置告警資訊;線上安全分析師利用線上服務支撐工具確診安全事件,釐清事件損害範圍,判定線下安全處置措施的有效性;以運營指令碼驅動線上線下分析師深度參與監測、分析、處置、溯源的安全事件處置閉環過程,確保分析過程與安全處置完備精準。

(四)專案管理與實施保障

專案整體管理和實施由資訊化辦公室統籌負責,主要措施有:1。明確資料質量和網路安全管理組織,配備具有專業知識和能力的責任人及資料質量管理專員;2。明確資料質量管理和安全運營團隊工作所涉及的資料標準與網路安全標準制定與優化、系統建設與改造、資料質量自查與校核、資料安全監管及考核評估、安全事件監測與響應等相關經費保障;3。對從事資料採集、檢查、考核和安全事件監測、分析、處置的人員進行崗位專業技能培訓。

四、工作成效

(一)實際應用效果

1、資料運轉全程可監測

實現對10多個部門30+系統的資料進行全生命週期視覺化安全監測。通過統計報表、作業日誌、監控大屏等多種不同維度的監測手段,保證任何一個數據運轉環節出現安全問題時,管理部門均可在第一時間發現。涵蓋:(1)200+資料採集作業的實時監控;(2)11個數據子集、248個數據子類的7000萬+資料變化概覽;(3)7大資料子類脫敏管理;(4)40+API服務和22+資料目錄服務的使用稽核監測;(5)業務資料質量監測分析與質量報告定期推送。(6)重要業務系統資料庫100餘個備份管理。

2、安全風險全域可感知

運營團隊結合資料感知中心掃描工具,統計維護全域100+資料庫及其賬號、20+檔案系統、40+應用、40+API介面等資料資產基礎資訊,從敏感資料位置、敏感資料總量、敏感資料型別、敏感資料便籤、敏感級別等多個維度,梳理學校資料資產臺賬,構建學校敏感資料資產分佈全景態勢圖。

基於資產臺賬和敏感資料資產分佈全景態勢圖,資料感知中心採用分散式方式部署業務資料流量探針,結合資料庫審計探針,對分散在各部門的業務系統,資料庫及API介面訪問流量日誌和各類審計告警資料進行採集,通過對安全策略變更和資料庫、應用、API等涉敏物件的敏感資料量、敏感資料型別等指標進行綜合分析與智慧預測,生成敏感資料流動態勢圖。

資料感知中心對分佈在不同位置、不同時間、不同類別、不同級別的資料資產安全告警、事件處置等指標資料,通過日誌比對、基線異常、概率異常、行為鏈判別等建模分析,識別如賬號風險、應用訪問風險、資料庫訪問風險、使用者異常行為風險、API安全威脅、DLP違規等不同場景的安全風險並進行綜合呈現,形成資料安全風險態勢圖,從而實現圍繞資料的分佈、流動、風險的全域智慧感知。

3、安全事件全程可閉環響應

通過OMO網路安全協同運營體系,對安全事件實現了7*24小時線上、線下資源有機融合,協同開展實時監測、聯合分析、快速處置,每月平均採集接收事件3500多萬起,經研判分析篩選出安全事件210多萬起,處置高危事件10餘起,有效解決了學校自身安全問題發現難、確認難、處置難、溯源難等四難困境,確保學校資料和網路安全。

針對安全事件,OMO體系採用一體化SADR(監測、分析、處置、報告)模式。首先通過前端探針動態監測感知,分析安全事件型別,歸類後進行安全事件定級,然後交由二線分析師研判事件威脅程度,威脅較大時上報專家團隊進行協同處置,最終交由一線工程師按照安全事件處置辦法進行現場處置,安全事件解除威脅後形成安全事件報告,交由網路安全管理員進行留檔,確保安全事件全流程閉環。

(二)使用者體驗

1、通過資料主題分類和共享許可權劃分,既保證了使用者能夠快速找到所需資料,又能在系統設定的共享資料許可權下線上完成資料申請呼叫,實現了資料使用的便捷性與合規性統一。

2、通過對資料使用申請的管理與審批,實現所有資料使用情況的線上審查,確保每一項資料合理安全使用,同時結合資料全鏈監測和API監測,確保資料使用安全可追溯。

3、通過OMO網路安全協同運營體系,依託資料保護治理工作的成果,能夠持續、動態、閉環地開展日常安全防護和重要時期重點保護,同時也為師生提供了實戰化安全演練場景,提高了師生解決實際安全問題的能力,增加了師生安全專案的經驗。

