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沉年代讀後感一千字(精選5篇)作文

篇一:下沉年代讀後感一千字

下沉年代讀後感一千字(精選5篇)作文

“這個世界的悲慘和偉大;不給我們任何真相,但有許多愛,荒謬當道,愛拯救之。”《下沉年代》寫盡美國夢碎三十年,四個人的一生,四個階層的劇痛,一代人的失敗輓歌。

“眼見他起朱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彷彿在一夜之間,世界轟然倒塌。貪婪的華爾街,狡詐的華盛頓,不斷放大的貧富差距,日益激化的社會矛盾。“線圈”的鬆開帶來的是無名之輩的沉淪,從深信美國夢創業時卻屢屢失敗的平民,到出稱鏽帶希望逃離貧民窟的黑人女工,他們深陷苦難。同時這也帶來了精英名流的迷惘,曾追隨拜登30年,最終迷失方向的幕僚,到引領矽谷風潮,最終卻陷入金融危機的新富。

“過去你認為重要甚至值得為之而死的東西,如今變得一文不值,他們開始對自己的生活感到不適,他們看到自己的生活正在崩潰,他們想扭轉一切,卻無能為力。”這是美國,這是下沉年代,這是每一個人都沉默淪陷的時代。時代齒輪滾滾向前,個人的渺小,階級的動亂,崩潰的秩序。“我們趨行在人生這個亙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中涅槃,憂愁纏滿全身,痛苦飄灑一地。我們累,卻無從止歇;我們苦,卻無法迴避。”

在世界風風雨的當下,我們處在時代的風口浪尖,“弱國無外交”的不堪刺痛雙目,俄烏戰爭的血雨激起駭浪,臺灣問題的利刃劃過面頰。我們該何去何從?家國情懷深植於心,少年熱血不懼風雪。

一個普通人該如何對抗人生的“無力感”?“‘我們往哪走?’‘往前走。’‘哪裡是前?’我給你透漏一個大祕密,這是人類最古老的笑話,不管往哪走,都是往前走。”米蘭·昆德拉為我們指引了方向。我沉醉哀慼於那下沉的年代,我無力迷惘著那未知的遠方,可我是少年,無懼而無畏的少年。不是因為生而如此,也不是因為夜郎自大,而是因為正值青春,家國為底氣,夢想為路燈,“累,卻無止歇;苦,卻不迴避”。

青春真的就是江流不轉之精神,毅然獨立之氣魄。少年張仲景看到瘟疫橫行,寫下了感往昔之淪喪,傷夭橫之莫救,求解蒼生之苦;年輕的孫思淼感嘆道人命至重,有貴千金,求索千古明方,寫就大醫精誠;稚嫩的李時珍棄文從醫隨父問藥,他說身如逆流船,至死不怕難。少年時喚起一天明月,照我滿懷冰雪;少年時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哪怕畏途巉巖不可攀,也要會當凌絕頂,哪怕無人會等臨意,也要猛志固常在。

“我有一劍,斬世間不平。這劍,由山河凝骨,民心為刃。可斬天,可裂地。”在風雨慼慼的年代,先君披荊斬棘,以鮮血點燃了民族之花;在驚風駭浪的當代,吾輩自強自立,與挫折中涅槃,堅定理想信念不辱使命。君且看,杜甫憂國憂民,漂泊十載,為薊北收復“漫卷詩書喜欲狂”;君且聽,譚嗣同於國家危難之間,鐵索牢籠,依舊高呼“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君且聞,八千湘女上天山,揹負祖國重任,遠赴皚皚雪山,唱響祖國嘹亮之歌。

迪森的美國夢破碎,而吾輩的中國夢截然。觀美國漸衰,信華夏復興;嘆時代悲慘,逐先輩偉大。四個階級的失敗,四種人生的啟迪,思何去何從也不改堅定的信念。自由的謊言編織著美國夢,民主的真諦構畫著中國夢。我輩青年首當其衝,心懷家國,恣意青春

篇二:下沉年代讀後感一千字

1925年,菲茨傑拉德出版了《了不起的蓋茨比》,首次描繪了美國夢的破碎。然而五十多年後,人們才真正相信了這一點:美國夢——像拿破崙所說的“如果你能感受到它並且相信它,你就能獲得它”的信仰,已經不復存在了。喬治·帕克稱之為“下沉年代”的漫長時代來臨。

下沉來源於割裂。

精英和平民是割裂的。創業者迪恩·普萊斯經營的便利店面臨的最大危機來自於其所在的羅金厄姆縣開設了三家沃爾瑪。“這將消滅該地區幾乎所有尚存的雜貨店、服裝店和藥店。”同樣地,當叮咚買菜和淘寶天貓勢不可擋,無數家門口的小菜攤和百貨店就無可避免地成為了暗淡而悲慘的背景板。登上頂峰的勵志故事背後,是他人屍橫遍野的下沉。

