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O七則:澹如秋水貧中味,和若春風靜後功作文

王永彬

第二O七則:澹如秋水貧中味,和若春風靜後功

【原文】

餘最愛草廬日錄有句雲:“澹如秋水貧中味,和若春風靜後功。”讀之覺矜平躁釋,意味深長。

【譯文】

我最喜愛《草廬日錄》中的一句話:“貧窮的滋味就像秋天的流水一般澹泊,靜下來的心情如同春風一樣平和。”讀後覺得心平氣和,句中的話真是含意深遠而耐人咀嚼。

【註釋】

矜:自負,傲氣。

躁:煩躁。

釋:解除。

【評語】

作者:佚名秋水淡而遠,反覺天地寥廓,貧中的滋味大致如此,因為本無所有,反於萬物不起執著貪愛,心境自然平坦。不像富貴中人,宛如池塘百喧鬧,反生煩惱。秋天可見萬物凋零之態,至此方見富貴如繁花,總不長久。能不於春夏起執情,方能見秋水之美。如此才知天地萬物全是平等。富貴與貧窮,便如夏塘與秋水,對於天地而言並無偏愛,只是人心自不平等罷了。

靜可以澄滌萬慮。煩躁恰如走在荊棘之中,尋不出一條活路。一旦靜下心來,才發現荊棘不過全是幻影,我們原本自在和風吹拂的草原上,只是我們不曾發覺而已。草原在我們的心中,荊棘也在我們的心中,荊棘是心湖被暴風吹起的風浪,而草原則是心湖靜下來的景象。我們要常靜下來徜徉於心中的春風草原,而不要淹沒在心中的煩躁漩渦裡。

【詩人簡介】

王永彬,字宜山,人稱宜山先生, 一生經歷了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五個時期。著有《圍爐夜話》、與《菜根譚》、《醉古堂劍掃》一起被稱為“處世三大奇書”。

王永彬生於乾隆壬子年正月二十三亥時,卒於同治己巳年正月二十五巳時,享年七十有八。為南宋孝宗時王剛中之後,經兩次遷徙,直到其父清朝乾隆間才遷往荊州府枝江縣城西十五里石門坎(今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鎮石門坎人)。年少時,其仲兄去世,一度面臨輟學,後發憤始得入縣學讀書。他不喜科舉,很晚才恩獲貢生科名,為修職郎,參與編修同治版本《枝江縣誌》,擔任“分修”。後候選教諭,因深受儒家思想薰陶,在教學中,先令學生修身,次教其治學,不以科舉應試為唯一目的。並能身先士卒,修養己身而後教。同時對於鄉人,見善必賞;見過必反覆規勸,一定要使其徹底改正。

王永彬涉獵廣泛,在著述授業之餘,經史諸子書法醫學皆習,尤好吟詩,其同郡文友王柏心為其撰寫《勅授修職郎宜山王公傳》記載:“公著述外,尤好吟詠,與高安周柳溪、彝陵(夷陵)羅夢生結詩社,號吟壇三友”。

王永彬為人不愛榮華富貴,生性純茂衝遠。光緒《荊州府志·卷五十七·藝文志》記載:“王永彬,字宜山,歲貢生,性孝友,隱居教授。邑令朱錫綬耳其名,虛心造訪,永彬鑿坯而遁。”與友人一起每酒醉高論,說到古忠孝義烈之事,則沾襟涕泗不能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