(三)規模效應

____學院探索的“基於OMO資料保護治理和網路安全保障體系”的安全工作新模式,使學校資料安全和網路安全保障水平顯著提升。學校網路安全運營中心,融合了校園網、物聯網、資料安全、網路安全等多業務安全保障運營,最大限度實現了資源節約和集約使用,可以大幅節省數字校園運維和網路安全建設的資金投入,同時還可取得安全保障的最佳效果。

專案的建成執行以及安全運營團隊的落地,為國內其他兄弟院校提供了可以參考的範例,也為我省教育資訊化和網路安全建設提供了可以借鑑的寶貴經驗。

五、工作經驗

(一)資料保護治理

應遵循資料保護治理戰略層—戰術層—戰役層閉環建設。釐清資料底數,明晰資料安全問題,形成資料保護治理的有效手段,同時開展場景化資料保護治理工作,形成標杆效應,以區域性戰役性的資料保護治理撬動和推動學校全面的資料安全建設。

(二)網路安全保障體系

應依託先進的安全運營理念和安全運營團隊,結合學校實際環境和安全工具,融合外部專業安全人員與工具,共同建設完整的威脅分析與處置技術堆疊,構建高效的持續監測、主動發現、閉環響應的安全事件處置響應體系。

篇四:教育數字化轉型典型案例範文大全

打造數字教育“駕駛艙”助力智慧校園建設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資訊科技與課堂教學改革已經成為國中校園教育教學研究的一大創新。我校為了提高校園互聯性,鼓勵教師利用資訊科技創新教學,使學生從技術與教學相結合的創新式課堂中主動汲取知識,以入選“____省中國小教育資訊化應用示範校”作為契機,將“智慧校園”這一現代化教學手段與現有的教育教學方案進行整合,搭建了以智慧校園的視覺化教育教學管理平臺為基礎,彙集教育大資料築牢堅實的“數字底座”,實現學校全體師生人文素養與科技意識和諧發展的新局面,打造了一個以“智慧校園”為主,將資訊科技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具有良好的資訊文化氛圍的校園,推動學校教育教學均衡發展。

關鍵詞:智慧校園;數字底座;國中課堂教學;教學應用

一、問題與挑戰

(一)師資匱乏、教師老齡化、教學效果不佳

學校教師隊伍老齡化(平均年齡50歲)、優質師資力量匱乏;課堂教學理念陳舊、教學形式固化、教學手段單一、教學效果不佳。集團化辦學教學及管理團隊跨校交流困難,師資不均衡、教研不同步、管理難同步。

(二)智慧校園軟硬體條件不佳,教師隊伍觀念待轉變

本校具備一定的建設智慧校園的軟硬體條件,但此前應用效果不理想。缺乏整體、普適的考慮。由於師資隊伍年齡老化,教學觀念陳舊固化、教學模式落後僵化、教學手段單一枯燥、部分課堂教學效果極差。整體上課堂教學模式急待更新,教學體系待創新建立,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融合需進一步加強。應通過對本校智慧校園的深度改建,進一步推動國中課堂教學模式改革。

(三)探索智慧校園環境下國中課堂教學創新模式

近年來國家逐漸將數字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強調基於資訊化推動社會現代化的發展。比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要求城鄉各級各類學校深化教育資訊化改革,建設教育資訊化體系,創新教育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等,增強現代教育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特別是“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更加為雲端計算、新媒體、物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技術的教學應用創造了便利條件,營造了良好的氛圍,為國中課堂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便利條件。

推進國中智慧校園環境建設,強化現代教育資訊科技在國中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應用,將有助於解決國中課堂教學內容枯燥、教學形式單一、教學理念陳舊、教學效果不佳等問題,能夠貫徹落實國家教育資訊化發展理念,促進國中課堂教學的資訊化、現代化、智慧化,助推新時代學生個性化及創新能力培養。

二、問題解決思路與實施

(一)解決問題的思路

積極搭建基於智慧校園的課堂教學平臺,築牢泛在彙集教育大資料的堅實“數字底座”,引進最新的多媒體教育教學裝置,優化國中課堂資訊化教學條件,增強國中教師隊伍的資訊化教學能力。包括同步課堂、互動課堂、平板課堂、直播課堂、微課、課件製作等授課實踐能力,激發教師應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改革創新的動力。基於智慧校園所擁有的實時監測、資料統計與分析、現場互動展示等現代教育技術,增強教與學的實效性,建設國中智慧課堂。建設並完善符合教情、學情的校本資源庫,充實課堂教學素材和優秀資訊化教學視訊資源。通過先進的電子巡課系統,加強教學管理,使教學評價和教學反饋更及時、全面、客觀。整體形成智慧校園環境支援的多樣化的、創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提升學校教育教學水平。