同階層的競爭者之間是割裂的。“兩千五百人申請了梅奧丹沃爾瑪的三百零七個’助理合夥人’職位,平均時薪九點八五美元,也就是每年一萬六千一百零八美元。”這讓我想起了某培訓機構的宣傳標語:“你來,我們培養你的孩子;你不來,我們培養你孩子的對手。”人和人之間即使處境相同,觀念也已經背道而馳。我們滿足於在這場精心構築的“內卷”遊戲中取勝,卻發現漁翁得利的總是幕後的資本。越來越微薄的工資,越來越苛刻的學歷要求,都在“我要贏”的信念中淨化為一種高尚的努力和自我滿足。我們奮力踩下身邊本應同病相憐的人來顯得自己高人一等,又虔誠托起高高在上的資本奉若神明,卻不知自己也在掙扎中不停下沉。

自我預期與現實處境是割裂的。尼采曾說:“現代人正苦於個性的弱化。”而我更願稱之為“固化”。人們常常一邊自願沉迷於自我體制化,一邊試圖反抗外在的體制化。書中提到的在鏽帶長大的黑人癮君子之女塔米·托馬斯,身邊的人都處於極度貧困之中,但政府的福利支票又能讓他們勉強維持生活。就這樣,他們不工作,不掙扎,只抱怨著福利制度的不完善,卻又寄生其下。現在這樣的人又何嘗少呢?所謂“斜槓青年”拒絕父母安排的體制內工作,卻又義無反顧地成為外企的螺絲釘,滿足於“996”的穩定生活,用沉悶的習慣掩蓋矛盾的生活,最終成為下沉著的被遺忘者。

精心構築牢不可破的地基在無可避免地塌陷,日日夜夜無從休止的螺絲在不情不願地鬆動。社會本就處在沼澤之上,當底層開始下沉,上方的雕樑畫棟又怎能自保?

所以底層人民的下沉只是表象。社會的割裂和渙散才是真相。習慣了把人踩在腳下,就不會傾聽下方的呼喊;習慣了精緻的利己主義,就不會在意身邊人的痛苦;習慣了僵化的“人格面具”,就不會試圖撕開沉悶的習慣。

蓋伊·特立斯在《被仰望的與被遺忘的》中寫道:“紐約是一個巨大的、無情的、被分割的城市。在這裡,早報第29版上登的是逝者的照片,頭版上滿是那些現在主宰世界、盡情享受奢華人生,但終有一天會出現在第29版上的人們的故事。”人們可以被報紙的版面分割,但生命一如既往地息息相通。我們期望獲得仰望,讓記憶記住故事。我們不願做下沉的那個,但這並不必需以他人的下沉為代價。因為沼澤上的推搡只會加速沉沒,他人拋來的繩索才是生機。

沼澤之上,我們需要的不是割裂,而是共情。

一如喬治的期許:“分離和征服都不是站得住腳的未來。我們別無選擇,只能一起生活。”

篇三:下沉年代讀後感一千字

“孟曉駿告訴我,那個時候每個人最想去的地方是—美國”這是電影《中國合夥人》中的一句臺詞,

。也是,那時我第一次接觸到了“美國夢”這個概念。但在近期,閱讀了《下沉年代》後,我更加深刻地發覺美國夢所打的“平等、自由、民主”的旗號,終歸是夢幻泡影罷了。

本書從不同階層的視角展現了美國的30年,解體的、下沉的30年。曾經的美國,宣揚著在美利堅自由的土地上,只要不懈的奮鬥,便能取得成功。30年,美國使出渾身解數,極力掩蓋著那個事實“美國在下沉”。自由是相對的,是資本家的,無論遮羞布怎樣變花樣,他醜陋的底面已難以遮掩了。

70年代的滯脹時期,石油危機,到後來的次貸危機,一次次的泡沫和崩盤,過橋拆借爆雷,利益槓桿破碎,都毫不留情的粉碎著那小的可憐的遮羞布。順著攀爬的更高,而敗者也跌入到了谷底。無數個“塔米·托克斯”們,在資本的剝削下,無助地向上帝吶喊。

政治上則更記諷刺意味了,美國大選背後的水深不見底,所謂的民主,不過是政客以財閥們的利益拉扯罷了,資本的運作,利益集團的鬥爭,便能輕鬆干擾美國的政界。這難道真的是自由嗎?因為這可笑的自由,無數的普通人成為資本到下任人宰割的魚肉;因為這可怕的自由,又有多少無辜之人成為縱橫家們可憐的政治犧牲品。也正是在這自由之下,美國加速了它的解體程序。

