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賞析《江冷樓前水》(七)作文

前面,講了本文的第二個自然段。從“寫大以小”的技法,講到了如何用文字畫畫。同時,我們也把本文的主題——江冷樓前水,簡單地講了出來,即江荒、水冷、樓空。這幅畫畫得很美,但卻是一種淒涼美,冷豔的美。下面,來學最後一段:

佳作賞析《江冷樓前水》(七)

坐在下關江邊茶樓上,這荒寒景象是沒有的。不過,這一條江水,浩浩蕩蕩地西來東去橫在眼前,看了之後,很可以啟發人一點遐思。若是面前江上,舟楫有十分鐘的停止,你可以看到那雪樣白的江鷗在水上三五成群地打胡旋。你心再定一點,也可再聽到那風浪打著江岸石上,“拍打拍打”作響。我是不會喝酒,我若喝酒,覺得比在夫子廟看“秦淮黑”,是足浮一大白的。

張恨水先生的這篇文章一共有三個自然段。如果我們自作主張,替他來表達一下感情的話,那麼第一個自然段應該是對歷史與現實的追問——過去的盛景,過去的閱江樓,怎麼不見了呢?處處可見“水泥路面、鋼骨洋樓”,怎麼不重建一座閱江樓來重現昔日故都的盛況呢?第二個自然段是通過一組悽美的畫面來感嘆——即使在“最繁榮都市”,它的邊緣,也還有一些人的生活是“忍心丟下不說”的。

換句話來講,如果說,第一個自然段是以史為鏡的話,那麼第二個自然段說的就是:當下的社會還有許多不如人意的地方。第二個自然段通過一組悽美的畫面,體現了作者的悲憫之心與感傷之懷。但是,如果文章僅停留於此,那就體現不出作者的高明瞭。所以在第三個自然段,也就是最後一個自然段中,作者從“國破山河在”的悲憫之中,還是看到了希望,還懷有一絲對光明、對明天的期盼。

“坐在下關江邊茶樓上,這荒寒景象是沒有的”——如果說第二個自然段的技法是“寫大以小”的話,那麼在第三個自然段裡便是“寫悽美以希望”、“寫荒寒以浩蕩”。荒江邊上的一幕幕,在這一段裡,筆峰一轉,變成了希望與浩蕩。所以“看了之後,很可以啟發人一點遐思。”在悽美中,作者的心並沒有死,也沒有絕望。所以我們要看到:一個真正的大師、一個真正的文人,並不只是看到黑暗與荒涼,還要能夠看到希望,看到社會發展的曙光。如果僅僅是一味地辱罵,一味地指責,一味地批判,並不是一個真正大師的職責。

剛才我們講到,作者並不是只看到悽美與黑暗,同時也看到為這個悽美與黑暗注入的希望,這是我們講本段的一個方面。第二個方面,從寫作的技巧來看,如果說第二個自然段是以靜為主的話,那麼本段中就是以動為主。靜是因為悽美,動才會有生機。我們來比較一下。先看第二個自然段:

說到江,我最喜歡荒江。江不是湖海那樣浩瀚無邊,妙的是空闊之下,總有個兩岸。當此冬日,水是淺了,處處露出赭色的蘆洲。岸上的漁村,在那垂著千百條枯枝的老柳下,斷斷續續,支著竹籬茅舍。岸上三四隻小漁舟,在風浪裡搖撼著,高空撐出了魚網,淒涼的真有點畫意。自然,這漁村子裡人的生活,只好忍心丟下不說。

再來看第三個自然段:

若是面前江上,舟楫有十分鐘的停止,你可以看到那雪樣白的江鷗在水上三五成群地打胡旋。你心再定一點,也可再聽到那風浪打著江岸石上,“拍打拍打”作響。

所以就寫作的技巧來講,大與小、動與靜、遠與近、高與低、收與放、離與合的對稱是何等的重要!前面兩個自然段是放、是離的話,那麼本段就是收、就是合。為什麼要先放先離,後收後合呢?我們在這裡稍作一點深入的講解。在本文中,前面我們也提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是複雜的——有追問,有不滿,有悲嘆,有傷感,同時在不滿、悲嘆、傷感中,還有偏安一隅的安慰、閒適與悠然。