(二)問題解決的實施過程

1、探索起步階段。

成立智慧校園工作室,詳細制訂智慧校園辦學特色建設工作實施方案,統籌落實智慧校園建設各項工作,確定名師引領的工作室輻射模式,進行初期教師資訊化培訓。整合已有的資訊化裝置,設計智慧校園環境下國中課堂教學模式創新研究方案,初步嘗試智慧課堂教學實踐並做樣本試驗反饋分析。

2、整合發展階段。

學校入選____省教育資訊化應用示範校培育校。積極進行智慧校園環境建設,進行教學裝置的改造和更新。利用老舊裝置加上藍芽對接,吸音降噪,網段優化等技術手段,給老師打造一個便捷可用的教學空間。教室實現“班班通”,建立兩個平板互動課堂,改造舊錄播室一間,建設精品錄播室和精品錄課室,全面鋪開實踐“互動課堂”、“直播課堂”、“雙師課堂”、“線上平板課堂”、“微課應用課堂”等教學模式。我校創造性地將學校老舊裝置進行整合和改造,將安防、廣播、直播平臺進行互通聯用,打造了我校的電子巡課系統,落實智慧校園、智慧管理理念,促進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

3、優化提升階段。

學校校長成立____省卓越校長____工作室,重點研究資訊化教育管理與教學實踐。建成並充實“校園資訊化教學視訊資源庫”,利用直播、點播等功能,讓學生、老師享受到優質的課程資源。規範並強化教師資訊化素養的培訓,輸送優秀教師參加各類智慧課堂、同步課堂教學設計比賽,獲得可喜成績。利用互動課堂、直播課堂等模式,解決學校師資匱乏的問題,實現“一帶二”、“一帶多”的創新型教學模式。

三、實踐成效

(一)搭建視覺化教育教學管理平臺、促進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

搭建高效的智慧校園平臺,進行教學裝置的改造和更新。利用老舊裝置加上藍芽對接,吸音降噪,網段優化等技術手段,開展互動課堂、直播課堂、同步課堂、互動+平板課堂實踐,實現骨幹教師引領的“一帶二”、“一帶多”教學模式。

通過視覺化教育教學管理平臺提供的電子巡課、實時檢測、課堂監督、資料統計與分析、現場互動展示等功能,進行不同教室或不同學校間的同步線上互動上課,構建數字化課堂,實現教師、課堂和學生的智慧評價,實現課堂科學精準管理。

(二)建構智慧教學新模式

1、骨幹教師的“一帶二”、“一帶多”,在教學模式上創新實踐。

互動課堂、直播課堂、錄播課堂、平板課堂、同步課堂、線上課堂、微課應用課堂。通過更新升級的“班班通”裝置,研究線上線下虛實融合的混合式教學和異地實時教學模式的創新,通過網際網路視訊實時互動、智慧錄播、課堂智慧感知,為學校智慧化課堂教學模式創新提供有效技術支撐。

2、發揮智慧校園的作用,為教師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提供強力支援。

通過智慧校園平臺,能在各學科課堂上及時地呼叫各類教學資源,方便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設計符合個性特點的學習內容。通過平臺資源庫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傳授方式,利於實現因材施教、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3、建立互動課堂、直播課堂等模式,解決學校師資匱乏的問題,實現“一帶二”、“一帶多”教學模式創新。

為深化課堂教學創新實踐,鼓勵國中教師積極參與同步課堂、直播課堂、互動課堂等各種模式的教學實踐,進一步提升教育資訊化應用水平、多樣化教學模式。利用班級之間的教學直播和互動,形成“一帶二”、“一帶多”的直播課堂、互動課堂,解決本校師資不均衡現狀。

“互動課堂”,由優秀教師“一帶二”進行互動教學。優秀教師可以利用學校平臺和兩個班級的學生同時進行互動和交流,兩個教室的學生的學習可以在一名優秀教師的授課中同時進行,另外一名教師作為輔助教師的角色輔助學生進行聽課學習。“互動+平板”課堂,授課教師通過智慧教學平臺,對另外一間非平板課堂教室學生的學習過程實時檢測、資料統計與分析,實現緊缺優質資源及大資料共享。