事實證明,資本主義雖因其特殊屬性而要經歷漫長的解題過程,但我國的高速高質發展無疑已是為資本主義敲響了喪鐘。相較而言,我國堅持社會主義根本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一貫作風,成功地將56個民族團結在了一起。與資本主義相對立的是社會主義的愈加團結強盛。

歸根到底,美國夢,這列大列車的螺絲正一個接一個的鬆著,一個又一個的幻想,也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被打破著。相反,我國有效的政府治理,高效的市場配置,使得資源分配更加合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更加高效。

在我國積極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當下,美國卻仍舊堅持霸國主義,強權政治,這必將是歷史的倒退,違背了世界多極化的國際潮流,違背了和平與發展這個當今主題。

就在近期,佩洛西訪臺一事沸沸揚揚,這無疑是美國霸權政治以及其政治內部解體的一大體現。同時,這也證明這一結體在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未解決之前,將會持續加速發展。

作為一個新時代中國青年,我應該具有手把紅旗旗,不溼弄潮兒向濤頭立的意志品質,不斷強大自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四個自信,擺正方向格局。

如果說一個國家就如同一艘遠航的巨輪,那麼,他的政治經濟發展方向便是這艘巨輪的船帆遠航的船隻,有擺正船帆才能駛向成功的彼岸。我堅信我們親愛的祖國將在我們自信的道路上,在歷史的選擇中,朝著共產主義的方向成功前行。

在當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國際環境之下,美國的面具已經被逐漸撕碎,世界各國必須團結起來,摒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攜手應對機遇與挑戰。瞄準月亮,哪怕是迷失,也在星河之間。未來的中國,必將是前途光明,未來的世界,也必將更加美好。

篇四:下沉年代讀後感一千字

二十世紀的美國,全世界的領頭羊,就像是一面旗幟又像是被絲縷凝成的韁繩,很好的把握著時代的巨輪大步邁進。但隨著各種平面上不同程度的“解體”,經濟基礎崩盤上層建築依舊鶯歌燕舞,整個美國社會開始分崩離析,所謂的美國夢也隨之瓦解。《下沉年代》平鋪直敘著解體中小人物的人生片段,卻從中透著美國夢的崩壞,而賞閱本書的我們,周遭這些讀者便像是觀看著這場“空前絕後”的葬禮。

“他思考著失敗,呼吸著失敗,與失敗共同生活。”我想,這句話足矣概括在那下沉年代美國夢幻滅進行時,由每個小人物構築的國家蜂房的支離破碎。

不論政治亦或者經濟,下沉年代中的領導者們向來蒙了眼般不容置喙,作為代表人物的資本家們壓榨著中下階級的人民如饕餮一般將財富攏入懷中,也為所有公民“高瞻遠矚”的謀劃著所謂的美國夢。而那些為之奔走的信徒們,就像是被記載的幾位小人物們,如書中所言,“貧窮和失敗纏繞他的人生,是他最大的恐懼。他生來就和它們相伴”,即便一生追隨著創世神們的呼喚,亦或勤勤懇懇的辦公務農,亦或聽信他們所言自主創業孤注一擲的向著心中的美國夢進發,卻無一例外的,都因本質上下沉年代中的剩餘價值剝削,理想皆如泡沫般消散。

貧富差距日益明顯,富人積攢著資本醞釀著更大的斂財手段,窮人一生在這斑駁世道奔波卻無濟於事,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致使整個資本世界都墮入經濟危機的煉獄中去。或許,在這個對金融行業虔誠膜拜、政治上自大狂熱的下沉年代,無人能走出無底的漩渦才是永恆的答案,尤其是那些身處暴風眼的領軍人物。

但身處這般的世道就非要做自暴自棄的行屍走肉,自認為無可救藥的混沌度日嗎?我想那個下沉年代中的許許多多人給出了亮眼的指引,讓我尤為掛懷的便是迪恩。

幼時的家庭便像是無休止的競賽,父親動輒打罵永遠是那個高高在上的領導者,迪恩的所有決定都要被駁回而又無可奈何,步入社會以後更是被生活摧殘,卻嘆出“自由如此之多,而你只能依靠自己”。即便一切的一切都不如意卻依舊奮力的往上攀爬,一如常春藤那般有著破凜冬的耐性和毅力。他能夠在那樣惡劣的下沉年代中依舊持恆心逃脫意識中的惡迴圈,實在是很難不讓人喟嘆。他在父親的壓迫下堅持讀書之道,在經濟大背景的殘酷下頑固創業,就如同他的祖父諾弗裡特一樣,這個倔強的少年是想把這時代輪椅上的綁帶割斷,好重獲自由。

