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案例分析國小(精選10篇)作文

篇一:教育案例分析國小

教育案例分析國小(精選10篇)作文

案例

小王同學每天由奶奶接送,孩子奶奶在接到孩子之後,第一句話就是“今天在學校有沒有人欺負你啊?”

下午上學時,小王同學來找我,說奶奶在門口有事情找我,我連忙給其奶奶打電話詢問,經過了解才知道,小王奶奶說小王上午被同學欺負了,情緒非常激動。其奶奶說的這件事發生在清晨,我親眼見到的,並不是孩子奶奶說的那個樣子,與其奶奶敘述的情況大相徑庭,並且當時已經處理過。我連忙給孩子奶奶進行了解釋,答應下午放學單獨進行交流。

接著,我再次詢問了雙方當事人,確定了事件並非孩子奶奶理解的。“哎,我不是這樣說的,都怪我奶奶理解錯啦!”小王同學小聲地說。

放學時,我見到了孩子奶奶,再次把事情的經過一五一十地進行了說明,孩子奶奶這時候才放心,在感謝完我之後,又對自己孩子說“以後在學校被人欺負了,要及時給奶奶說”,我好像一下子找到了問題的根源。

分析

很多時候我們的感受和看法,很可能與事實偏離,但因為投射效應,我們被蒙在了鼓裡。孩子奶奶把孫子帶大,在小王同學離開自己來到學校,其奶奶有著很強的不安全感,擔心孫子被欺負,所以在見到小王時的第一句話就是“今天在學校有沒有人欺負你啊?”小王奶奶在評價他人的同時,更是顯露出自身的特質——擔心孫子被欺負,孫子很弱小,老師保護不了孩子,只有奶奶可以保護你。在奶奶這樣的心理投射下,孩子在與奶奶交流時,就會將事件向奶奶“期待”的方向進行敘述,將一個同學間的正常衝突敘述為“被欺負”,滿足了奶奶的心理投射——沒有奶奶的照顧,孫子會被欺負,對於孫子和家庭來說,奶奶很重要。

通過這個事件,我發現投射效應會使我們拿自己的感受去揣度別人,缺少了人際溝通中認知的客觀性,從而造成主觀臆斷並陷入偏見的深淵,這是我需要克服的。在與人交往前期,我往往會因為缺乏瞭解,而將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投射到對方身上。這個時候我應該想到投射效應,提醒自己現在的認知,很可能是不準確的,不盲目地去評判一個人。所以在整個事件中,我始終在心中提醒自己:這時候選擇以更客觀開放的心態去交往,這件事並不是小王奶奶不信任我、不信任學校,相信慢慢的隨著雙方瞭解的增多,她會轉而認識一個更真實的老師和學校,從而放下內心的不安。

經過這個事件我感到,在教育教學中,我們通過學生、家長對別人的評價,可以更準確地瞭解他。反觀自己,生而為人,我們是有共性的,所以投射效應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自己;但是,共性之外還有著更為豐富的個性,如果投射效應過於嚴重,就會誤解重重。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們一方面應該客觀、公正地去看待學生和家長,克服投射效應;另一方面,投射效應也可以化作我們識人的利器,通過他人對別人的評價,我們可以更準確地瞭解他。

篇二:教育案例分析國小

案例

這學期我發現班裡有一個普遍現象,就是每天的作業都收不齊,數學、英語也有這種現象,課代表每天在作業登記上、老師在找學生訂正、回批上要耗費大量的時間。

有一天,我在上課前問課代表要作業,萱萱說:“老師,還有兩個組沒有交。”

我就繼續追問:“哪兩個組?請組長說明原因。”

這時,哲哲說:“還有兩位同學沒有帶作業。”“老師,我們組小義忘帶作業了。”心心接著說。

我就面向全班,補充道:“沒有交作業的都是因為忘帶作業,我相信大家都完成了。接下來,我們要思考一下如何避免忘帶作業。”

學生們各抒己見,提到最多的就是要整理好書包。隨後,我又在班裡展開了讓學生練習整理自己的書包的活動。雖然,一年級已經進行過類似的勞動課,但是我相信任何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都必須先習得方法,再通過反覆練習,才能掌握。

分析

作業是教學環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但可以幫助老師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還是學生課後鞏固知識的重要保證,每天收齊作業就顯得格外重要。作業收不齊的主要原因是落在家裡,忘記帶來了。每次詢問沒帶作業的學生是什麼原因,學生們都是一臉無辜地望著你說“忘記了”,好像這個理由就是萬能的,讓老師無計可施。但我都知道,學生忘記背後的原因是不會有條理地整理書包。

