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名人故事:凱恩斯的幾個小故事作文

網路上流傳著關於凱恩斯的兩個小故事。第一個故事據說是杜克大學的胡佛教授講述的:“1934年在華盛頓的一家酒店的房間中,當我正準備與凱恩斯共進晚餐時,他善意地諷刺了我在擱架上挑選毛巾而避免弄亂其他毛巾時的小心謹慎。他用胳膊一掃一下就將兩三條毛巾掃到了地板上。他開玩笑地說道:我確信與你非常謹慎地避免浪費相比,我對於美國經濟更加有用,因為通過弄亂這些毛巾可以刺激就業。”

經濟學家名人故事:凱恩斯的幾個小故事

古老的道理說,與人方便自己方便。凱恩斯卻說,刻意製造的麻煩是可以幫助別人的。這裡面的邏輯就是凱恩斯主義常說的“乘數效應”——顧客弄亂毛巾,酒店就必須多僱服務員來整理,而服務員崗位增加,更多的人通過當服務員獲得了收入,他們的消費又刺激了其他行業的發展,從而形成一系列的拉動效應。如果凱恩斯真的信奉他的乘數理論,他應該燒掉那些毛巾。酒店重新購買毛巾,不是能拉動更多的就業嗎?甚至,更進一步,乾脆放火燒掉客房。

關鍵區別是,凱恩斯已經付了住酒店的錢,多僱人是酒店承擔成本(其實,如果顧客經常弄亂毛巾,酒店還是會把僱人的錢加到房費裡的),而他自己則可以收穫“刺激就業”的美名。而燒掉毛巾或者房間,那是要賠償的,是自己承擔成本。

另一個故事是:凱恩斯和一個朋友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度假,他們讓一群當地小孩為他們擦皮鞋。凱恩斯付的錢太少,氣得小孩們向他們扔石頭。他的朋友建議他多給點錢了事,而凱恩斯回答道:“我不會貶抑貨幣的價值。”

不知這一則故事的可信度如何。如果是真的,凱恩斯在這裡又體現了讓他人承擔成本的可貴精神。如果他給小童多一點錢,不就刺激了小童的消費嗎?

可惜小童們不懂凱恩斯的經濟學,否則他們在擦鞋時應該弄爛凱恩斯的皮鞋,然後告訴他:“我確信與其他非常謹慎地擦鞋小童相比,我對於經濟更加有用。因為你去找補鞋匠或者重新買一雙鞋,都能拉動經濟。”

我無法考察兩個故事的真假。這裡要說的是,乘數效應思維在故事中顯得荒唐,在經濟學上也經不起推敲。

乘數效應描述的現象,的確是存在的。但是乘數效應思維卻是錯誤的。比如說,你買了一輛車,乘數效應思維不看這輛車本身幫助你提高了多少效率,而是看你的購車款讓汽車廠獲得了收入,汽車廠增加投資,又會讓鋼鐵廠受益,然後讓鐵礦石廠受益??一些經濟學者一本正經地討論,政府投資和民間投資,誰的乘數效應更大;是投資在鐵上乘數效應大,還是發放消費券乘數效應大……在高唱“救市”的年代,媒體上充斥著這樣的奇談怪論。

這個理論的荒謬,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假設兩個開發商都1個億開發樓盤,它們的乘數效應是完全相同的。其中一家建成了,另外一家卻突然發現地基出了問題,專案變成了爛尾樓。很顯然,前者是對經濟的貢獻,後者卻是巨大的浪費。但是,只從乘數效應看,他們對經濟的貢獻卻是完全一樣的,不荒謬麼?

現實世界中,企業家判斷一項投資,只看這項投資能賺多少錢。如果能賺錢,企業家就可以有更多的資金來發展,這才是真正地提供了更多就業、讓更多行業獲得發展機會。如果一項投資虧損了,這個企業家就喪失了相應的發展機會,也就沒法提供更多就業、讓更多行業獲得發展機會了。

沒有人知道企業家花出一筆錢後,獲得這筆錢的供貨商下一步將把這筆錢花在哪裡,因此,煞有介事地比較乘數效應是非常可笑的。那些投資成功的企業家,一樣拉動了許多行業的發展。評估企業家對整體經濟的貢獻,只能看他的投資收益,而不是看他的投資拉動了多少行業發展。即,只能比較前向產出,不能比較後向拉動。

乘數效應思維抹殺了企業家決策模式的合理性,為政府開支提供了理由。但奇怪的是,贊同乘數效應思維的經濟學者,卻不肯把收入捐給政府,以供政府拉動經濟。他們只想著別人承擔成本,來實踐他們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