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哲學關係在大學入學測驗作文中的應用20種(1)

新課標對“表達與交流”的要求是全面的,其中對書面表達的主體要求如下:

常見哲學關係在大學入學測驗作文中的應用20種(1)

能考慮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表達真情實感,培育科學理性精神;書面表達要觀點明確,內容充實,感情真實健康;思路清晰連貫,能圍繞中心選取材料,合理安排結構。在表達實踐中發展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發展創造性思維;力求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在生活和學習中多方面地積累素材,多想

多寫,做到有感而發。進一步提高記敘述、說明、描寫、議論、抒情等基本表達能力,並努力學習運用多種表達方式。能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推敲、錘鍊語言,表達力求準確、鮮明、生動。

與原“高中語文教學大綱”相比,新課標的書面表達要求特別突出了以下幾點:培育科學理性精神;思路清晰連貫,能圍繞中心選取材料,合理安排結構;在表達實踐中發展形象

思維和邏輯思維,發展創造性思維;在生活和學習中多方面地積累素材,多想多寫,做到有感而發。

在2006年18個作文題中,至少有10個作文題要求議論或宜於議論,表現出“培育科學理性精神”、發展“邏輯思維,發展創造性思維”的新課標理念在命題者心中的位置。2007年備考進一步重視議論文,應該是正確的方向。

為此,我們力求在哲學和寫作中尋求一個聯絡點,供師生參考。

一、過程與結果

思想1:一切事物都有一個發生、發展、消亡的過程。

闡釋:凡事有個過程,做事必須按事物發展的規律一步一步地來,不能急於求成,不能好高騖遠。“揠苗助長”中的古人為了追求“禾苗快快長高”的結果,而人為地改變禾苗生長的週期和過程,結果事與願違,禾苗全枯死了。

思想2:事物個體存在的過程從屬於一個更大的整體的過程。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

闡釋:人生就是一個由若干小過程聯結而成的大過程,每一個小過程都有相應的結果。如詩人總感嘆人生過程的渺小、短暫,李青蓮感嘆:“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蘇東坡感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人生這一過程,相對天地、長江來說,當然太渺小,太短暫。但我們大可不必悲傷,為客觀規律而悲傷,這不是上帝的意思。相反,明白了人生只一瞬的道理,我們當更加珍惜人生,讓自己的人生充實些。我們應當選擇積極的界定,而積極的界定體現在三點:一是愛,一是快樂,一是奉獻。也就是說,人生的意義在於愛得充實,快樂得充實,奉獻得充實。

思想3:一個過程的結果有兩種情況:一是事物發展中前一個階段和下一個階段的中介點,一是最終消亡。

闡釋:人生過程中有許多結果,一年有一年的結果,一天也有一天的結果,一天中的每件事也有一個結果,但這些都只是人生中上一階段和下一階段之間的一個點,而不是人生過程的歸宿。

思想4:事物的發展是一個不斷前進的複雜的過程,前進中也有波折。但終究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闡釋: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常伴隨痛苦、失敗、挫折,“艱難困苦,玉汝於成”,蘇軾言:“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溫室裡培植不出棟樑之材,夢想“風正一帆懸”,則更是一廂情願。

思想5:事物發展是一個始終運動的變化的過程,世界惟一不變的是變。沒有一成不變的。

闡釋:“刻舟求劍”中那個“可愛”的古人想以“不變應萬變”,結果眼睜睜地丟了自己的劍。《易經》有言: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誰要做守常者,誰就是失敗者。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是以此為哲學根據的。樂極可以生悲,苦盡才能甘來。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思想6:有什麼樣的過程產生什麼樣的結果。過程的內容充實,結果也充實。只注重形式和時間意義上的過程必然帶來消極的結果。

闡釋:事物發展過程本身的客觀規律不能違背。誰違背,誰受過程本身的規律懲罰。結果重要,過程更重要。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形式主義,盲目發展,都將只能開出無花之果甚至是苦果。

二、整體與部分

思想1:整體和部分互為條件。整體由若干部分組成,部分從屬於整體。

闡釋:大局意識,長遠目標。10個阿拉伯數字和任何文字是有限的,可是它們表示的值和意思是無限的,因為它們有無數次的組合。車轆的周長是有限的,可是它的開始與末尾連線,於是它便可以走無限的路。“千里來書為一牆,讓他一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鄰里之間是這樣,其他又何嘗不如此呢。