即便他無法撼動整個下沉年代,他也偏移了原本的時間軌跡,到達了田園詩般的遠方。

如今的我們這些可以說是溫室中耐性呵護的新鮮血液,又怎麼能不為著避開這條下沉的隧道而奮鬥呢。我們有著前所未有的道路、理論、文化、制度自信,有著堅定不移的社會主義,更有著切實為人民服務的黨來作風向標,自然將會於不久的未來劃出屬於我們的理想藍圖。像支教的青年們不懼閉塞開拓新河,像做公益的志願者們不畏艱辛做一面旗幟,像運動健兒們在自己的特長上於運動場上爆發潛能。就如陳獨秀所言,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我想,少年人很應該是在磨礱淬勵中拼搏的。

就我而言,不患不能柔,惟患不能剛;惟剛斯不懼,惟剛始有為。或許在和平年代我們做不到如同烈士為國家捐軀那樣熾熱,卻更應該迸發自己生命的全部激情來回饋這個蓬勃發展的時代。

篇五:下沉年代讀後感一千字

一個國家下沉,是緩慢的、沉重的、一步步走向深淵的過程。於高處的人而言,下沉意味著遠離陽光與溫暖,對於低處的人而言,越下沉、越黑暗、越掙扎、越絕望,越來越走向無底的深淵……

在《下沉年代》中,美國的喬治·帕克在國家下沉的大背景下以個體人物的命運折射了美國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表面經濟飛速發展背後社會的衰退的真相。美國在這期間經歷了去工業化、次貸危機、網際網路泡沫等來自各方面的衝擊,無可挽回地走向衰落,而與此同時,美國社會中的人們,無論是高高在上的政商精英、矽谷翹楚,還是為了生活艱難前行的黑人女工、南方紅脖,都經歷著“成長”之痛,那讓人精神為之一振的美國夢可以成為沉浮之間的精神支柱,也是夢醒夢碎之時的劇痛。個體命運在時代洪流中急轉直下,昔日的繁榮、自由、青雲直上與如今的式微、下沉、陰雲密佈的荒蕪世界形成了割裂的對比,在這個下沉年代,所有的人們,他們滿腔憤怒卻吶喊無聲,他們心懷悲哀卻又無能無力,他們隨著美國夢的破碎,繼續努力地重鑄美國夢,在失落失望孤苦無依中,憑藉著那點夢的溫度抵禦身份的危機與時代的崩潰,在不斷的撕裂與療救中,努力活著。

魯迅曾言,悲劇是將那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叔本華稱悲劇為,個體無過錯之下所遭遇的悲慘境遇。

黑格爾認為,悲劇不是個人的偶然原因造成的,而是衝突雙方多代表的倫理力量都是合理的,兩種善的鬥爭就必然引起悲劇的衝突。

以這些標準來反觀《下沉年代》,我認為,這本書從頭到尾就是描繪了一場悲劇,一場曾經發生並且仍在發生的悲劇,這不僅僅是時代蒼涼的側影,也是一部文明的輓歌。

查爾斯·泰勒曾在《本真性的倫理》中提到“個體深深鑲嵌於社會之中”,由此觀之,也不難理解為何整個社會的下沉會使個體命運發生如此大的扭轉。在整個社會下沉的漩渦中,縱使如何掙扎,也難逃被捲入其中。同時,每個生命個體的命運起伏也折射了社會的病症。書中一個又一個眾生的片段看似零散瑣碎,各自在那個分崩離析的社會裡掙扎,卻又巧妙地共同構建出一段波瀾壯闊的美國巨集觀下沉之路。令人唏噓不已。

美國的下沉無疑是民族的悲劇。但從另一個層面而言,人類命運本身就是一個共同體,冷眼旁觀或慨嘆萬千,始終不是正確的選擇。杜牧曾在《阿房宮賦》中如此告誡我們“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故我們應該學會“鑑”,即從他人走過的荊棘叢生鮮血淋漓道路中,汲取經驗,從而找到自己前行的正確方向,方能不斷髮展,不致重蹈覆轍。

喬治·帕克曾在書中總結道:“保守分子悲嘆喪失了一向依靠的機構和團體,自由主義者爭得了幾乎完全的個人自主權,卻發現自己也全然孤獨。”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中,理性主義與個人主義氾濫,在過度強調民主自由中,社會逐漸形成了只關注個人權利是否受到侵犯的風氣,忘卻了人與人之間的交際與溫暖,忘卻了民族團結的力量與鬥志,忘卻了向社會給予而只知道索取,忘卻了……所以,為了讓社會更溫暖,為了讓人間更值得,我們不能忘卻,不能忘卻奉獻,不能忘卻幫助,不能忘卻給予,不能忘卻曾經文明的輓歌的餘音與遺響……

書至此,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所滲透的宿命感又一次熟悉地向我襲來,《下沉年代》裡呈現的美國彷彿是那個曾經的馬孔多,無數的人們在絕望的輪迴宿命中走向滅亡。

所以,更不應當忘卻。

生命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