有時,我們會直接選擇簡單粗暴的方式,讓忘記帶作業的同學罰抄課文或者進行口頭嚴厲批評等懲罰,這麼做可能會使得老師在學生心目中是一個嚴厲的人,心懷畏懼,從而對老師敬而遠之。其實,當我們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們首先可以選擇相信學生,並指出背後的問題——整理習慣欠缺條理性並教給學生改正的方法。學生會覺得老師是一個講道理的人,從而敬重老師、信服老師,把我們當成信賴的朋友,正所謂“愛其師,信其道”。其次,我們可以在班裡舉辦“我是整理書包小能手”的比賽活動。在活動之前給學生講解比賽規則,這樣的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自理能力,掌握生活技巧,增強勞動能力。每隔一個時間段舉行一次,相信在幾次親自體驗和旁觀學習中,學生的獨立意識會更加清晰。最後,針對經常性忘記帶作業的學生,出現錯誤要讓孩子學會承擔,必要時採取恰當的懲罰方式讓孩子長記性。同時與其家長進行溝通,共同協商出適合學生的辦法,幫助學生改善丟三落四的壞習慣。

當天,我在班級群裡建議家長做到:1。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目的主要是為了讓孩子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學習和整理書包都是自己的事。2。在家裡練習如何整理書包。3。給孩子準備一個作業登記本。每天在作業完成之後,請孩子對照作業本上的作業,將完成的作業在作業登記本上打鉤並及時放回書包,然後再做下一項作業。

我相信當學校和家庭的整理習慣、邏輯方法一致時,可以更快地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篇三:教育案例分析國小

案例

週三下午的主題學科活動要拍攝童話劇,邀請拍攝的家長還沒有來,於是,我決定利用這段時間再給學生排練一下。在排練的過程中,小演員們狀況不斷,表演被迫喊停了多次。於是,我一遍一遍地給他們示範動作,提醒他們站在舞臺的中央,一定要面對觀眾表演。開始錄製了,平時臺詞背得很熟練的小凡多次說錯臺詞,他不好意思地喊停了拍攝重新錄製。接下來,表演小金魚的景儀、憶暄、子晴也在臺上忘記了我之前的囑託,表演時完全跳出了鏡頭。於是我們決定分幕錄製,透過手機鏡頭,我給小演員們定了位置,然後告訴他們記住位置後,上場後的動作自己發揮。接下來的“老牛”和“燕子阿姨”都表演得很順利,最後的結束舞蹈,小演員們越來越放得開,最後謝幕,完成了童話劇的表演。

分析

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童話劇很新奇,充滿了吸引力,他們會根據我提供的劇本,挑選自己喜歡的角色,還準備好了表演服裝。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果不其然,在第一次排演時,我驚喜地發現,所有的小演員都把自己的臺詞記熟了,經過一兩次的排練,他們已經能夠完整地表演下來。但是,能表演下來並不等於能表演好,這就需要學生們關注到表演角色的動作、表情和說話的語氣,一年級的學生畢竟還小,於是,我就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想想角色所處的環境,自己來新增動作。當學生們對這件事感興趣的時候,他們就會思考自己的表演,這樣整個表演就更加默契、流暢了。

在觀看編輯好的視訊時,我發現小演員們的表現還是有很大的差別。“小金魚”顯得很拘謹,眼睛沒有看向鏡頭,而是看向鏡頭旁邊我的位置,而“老牛”和“燕子”卻顯得輕鬆自然。對於第一次演童話劇的一年級學生來說,帶有滿腔的熱情,卻不知道該怎麼表演出來,我伸出援手,給他們指點。作為老師,我希望他們的動作、表情、語氣、語調……樣樣都要符合角色的特點,才能表演得完美。在排練中,我這種控制慾也越來越強烈,不自覺地對他們提高了要求。以至於在舞臺上,學生會不自覺地看向我,反而讓自己的動作越來越拘謹。當我覺察到這一點後,我放下自己的控制,讓學生自由發揮,這才有了後面表現自然的“老牛”和“燕子”。

一年級的學生雖然小,但是在他們心中,也有自己對完美表演的認知,就像緊張的小凡忘記臺詞時,他也會主動要求暫停,重新來拍。“老牛”和“燕子”會根據情節加上自己的動作和表情。一年級的孩子,他們的認知水平是有限的,並不能一下子達到老師的要求。其實所謂的“完美”,無非是我的主觀意願。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第一次的體驗是最令他們印象深刻的,哪怕不夠完美,也會成為他們的美好回憶。作為老師,我們要懂得及時伸出援手,予以幫助;更要懂得點到為止,學會退居幕後,給孩子更廣闊、更自由的展示空間,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水平的提高,有一天他們也能自導自演,完成屬於他們自己的表演。

