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入學測驗作文越來越“形式化” “審美疲勞”從何而來?

每年大學入學測驗之後,那些百裡挑一、萬里挑一的滿分作文或高分作文往往成為媒體關注的熱點,成為考生模仿、教師解析的經典“個案”。至於匯聚歷年優秀作文的“大全”、“寶典”之類的書籍,更是憑著張揚的商業廣告,引得無數學子或家長去尋求應試作文的“獨門祕笈”。

大學入學測驗作文越來越“形式化” “審美疲勞”從何而來?

大學入學測驗作文產生如此普遍的教學影響和強烈的市場反應早已司空見慣。現在,且讓我們隨意從坊裡選擇一本優秀大學入學測驗作文選,仔細讀讀這些在考場上脫穎而出的篇章,或許考生洋洋灑灑、一蹴而就的敏捷才思的確令人刮目相看,並且這些優秀作文中亦不乏文思俱美的佳構。然而,這樣的優秀大學入學測驗作文讀多了,我們卻生出了非常濃烈的“審美疲勞”。

“審美疲勞”從何而來?一言以蔽之,來自於應試情境下優秀作文的“精緻化”取向。何謂“精緻化”?“精緻化”的本質是“形式化”。透過這些優秀作文,很多時候,我們感受到的不是青年學生心中的那份使命與憂患,不是他們燃起的激情與夢想,不是可貴的理性與責任,而僅僅是一堆言辭。從大量高分作文裡,我們很難看到青年學生獨立、自主的思想,深切、厚重的現實關懷,很難看到一代人真實的成長和真實的青春。我們看到的,只是那些失去生活品格和情感內蘊的華美辭章。

大學入學測驗作文“精緻化”的表現隨處可見。君不見,那些訓練有素、制勝於考場的學子們,他們不約而同地寫著排比式的短小段落,又不約而同地在每個段落裡書寫著一氣貫下的排比,而在諸如開頭、過渡、結尾等文章醒目處,又大都是一些精警的、如同格言的短句獨立成段。特別是兩兩相對的駢偶句子更是頻頻出現:前面若寫“朝霞滿天”,下文必述“夕陽西下”;上句寫到“春爛漫”,下句自有“秋月如水”;上段是“回望歷史”,下段必為“展望未來”,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這樣寫下的文辭不可謂不形式整飭,琅琅上口,甚至不可謂不先聲奪人。經驗也一再表明,它們確實能在一瞬間捉住評卷教師的目光。

然而,問題正出在這裡。大學入學測驗作文“精緻化”的背後是什麼呢?是學生“帶著鐐銬的舞蹈”,是思維與情感被模式化的無奈與悲愴,是對個性與創造力的束縛與扼殺,是一種不正的“文風”。這種“文風”固然是某種“文章病症”,但在一定程度上,它們又何嘗不是一種現實擔當精神的丟失?一種理想情懷的遠逝?精緻化、形式化的句子正在遮蔽考生最寶貴的人生思考與生命感悟,正在消解他們青春的光焰與熱力。

大學入學測驗優秀作文的“精緻化”現象,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六朝文學追求駢麗的形式主義文風,聯想到“文起八代之衰”的散文大家韓愈。六朝文學之病或許可歸罪於形式化追求,今日之大學入學測驗作文卻是應試惹的禍。

筆者曾聽到某著名中學之特級教師上了一堂高三作文觀摩課。“名師”煞有介事地指導學生如何寫出哲理性短句,以備將來應試之需。想來滑稽,哲理本是思維開出的最美花朵,而在這位特級教師眼裡,它卻降格成了一種可以舉一反三的“文字技術”。我們絲毫不懷疑這種應試指導對於學生在短時間內“撈分”的“速效”,但如此功利化的指導,不能不說是在為作文“精緻化”取向推波助瀾。

多年前,就有學者曾痛斥中學生作文嚴重“缺鈣”。缺鈣者,缺思想,缺風骨也。想想,今日之高三學生正是風華正茂、血氣方剛的青年,是信仰確立、夢想放飛、熱血沸騰的年齡。卡爾·馬克思於中學畢業時的演講辭,字裡行間跳動著志存高遠之血性,青年毛澤東當年於湖南省立一中寫下的《商鞅徙木立信論》可謂思想雄闊、飽含憂患。我們無法苛求每一位青年都有此種襟懷與氣度,但對當下中學生來說,我們熱切地呼喚“俱懷逸興壯思飛,可上九天攬明月”的理想主義與浪漫主義情懷,呼喚一種兼濟天下的社會擔當精神。

我想,只有站在“語文育人”、“語文立人”的立場上,大學入學測驗作文之教學與命題才可能確定好行走的座標,才不致於陷入作文“精緻化”的泥淖而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