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村莊學生版》讀後感(精選7篇)作文

篇一:《一個人的村莊學生版》讀後感

《一個人的村莊學生版》讀後感(精選7篇)作文

一個人的孤獨

“他站在村莊中心,目不斜視,緩緩寫盡一切溫暖的踏實的事物;人畜共處的村莊,柔軟歡欣的日常生活細節,古老莊嚴的秩序,公平而優美的命運。”這是作家李娟附於劉亮程詩意的評價……

在本書中,作者劉亮程詩意地描摹了一個村莊裡的的萬靈。寫出了“萬物皆有靈”的動感,但也寫出了一個人孤身的靜。動靜結合,將美融入了字裡行間。他用淋漓盡致的環境描寫,寫出了冬天寒風吹徹,寫出了一個人的孤獨。他用細緻的動作描寫和倒敘手法,寫出了對冬天來臨的無奈,但自己早已坦然面對冬天來臨。他用時間的流逝,春秋的交替,母親臉上歲月的痕跡,家人們的生老病死,寫出了自己年幼時不懂生死的含義,平淡面對生死,而現在卻久久不能釋懷,他用童趣的語言和動作,寫出了童年時的無憂無慮,活潑歡快,寫出了對童年的懷念,而現在早已成為了自己渴望回到的過去。他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和細膩的語言描寫,寫出了對家鄉的懷念,對離別,告別的理解。他用萬物的繁榮,環境描寫,以及自己的動作,寫出了對春天的喜愛,對春天來臨的欣喜,對春天的渴望……

他所描述的好些東西,都是我們在城市,這個年代的人,感受不到的,這裡麵包含著鄉村的淳樸,樸素。這將是隻屬於這一代人的永久記憶;在第三十五章《父親》中,寫到:趕牛車的時候,往前走叫“呔球”左拐叫“嗷”,右拐叫“外”,後退叫“縮”。這一切都不可想象,只憑曲曲幾聲叫喊就能讓牛聽話!動物能聽懂?後文還提到,在“我”叫反方向時,牛愣了一下,突然停住,扭頭看在著我。這頭牛竟會思辨!真是匪疑索思……像這樣的事,還有好多。但作者的現在,早已只剩孤獨,那些童年的快樂早已無了蹤影……

“雪越下越大,天徹底的黑透了。”這句話一語雙關;寫出了自然界的寒冷,這是不容分說的,也寫出了作者的內心無比寒冷,他心裡的天徹底黑透了,孤獨的烏雲霸佔了他心中的這片天。這就是作者想表達的,文中還有許多這樣含義深刻的句子……

作者引領讀者重識鄉士自然,而充滿哲理和韻味的語言,展現了漢語獨特的純真和魅麗,讓人意猶未盡……

這本書,以孤獨為主題,這種孤獨,是一個村莊孤立天地之間的孤獨,是內心的孤獨,是一個人的孤獨……

篇二:《一個人的村莊學生版》讀後感

在許多人眼中,鄉村是貧窮落後、環境髒亂的象徵,而作者劉亮程筆下的村莊卻是處處透露著生機,洋溢著悠然祥和之美。作者在書中致力於構建一個世外桃源,在他的筆下,黃沙樑村雖然不是盡善盡美的樂土,但那裡的淳樸自然卻更令人嚮往。書中作者寫道:“無論離開多久,那裡依然是我的根。”我從中感受到作者對家鄉深沉的愛與思念。

劉老師的文筆充滿生機,彷彿是破土而出沐浴著陽光的小草。其筆下的鄉村就是如此充滿生命力,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一處地方,所有生命都自由且快樂。但同時,書中的劉亮程老師又是以一個孤獨的形象出現,他彷彿並未融入自然,正如他自己說的:“這本書其實就是一個人的孤獨夢想,一個人的寂寞,一個人的荒涼。”他就這樣作為一個旁觀者,默默的思考,守護著這美好而又孤獨的小村莊。