“直播課堂”,即利用精品錄播室的直播功能,優秀教師的授課可面向所有教室直播,實現一個優秀教師帶動全校所有班級或多個班級的授課。大體可歸為三種模式:第一種模式,由一個優秀教師精心準備的主題班會課可面向全校同時直播。第二種模式,針對教學難點或不易教授的教學內容,由優秀教師利用直播,帶動全年級進行學習,科任教師在相應的教室進行輔助的雙師課堂。第三種模式,優秀教師在全年級統一的時間,在錄播間引導全年級的學生進行同步學習。依託學校視覺化平臺,學生可直觀地看到授課教師的課件、板書、視訊,清晰地聽到授課教師的授課內容和指令,並根據指令做出迴應。同時在各種模式下的“直播課堂”授課中,優秀教師也可關注到所有聽課學生並實時互動。

4、同步課堂實現不同教室或不同學校間的同步線上互動上課,讓學生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在同步課堂環境中,兩個教室的學生共同上課。課前,主講教師和指導教師進行充分的備課,指導教師也要進行認真的準備,隨時進行課堂輔助教學。同步課堂利於兩間教室師生的互動教學與學習,讓學生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同步課堂是依託“網際網路+智慧校園環境”搭建的一種個性化的創新教學模式,實現“一帶二”的名師同校或跨校優質資源共享。

5、Pad構建資料化課堂,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個性化培養。

在智慧校園環境下,教師通過pad教學平臺的課程資源,根據學情佈置課堂習題,學生可以在pad上完成課堂練習。教師在學生提交後即可通過pad資料分析實時瞭解學生課堂練習情況,及時檢驗學生對課堂重難點的突破情況。通過pad的回答功能,對設定的檢測練習進行佈置,學生回答後,多媒體螢幕實時出現學生的答題情況,例如,答題正確的名單和錯誤的名單通過資料圖形直觀展示,教師及時把握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可以在課前輸入習題的文字講解,學生在課堂上也通過Pad進行測試,對於錯誤的習題,提交後能查詢文字講解,從而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節約了教師課堂輔導的時間。通過pad課堂實現了實時的資料化統計功能,教師課上隨時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效輔助學生進行自主式、探究式學習,大大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依據大資料進行鍼對性補缺補差。

6、直播、互動、平板、微課應用等課堂實踐的操作流程。

教師可以和兩個班級的學生同時進行互動和交流,兩個教室的學生的學習可以在一名優秀教師的授課中同時進行,課題組還創造性地實踐“互動+平板”課堂,實現優秀教師同時把握兩間教室學生的學習效果的實時檢測、資料統計與分析。利用學校精品錄播室的直播功能,讓優秀教師的授課可面向多個所選教室進行直播,實現一個優秀教師帶著多個班級就某個疑難課時或知識點的講解進行直播講授,例如,對音標教學有優勢的優秀教師對七年級所有班級的新生進行音標直播課,學生反饋非常好。利用學校的微型錄播間錄製的微視訊可以課堂教學中使用,可以將視訊進行共享,其他教師也可以再次充分利用該微視訊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三)實現名師課堂教學和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

直播課堂的教學模式可實現“一帶多”的名師課堂,負責主講的直播教師負責教學設計和授課,接受直播的教師需要輔助教師進行同步指導教學。由於直播教學的特殊性,直播教師應該使用精心準備的教學課件,板書藉助電子白板,以便接受直播教學的班級清晰地看到教師的多媒體課件和板書。直播課堂的缺點在於直播教師和多個班級的學生很難實現實時的互動。

教師藉助視覺化教育教學平臺便捷地實現校本教學資源的開發,建設起豐富實用的校本教學資源,利用直播、互動、錄播、點播等功能,讓更多學生、老師享受到優質的資源。平臺的海量存貯、回放功能,為師生提供便利學習條件。藉助教育資源平臺豐富的校本及線上教學資源,教師學生隨意調取,增加課堂趣味性。

(四)為學生個性化發展和教師進行差異化教學提供了實證資料支援

教師可通過公共教育資源平臺、Pad課堂練習,課堂上傳送給學生,學生進行當堂檢測,學生通過檢測即時答案與解析進行反饋交流,教師通過檢視線上反饋的作業情況進行精準分析,充分把握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再製定課後作業。教師也可課前進行學前檢測,實現“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的目標。另外,如果主講教師在同步課堂面對的是兩個班級的學生,為了關注兩個班級學生的學習效果,主講教師充分藉助教育資源、線上測試等平臺提供的智慧測評和資料分析,及時瞭解另外一間教室的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反饋,採取“互動+平板”的教學模式,取得較好的實踐效果。教師在課堂上通過指導學生使用平板、電腦等資訊化裝置輔助教學,讓學生隨時隨地能通過微課、錄播課等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實現個性化培養。