篇四:教育案例分析國小

案例

“叮鈴鈴”鈴聲響了,我示意孩子們停下晨讀開始上課。掃視了一下班級,我發現小赫的座位是空的,就問孩子們:“你們看到小赫了嗎?他早上來學了沒?”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沒有。”會不會請假了呢?我開啟手機檢視,沒有。於是,我讓孩子們讀課文,自己去教室外給小赫爸爸打電話,小赫爸爸說孩子早都去學校了,自己還親眼看著他進了學校大門呢!“奇怪,這孩子去哪兒了?”我不由得嘀咕起來,“等孩子來了,我給您回覆。”正在這時,小赫進來了,我問他到校後去了哪兒,他回答說:“我幫下邊老師幹活去了!”“真熱心!”我稱讚道,“不過以後要按時進教室啊,要不老師會擔心的,剛還給你家長打了電話呢!”小赫點點頭。當下,我就給孩孩子爸爸發了訊息,說明了情況,然後開始上課。

分析

認知兒童:

1、熱愛勞動是兒童的天性。孩子天然地喜歡勞動、做家務,他們沉浸在自我的探索與體驗中樂此不疲。早上上學遲到的小赫,是因為看到忙碌的老師,熱心上前幫忙,甚至連書包都還沒來得及卸下,這是發自內心的喜愛勞動和樂於助人。其實,每次班裡有“任務”(分發作業、物品歸位、打掃衛生……)時,總有一大群孩子湧上來,尤其是小赫總是衝在最前面,生怕活兒被別人幹了去。在家裡,他也經常和父母一起做家務,不管幹什麼總是有模有樣兒的:除了週末的勞動作業總是高質量完成之外,我還時不時在朋友圈看到他勞動的身影,那認真的樣子真帥!

2、天然向上的內驅力,勞動後的成就感、價值感讓孩子實現了自我。每個孩子都天然擁有一股向上的渴求,希望自己被認可被肯定,勞動讓孩子發現自我,實現自我。熱愛勞動的小赫是個熱心腸,關心集體關心他人,每次幫助別人後,都會收穫對方真誠的感謝。看到小赫認真勞動或者幫助他人,我也會不由得誇讚一句:“打掃得真認真啊!“”真熱心啊!“同時,小赫是我們班的勞動委員,也是我的得力小助手,每天早上進校第一件事就是提醒監管衛生打掃工作,如果清潔區已經有學生就揹著書包直奔過去,指導示範衛生死角清理的同時,自己也幹得熱火朝天。他的認真負責我看在眼裡記在心上,除了口頭表揚還發表揚信肯定他,同學們也認可他的工作說他稱職,他工作得更認真了。

認知自我:

1、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勞動是一切發明創造的源泉,可以能鍛鍊人的手眼協調,發展人的思維,促進人的成長和發展,豐富自我的精神世界,完善自我的人格。國小生正處在自我學習成長的關鍵期,讓孩子充分參與勞動,可以提升其感知力、創造力,但是在現代社會,不少家長剝奪了孩子參與勞動體驗的權利,事事代為操辦,孩子的自我功能被嚴重閹割,衣服不會疊書包不會整,掃地拖地沒有章法整不乾淨……而我們的校訓是“黎明即其灑掃庭除”,因此,讓學生會打掃能打掃,充分參與勞動體驗就成了我們的責任,所以我一直重視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勞動能力。據學生特點劃分衛生區,責任到人,分工明確,每天早中晚三打掃,課間依次輪值保潔,小組長、勞動委員負責彙報反饋,我核實後為小組、個人獎勵積分、小紅花,評選衛生標兵。同時關注衛生死角示範指導,注重習慣養成:衣服疊放、書包整理、物品歸位、衛生保潔,進班就提醒檢查,反覆提醒強調,學生的意識上來了,班級衛生變好了不說,孩子們也顯得更精神了。

2、提升勞動意識,提升勞動積極性。熱愛勞動的小赫,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在學校,總是眼裡有活兒,能自發主動去勞動。反觀自己,就沒有這麼強的自覺性了,關注班級衛生是基於班主任的職責所在,辦公室的衛生則是在值日當天去打掃,而自己的座位則是想起來了才去整理,或者有空閒了才去收拾,並不是如要求學生般天天整理及時歸位,時時保持乾淨整潔有條不紊,今後要多提醒自己,多整理,多打掃,關注自己,關注學生,關心集體,讓自己書桌乾淨起來,讓學校校園美麗起來!