劉老師通過細膩的筆觸將其兒時在黃沙樑的故事向我們娓娓道來。書中的主人公大部分是村民,但不時還有鄉下牲口,花草樹木的故事。當這些形象走進我們的視野,講述著一件又一件平淡又風趣的事情,讓我倍感親切,彷彿置身於那一片遠離塵囂的鄉村。劉亮程老師的文章並不那麼華麗,也沒有過多的修飾,卻又散發著濃濃的鄉村氣息。我跟隨作者的筆尖,彷彿自己也進入了這個小村莊,看見了早出晚歸、春耕秋收,聽見了清風徐來、蟲鳥低語。對一朵花露出笑容,為一片新葉而激動,這是多麼美好的畫面啊。

在如今這個節奏繁忙的時代,大家的心也變得浮躁不安,這時如果讀一讀劉亮程老師寫的《一個人的村莊》。那樸實的文字以及悠然閒適的思緒,會大大安撫我們的內心。

書中的村莊生活是苦的,也是甜的。出生在鄉下的人,在田野間長大,他們懂農民的辛酸與無奈,都渴望著繁華的大都市。可當他們一腳踏進這個紛亂的大染缸後,卻又無比的懷念六點的雞鳴與清新的空氣。

讀完這本書後,我也不禁更加的熱愛自己的家鄉,我永遠也不會忘記這本書帶給我的感悟,也永遠不會忘記的我的家鄉!

篇三:《一個人的村莊學生版》讀後感

假期裡我讀了《一個人的村莊》這本書感受頗深,我讀這本書時一直被作者的獨樹一幟打動著。

劉亮成新疆沙灣縣人,他以他那孤獨的性格,描繪出了,他一個人和牲口,草木以及各種小昆蟲共同生活的村莊,你從他的,文字中看不到戰火硝煙,看不到歌舞繁花,看到的只有牛馬草木和一切有生機的事物。一個人走在村莊的小路上,沒有一絲煩惱和顧忌。

每一個動物的呼吸都是人的呼吸每一株草的枯萎都是人的悲涼,每一天的深夜都是酣睡,農人的夢,手握鐵鍬,靜坐鐵綆,仰望星空,聽眾狗吠吠,觀明月莽原,他自稱是一個扛著鐵鍬閒逛的人,在他的村莊裡,如那老狗一般搖搖晃晃,從老屋到田間地頭,他用草船拉著一顆歪斜的胡,他又鐵鍬挖過去,多大坑又堆了幾座土堆,他知曉一條活到老不易的狗,他通宵一頭通人性的驢,參與蟲共眠,追逐逃跑的馬,在村莊裡,她自己的生活他沒騎馬奔跑過,保持著自己的速度,懷揣感恩之心活著。

在荒蕪中荒蕪的家園,是被人村莊的寂寞,但世間不曾打掃過的老屋,那會沒有安心做好的土地,是黃沙涼落日的餘暉,面對他十年後重修的門樓攻略,在荒原中空曠而孤獨,內心不免多了些惆悵與不捨,此時,荒草已從牆陀,湧了出來。那血濃於水的情誼被友情風攜帶,穿過那荒野中的門,那黃沙樑的太陽再一次照相,手中的鐵具折射出他對故鄉無限的眷念,滿腔熱血傾注在這荒蕪的家園,單身他養他的地方,他的生命中不曾有過天堂,我有故土。

漸漸的,我發現原來作者描繪的村莊居然是那麼美,早上太陽先照到村東頭,後來又照到村西頭,這一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他筆下的村莊是有血有肉的,似乎賦予了生命作者的文字敘述大的美感,甚至遠遠超越了現實

