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哲學關係在大學入學測驗作文中的應用20種(2)

十一、主要與次要

常見哲學關係在大學入學測驗作文中的應用20種(2)

思想1:在許多矛盾構成的矛盾體系中,各種矛盾力量發展是不平衡的。主要矛盾居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性的作用。

闡釋:“胳膊擰不過大腿”“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一個複雜的矛盾體系中,我們要善於快刀斬亂麻,理出主要矛盾,從而把握事物發展的方向。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必須以共同富裕為目標,合理兼顧效率與公平。當前,應重點解決好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

思想2:次要矛盾對事物發展的影響也不能忽視。在一定條件下,次要的會上升轉化為主要的。

闡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句成語就包含著主要與次要相互轉化的哲學思想。

十二、個體與集體

思想:只有在集體中,個體才能有真正的自由、發展的空間。集體依賴於個體存在,個體具有相對獨立性,對集體有影響作用。

闡釋:“大河有水小河滿”,但“浩瀚的海洋來自涓涓清泉”。“西湖一勺水,閱盡古來人。”“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這些句子都說明了這個道理。絕不可忽視集體的力量,但決不可過分依賴集體的力量;個體是集體特殊化的表現,只有把個體當成整個集體時,集體的力量才得以顯現。

十三、實踐與認識

思想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對認識起決定性的作用;而在認識中形成的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但理論又不能脫離買際。

闡釋:必須堅決反對和糾正一切使認識離開實踐的錯誤觀點、思想和作風。當前,這種錯誤觀點、思想和作風十分突出的表現就是本本主義、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本本主義唯書不唯實,既不從變化著的實踐出發,也不以指導變化著的實踐為目的;形式主義唯名不唯實,貪圖虛名,不問甚至排斥實踐的內容和效果;官僚主義唯官不唯實,以官為本,無視甚至否定實踐的需要和意義。它們的共同特徵是認識和實踐相脫節、主觀和客觀相分裂,其認識論的根源是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背遭而馳的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

思想2:在認識的過程中,情感、經驗、他人的認識往往要參與其中,利弊共存,關鍵是要實事求是。

闡釋:在認識過程中,干預認識方向的因素很多,情感、經驗、他人的認識,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我們的思想。這些干預因素是雙刃劍,利弊共存。諸葛亮錯用馬謖就是因為情感左右了理智,曹操聽了蔣幹一番話後就殺了蔡瑁、張允就是因為他人認識的干預。德國小說家海澤說:“愛情能創造奇蹟,填平鴻溝,摧毀藩籬。”仇恨,這是人類最難消解的情緒,所以“復仇”成為戲劇、小說永恆的主題,但是,愛情卻可以融化仇恨,改變人們的認識。

古人祁黃羊“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

十四、主觀與客觀

思想1:人有主觀能動性。

闡釋:“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這固然是讓人感動的細節,但客觀地說,這只是動物的本能,與人不同,人表現恩義的方式要豐富得多。可以磕頭,可以言辭,可以送禮物,可請吃飯等等。

思想2:發揮主觀能動性要受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的制約。

闡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是這個道理。四面楚歌中的項羽無論如何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也難挽回楚霸王的大業。

十五、生產力與生產關係

思想:生產力水平是社會發展的標誌。“物”的發展、“人”的進步,構成社會的發展進步。首要的生產力是人,而非物,人中起主導作用的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是思想和科學技術的代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闡釋:人,是一切發展的關鍵因素。唐太宗見新科舉子云集殿下,不禁滿懷喜悅地說:“天下英雄,盡人吾彀中矣!”我們提出“教育興國”的口號,也證明了知識分子在社會中的主導作用。鄧小平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


十六、真理與謬誤

思想1:真理與謬誤是辯證的,對立統一.又相互轉化。真理是相對的,只是一定條件、範圍和某一發展階段上的真理,沒有絕對的真理。

闡釋:列寧說:“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看來像是朝同一方向多走了一小步,真理就會變成錯誤。”這話算是“真理與謬誤”的辯證關係的形象說法。

思想2:普遍認同不一定就是真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

闡釋: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普遍認同也可能是普遍的錯誤。達爾文之前,有誰相信人是猴子變得呢?都以為人是高貴的,是上帝造的。哥白尼之前,有誰相信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呢?都理所當然的以為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弗洛伊德之前,有誰會以為自己內心的一切源於“醜惡”的性呢?都以為自己是高尚的。事實證明,這三次普遍認同的都不是真理。相反倒是少數的人類思想的先行者在用真理挑戰人類不必要的自尊。

思想3:掌握了權力並不等於擁有了真理。

闡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權力、習慣勢力等至多能難為宣傳真理的人,終究不能戰勝真理。布魯諾的生命可以消失在羅馬鮮花廣場的愚昧之火中,但布魯諾所追求的真理卻因此更加大放光芒。