3、欣賞每一個孩子,多方面多角度欣賞孩子。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要,面對各有長短的學生,我們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孩子,德智體美勞全方位欣賞孩子的優點,肯定他,鼓勵他,提升他的自信,以點帶面,讓孩子越來越好!

篇五:教育案例分析國小

案例

本週有兩位家長跟我聯絡,欣欣媽媽發現欣欣晚上玩手機遊戲到兩點多,並且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了,還發現欣欣所在的同學微信群,經常有同學喊她打遊戲,說的話也都是遊戲中常用的一些語言,還夾雜有一些不文明語言。嘉嘉媽媽說孩子要求給他換個新手機,原因是手機太卡了,有時上網速度跟不上,很影響遊戲體驗,週末在家或者平常休息時,嘉嘉就經常抱著手機,沉迷其中。

我找欣欣和嘉嘉談話,交流間得知班裡很多同學自網課以來一直都在玩遊戲,大家會一起組隊打遊戲,如果不參與就好像很不合群,沒有共同話題,會被其他同學看不起和孤立,誰在遊戲裡玩得好還會受到大家的追捧。大家空閒時也會在群裡談論相關話題。

欣欣媽媽對欣欣期望很高,目前面臨小升中,家長有一些焦慮,生活中無意識地會把這種壓力傳遞給他,有的時候他晚上睡不著就會瞞著家裡人玩手機。他在玩遊戲的時候感覺非常輕鬆愜意,沒有了現實中的學習壓力,但是反應出來的就是他最近的作業質量有所下滑。我跟兩位同學探討了使用手機的利弊,孩子們也認識到自己目前階段這樣毫不節制地使用手機,不利於自己的學習和成長。欣欣的手機已經被家裡人沒收,嘉嘉也沒有再要求讓媽媽給自己換新手機,藉著此次事件,我在班裡提醒同學們不要為了玩方便玩遊戲就私下建群,在其他同學拉你進群后如果群裡討論的不是有關學習或者積極正能量的事物時一定要及時退群並且報告老師和家長。維持良好的班級風氣,是每位同學的義務和責任。

分析

分析兒童:

從眾:嘉嘉覺得不和大家一起玩遊戲就是不合群的,大家沒有共同話題就沒有人願意和他做朋友了。青少年在這一時期,非常看重同伴對他的評價,迫於群體的影響力而做一些並不是出於自己本意的行為。

壓力:青春期的孩子正值心理動盪階段,有的孩子內心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欣欣在父母和老師的眼中一直都是很好很乖的孩子,家長為了他的成績也付出很多,無形中給了欣欣壓力,如果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他自己是很難接受的,父母的壓力和自己內心的壓力讓他失眠,他選擇在遊戲中獲得喘息的機會。

逃避:這兩位同學沉迷於虛擬世界,逃避現實,是因為他們能在遊戲中獲得現實生活中難以獲得的成就和快樂,在這裡沒有現實生活中需要擔心的問題,他們可以無所顧忌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內觀自己:

刻板印象:我很詫異印象中的好學生會發生這樣的事,總覺得班裡那些不愛學習的孩子才愛玩遊戲,網課結束迴歸校園後我沒有及時更新對學生的認知。目前網路環境對孩子們心理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

關注孩子:平時我更多關注的是班裡一些家庭比較特殊或者能力較弱的孩子,忽略了一部分聽話不惹事的孩子,但他們也很需要我的關注,尤其他們近階段有變化時,要及時覺察,找出原因,不能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

篇六:教育案例分析國小

案例

一天,班長跑來告訴我:體育委員和另一個同學打架了,並且還有一個班幹部幫體育委員打架。我一聽,心裡大為光火,這幾天我剛剛說了同學之間要團結友愛,嚴禁動手打架。怎麼當作耳旁風了?班幹部竟然帶頭打架,這還了得!