(五)有效解決學校教師隊伍老齡化及師資匱乏的問題

將智慧校園環境下的“一帶二”的互動課堂模式運用於教師隊伍建設,解決了我校教師隊伍年齡老化問題,有利於發揮骨幹教師引領作用、培養中青年骨幹、實現師資力量均衡發展。將智慧校園環境下的“一帶二”的互動課堂模式運用於會考備考,利於師徒協作式的團隊備考力量的充分利用。平板課堂的使用,讓學生的學習效果以數字化大資料分析的形式呈現,幫助教師進行分層教學、個性化教學,縮短教師為學生提供習題時及批改時間,方便教師進行資料的統計,及時瞭解每一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互動課堂、直播課堂的教學實踐,實現一位教師能同時為多個班級授課。這些教學實踐給我校沿循的陳化教學模式帶來轉變,也促使教師面對挑戰,開闊視野、轉變觀念、創新實踐。

(六)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影響帶動了本校一批中青教師投身於教學改革,他們的資訊化教學能力快速提高。2020年12月,14名本校教師提交的8個同步課堂教學設計作品,參加2020年____省同步課堂大單元優秀教學設計和案例評比活動,獲得2個省級“一等獎”、3個省級“二等獎”、3個省級“三等獎”;13名本校教師參加2019年____市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融合創新培訓專案第四階段總結展示評優活動競賽,獲得1個市“一等獎”,2個市級“二等獎”,4個市級“三等獎”,6個優勝獎;本校教師還獲得第十六屆全國資訊科技與教學融合優質課大賽二等獎、國培計劃(2019)——教育部中國小骨幹教師遠端培訓專案教學資訊化創新點大賽二等獎;吉星杯全國微課互動教學創新大賽一等獎;____市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應用評比獲課件類、微課類均獲一等獎;第三屆全國微課大賽優秀獎等各級各類獎項。

(七)提高學校辦學水平,成為本地區智慧校園特色學校

學校受到新聞媒體、____省教育廳的關注與報道:2021年3月7日,“____新聞”對本校智慧校園環境下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報道;2021年1月11日,____省教育廳微信公眾號平臺,以《“以點帶面,百校示範!”____教育資訊化建設成效初顯》為題,大篇幅報道了我校視覺化教育教學管理系統、直播課堂、同步課堂的教學實踐,該報道於2021年1月12日同時被新____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釋出;2020年12月17日下午,在____省中學卓越____工作室和範剛工作室聯合研修活動中,____校長在研修活動現場通過遠端直播,向來自全省各地的工作室成員校長介紹智慧校園環境下的國中課堂教學研究情況。2021年____省楊立功校長工作室、張勇校長工作室、包瑞校長工作室相繼來我校針對智慧校園環境下的國中課堂教學實踐做了深入的探討和交流,____校長以《視覺化助推精準施策,大資料賦能創新培養》做了專題報告,引起了各工作室專家的關注,陸續各工作室的校長又單獨帶隊到我校進行重點研修,自2019年以來我校已接待了____市第十四中學、陵水中學、文昌市翁田中學、____中學____學校等省內外二十餘所學校及各級領導的觀摩學習。

四、案例創新點

(一)探索出了基於老舊裝置升級改造的智慧校園整合創新方案

智慧校園環境建設遵循儉、簡原則,具備前瞻性、普適性、便捷性、延續性。兼顧插孔、佈線、網路接入、互通切換等細節,改造升級可用的裝置,在多媒體螢幕顯示、快捷投屏,無線接入,虛擬空間等方面,運用藍芽對接等技術手段,將教室打造成非傳統、多用途、便於資料採集的學習空間。

整合老舊裝置創新打造的視覺化教育教學管理平臺實現了班班直錄播,為實施三個課堂常態化提供便利條件。

建設校本資源庫,利用平臺便捷收錄直播課、互動課和精品微課等視訊、線上習題試卷資源等,豐富資訊化教學資源儲備。

(二)基於智慧校園的國中課堂教學模式創新

基於智慧校園環境,強化教師隊伍的資訊化教學能力,實踐課堂教學與資訊科技的深度融合。打破單一教學模式,開展互動課堂、直播課堂,雙師課堂,以此“三個課堂”為中心,摸索出“一帶二”、“一帶多”教學模式的成熟經驗,整體推動國中課堂教學模式革新程序。

