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素材:環境2000字作文

日立公司的“鵲橋”

議論文素材:環境2000字

——家一般的工作環境能激勵工作情緒

日本日立公司有一名叫田中的工程師,他為日立公司工作近12年了,對他來說,公司就是他的家,因為甚至連他美滿的婚姻都是公司為他解決的。原來,日立公司內設了一個專門為職員架設的“鵲橋”的“婚姻介紹所”。日立公司人力資源站的管理人員說:這樣做還能起到穩定員工、增強企業凝聚力的作用。

日立“鵲橋”總部設在東京日立保險公司大廈八樓,田中剛進公司,便在同事的鼓動下,把學歷、愛好、家庭背景、身高、體重等資料輸入“鵲橋”電腦網路,在日立公司,當某名員工遞上求偶申請書後,他(她)便有權調閱電腦檔案,申請者往往利用休息日坐在沙發上慢慢地、仔細地翻閱這些檔案,直到找到滿意的物件為止,一旦他(她)被選中,聯絡人會將挑選方的一切資料寄給被選方,被選方如果同意見面,公司就安排雙方約會,約會後雙方都必須向聯絡人報告對對方的看法。

終於有一天,同在日立公司當接線員的富澤惠子從電腦上走下來,走進了田中的生活,他倆的第一次約會,是在離辦公室不遠的一家餐廳裡共進午餐,這一頓飯吃了大約4個小時,不到一年,他們便結婚了,婚禮是由公司“月下老”操辦的,而來賓中70%都是田中夫婦的同事。

有了家庭的溫暖,員工自然就能一心一意撲在工作上,由於這個家是公司“玉成”的,員工對公司就不僅是感恩了,而是油然而生一種“魚水之情”。這樣的管理成效是一般意義的獎金、晉升所無法比及的。

雪盲症的啟示

——單調的環境對人的成長有害無益

雪地行軍是樁危險的事,它極易使人患上雪盲症以致迷失行進的方向。但人們感到奇怪,若僅僅是因為雪的反光太刺眼,為什麼戴上墨鏡之後,雪盲症仍不可避免呢?

最近美國陸軍的研究部門得出結論:導致雪盲症的並非雪地的刺眼反光,而是它的空無一物。科學家說:人的眼睛其實總在不知疲倦地探索世界,從一個落點到另一個落點。要是連續收索而找不到任何一個落點,它就會因緊張而失明。

美國陸軍對付雪盲症的辦法是,派先驅部隊搖落常青灌木上的雪。這樣,一望無垠的白雪中變出現了一叢叢、一簇簇的綠色景物,收索的目光便有了落點。

所有的眼睛都在搜尋世界,搜尋世界的眼睛不怕光怪陸離,卻怕空空一片。

母親成就了偉大的發明家

——天分的發揮需要尊重個性的環境

偉大發明家愛迪生就是由他的母親首先發現並培育成才的。愛迪生5歲那年,聽母親講了母雞孵小雞的故事,便做了一個小窩,把幾個雞蛋放在裡面,自己蹲在雞蛋上孵起小雞來。母親知道後,沒有因此而責怪和取笑兒子,而是從中發現了他想像、推理、思維能力的萌芽,保護了他好學愛問的天性。

愛迪生上學僅3個月便因愛提問,被斥為故意難為老師而遭到退學。母親擔起了全面教育培養他的責任,並幫他在家裡搞了一個簡單的實驗室。從此發明家的搖籃築就了。後人在評價愛迪生時說:“如果愛迪生不是有這樣一個好媽媽,這個天才的大發明家極有可能在萌芽時期就被扼殺了。”

孟母三遷

——父母要為子女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孟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3歲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孟母很有教養,非常重視對孟子的教育。

孟家附近有一塊墓地,送葬的隊伍經常從他家門前走過。孟子經常模仿隊伍中吹鼓手和婦女哭啼的樣子,還不時到墓地上玩死人下葬的把戲,在地上挖一個坑,把朽木或腐草當作死人埋下去。孟母對兒子這樣玩耍很生氣,認為不利於他讀書,便把家遷到了城裡。

到了城裡孟母要兒子熟讀《論語》,像孔子那樣做人。可是他家處於鬧市中,打鐵聲、殺豬聲、叫賣聲終日不斷,聽著聽著,他就讀不下去了。接著,他就和鄰居家的孩子玩起了做買賣的遊戲,孟母覺得這個地方,確實很難集中心思讀書,便再次搬遷到城東的學宮對面居住。學宮那裡的環境很好,書聲琅琅,讀書的氛圍很濃。孟子很快地安下心來讀書。有時,他還向學宮裡張望,觀看裡面的學生是怎樣讀書,又是怎樣跟隨老師演習周禮的,回到家裡,也模仿起來。

一天,孟母發現兒子在磕頭跪拜,以為他又在玩埋死人的把戲了,心裡很難過,在聽兒子說是在演習周禮後,就又高興起來。

後來孟母把孟子送進了學宮,學習《詩經》、《尚書》。“孟母三遷”教子的故事流傳至今。

“我們缺少的是母親”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拿破崙有一次在同貢龐夫人交談時問道:“傳統的教育體制似乎一無是處,為了使人們受到良好的教育,我們缺少的是什麼呢?”

“母親。”貢龐夫人回答說。

這個回答深深地打動了皇帝。“不錯!”他說,“在這一個詞裡包含著一種教育體制。那麼請您費心,務必要培養出知道怎樣去教育自己孩子的母親。”

母親的品質決定著孩子的未來,所以就決定著家庭和民族的未來。一個家庭,哪怕窮得家徒四壁,只要有一個善良、節儉、樂觀和整潔的女人在料理,這樣的家庭仍是心靈的聖堂與快樂力量的源泉。母親為社會貢獻的最主要的產品就是你的孩子,除了自發的愛以外,母親必須學習教育的藝術,否則,任何教育改革都將是徒然。

盧梭的“學校”

——逆境中也能成才

在法國里昂的一次宴會上,人們對一幅是表現古希臘神話還是歷史的油畫發生了爭論。主人眼看爭論越來越激烈,就轉身找他的一個僕人來解釋這張畫。使客人們大為驚訝的是:這僕人的說明是那樣清晰明瞭,那樣深具說服力。辯論馬上就平息了下來。

“先生,您是在什麼學校畢業的?”一位客人對這僕人很尊敬的問。

“我在很多學校學習過,先生,”這年輕人回答,“但是,我學的時間最長、收益最大的學校是苦難。”

他為這苦難的課程付出的學費是很有益的,儘管當時他只是一個貧窮低微的僕人,但是不久,他終於以其智慧震驚了整個歐洲。他就是那個時代法國最偉大的天才——法國哲學家和作家盧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