坐井只能觀天,盲人靠摸不能識象。說的也是同樣道理。

思想2:整體中有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主要部分不可或缺,甚至起決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部分對整體有反作用,有的區域性破壞了,全域性就有變化。

闡釋:“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珉空歸月夜魂。”昭君的一生的改變僅僅因為一張畫。畫師毛延壽因昭君未賄賂他,在畫像時給點了一顆痣,以致昭君不能得皇上臨幸,最終“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正如莫泊桑在其小說《項鍊》中所說:“人生是多麼奇怪,多麼變幻無常啊,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從某種意義上,細節決定成敗。

思想3:部分有相對的獨立性和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

闡釋:佛說,一滴水要永恆,那就把它放到大海。這是對的,部分總要依賴整體才能長久。但是,這並不等於部分就沒有相對的獨立性和特殊性了,由每一滴水匯成的大海的顏色是蔚藍的,但每一滴水卻是無色的,而浪花卻是潔白的。做為個體的自己要保持個性的獨立,要勇於創造。請求“錐處囊中”的馮諼;敢於自薦的毛遂;眾人皆醉,而我獨醒的屈原;獨標“出淤泥而不染”的周敦頤;獨釣寒江雪的柳宗元,還有張衡、岳飛、袁隆平、錢學森等等。中華民族正是因為有這些民族的脊樑,才得以屹立於世界之林。

思想4:系統的整體不僅大於任何部分,而且大於部分之和,部分最優化的組合使整體發揮最大的功能。

闡釋:“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柏楊說:“一箇中國人是一條龍,三個中國人是一條蟲。”“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作為一個個體,我們需要的就是團隊精神,這種精神能使自己與整體保持和諧,發揮個體的最大功能。1+l>2

三、原因和結果

思想1:因果聯絡是客觀存在的普遍關係,沒有無果之因,也沒有無因之果。因果地位相互轉換,在此時此地是結果,在彼時彼地就成了原因。反之亦然。另外因果本身也可相互轉換,相互作用。

闡釋:礎潤而雨,月暈而風。1976年唐山大地震,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4年印度洋大海嘯,都給世界到來了巨大的危害,之後人們都建立了災難預警機制。

思想2:因果關係具有複雜性和多樣性,有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等形式。

闡釋:一個原因可以導致許多結果。封建專制主義的思想就導致個人崇拜、官僚主義、家長制、領導終身制等多種結果。一場“文化大革命”給中國人造成的災難哪裡僅僅是經濟的滯後呢?民族的文化,國民的靈魂……有時,一種原因還會同時帶來正負兩面的結果。李白豐富多彩的詩篇,既是其坎坷不平的人生經歷的反映,更是儒家、道家、佛家、縱橫家、名家等多種思想影響的結果。2003年SARS的產生的原因就是複雜的、多樣的,環境汙染,領導瀆職,民眾陋習,等等。同樣,造成的結果也是複雜的、多樣的,經濟的,教育的,心靈的,民族的,國際的,等等。

四、必然與偶然

思想1:必然與偶然相互聯絡,不可分割。必然在事物發展過程中居支配地位,決定事物發展的方向,偶然伴隨著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事物的發展。

闡釋:種瓜只能得瓜,得不出豆來,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但種瓜沒有得到瓜或得到的瓜太小(因為氣候、土質、肥料等因素的影響),這是偶然。“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雪萊的詩句裡包含了季節更替的必然。

我們看待事物,萬不可把偶然的當作必然的,像“守株待兔”裡的農夫一樣。有人在生命裡摔了一跤後就起不來,這就是錯把失敗當成人生的必然,敗倒在“偶然’的腳下了。

思想2:偶然中包含必然的因素,必然中也有偶然存在。在一定條件下,偶然和必然可以相互轉化。

闡釋:很多科學發現都有偶然的因素,如青黴素的發現。人的生命最一開始就是偶然,隨後在一個接著一個的偶然中,孩子慢慢長大成人,安家立業,偶然中經過了一個又一個機遇,或偶然抓住,或偶然錯失。於是乎或平淡或精彩的人生便就此書寫而成。