(三)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了實證資料支援

在課堂評價上,依託智慧校園環境,實現智慧評價。利用平臺採集的資料,進行教師、課堂和學生的多維度綜合評價及精準分析,實現個性化的創新能力培養。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學校始終秉持將資訊科技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作為研究目標,在原有多媒體裝置的基礎上不斷更新整合、摸索實踐。本著從實際出發,從學生的需求出發,從老師的實用便捷出發的教育初心,將教育資訊化做實做細做精,解決了學生個性化培養缺乏資料支撐、集團化辦學師資不均衡、教研不同步、管理難同步的困境。也讓全體師生共享視覺化技術帶來的智慧成果,實現技術育人有溫度、有深度。與此同時,也希望我校的經驗成果在更多學校、教育集團起到示範作用,形成可借鑑可複製推廣的資訊化校園管理優秀案例!

篇五:教育數字化轉型典型案例範文大全

構建資料治理體系,助力學校數字化轉型

一、工作背景

隨著我國教育資訊化的深入推進,教育也像其他領域一樣,開啟數字化轉型的新徵程。資料的重要性已被充分認識到,併成為學校資訊化發展的重要資產。國家從頂層設計的角度對教育資料建設給出了明確的規劃和指導,《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十四五”國家資訊化規劃》中對智慧校園教學、管理、服務等方面做出了決策和部署,同時,結合《____職業技術學院“十四五”資訊化建設規劃》目標要求,開展了資料治理及應用分析為一體的平臺搭建。

我校資訊化經歷了“簡單的資訊化基礎建設、單一的業務應用、中期網路資訊系統建設、數字校園整合整合”等歷程,現在進入到高度整合、以流程優化和服務整合為主的智慧校園應用建設階段。伴隨著“智慧校園”的建設過程,與建設階段相關的業務部門管理系統也逐步建立起來,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高校資訊化體系,並隨業務發展儲存了大量的業務資料。在建設前期,由於技術、資金限制以及相關技術標準出臺滯後等因素,資訊化的建設並沒有統一的參考標準,各業務部門只是根據自身的需求開發或引進獨立的管理系統,這些系統在開發方式、開發技術、整體架構等方面都有所不同,資料的儲存也存在資料編碼、資料結構、資料介面等不一致問題,導致資料重複儲存,難以統一進行資料治理和管理,同時,各管理系統之間資訊閉塞,沒有利用資料資源的優勢。基於這樣的現狀,管理系統的建立不但沒能有效整合校內資源,反倒增加了資訊資源整合和利用的難度,較大地減弱了資訊管理和服務的便利性,制約了對資訊化應用的探索,延緩了學校資訊化的發展速度。

為此,____職業技術學院經過幾年的探索和經驗總結,於2022年正式啟動了圍繞資料中心的資料治理以及系列應用生態體系構建的相關工作。通過構建底層資料治理體系,建立專業的資料管理應用服務,形成一站式綜合資料服務平臺,提供業務資料的採集、清洗、儲存、服務、監控的全生命週期管理,形成有效的資料共享機制和高效的資料應用服務。主要建設目標如下:

1)制定全校層面統一資訊標準,規範資料來源,採用統一業務資料錄入(產生)標準,保障業務資料的規範性。

2)建立全校統一資料中心,梳理全校資料架構,從全域性上盤活資料資產,對整個智慧校園各業務領域的資料模型、資料關係、資料處理有清晰化的認識。

3)基於底層資料治理體系,強化資料應用及資料分析服務,梳理清晰的“資料流”,構建綜合校情及特色業務場景下的資料應用,在資料應用層面深化資料治理服務。

最終實現資料的互聯互通和互享,帶動管理結構優化、科研水平提升、辦學質量進階、學生管理精細化,助推學校的數字化轉型,支撐學校教育教學的長遠發展。

二、工作舉措

(一)注重頂層設計,確立資料治理組織架構。

“凡事預則立”,加強頂層設計和戰略謀劃關係著資料治理的成效。資料治理並非單一的技術問題,涉及全校多個業務部門和工作流程,甚至涉及每一個教師和學生,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校領導層面的關注,需要全校上下的通力配合和大力支援才能完成,因此,建立一個完善的校級層面的管理組織架構顯得尤為重要。通過校級資料治理組織架構,對相關工作中的決策、權責、協調等方面進行明確和組織管理,保障資料治理工作有序快速推進。