再來說說自然,作者對於自然的描寫,有些演戲那些文字似乎是作者安靜的孤獨產生的,帶著些野味,作者是一個十分孤獨的人,他文中的字裡行間時時處處都流露出了她的孤獨,在如今這些成文化和工業化的時代,作者卻仍沉浸在黃沙樑的歲月裡,停滯不前。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作者著書的最大獨特之處,現在作者緊乜了,小手筆描繪了村裡的人,卻用了大篇幅去描寫了家畜,草木等事物和自己的生活這裡可以看出深處草木等事物,以及村莊裡的一切,在作者心目中,地位是非常高的,也因此可以看出作者對村莊裡的一切都充滿了感情

篇四:《一個人的村莊學生版》讀後感

零零散散地開始接觸這本書,每次有興趣的地讀那麼一小點,有一種很親切樸實的美,文字裡充滿了哲理和自然的純淨與安寧。

睡前讀上半小時,總是心神寧靜。喜歡這樣的文字,一字一句沉穩地撞擊著人胸腔中的柔軟,喜歡生活在那樣一個村莊裡的人。在鋼鐵建築中生活久了,就忘記了木屋裡的純樸與快樂。淡淡的記憶,熟悉的風景,卻有著別樣的感情。作者是一個極其幸運的人,他的內心對土地的感情是真誠的,也許正是這種批判性反思,沉湎於“一個人的村莊”裡不能自拔。他對一切生物的想象性讚美,讓人在感動之餘,也有一種懷疑:現實中的鄉村也這樣美麗嗎?在他的書中,我感受到的是一股鄉村中的氣息隨著卷軸開合撲面而來。在他的眼中,狗,牛,馬,驢,甚至是蟲都是有道理的,他像是在為自己的人生記錄著什麼,對讀者交代著什麼。這一切,有的可能是作者這輩子最難忘的記憶吧。記得看寒風吹徹時,感觸很深,總有一種心靈上受到很大的震撼,觸動心底最柔軟的部分。寒風中有溫暖的氣息,他用他的視角描寫著一個鄉村,勾勒出淳樸的鄉里氣息,刻畫著樸實的鄉里生活,探索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用鄉里的人物映襯現實塵俗,諷刺了人性的自大,批判了人對生命的踐踏。看破紅塵對現實中熙攘人群來去匆匆卻終究走不出一輩子的悲憫,可能一切都不是這樣的吧……是走或留,是喜或愁,一個人的村莊裡裝不下世界的全部。年復一年,落不盡的風沙殘酷的颳著,摸摸自己的臉龐,是世界改變了我還是我改變了世界?

沒有答案,短暫的一生學不會世界上的所有道理。誰曾意氣風發地走出去,誰又曾猶猶豫豫的留了下來,誰曾想要擋住時間的流逝,誰的堅硬的心卻被鐮刀磨臼得長出了一道道柔軟的皺紋。

篇五:《一個人的村莊學生版》讀後感

鄉土,自然與人的話題

《一個人的村莊》是作家劉亮程的散文集,其中收錄了他的多篇散文,《一個人的村莊》是其中的一篇,被選來作集子的題目,足以體現作者的審美趣味。題目中“村莊”是探究“鄉土”、“人與自然”的關係,而“一個人”則瀰漫著濃郁的孤獨氣氛,呼應了蔓延全書的“天蒼蒼,野茫茫”的自然氣息。全書所有篇目均以“鄉土”為主題串聯,由一個面目模糊的村民“我”,在一個同樣模糊的農村“黃沙樑”地漫遊、勞作,思索人生和外物而得出的思想結晶,抽象地展現盤踞中國大地上千年不變的鄉土底色。

作者劉亮程並非像一些“寫作魔術師”,善用華麗的辭藻和精美的結構,營造煙花綻放般的絢麗驚喜。相反,他更像一個內力深厚的樸實大師,用一系列簡單至極的基本動作的組合,便能達到十分複雜,意境雋永的效果。

作者採用常見的借物喻人,即借某物的特徵或發展軌跡代人,如《狗這一輩子》中,以狗代農村體力勞動者的晚年光景;《風把人刮歪》中,以大風前不堪重負而歪斜的樹,代被人生風暴擊垮的人。