車禍從機率上看,一定是偶然的,然而其中也有必然。兩位司機都心存僥倖,都想在最快的時間通過這個路段,都覺得也許對方會讓,都信奉一句話:兩強相遇勇者勝。於是就頂上了。當然還有很多車禍中的必然:超載後的必然,闖紅燈的必然,酒後駕駛的必然,疲勞駕駛的必然,等等等等。又或者是誰誰誰,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步入了商界,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其實這當中的必然就更多了:此人的性格,身對成功的渴望度,對事物的判斷能力,對機會的把等。這些其實都是此人成功的必然。

藝術家在偶然中獲得了靈感,創作出了驚天動地的大作品。雖然靈光乍現的那瞬間是偶然的,然而這當中有蘊含了多少經年積累的必然呢!

還有一見鍾情,看似偶然,但是兩人的相互吸引力是此情的必然。

五、內容與形式

思想1:任何事物都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體,無一例外。

闡釋:能把肉體和靈魂分開?一副臭皮囊,這是我們人存在的形式,而精神才是我們人的本質內容。精神是最關鍵的,所以哲學家說,人最重要的是精神的安寧,而非肉體的享樂。

生活中,有些領導大搞形象工程,走譁眾取寵的形式主義,而不管實際內容的改變,結果損害了國家人民的利益。當前社會一味追求包裝,明星炒作,商品包裝,書籍追求豪華版,假廣告氾濫。

藝術的探索和突破,形式和內容可有先有後,有輕有重。

思想2:內容決定形式,反過來,形式也會反作用於內容,由於時間、地點、條件不同,同一內容也可以有多種不同的形式。

闡釋:同樣一輪夜月,卻有陰晴圓缺。有人說,生活就是演出。倘若真如此,那我們要演好多種不同形式的角色:母親的兒子,兒子的父親,妻子的丈夫,朋友的朋友,同事的同事。


六、現象與本質

思想1:現象富於變化,而本質則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闡釋:蘋果落地是自有蘋果樹以來就有的現象,其現象背後也始終包含著萬有引力的本質。但只有牛頓最先透過現象看到了本質。透過現象看本質,這需要背景知識的儲備,更需要積極的持恆的思維狀態。

有這麼一個營銷案例,說的是英國、美國兩位皮鞋推銷商,差不多同時來到南太平洋某群島推銷皮鞋。他們在島上實地考察後,發現該島氣候溫和,土著居民都在街上赤腳行走,不穿鞋子,根本看不到鞋店。英國推銷商當即向公司總部發回一個電報:“該島無人穿鞋,我擬明日返回。”但美國推銷商卻從中發現了商機,他向公司總部發回了一個與英國推銷商截然相反的電報:“該島無人穿鞋,很有市場潛力,我準備住上一段時間拓展市場。”

思想2:現象有真相和假相,假相具有迷惑性,只有認清真相,事物的本質才容易被揭示出來。

闡釋:“口蜜”是假相,“腹劍”才是本質。《聊齋》中的惡妖往往都是長著“桃花面”的。《偽君子》中的達爾杜弗也有一副正人君子道貌岸然的面孔。我們認識事物的本質需要一個不斷反覆、深化的複雜過程。我們需要客觀,需要理性,需要時間。

真正的廉潔,是不會在乎廉潔的名聲的,一般人刻意標榜自己的廉潔,往往是為了更好的滿足自己的貪慾而已。也有人愛名,不愛錢。但是對名譽過於熱衷,其實也和愛錢一樣,不過是物件有區別而已。在現實中,往往表現為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其實一樣都是無用功。純粹愛名的,社會危害還小點,可是,現在的大多數貪官都是名利複合型貪官,既想拿實惠又想樹形象,所以很多名聲不錯的官員,往往只是假象而已。而不管是愛錢也好是愛名也罷,歸根結底,都是務虛,不是務實,對國家是有很大害處的。

思想3:現象有主流現象和支流現象,支流現象不代表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趨勢,只有抓住主流現象,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

闡釋:我們看報,見這兒是凶殺,哪兒是詐騙,便以為這社會黑暗得“伸手不見五指”了。《莊子·秋水》中,河伯見百川灌河,徑流之大,兩岸間不辨牛馬,便欣然自喜,後順流而東,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方才望洋興嘆。河伯欣然自喜,是因為只見支流現象,便以為是天下乏至美,殊不知還有北海,主流現象更是浩瀚,所以後來望洋興嘆。只見支流,以小為大,及見到主流,知曉全域性,方知天下有更大者,自己不過井底一蛙罷了。“一葉障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杯弓蛇影”也是此類。

