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800字作文

篇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800字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800字作文

黎泳璋

這次的文章推薦拖到最後期限,才想起來拜讀。但是談讀書裡的第一段就給了我當頭一棒,是我真的沒有時間,還是我沒有決心。有了決心,那麼很多事情就自然得多了,有了決心,那麼你就會把讀書當成你生活的一部分,有了決心,那麼你就能每天堅持了。

這十二封信是朱光潛寫的,內容是作者旅歐期間從海外寄到某一家雜誌社登載過的信。

作者說過這樣一句話,說我們現在的青少年“太貪容易,太膚淺粗俗,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他說的沒錯,這簡直是我們青少年的通病!我是該好好反省自己,該如何去做,才能真正把握好每一分每一秒。我學東西,是貪容易;在有問題時,從眾心理太大;做事情時,虎頭蛇尾;大多數時間,慌慌張張,急急忙忙,可是卻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這就是太浮躁吧。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但是我覺得,只要是中學程度的青年,都應該讀一讀這12封信。

這本書最讓我喜歡的是,它看似平凡卻包含有很深的思想內涵值得讀者細細品味,它教會讀者正確的人生態度價值觀。作者毫不吝惜的將自己的人生理想,對待人生的方法,價值標準與讀者分享,這種過來人的經驗對於處在迷茫中的青年們猶如一盞明燈讓青年們找到正確的航向。“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這句話出現在附錄二,而他在《談美》裡也多次提到了這個觀點,它是朱先生的人生理想,就是要超脫個人的慾念牽絆,執著人生為社會做出貢獻。作為祖國的未來,青年們都應該學習這種精神。書中談到的這麼多問題其實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是在真心的勸導青年們要正確看待人生,眼光要放長遠,要踏踏實實的下真功夫,要注意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不要隨大流只考慮功利的東西。今天的大學生在選擇自己的專業、參加學生組織或做其他什麼事的時候往往也犯功利的毛病,只是想到這樣做會對自己升學找工作有幫助,卻不去想想自己到底想不想做,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麼。我們應該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且要腳踏實地的做,這樣的生活才有意義。“無言之美”可以說是這本書中最易看出美學知識的一篇了,我們不僅從中學到了詩畫音樂等含蓄留有餘地的美學原則,還可以領略到作者的生活態度,藝術的生活是超現實的生活,當在現實生活無能為力的時候暫時到理想的生活裡去,不是消極的避世而是一種調節,好更好的回到現實的生活去改造。要怎樣才能做到藝術的生活呢那是美術家音樂家們擅長的,就是要有一顆審美的空明的心和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我是這麼理解的。我想看到這本書的讀者都會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的,都會從這本書中得到很多啟發吧。

這就是我看完這十二封信之後的感受,這些感受讓我受益匪淺。希望你們都能好好去讀一些這本書。

篇二: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800字

孫欣悅

凡事有目的而行之無悔。讀書的目的是什麼?在孟實先生的年代,莫過於救國興國。他卻說,“在學者不言學”而“空談愛國”,結果就是“學廢工馳”,無法實現救國。引一句蔡孑民先生當時所言的“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我們當代青年讀書的本心便是愛國,卻也不是空談愛國,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而且既不能與社會脫軌,也不能過於“社會”而迷失本心。

那麼如何行動?我以往一直堅信“博學”方可成才,於是什麼都想嘗試,導致時間緊湊,生活充實,卻在閒下來之際突感茫然,就好比漫無目的地在大街遊走似的。孟實先生確實給我了思考的空間。他一方面肯定“博學”,批判當時許多開口就談“專門”、談“研究”的所謂“學者”,他說道,“‘專’也並非是任何人所能說的。倘若基礎樹的不寬廣,你就是‘專’也決不能專到多遠路。學問這件東西,要先能博大而後能精深”,正當我沾沾自喜,覺著自己與“大能”之觀點不謀而合時,他又以自身為例給我以告誡,他談及自己幼時的一位國文老師看出他不知擺脫的毛病,所謂“長槍短戟,用各不同,但精其一,已足致勝,汝才有偏向,姑發展其所長,不必廣心博鶩也。”這一番話讓我頓感心虛,博學是沒錯,只有學識寬廣了,才能從其中找出自己渴望並且無悔“專”進去的。然而有目的的博學,和無目的的廣而學之卻是完全不同。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選擇,當我們初臨世界,我們所需的便是博學而驅散這份陌生和懵懂,當我們對其全貌已有初步認知時,我們所需的便是專而精通某一二項於己、於社會、於國家有價值的趣事。我們現在所面臨的輔修與否或許可以從中得到答案。

談完行動,我又不禁感慨,我們讀書的心境當是如何?舊時的“三年不窺園,十年成一賦”之人何處尋?深通哲學的磨鏡匠何處尋?現在是否還有願為作一幅畫而自制顏料,數載方得一畫的悠然之人?孟實先生論道:“現代科學和道德信條都比從前進步了,哪裡還能迷信宗教崇尚俠義?我們固然沒有從前人的呆氣,可是我們也沒有從前人的苦心和熱情了。”我們讀書少了一份靈氣和怡然,多了一份責任和目的,我們應把讀書當做一件趣事,或者所謂讀書的“目的”才是我們學成之後的附屬品吧。