事情原來是這樣的:

學校要舉行籃球比賽了,體育老師讓體育委員組織班上同學參加,這自然讓愛好籃球運動的幾個同學欣喜若狂,當然也包括體育委員和那個幫著打架的班幹部。可這時一個同學突然說了一句:“我們打球那麼差,反正都是輸,有組織的必要嗎!”這下可惹禍了。體育委員一聽,當即就給了他一拳(事後,他說當時沒存心要打他),旁邊的另一個班幹部也幫著體育委員打了起來。幸好,體育老師沒走,及時調解,沒有釀成大事。

分析

覺察孩子

我先找來那個說落後話的同學,說:“你知道,今天這事的導火索是什麼嗎?”他說:“是我說了落後話,打擊了同學們的積極性。”我說:“很好,你對問題認識得很清楚。那麼你能不能說說這件讓你明白了什麼道理呢?”他說:“話不能亂說。”我說:“聰明,相信你以後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了。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我見他還站著不動,就問:“你還站著幹什麼?”他說:“你還沒懲罰我。”我說:“你認識已經到位了,又做了保證,不需要懲罰了。”他高興地去了。

接著我又找來那個體育委員和班幹部。讓他們靜靜地站了一會,感受老師的不悅,說:“能說說你們打人的動機嗎?”他們說:“他說了侮辱我們班級的話。”我說:“非常好,動機很高尚。為維護班集體的榮譽而戰,我支援你們。但是,我想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呢?”他們不說話了。我又說:“用一個詞形容你們現在的心情。”一個說,後悔,一個說,緊張。“這兩個詞表明你們還有羞惡之心,知道自己錯了。那能不能說說錯在哪裡呢?”他們一起說:“不該動手打人。”我說:“還應加上‘尤其’二字,你們說是為什麼?”他們說:“我們是班幹部,要以身作則。”我趁勢說:“暴力帶來的結果是……”他們說:“是暴力。”我說:“那以後碰到這樣的事怎麼辦?”“用事實來證明他說錯了。”我說:“那好,送你們一句話:凡事三思而行。”一場風波就此過去了。三個同學都沒再出類似的錯了。

覺察自己

一時之間,我真想把打架的幾個同學狠狠地當眾臭罵一頓,或者以暴制暴,讓他們也嚐嚐被人打後痛的感覺。可是,這樣做能解決問題嗎?當班上發生了不順心的事時,首先要心平氣和,事情不發生也已發生了,再生氣也沒有用。關鍵是靜下心來思考教育對策,謀定而後動,把產生的負面作用減小到最低限度,並儘可能使壞事向著好的方向轉化,絕對不能只圖一時痛快,打無把握的仗,給學生造成傷害。教育學生,要讓他自己自覺認識到錯誤,並找到改正錯誤的方向。這一點,老師不能包辦代替,也不能強制學生認同你的道德判斷。

感受

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平時乖巧聽話的孩子突然變得執拗起來;打人、插話、撒謊、發脾氣、不合群……這些孩子隨時會出現的行為現象有何對策,很多涉及幼兒心理學和敏感期等知識,我們們不妨試著分析背後的原因,找到原因對策,問題迎刃而解。家庭對人類的影響很大,兒童時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給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滅。當孩子打了人後,要及時根據當時的情況來分析原因,然後告訴他如何用語言來解決。再告訴他打人是野蠻的行為,然後告訴他,爸爸媽媽、老師愛他(以免他有種做錯事不被愛的擔憂)。這樣,他既知道自己打人不對,也知道下次該怎麼解決,還知道爸爸媽媽、老師無論何時都是愛他的。孩子感覺被愛包圍著,他會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無論怎樣,我們都應把握一個原則,就是一定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老師是愛他的,他永遠都是好孩子,對事不對人。

篇七:教育案例分析國小

案例

陽光明媚,春風和煦,學生們懷著激動的心情參加了植樹、拓印等豐富多彩的有意義的春季研學活動。

那天一大早,學生們就來到學校集合出發,大家都早早地就到齊了。首先,我在班裡給學生們講了本次活動的具體安排、安全教育和相關要求,接下來年級集合。學生們在學校會合,拍下了合影,還喊了口號,記錄了這有意義的一天。然後,登車出發,一路上車裡說著笑著唱著,同學們一起唱歌遊戲,高興著、激動著,像剛剛飛出籠的小鳥嘰嘰喳喳,一會看看這兒,一會瞧瞧那兒。

在大巴車上,所有人都十分地期待接下去的旅程,一路上都充滿了歡聲笑語。

講解員叔叔教授學生們如何植樹,還為他們科普了許多關於植樹節的知識,學生們積極地搶答問題,熱熱鬧鬧的。

隨後就是分發完工具和樹苗,學生們就開始尋找適合種樹的場地。然後,開始挖坑,種上樹苗,然後去打水,澆完水,把土圍在周圍,這樣就種好了一棵屬於自己的小樹,把自己組的樹種好了,小組間就開始互相幫助。

這時,牛老師和我說道:“今天咱班心心同學在班裡還問我,今天你來不來?”我接著說:“孩子們是不是希望你能陪著他們?”牛老師補充道:“心心說牛老師要是去的話,我們王老師會輕鬆一些。”