七、對立與統一

思想1:一切矛盾的對立面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和發展,一方的存在和發展必須以另一方的存在和發展為條件。

闡釋:英雄渴望戰勝對手,但一旦把對手打倒後,英雄反而悵然,陷入寂寞孤獨,因為矛盾的對立面沒有了。今兩虎共共鬥,其勢不俱生,是的,但一旦只剩其中一虎,這隻虎也會退化成病貓的。國與國,人與人,要善於求同存異。承認差異,相互尊重對方,世界是多極的,任何製造單極都是徒勞的,和諧共榮才是方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更是如此。

思想2:矛盾的對立面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闡釋: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由此可見,人與人之間相處,還是應當以寬容為本。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要善於創造條件,把握機遇,實現向自已有利的方向

思想3:矛盾的對立面始終處在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過程中。矛盾的對立面的鬥爭、衝突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一般要經歷一個由隱蔽到鮮明的過程。

闡釋:見微知著,防微杜漸。

思想4: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相結合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闡釋:海明威《老人與海》中桑地亞哥老人說過一句話:“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如果換一個說法,那就是人是為成功解決矛盾而生的。人與自然有矛盾,由恐懼到順從,由順從到征服,由征服到合理改造和利用。人與人之間,由鬥爭到寬容,由寬容到合作,由合作到無私幫助,人一天一天地高尚著。人自身也是,本我的惡與超我的善矛盾著,人的心靈掙扎著,但終有身心和諧的一天。

思想5:矛盾鬥爭的結果有三種:一是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二是矛盾雙方同歸於盡,為新的矛盾替代;三是矛盾雙方融合為一個新事物。

闡釋:矛盾雙方勢力懸殊,那結果多是一方克服另一方的情況;如果勢力相當,則多是兩敗俱傷;如果矛盾雙方無本質的衝突,則容易走向融合。梁山弟兄,不打不相識。陌路人成了生死弟兄、這是融合經濟市場上強調的“雙贏”也是一種融合。

八、共性與個性

思想1:個性包含了共性,共性也包含了部分個性

闡釋:德國哲學家菜布尼茨曾經當過“宮廷顧問”據說,有一次他在宮廷講學,說“天上人間到處都沒有兩個彼此完全相同的東西’宮女們紛紛走進御花園去尋找兩片完全沒有區別的樹葉,想以此推翻這位哲學家的論斷,結果,她們都失敗了。都是樹葉,這是共性,但樹葉各各不同,這是個性。任何一片樹葉都是共性與個性的統一體。

思想2:個性與共性可以相互轉化。

闡釋:共性的成長依賴於個性的自由發展。個性越多越優則共性的根基越深厚越發達,發展的空間亦越寬廣。因此,雖說社會是共性使然,但因為共性又是個性使然,所以,從最根本的意義上說,社會乃是個性使然。最好的個性組合成最好的共性,最好的個體組合成最好的社會,最好的個人利益組合成最好的社會利益。個性並非社會的敵人,而是社會的邏輯前提。社會是人之共性和個性的統一體;共性相約,個性相得;共性是社會的基礎,個性是社會的靈魂。扼制個性便是扼制了社會之根本。人們對某個城市某種商品的特點評價是:這個城市或商品的特點就是沒有特點。足見一斑。

眾所周知的是,模仿得再好也比不上原創。模仿永遠不能代替創造。當前,許多媒體所開展的形形色色“模仿秀”是對缺乏個性的fans順水推舟,並進行誤導,即便屬遊戲性質,也不利於人們素質的提高,它只會使現在和未來的社會創造力削弱。“東施效顰”的歷史笑話競演變成為當今時尚!這種現象將更有資格成為後人的笑柄。

個性的塑造須推陳出新,求異而不趨同。文學藝術史上不乏題材和風格迴旋往復的情形,同樣能表現出個性特徵。舉一個很近的大家熟悉的例子:在眾多“前衛”流行歌手充斥的舞臺上,久別復出的臺灣歌唱家費玉清以其懷舊的曲目和優雅的風格又再次贏得了廣大聽眾,究其原因難道不正是個性的魅力麼?同時也表明求異不受時間限制,只要與眾不同即可。又比如當紅的民間藝人阿寶和最近一些原聲態歌者的興起,無不揭示了箇中奧祕。試設想一下,若張學友那樣唱,阿寶他們也跟著那樣唱,舞臺上那一道又一道獨特的亮光還能在人們眼前閃耀嗎?那一股接一股的個性張力還會在聽眾心裡震顫麼?