(二)加強制度和標準建設,建立常態化工作機制。

“無規矩不成方圓”,資料治理工作的順利開展還需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來做頂層規範和約束。我校立足學校實際情況,分別從資料的交換管理、質量管理、使用與服務、安全管理等方面,形成一套適用於學校的資料管理辦法,並由全校各部門遵照執行。

(三)統一思想,轉變思維。

各部門是否能夠真正的理解並重視,是高校資料治理工作最後能否真正落到實處的關鍵因素。為了提升各業務部門對資料治理工作的重視程度,我校在定期開展的資訊化專題會議和日常的師生資訊化素養提升培訓中不斷的加強宣傳和培訓力度,潛移默化地改變大家的固有傳統觀念,形成全校“一盤棋”的局面。促進學校各類資料共享、業務協同,真正實現“資料多跑路,師生少跑腿”,更好地推動資料共治共享工作。

(四)立足學校實際,分步驟實施。

資料治理及應用分析是一個週期長、投入大的大工程,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實施前期立足學校的實際,結合自身需要,認真對比分析了各個廠商在教育行業的技術、經驗和案例。同時到其他高校參觀學習,借鑑相關高校建設和管理經驗,完成我校資料治理的個性化需求和服務定製。專案實施中遵循以下工作機制:

第一階段:摸家底。到相關業務系統管理部門進行需求調研,完成初始的資料調研工作,掌握資料資產基本情況,整理資料相關需求點、痛點、難點和未來所需亮點,做到心中有“數”。

第二階段:定標準。定標準是資料治理乃至智慧校園建設的核心,制定校級資料標準體系能夠為學校資訊化高速發展奠定基礎。同時標準轉為資料治理的檢測規則,制度轉為資料開發和應用的流程規範。

第三階段:搭平臺。建設資料中臺,實現基礎資料採集,標準、制度和權責落地的過程,通過資料中臺的建設環節,將前兩步的工作成果實現線上化管理。

第四階段:質量監督、開放共享。通過資料治理完成資料質量的提升,完善資料血緣體系。

第五階段:建應用。資料工作的服務目標是應用建設,應用建設又反哺資料工作形成閉環,通過建應用,對學校的各類角色使用者提供資料服務,促進智慧校園整體業務發展,提供資料持續運營之道。基於資料中臺建設和資料治理成果,學校的各業務系統、師生個人資料中心、站群系統、一站式服務平臺、資料視覺化系統均與資料中臺打通,讓資料走向應用、服務於師生。

三、工作成效

(一)學校建設了大資料中心,形成了全域性資料視野。

大資料中心通過實時採集各業務系統主要工作資料,去偽存真、去粗取-精,使資料可管理、可溯源,力求資料有效準確,構建符合教育部標準的資料平臺,對外提供資料釋出、資料應用服務、資料質量管理,讓資料質量逐步提升。

當前,大資料中心集成了覆蓋7個業務部門關聯的10個校內校務辦公應用系統共計263個數據表、4027個資訊項資料,資料項註釋率從原24%提升至90%以上,進一步明確資料含義,制定資料治理制度規範檔案5份,最終形成139個數據資產表,業務資料涵蓋師生的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資料中心按照“一數一源”制定統一標準規範,為業務系統提供了資料共享交換服務,有效支撐了各部門業務之間的高效協同與資料聯動,且全程可管可控,保障了資料安全。

1、統一資料標準消除資訊孤島

在資料標準調研和資料處理階段,建立了10類標準資料集、20個數據類,34資料子集,165個程式碼集合,對來自各業務系統的資料進行統一標準的儲存,打通訊息孤島,形成統一人員編號、統一業務表達(專業、人員型別、專案型別等分類方式)的資料資產集合,為學校後期資料綜合利用打下堅實基礎。

2、明確資料管理分工,開啟自主管理

在資料權責方面,通過部門走訪、調研,確定了校內權威資料來源和權威部門,明確了資料管理責任分工。通過權威資料來源的確認,達成了一數一源的目標,後期基於資料管理權責開展資料質量的提供工作;在資料管理方面,校級巨集觀資料交換鏈路、單資料的處理鏈路全部基於線上化自動生成和管理,資料質量問題、故障有據可查、有法可依。