聽了牛老師的話,我心裡瞬間很感動,心頭上好像開成漫山遍野的花。接著,我把學生們的照片發到班級群裡,和家長們分享學生們研學的過程。好多家長都在群裡提醒我要注意休息,不要太勞累,我當時的淚差點飆出來。看到這些話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開心,接著又有點難受,真是有莫大榮幸能得到學生、家長的信賴。隨後,我在群裡向家長們表達了謝意。

種完樹後,也到中午了,每個同學都飢腸轆轆,我們坐大巴車去吃午飯。學生們吃得津津有味,每位同學都吃了很多,之後我們來到了天堂、明堂。

在研學的過程中,同學們間相互幫助,有了團結的溫暖,同學們不但收穫了快樂,還收穫了很多知識。

分析

通過一天有意義的活動,讓學生懂得了很多科學知識,明白了很多生活常識問題,學生們不但學習了新知識,還收穫了愉悅的心情,又開拓了視野。學生、家長能夠換位思考,從老師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讓我無比的高興。為了不辜負這份信任,我也會繼續努力,相信只要拿真心對學生,學生都能感受到,讓每個學生都享受成長的快樂。

在今後的日子裡,我要享受教師職業幸福,保持一顆謙虛好學、熱情高漲的心,收穫屬於我自己的那份幸福與快樂。我知道,教師這份職業就是“生命對生命”的影響,我會堅守初心,用心工作、用情付出,成就每一名學生,成就最美的自己。家長說學生遇到我們很榮幸,而我又是何其榮幸能遇到這些可愛的學生。

那一刻彷彿有陽光照耀著我,溫暖著我,我更加堅定自己的內心。遇見你們真好,所以的付出都值得了。

篇八:教育案例分析國小

案例

週三,學校組織我們五年級去格力工廠和中共洛陽組研學,在參觀的過程中,孩子們興致勃勃,樂在其中,紛紛感嘆科技的力量。中午休息時,教官讓孩子們進行科技小製作,坐在我旁邊的小曦,原本還在開開心地吃吃喝喝,立馬放下手中的小零食,開始專注製作小風扇。她一邊看說明書,一邊操作,嘴裡還小聲唸叨著:“我要好好做這個風扇,拿回家讓爸爸看。”看她那認真的樣子,我拍了一張照片發給了她爸爸,然後去拍其他孩子,沒想到有的孩子居然已經拼好了,拿著小風扇在享受呢,看見我過來了,還讓我也感受了一把,沒拼好的呢沉浸其中,認真擺弄著桌上的小零件。

吃過飯開始了娛樂時光,音樂一響起,小曦就跟著節拍律動起來,帶隊老師看見了,就把小曦拉到了正前方,剛開始小曦還有些害羞,隨著音樂的推進,歡呼吶喊一聲蓋過一聲,小曦也越來越投入,神情慢慢放鬆了下來,動作也跟著自然起來,幅度變大了不少,盡情舞動身體大膽展示自我的小曦,讓我看到了孩子的另一種可能,我趕緊拿起手機拍了下來,記錄這一刻美好。

分析

認知兒童: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同學是最好的學習夥伴。好奇是兒童的天性,體驗未知是孩子樂意的事兒,所以一聽到要去研學,孩子們就滿懷期待。在研學的過程中,孩子們始終興趣盎然,參觀格力工廠見證了科技的力量,參觀中共洛陽組感受到了祖國的發展。自己動手體驗科技小製作,更是激發了孩子們的創作熱情,他們專注其中,連愛吃的零食也變得不香了,沒有小風扇的吸引力大,一個個沉浸在自己製作小風扇的樂趣中,享受著動手的快樂,會的教不會的,快樂加倍,當製作完成享受扇風時,那表情一個個別提多開心了!

2、越長大越害羞。中場娛樂時光,老師播放音樂,大多數孩子都跟著動了起來,但主動上臺的卻很少,老師讓小曦上臺時她一開始也是拒絕的,最後是老師半拉半勸給推到了前邊。最初小曦還有些放不開,慢慢才放下了緊繃的神經,跟著音樂盡情舞動起來。從舞臺上下來後孩子還問我拍她了嗎?發到群裡了嗎?我說:“你跳得很好,老師直接就發到班級群裡了。”她還說:“為啥發群裡啊,多不好意思啊!”為什麼孩子越長大越害羞越不願意展示自我了呢?小時候,他們一個個樂於展示自我,有什麼活動都爭著搶著去參加,隨著年齡增長,他們逐漸變得內斂含蓄,不願意在人前過多展露自己,除非有人推一把。或許是長大的他們,變得更加在意周圍人的眼光,害怕聽到不好的評價,多做多錯,不做就不會錯,身為老師的我們應該給孩子更多的支援,看到孩子的潛力,做助推器讓孩子閃閃發光。