生物界的葉子尚且無兩片完全相同,作為社會人也恥於沒有個性,而對於文藝作品來說,獨特的個性和風格就更加重要和寶貴了,與其說它是方法論,毋寧說是生命力。

九、內因與外因

思想1:內因外因的辯證統一,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

闡釋:懂得內因是關鍵的道理,對我們的人生有重要意義。我們只能做好可能做的事,而不能做完全不可能的事。我們有些家長經濟條件好了,就不管孩子自身的內因,如興趣愛好、資質天賦等,一味要求學鋼琴,學舞蹈,學書法,結果只能是一相情願的事。

同一塊地上的草,牛吃了長牛肉,羊吃了長羊肉;同一塊地,卻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化肥給植物吃了可以果實累累,給牛羊吃了就會中毒;使牛羊膘肥體壯的青草給人吃大概是長不了膘的.原因就是各自的基因不同。

《藍色狂想曲》的誕生有一段故事。一天,美國最著名的斯坎德爵士樂團的指揮請作家喬治·格什溫寫一部“莊嚴的作品”,但格什溫稱自己對交響樂“一竅不通”,因而拒不從命,這位指揮無意中想出一條妙計,他在報紙上刊登了一則廣告,說三天以後音樂廳將上演格什溫的交響樂新作,格什溫聽了這則廣告後哭笑不得,只好硬著頭皮埋頭苦幹,一個星期後,交響曲《藍色狂想曲》問世,而首場演出,出人意料地大獲成功,此曲奠定了格什溫的音樂家生涯。

《藍色狂想曲》的成功,無非兩條:一是聰明的指揮登廣告給格什溫的壓力。二是作曲家格什溫自身功底,在這兩個條件中可以說格什溫的自身功底是他成功的根本原因,而壓力是起到推動作用。

思想2: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外因的作用也不可忽視。

1962年郭沫若遊普陀山時,拾到一首絕命詩,他馬上派人找到了那位因三次大學入學測驗落榜而決意“魂歸普陀”的姑娘,郭老當即書贈了“蒲松齡落第自勉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並耐心的開導她,使姑娘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氣,她當即作詩感謝郭老:梵音洞前幾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手競藏回春力,感謝恩師救迷航。

“孟母三遷”的故事

年幼時,孟子家附近有塊墓地,他經常看送葬的人群披麻戴孝啼哭的隊伍,也跟著模仿。孟母見了,覺得那環境不適合孩子的身心健康。便搬家,他又跟一群野孩子玩小偷、強盜的遊戲。孟母為了給孩子選擇、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又再次搬家,誰知鄰居住著兩戶打鐵和殺豬的,孟子好奇的又學生意人的吆喝叫賣和殺豬的樣子,為了孩子的前途,又再次搬家,這次搬到一家學堂的對面,孟子每天都能聽見學堂裡傳出讀書聲,後來,他就入了學堂。經過孟母從中的開導,他的學業日進,終成一代哲人。

十、量變與質變

思想1: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量變才能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趨勢和結果。

闡釋:“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其實世界上並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生活中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我們很多時候都是失敗在接近成功的那一瞬。有人把這種失敗怪罪於命運,以為是命運在捉弄人,而事實上,是因為我們在臨近成功的時候便以為成功的質變已經發生了。結果我們的心鬆懈了,改變甚至停止了量變,沒有足夠的量變,成功便與我們失之交臂。

思想2:度,是事物質和量的統一。

闡釋:萬物惟度,過猶不及。做事要有度,做人也要有度。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寬而有度,和而不同。”寬容而不失規範,和諧而不失個性。

網際網路能夠提供容量大、速度快、內容廣泛的資訊,但是,網際網路也與其他事物一樣,如果對其過度迷戀,也會出現一定的問題。首先,對網際網路的作用認識應該帶著一顆平常心。

網際網路有著一般媒體所不具備的優勢,其次,不要把網際網路視為洪水猛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