我們不是為讀書而讀書,也不僅僅是為國家而讀書,或許從中覓得一份快意,一分慰藉,如舊時所謂“得道”,這或許也不失為一種追求。

篇三: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800字

蘇佳怡

朱老先生一言一語,字字真切,如春風浸潤,透人心脾。讀書,修身,作文,戀愛,哲學,凡此種種,給青年人一種撥雲見月明的指引。

談讀書的第一段就令我感觸頗深。“是真的沒有時間,還是沒有決心?”收藏的書單不斷加長,可是已讀數目卻按兵不動。整日忙忙碌碌,有時甚至在最後期限熬夜趕工。我們真的很忙嗎?那為什麼在睡覺之前總是頻頻感嘆,對被消費的時間充滿愧疚。答案是:不忙,那顆浮躁的心難以踏實。

“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朱光潛先生對於現代青年的毛病,曾這樣慨乎言之。

細想來,說得很對。歸根結底就是一個詞:急於求成。

沉穩是多麼可貴的一種品質。沉下來,才能看得見心中所求,世間所需;穩下來,踏實追求曾在心裡閃光卻無處擱淺的夢想。

正如最近疫情肆虐,青年黨員鐵肩擔道義,奮戰在第一線。習總書記曾說“好兒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奮鬥無悔”。民族危難面前,他們義無反顧,不畏艱險,甘於奉獻,沉下心來,踏實做事。是青年一代當之無愧的榜樣。

中國夢需要一份份同心奮進的深沉力量。每一個人,都要靜得下心,沉得住氣,奮鬥。在感悟時代,緊跟時代中做時代的奉獻者,奮進者。

篇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800字

嶽晨昕

在朱光潛先生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朱光潛先生用書信的形式,向青年娓娓道來了讀書、升學與選課、情與理等我們容易困惑的問題。“這十二封信啊,願對於現在的青年,有些力量。”在作者序言的最後一句話的祝願中,我抱著汲取知識,獲得力量的態度讀了這十二封信。讀過之後,發現這本書給予了我的心靈極大力量。

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在談讀書中,作者說“但是你試撫心自問:你每天真抽不出一點鐘或半點鐘的功夫嗎?”當作者計算著一天都三四頁一年都好幾本書時,我深深感受到了每天抽一點時間讀書的必要性。在《開講了》當中,何鏡堂院士也對我們說過,他每天十一點鐘制完圖開始看書,看到了深夜一點,第二天正常七點鐘起床。這時,我的腦海中浮現出了一位位巨匠孜孜不倦在書海中遨遊的場景。是啊,我們真的抽不出一點時間讀書了嗎?我們有時間刷朋友圈,有時間打遊戲,真的就沒有一點時間讀書了嗎,還是對書籍的渴望遠沒有對遊戲的渴望強烈呢?這些話語對我的觸動很深,讓我開始思考應當如何規劃自己的時間,如何利用每天的時間讓自己更多吸取書中的精華,每天都變成一個更優秀的人。

此外,再談動靜中我明白了要行動起來也要能靜下心來,再談情與理中我明白了應兼顧理智與道德。“問理的道德迫於外力,問心的道德激於衷情,問理而不問心的道德,只能給人類以束縛而不能給人幸福。”真的很感謝先生的十二封信,讓我懂得在學工科之時也應當持有的那份對文學,對書籍的熱愛。

篇五: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800字

張超權

坦白說,原本對這本書並沒有太高的期待,認為只是老調重彈,畢竟從小到大我也看過不少雞湯文,然而事實證明是我孤陋寡聞了。朱光潛先生以我理想中長輩的語氣給我上了一課,一封信一個主題,告訴了我那些忽略了的現實。

先生開篇便給我們來了一個書單,以表現讀書的重要性。剛開始覺得雖然大部分沒看過,只是因為以前沒條件,現在沒時間,然後就陷入到為何會沒時間的思索中。誠然,我們每天都在忙碌之中,學生會的工作、各種競賽、各種活動,連作業都是在空隙時間匆匆完成的。不知道其他人有沒有收穫,反正我自己感覺想做的事都沒有做成,然後帶著煩惱入睡。依稀記得小時候很羨慕可以去圖書館看書的人,立志要去有圖書館的大學,然後看過癮,難道現在就要放棄這個念頭了嗎?先生讓我明白我該開始努力了。

除了勸青年讀書,先生還在書中與讀者討論生活應該是什麼樣的,涉及面非常廣,但都是我們需要面對的。書中描繪了多元的生活,讓我想起了我很喜歡的一位作家-大冰,他倡導多元生活,他那豐富多彩的生活讓我羨慕不已,他用親身經歷證明一個人的身份絕對不是唯一的,沒有人規定你應該怎麼活,但你應該學會思考自己要怎麼活,生活絕對不是隻有任務在等你。江湖很精彩,請不要視而不見。

這十二封信讓我想起在網路上看到的一句話:“完美人生四重奏:心上人,盤中餐,枕邊書,天涯路。”希望你我都可以有完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