一個人的情感是複雜的,正如蘋果的滋味也是複雜的一樣。我們吃蘋果,不能說一口咬下去是甜的,這樣的感受是直白而簡單的。細細地品味蘋果,還會有些酸、有些澀,甚至還會有些無味,這樣的味覺才是豐滿、充實、真切的。假如說我們在第一個自然段裡,看到只有水泥路、鋼筋樓,我們就痛快一下:他NND,怎麼不蓋一座樓啊?那就無趣無味了。同樣的,如若我們看到第二個自然段中漁民、漁網、漁舟與漁村,我們痛快一下:這他孃的是什麼世道啊!

如果我們在寫作的時候,一味地痛快於:我太生氣了,我太高興了,我太憤怒了!那是不豐實、不真切的。再舉個通俗的例子來講,我們說“恨鐵不成鋼”這個“恨”字,裡面既有咬牙切齒的恨,也有牽腸掛肚的愛,這才是真切的。再比如,我們學過一句詩,“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回到家鄉了,但是一個“怯”字,既有迫切回家、興奮激動的心情,又含有膽怯、害怕、忐忑不安的心情,這樣的心情才是豐滿真切的。

前不久,我們也學過胡適的《母親》,裡面有一個小場景:胡適每天早上一睜眼,就看到母親坐在他的床邊,直盯盯地看著他。那眼神裡包含了兩種情感——一個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多睡一會,別影響身體;另一個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早起來上學堂,別誤了課業。這樣的矛盾、衝突、複雜,更顯得真實、感人。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再來教孩子寫作文,就不會一頭撞南牆上,一路走到黑。要學會多層次、多側面、多感情、立體地去寫一件事、一個人,或是一個物。

再回到正文上來。我們前面講到,作者的心情裡有追問、有不滿、有悲嘆、有傷感,同時還有偏安一隅的安慰、閒適與悠然。以上這些就是放,就是離,就是散開來寫。而本段中把所有的情感再收一點,合在一塊,變成了一種希望、一種寄望。這種希望就如喝酒一樣的輕快、足浮、自由,甚至是逍遙。

最後一句——我是不會喝酒,我若喝酒,覺得比在夫子廟看“秦淮黑”,是足浮一大白的。有的媽媽講,沒有看明白是什麼意思。這裡的“夫子廟”與“秦淮黑”算是一個典故。有一句詩:秦淮深處有人家,夫子廟前鬧燈。當年,朱元璋剛剛當上皇帝,希望天下太平、萬家燈火。有一次他微服私訪,來到秦淮河畔,看到江山秀美、風景宜人,但略覺可惜,就講了一句:惜河中缺少遊艇。因此下人連夜趕造燈船,在元宵節當夜,秦淮河上水燈萬盞,一派繁華。這裡還有一個小歷史:明朝以前,春節門前掛的春聯不叫春聯,叫桃符。王安石有一首詩: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朱當皇上以後,為了營造和諧氣氛,也要求大家掛上桃符,但是這個桃符很貴,不是家家都掛得起的,於是朱元璋就下命令,改木質的桃符為紅紙,寫上祝福喜慶的對子,這樣才有了對聯。

本文中,作者講到夫子廟看“秦淮黑”——花燈名,也是寄託了對於盛世的希望。足浮一片白——意即喝多了酒,足下輕飄,如同踏上了一片白雲,仙然如飛、自由逍遙。這也是我們剛才講的:前面是放、是離;這裡是收、是合。收合在了對於盛世的希望,並在這一片希望的盛世下仙然若飛、自由逍遙的精神寄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