書中常常呈現共情手法,即將自己的視角和思維降格,低到和群畜萬蟲相同的程度,再描寫它們。《走向蟲子》一文中作者以“子之樂”代替“魚之樂”、“子之憂”代替“魚之憂”的方式,心焦地幫助陷於困境中的小蟲,以孩童般天真的視角袒露對鄉土深沉的愛。

作者一貫的永恆命題,如生與死、命運等的恆久探討,使得全書都籠罩著“神性”氛圍,但作者卻從日常事物著手,從日常事物漸趨永恆命題,形成了近乎神奇的矛盾統一:神性與日常性發生了奇妙的碰撞,正所謂“因為陌生,所以迷人;因為熟悉,所以親切”,使全書有了獨特的氣質。

以上的寫作技法,屬於“術”,作者借“術”是來御“道”的。首先,作者論述了“鄉土”這一概念的意義。在《遠離村人》一文中,鄉土養人,鄉土扮演了傳統的撫養者、母親的角色;在《我改變的事物》一文中,鄉土是拯救者的角色,“我”喪失生活意義,遍地遊蕩,通過與鄉土的接觸親近,鄉土重新賦予了“我”人生的意義;而《一條土路》中的鄉土,則完全化為一種抽象的精神,“我”對鄉土的記憶、感知構成了“我”心中的鄉土情節,以至於就算在《孤獨的聲音》、《風把人吹歪》等文中傳統的人地依存的鄉土關係,已面臨人去樓空式的崩解,但深藏血液的鄉土情結亙古不變,依舊會在某個午夜,猝不及防地向都市混凝土森林中的人們襲來。

集合農村的鄉土,其實就是人與自然關係的縮影分支。無論是《遠離村人》中,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還是《寒風吹徹》中,村人想挖戈壁修水渠,努力改造自然,最終失敗,無情的自然似乎一直無視人類的喜怒哀樂,與人類冰冷對立。但《風把人刮歪》中,劉亮程卻動情表述:任何一株草、一棵樹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而蟲類也在替人放聲歌唱。在這裡人與自然的關係相似同源,融為一體,而且深入血髓,成為休慼與共的血親。最終,《走向蟲子》一文中,作者放下了苦思和執念,對人類終難以超越的自然露出了釋然的微笑,作者對自然的態度走向了尊重。

《一個人的村莊》不只是一個人的村莊,也是千千萬萬個人的村莊,你與我的精神原點。作者以詩化的語言、深邃的思想,為鄉土、人地關係未來將何去何從這樣的重大命題,提供了一個經典的思考藍本,讓人深思,給人啟迪,這應該就是“經典作品”之所以稱為“經典”的原因吧!

篇六:《一個人的村莊學生版》讀後感

在四季中築起堡壘

夜裡仰望滿天的星星,每一顆都閃閃發光,不知道哪一顆在指引我找到回家的方向。明明就在頭頂上,卻如此遙遠。天空很大籠罩了整個世界,屬於我的那顆星星所駐足的地方也不過丁點兒而已。

“我做的最成功的一件事,是沒讓自己從這片天空下消失”劉二是這麼說的。我想也是,漫長的一生在數不清的四季和日月交替中度過。大多數人都在這個過程中趨於平凡,感受過一個人的夢想,一個人孤獨,最終築起一個人的堡壘。而鄉愁總是在無意之中生根發芽。

春夏秋冬皆有萬般滋味,這是劉亮程給我帶來的“鄉愁”。我能從文字中聽到村莊的呼吸,我從文字中還原出了那個我不曾到過的村莊,從文字中感受到了他的生活。在新疆的村莊,扛著鐵鍬的作家,土地,老屋,公路,蒲公英……很平靜。感覺好像村子裡最古老的大樹向作者借了一