3、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就會為你開啟一扇窗。原本不甚顯眼的小曦在舞臺上閃閃發光,讓我看到了孩子綻放的生命能量,看到了孩子們的無限可能。據說,小曦週末還會在自己小區擺攤放東西呢,那口才引得一波波大朋友小朋友前往光顧,讓人忍不住讚歎。

認知自我:

1、膽怯的背後是自戀作祟。回想小時候,或許是因為成績好得到誇獎多的緣故吧,我特別自信覺得自己各方面都很優秀,什麼活動都參加,沒獲獎還會覺得疑惑。和同學一起唱歌節奏不一,我想當然以為我是對的,對方是錯的,直到上了大學被老師單獨叫起來唱音階,我才意識到唱歌跑調,到後來參加工作,我才知道自己跑調有多麼離譜,和周圍人一比才發現自己不但絲毫沒有藝術細胞,也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才,原本喜歡錶現的我也收斂了起來,害怕自己的缺陷暴露人前,遭人話柄,哪怕是學校的學習研修都是能不發言就不發言。說到底,這都是自戀受挫後的自我防禦,害怕讓別人看到不完美的自己。沒有人是完美的,接納自己吧,沒什麼大不了的。

2、多角度欣賞孩子,欣賞每一個孩子,給孩子提供自我展示的舞臺。盡情跳舞的小曦讓我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種樣子,也讓我意識到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發光體。世界不缺少優秀的孩子,只是缺少欣賞的目光發現的眼睛。作為老師,我們要善於發掘學生身上的潛力,多角度欣賞孩子肯定孩子,多給他鼓勵的眼神肯定的目光,多多去表揚他稱讚他,讓他的自己擅長的地方熠熠生輝,同時給他機會讓他去展示自己,必要時推他一把,被人欣賞的孩子會變得陽光變得自信,而自信陽光是人最美的裝飾。讓我們共遇更美的自己!

篇九:教育案例分析國小

案例

小軒有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剛開學時,每節課都能專注學習思考,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可是這幾天,在班裡,坐時弓腰駝背,站時偏身倚靠桌凳,整個身子都伏在桌面,精神狀態極其不佳。下課鈴一響,小軒就立馬精神飽滿,和剛才判若兩人。這樣的反差,我也找孩子聊過,可是沒什麼改善。最近,檢查家庭作業,小軒經常不帶作業,上課狀態依舊懶散。

那天中午放學,我特意找到小軒的媽媽,詢問孩子在家的情況,媽媽愁眉苦臉地說:“小軒爸今年主抓孩子的學習,孩子現在都不聽我的,最近小軒爸爸去外地了,小軒每天放學回家,就知道在院裡瘋跑,叫他回來寫作業,也不聽,天天吵他,也不管用……老師,你幫我管管小軒吧!”

分析

從媽媽的反饋中,我瞭解部分原因:現在的管教者,與孩子的精神,相隔甚遠,既不能俯下身子與孩子同樂,又不擁有家長應有的那份權威。

國小階段,對於孩子們來說最重要的,不是考了多少分,對了多少題,而是是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生活習慣。堅持每天的固定時間認真做一件事,並能按照正確的步驟努力進行。

作為孩子的父母,若能及時與孩子交流,讓孩子說說近日的得與失,聊聊孩子的興趣與夢想等,最終將話題引回孩子對自己學習時間的管理與執行。順便跟孩子一起商討家庭作業規則,不論管教者是否改變,都要遵守此規則,此法,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多數的學生,都能接受這樣的方式,並能主動按照規則做。而剩下的個別學生,則需要管教者用第二步驟:“管教”法。所謂“管教”,就是在嚴格限制下所實施的一種賞罰嚴明的教育,家長的嚴,限制了個別孩子的縱。時間久了,孩子的行為形成了習慣,慢慢的,孩子就會自律了,我們稱之為“自覺”。

反觀自己,我認為孩子不願主動完成家庭作業,可能是因為作業專案枯燥,形式單一,不能激起學生的興趣。下一步我將調整家庭作業結構,如練習與實踐相結合。反覆思考此案例,我還察覺到在學生作業連續出現相同問題時,作為老師的我沒有及時反饋給家長,若是能在問題的萌芽狀態,及時跟家長交流,家校配合,相信孩子會受益更多。

