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賞析《江冷樓前水》(三)作文

在講課前,我們先說一些瑣碎的事。第一件事,先來分享一位媽媽今天發上來的心得:

佳作賞析《江冷樓前水》(三)

深圳-洋洋:今天來跟老師彙報一下成績。以前孩子的作文一般是31-35(最好一次35)。通過一個多月的學習(沒有天天跟老師的課)上週寫了一篇作文得了37分,最關健的是老師在全班表揚,而且還讀一遍。那叫個得意啊!我原來還花過錢讓孩子去學過作文,效果幾乎沒有。

第二件事,如何在群裡學習。一方面,大家可以聽即時的課。一般來講,隨堂聽課互動性強,可感受大家的情緒及疑惑之處,所以講起來針對性會較強一些。同時,也會因為針對性強,能讓大家隨堂聽課的效果更好一些。希望大家在我提問或需要大家討論發言時,要及時說感想和疑問,能更好地知道大家不明白以及理解偏差的地方,可在後期的課件講評中針對這些疑難問題進行解答。

如果有些家長實在沒有時間,在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請各位家長到論壇,去看看群裡媽媽們及時整理的課件(論壇地址:),在這個論壇裡,大家也可將一些問題提出。每位家長在群中提出的問題,不一定能看到,在論壇提交的每一個問題,我們都可以看到的。論壇上的課件基本上是及時更新的。而正因為及時,所以在一些文字的處理、整理上不會很嚴謹。另外還有一個路徑可學習----部落格。

第三個問題,在部落格中,有兩個大分類。一個是功夫作文,一個是國學。大家可以根據這個分類去部落格中找到相關的內容:

下面,正式講課。

閱江樓記

明·宋濂

金陵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於南唐,類皆偏據一方,無以應山川之王氣。逮我皇帝,定鼎於茲,始足以當之。由是聲教所暨,罔間朔、南,存神穆清,與天同體;雖一豫一遊,亦可為天下後世法。京城之西北,有獅子山,自盧龍蜿蜒而來;長江如虹貫,蟠繞其下。上以其地雄勝,詔建樓於巔,與民同遊觀之樂,遂錫嘉名為“閱江”雲。

登覽之頃,永珍森列,千載之祕,一旦軒露;豈非天造地設,以俟夫一統之君,而開千萬世之偉觀者歟?當風日清美,法駕幸臨,升其崇椒,憑欄遙矚,必悠然而動遐思。見江漢之朝宗,諸侯之述職,城池之高深,關厄之嚴固,必曰:“此朕櫛風沐,戰勝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廣,益思有以保之。見波濤之浩蕩,風帆之上下,番舶接跡而來庭,蠻琛聯肩而入貢,必曰:“此朕德綏威服,覃及內外之所及也。”四陲之遠,益思有以柔之。見兩岸之間,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膚皸足之煩,農女有捋桑行之勤,必日:“此朕拔諸水火,而登於衽席者也。”萬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觸類而思,不一而足。臣知斯樓之建,皇上所以發舒精神,因物興感,無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閱夫長江而已哉!彼臨春、結綺,非不華矣;齊雲、落星,非不高矣;不過樂管絃之淫響,藏燕、趙之豔姬,不旋踵間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為何說也。

上次我們講了兩個對稱段。第一個對稱段是:見江漢之朝宗,諸侯之述職,城池之高深,關阨之嚴固,必曰:“此朕沐風櫛雨、戰勝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廣,益思有以保之。第二個對稱段是:見波濤之浩蕩,風帆之下上,番舶接跡而來庭,蠻琛聯肩而入貢,必曰:“此朕德綏威服,覃及外內之所及也。”四陲之遠,益思所以柔之。

見兩岸之間、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膚皸足之煩,農女有捋桑行饁之勤,必曰:“此朕拔諸水火、而登於衽席者也。”萬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從對稱的角度講。這是第三個對稱段。

現在,我們講的是第三個對稱段。通過學習本文,我們同樣可以體會到《作文,多大點事兒》這本書裡講的觀點:對稱是作文表達的主流。

這一個對稱段,大體的意思:“見兩岸之間、四郊之上”——看到長江兩岸,原野四郊。“耕人有炙膚皸足之煩,農女有捋桑行饁之勤”——有耕田的人,在太陽下光著膀子,光著腳丫辛勤勞作,同時,有農女在採桑葉,還有農女為耕田的人送來熱飯(“行饁”就是送飯的意思)。“耕人有炙膚皸足之煩”——這裡的“煩”,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厭煩,而是辛苦勤勞的意思。看到這個場景,吾當今皇上必定會說——必曰:“此朕拔諸水火、而登於衽席者也。”這是我救拔他們於水深火熱,才能讓他們有這樣安定的日子。“衽席”的本意就是床上的席子,現引申為“高枕無憂、平安詳和”的意思;或者說是“踏踏實實睡個安穩覺”的意思。正因如此,把百姓從水深火熱之中救拔出來,過上了平安詳和的日子,所以更要“萬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要想到成方之民、全天下的老百姓,要想方設法地讓更多的人平安詳和,能安居樂業,能男耕女織。

以上三個對稱段,如果說是詳寫的話,那下面就是略寫,從詳寫到略寫。我們要從古人的古文中,學習到文章的精華。“觸類而推,不一而足”,大體的意思是說,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就不一一舉例說明了。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就是看到眼前的這一切,當思國家統一、黎民平安是來之不易的,更須加倍努力維護。

說到從古文中學習文章的精髓,順便就講一點小常識。所謂的《古文觀止》,是選取了上起東周,下至明末,一共有二百二十二篇文章。《古文觀止》的簡單意思是:看古文,看到這裡,就可以停止了,觀到這裡就可以了。這至少有兩個基本的含義:一個是說“觀止”之前的文章,是經過精選出來的,具有豐富營養的東西;另一個意思是說“觀止”之後的文章,不看也罷,看文章,學習文章,體會中國文化的思想精華,看到這裡即可。這也算是給大家提供的一個參考吧。

下面我們回到正文:

臣知斯樓之建,皇上所以發舒精神,因物興感,無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此閱夫長江而已哉!