3、提供快速便捷的資料共享開放服務

基於整理的資料資產,結合部分個性化的資料服務需求,對外發布100多個數據清單為校內各單位、學院提供自助式、線上化的資料服務。截止2022年底,資料中臺累計處理52次線上資料申請,覆蓋校內7個業務管理單位的10個資訊化系統和1個教育部中臺的資料對接需求。資料資產交換共享效率得到顯著提升,且全程可管可控,保障了資料安全。

2022年5月25日,我校被列入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公佈的第一批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試點名單。通過資料推送較快的完成了教育部資料中臺要求對接的表單。

(二)打造“個人資料中心”,讓師生心中有“數”。

通過打造“個人資料中心”,匯聚師生個人資料資產,按主題域並分層級展示個人在校工作、科研、學習、生活等相關過程與成果資料,提供統一、便捷的資料查詢介面,解決資料跨系統查詢問題,並支援個人資料糾錯和補錄。

從管理角度出發,不同角色資料檢視許可權不同。比如相關部門負責人可掌握相應資料資產的彙總情況,從而更好地輔助科學決策。招生老師也可以更便捷地掌握新生的各種資料,做好新生在校的全生命週期覆蓋和場景聯動,確保校園安全可防可控。

(三)搭建“一站式”師生服務平臺,提升服務效能。

一站式服務平臺兼有收文、發文、工作督辦等辦公一體化功能,打通了服務師生的“最後一公里”。通過對業務的梳理、優化、再造、公開,實現服務治理;通過對資料的共享、利用、糾錯和反哺,提高大資料中心資料質量;通過碎片化輕應用實現對長尾業務的敏捷支援,實現IT治理。服務治理、資料治理、IT治理三者共同推動學校的數字化轉型。

(四)資料視覺化分析

基於大資料中心治理後的資料進行視覺化分析,使得分析的資料質量和準確性有了保障。“資料視覺化”提供了自助敏捷資料開發能力,當前學校圍繞教師、學生、科研、資產等主題做了指標統計與展示,未來可依照學校各級管理要求,靈活調整展示內容,並與學校PC門戶、移動門戶打通,讓資料呈現“即在眼前,又在手邊”。

資料視覺化的發展需要依賴學校指標體系建設,將“業務資料化”,才能更好地服務決策、服務管理;資料視覺化將是學校資訊化發展的方向之一,也是資料治理體系建設的重要目標。

四、工作經驗

資料治理專案建設通過上下同力,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是在推進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問題和困難。

(一)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1、資訊應用推進和資料安全的相互制約

在日常應用中,過於注重資訊化的應用普及便捷,暴露出系統過多、資訊保安管理滯後、系統運維不及時、個人隱私保護不強等風險,制約了應用的進一步優化和推進。因此,做好行政和業務系統的日常運維工作,同時加強學校師生個人資訊保安的教育和防護,避免因噎廢食。

2、資料質量管理和提升的困難重重

切實提升資料質量是高校資料治理的根本目的,在掌握髮現問題的方法、分析問題的手段、處理問題的能力之餘,如何最終讓缺失的資料補起來,讓錯誤的資料改過來,是資料治理專案收尾的最關鍵、也是最有難度的環節。於資訊化處來說“我們不生產資料,我們是資料的搬運工”,資料來自於師生,來自各業務部門,如何推動全校重視資料問題,參與解決資料問題,需要深入思考。

(二)下一步改進舉措

1、增強隊伍建設,成立資料治理領導小組。

團隊技術力量不足是高校資訊化部門普遍面臨的困難,對資料治理而言則凸顯的更為厲害。要對資料治理的成果持續維護就需要擁有專業的資料管理技術人才,與外部專業的資料公司合作,形成合力,在保障資料治理工程有效推進以及資料質量穩步提升的同時,提升團隊技術人員的工作技能和業務理解能力。

2、充實資訊化管理隊伍,集思廣益

資訊化管理隊伍人員有限,難以滿足學校快速發展的資訊化需求,下一步我們將動員全校所有人員積極主動參與到資料治理工作中來。不但可以有針對性的提供資料服務,還可以豐富資料應用的成果。未來將朝著兩個方向努力:

一是與教務處聯合舉辦資料分析應用設計大賽,面向全校學生徵集優秀的創意。一方面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實戰操練情境,達到歷練學生、服務育人的效果;另一方面對於優秀的作品在創業學院進行孵化,參加校外競賽或以微服務的方式為全校師生服務。

二是積極探索資料治理與應用科研課題,讓更多的教師主動參與進來,從科學研究和學科交叉的角度進一步對資料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利用,如通過知識圖譜、神經網路、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的運用,挖掘深層次資料關係和價值,為學校發展提供內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