十七、否定與否定之否定

思想1:對待一切事物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要辯證地看待。

闡釋:事物的發展是矛盾的,具有兩面性。因此,我們看待問題應該堅持辯證的否定觀,“一分為二”地看待。否定就是揚棄,有克服,有保留,繼承一切積極因素,拋棄一切消極因素。魯迅在《拿來主義》一文中說的“拿來”的方法就是辯證的否定觀,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思想2:新事物的發展是艱難曲折的,但新事物是不可戰勝的。

闡釋:新事物的產生、發展要歷經一個艱難曲折的過程。一方面,新事物本身需要一個不斷修正、完善的過程。即便是產生一個天才,他的第一聲啼哭也和普通嬰兒無兩樣。另一方面,新事物的對立面——舊事物雖然氣數已盡,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舊事物仍然有強大的力量。經過萌芽,長到足以影響舊事物的利益時,舊事物便會暴突起來,舉起鉤鐮,準備刈除。弱小的新事物要毀壞舊事物的“鐵屋子”,談何容易!人類歷史上,有哪一種新思想的誕生沒經歷血與火的洗禮?一出又一出慘烈的悲劇在新思想的倡導者身上發生。

十八、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思想1: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存在(時代、地域等)變化了,社會意識也必然或遲或早地發生變化。

闡釋:社會始終隨著科學的進步而進步。比如新《婚姻法》的頒佈與實施,就是社會存在改變的結果。“安樂死”這樣一種社會意識也正在被一些國家接受。對死囚由凌遲砍頭到絞刑、槍斃再到文明的電椅或藥物注射,也是社會存在改變了,人的社會意識在隨著改變,人類由野蠻走向文明,走向人文關懷。

思想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有其自身發展規律,社會意識的發展變化與社會的發展變化不一定是同步的、一致的。社會意識有很強的歷史繼承性。

闡釋:社會存在變化了,並不等於舊有的社會意識就徹底消亡。孔孟老莊的思想已經老得皓首皤皤了,但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那眩目的思想光芒。思想更多的時候像位老人,精神矍鑠的守望著時代,守望著每一個追逐時代的漫遊者,一方面隨時間老去,一方面又是時代漫遊者,渴望回去的精神家園。我們完全相信,再過一千年,我們還是要回到蘇格拉底、老子、孔子、釋加牟尼、耶穌那兒去尋求智慧。

思想3:社會意識的各種形式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每一種形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闡釋:宗教中蘊涵著哲學,哲學中透出詩意,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有滿幅禪韻。《聖經》哪裡單單是一部基督宗教的書,它分明是一部哲學大全,也分明是一部有著動人故事的文學書。《莊子》也是,既是哲學,又是詩。難怪德國詩人席勒說:“哲學的終點,往往是詩歌的起點。”

十九、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

思想1:物質文明為精神文明的發展提供物質條件和實踐經驗,精神文明又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援。二者是一種辯證關係。

闡釋: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就好像鳥的一雙翅膀,折損一翼,鳥不得飛。一個國家,物質財富的充實,固然好,但如果國民的素質、信仰、思想、道德等精神文明的因素不夠充實,那麼,這個國家的國民不過是一群生活在沙雕宮殿裡的蟲子,隨時可以被消滅。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精神文明的建設往往更重要。救治靈魂比救治肉體更有價值。

思想2: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諧地發展,社會才能穩定、健康地發展進步。

闡釋:物質豐裕,民風淳厚,這便是理想的社會,自古及今,人們都在憧憬。陶淵明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桃花源,《鏡花緣》中描繪了一個君子國。在這些虛構的社會中,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都和諧地發展著,因此,我們讀來甚為美好。人行世間,有三個層面,一是俗務,人際應酬之類即是;二是事業,人總得幹事,幹事當然要求幹成事;三是審美。審美極為重要,柴米油鹽醬醋茶之外,人生還需琴棋書畫詩酒花。哲學家阿諾德說過:“詩歌拯救世界。”許多人僅僅停留在第一層面,或第二層面,而沒有審美沒有精神的審美愉悅,心便難以充實和淨化。許多人感嘆人生苦短,其實,苦是因為人生不是審美人生,短是因為靈魂沒有精神家園。

二十、社會環境與個人成長

思想1:人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人,受一定社會環境的制約,不能完全脫離社會而存在。環境總要影響甚至改變人。

闡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便是強調環境對人的作用。環境於人是雙刃劍,既可樹人,也可毀人。孟子的母親懂得這個道理,怕孩子受環境的不良影響,而三擇其鄰,最後住到學堂旁,孟子才開始讀書。“與善人居,若人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覺其臭。”

思想2:人有主觀能動性,在一定條件下,個體的活動也反作用於社會。

闡釋:環境對人影響大,不等於人就是環境的奴隸。人有主觀能動性,可以抵制環境的影響。叔本華說:“事情本身並不影響人,影響人的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和態度”。這句話也是包含了人可以在環境中獨立甚至改造環境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