大體的意思是說:我(作者)知道建造這座樓(的原因),是當今皇上用來振奮精神的標誌性建築,可以讓現在的和後來的人,因物興感,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無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此閱夫長江而已哉”——這座樓,無處不寄予了當今吾皇治理國家,達到太平盛事長治久安的政治理想,不僅僅為了登上山峰扶欄而覽,看看景色就了事的。

在這裡,還要提請大家注意:學習這篇古文,是為了幫助我們去理解張恨水的《江冷樓前水》。我們只有很好地理解了本文基本內容,才能更好地明白張恨水先生的文章裡講了些什麼,有什麼樣的深意。現在把前面講過的內容作一個小結,這也是為了幫助我們把厚書讀薄。

金陵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於南唐,類皆偏據一方,無以應山川之王氣。逮我皇帝,定鼎於茲,始足以當之。由是聲教所暨,罔間朔南;存神穆清,與道同體。雖一豫一遊,亦思為天下後世法。京城之西北有獅子山,自盧龍蜿蜒而來。長江如虹貫,蟠繞其下。上以其地雄勝,詔建樓於巔,與民同遊觀之樂。遂錫嘉名為“閱江”雲。登覽之頃,永珍森列,千載之祕,一旦軒露。豈非天造地設,以俟大一統之君,而開千萬世之偉觀者歟?大體的意思是說:雖然南京——金陵從六朝到南唐,就一直是一個帝都。但前朝那些帝王德不配位,不值一談。而當今皇上建國於此,聲教所披,德以配位,正當其所。

登覽之頃,永珍森列,千載之祕,一旦軒露;豈非天造地設,以俟夫一統之君,而開千萬世之偉觀者歟?當風日清美,法駕幸臨,升其崇椒,憑欄遙矚,必悠然而動遐思。見江漢之朝宗,諸侯之述職,城池之高深,關厄之嚴固,必曰:“此朕櫛風沐雨,戰勝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廣,益思有以保之。見波濤之浩蕩,風帆之上下,番舶接跡而來庭,蠻琛聯肩而入貢,必曰:“此朕德綏威服,覃及內外之所及也。”四陲之遠,益思有以柔之。見兩岸之間,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膚皸足之煩,農女有捋桑行之勤,必日:“此朕拔諸水火,而登於衽席者也。”萬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觸類而思,不一而足。臣知斯樓之建,皇上所以發舒精神,因物興感,無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閱夫長江而已哉!彼臨春、結綺,非不華矣;齊雲、落星,非不高矣;不過樂管絃之淫響,藏燕、趙之豔姬,不旋踵間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為何說也。

這一段,是以三個對稱塊來講建造閱江樓,不僅是為了閱看長江風景,而且還寄予了當今皇上對於國家治理的期望,這是一個政治治理的標誌性建築。

說起這個標誌性建築,我們還要稍微扯遠一些。在過去,古代人是精於精神文明建設的。比如在周商時期,古代人常常鑄鼎記事,國家發生什麼大事,就要鑄鼎。比如:《千字文》中“九州禹跡”這句話,其簡單的意思是說大禹治水以後,就劃九州而治。所以“九州”,又是中國的一個代名詞。大禹治完水,統一了國家,分出了九州,還鑄了九座鼎。——用一個標誌性的建築,來表示政治的功德與政治的理想。

在《千字文》中,還有“踐土會盟”,大體的意思是:幾個大的諸候開會(開盟主大會),就要用土建一個論壇。——算是一個標誌性的建築。《千字文》中還有“勒碑刻銘”,是對於一些重大的事情,或一些重要人物的事蹟,通過樹碑立傳——勒碑,或在金屬物上刻上字——刻銘,來標示要倡導的主章。因此,我們要去理解,一個標誌性的建築,不只是鋼筋混凝土。它應該含有一定的文化宣示,一定的政治理想,一定的思想主張。所以,我們在張恨水的正文中,看到這樣的話——讀過《古文觀止》那篇《閱江樓記》的人,可以揣想一二。可惜當年建築南京市的人,全是在水泥路面、鋼骨洋樓上著眼,沒有一個想到花很少一點錢,再建一座閱江樓。

由此,我們也可以講,一個人、一個小區、一個城市或一個國家,如果僅僅是鋼筋混凝土,那不是完整意義上的強大與富足;一個只有物質豐足的人,也是不能算充盈與富足。只有富於精神的內涵、文化的宣示,才是強大的,充盈的。

那麼就張恨水的作品來看,是寫於抗戰行將結束。在當時,這是一個飽受戰亂,經歷外辱即將重新開始的國家,這同《閱江樓記》國家初定的背景相契。這個時候的南京,該宣示一些什麼?該重溫一些什麼?該思考些什麼?想必,是作者作為一個敏感的學者,一個有民族責任感的文人,所發出的提問與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