篇十:教育案例分析國小

案例

週四週五是學校的運動會。週五中午放學,小王同學一臉愧疚地找到我說:“老師,如果我犯了錯誤,你會原諒我嗎?”我說:“看事情的嚴重性。”小王同學欲言又止,我關注到了她的情形,覺得她應該可以自己解決問題,就沒有再詢問了。下午運動會剛結束,小王同學痛哭流涕,我原本以為是下午的跑步沒有跑好,就安慰她說:“沒跑好,沒關係的,加強鍛鍊,下回一定可以的。”“老師,不是的。”小王同學抽泣著說:“是我把班級日誌弄丟了,上面記錄著綜評卡的發放名單,沒有這個名單,老師你不好回收綜評卡。”她越說越傷心。的確是沒有名單對回收綜評卡確實造成了一定的困擾。我起初是有一些情緒的,但是看到小王同學哭得很傷心,就安慰她說:“這回弄丟了就算了,但是要吸取教訓,以後避免這樣的失誤。”放學後,小王同學又在校門口找到我,哭著說:“老師,你不要讓我管理班級日誌了。我什麼都幹不好,我很失敗。”我被她的情緒所感染,抱抱她,安慰她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都有犯錯的時候,只是這件事沒有做好而已,這並不代表你一無是處。我能理解,你丟失了東西的懊悔和愧疚,但是事情已經發生了,我們再難過也沒有用。想辦法以後不犯這樣的錯誤就好了。”小王同學在我的安慰下,情緒慢慢有所好轉。週末,我又聯絡了小王同學的爸爸,就孩子表現的情況給孩子的父母建議:平時多肯定孩子,多角度評價孩子。藉助一些事情,轉變孩子完美主義的行為認知模式。這件事情就這樣結束了。

分析

小王同學是班裡品學兼優的孩子。孩子做任何事情都喜歡精益求精,甚至到了一種完美化的程度。比如孩子辦手抄報,發現哪裡有細節沒有處理好,她就會一遍一遍撕了重辦。一份手抄報要辦上四五張才滿意;在手工課上,別的孩子都已經把作品做完了,但是她還是不滿意於自己掐的絲不夠光滑藝術,非要一遍一遍再做,以至於每次都交不上來作品。這次,因為她不小心把班級日誌弄丟了就自我攻擊,自我否定,讓我看到了她完美主義背後的羞恥和恐懼。小王同學的父母很關注小王同學的成績,而對小王同學其他方面的發展漠不關心。孩子內心極度渴望被父母看見,所以她才會選擇精益求精。因為只有自己各方面足夠優秀才能獲得父母的愛,自己才是值得被愛的。當班級日誌不小心丟失後,她被自己的失敗打敗了,“我不夠好”“我不值得被愛”等語言在她內心深處不斷地攻擊她,喚起了她深深的羞恥感,帶來了她的自我否定,導致她的情緒崩潰。我一再安慰她,幫助她進行人和事的分離,幫助她情緒流淌。一件事情可以解決,但是孩子的心理模式卻是根深蒂固的,因此週末,我又跟孩子的父母溝通,希望她們多角度、多層次地肯定孩子,讓孩子看到自我存在的價值,慢慢轉變自己的模式,成長為健全的人格。

作為教師,在與學生一次次的互動中,我看到了孩子的內在模式。當孩子流露出自責、愧疚的情緒時,我也及時與之共情。這個孩子彷彿讓我看到了兒時的自己。小時候,父母忙,喜歡那我跟別人對比,我常常靠別人的評價來定義自己,當自己有一點沒有做好時,就擔心別人對我的評價是負面的,我是不值得被愛的。這種巨大的恐懼讓我做任何事情都精益求精,甚至到了一點強迫症的成分。長大後,隨著區域讀書的推進,心理學的書籍幫助我自愈,讓我能夠不被外界的評價所左右,安於本心地做自己。當我看到小王同學表現的狀態時,我彷彿看到了曾經的那個疲憊痛苦的自己。這種情感也使得我一再地弱化她犯的錯誤,更多地去幫助她剝離事件與人的關係,希望孩子的情緒能夠有所好轉。在這個事件中,我成為了一個容器,包容著孩子的情緒,給予了她成長的空間。

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心靈的相遇。在事件中,我們感受情緒,看到學生的心理狀態,給予兒童成長的力量。在事件中,我們也看到了我們自己的模樣,在疏導兒童情緒中,也在自我的療愈。在心靈的碰撞下,我們相擁前行,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