支筆,記下了書中的一切。看到這本書會想起自己的家鄉吧,我出生在這兒,但每年都會回去看看屬於我的另一個家鄉,我爺爺奶奶長大的地方。房子不再漏水,道路也不再泥濘,但環著村莊的河流一直在流淌,或許一代代人關於村莊的回憶也在潺潺的水聲中被記載……《一個人的村莊》這本書緩慢地描摹了這種鄉愁,給每一個在時間中流浪的人一個可以認領的故鄉。

當生活安逸時村莊只是個地方的代名詞,是家鄉的籠統概括;當生活不順心時村莊就是溫暖的保護所,是心靈的慰藉站。村莊想表達的或許是作者對離開鄉村去到都市的人心中鄉愁的安慰。但我還不能夠體會到這種鄉愁,在我這個年紀會聆聽風聲,對花微笑,我相信萬物有靈。我覺得書中的金句很多,但都透露著孤獨“落在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都看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面對這漫長的一生,我們早已在自己的心間築起堡壘,好抵禦這突如其來的愁。

這個堡壘將用我們的一生去搭建,是獨屬於我們自己的。我們在無數個四季中感受美好,獨處在這地老天荒中,靜悄悄地聆聽萬物的聲音,將來成為天上的星星後,我便俯視大地。

篇七:《一個人的村莊學生版》讀後感

曾經有那麼多作家,用他們的作品滋養我,感染我,震撼我,改變我。但沒有誰像劉亮程這樣讓我感動過。

這個新疆人,把他的全部情感,都託付給新疆沙灣那個叫做黃沙樑的地方。他的經歷,他的苦樂、焦慮,他的滿身塵土的鄉親,他的貧瘠荒涼的黃沙樑,他的被夜風搖晃的院門,以及他的那頭老驢、兩窩螞蟻、一隻仰面晒太陽的甲蟲,都讓我感到如此親切、溫暖。

我喜歡劉亮程,一是他對故土的深情和眷戀,二是他對一切生命的愛惜、焦慮和傷痛。三是他對人性疏離、麻木、自私的震撼和痛心。

他對他的黃沙樑說:“如果有第二次(生命),如果真有第二次,我還從你這裡開始——像再長出的麥子和玉米,再結出的蘋果和草籽,再開放的蘭花和月季一樣,讓你再生出我……我沒有天堂,只有故土。”今天,多少優秀學子、商賈富翁選擇遠渡重洋,再未回來;今天,祖國和平統一的深情呼喚感動不了臺獨份子分裂祖國的野心。他們,真該讀一讀劉亮程。

在劉亮程筆下,那隻被賣了三天,夜裡流著淚跑回來的黑母羊,同那隻在他手臂上“落下了也不趕緊吸血,仰著頭,像在觀察動靜,又像在大口喘氣”的老蚊子,都是同人一樣的生靈,都值得敬畏和尊重。今年夏天,北半球多地迎來了有人類記錄以來最熱的的高溫酷暑,這是我們長久以來肆意破壞生態環境的惡果,我們真該學一學劉亮程,善待地球,善待一切生物,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得到地球母親的溫柔以待。

他的《寒風吹徹》收進中學實驗課本,他在文中寫到:“母親斑白的雙鬢分明讓我感到她一個人的冬天已經來臨,那些雪開始不退、冰霜開始不融化——無論春天來了,還是兒女們的孝心和溫暖備至……我感受著母親獨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無能為力。”讀到這裡,我不禁潸然淚下,今天我們這些在溫室裡長大的孩子,往往覺得長輩父母的關愛理所當然,我們冷漠,我們自私,我們很少感恩父母的含辛茹苦,我們往往忽略了他們漸漸衰老的容顏。我們真該多讀劉亮程,在內心多一些溫情和感恩!

讀劉亮程,讀的不是華麗的辭藻,不是精巧的構思,而是人性的脈脈溫情,是對故土的深深眷戀。這樣的文章,會滌盪我們久未感動過的心靈,會融化心底的冷漠和自私。我希望我們都能多讀讀劉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