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能不能“手把手”地教?

我們的作文教學一開始就錯了?如何解“作文之難”?

作文能不能“手把手”地教?

“文無定法”並不等於“無為而治”,作文教學有章可循。

在起步階段,“手把手”是最有效的辦法之一。

事實上,這個標題的背後隱藏著一個困擾我國語文教育界多年的老話題:作文應該怎樣教?

提起作文,怎一個“難”字了得?可葉聖陶老先生卻認為作文如同說話般簡單。我們的作文到底怎麼了?

日前召開的“手把手教作文研討會上”,專家們聚在一起,又一次討論了作文之“難”。他們認為,造成作文難、教作文難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多年來為了應試而形成的急功近利的作文教學思想已嚴重扭曲了作文的本來面目。我們的作文教學日益忽略與學生的情感溝通,一心撲在對應試技巧的機械強化上,使本應鮮活的作文指導陷入了模式化的窠臼。為了得高分,學生不敢抒發自己的情感,唯恐不高尚;學生不敢表露自己的想法,唯恐膚淺、片面;學生不敢用自己的方式說話,唯恐太幼稚。所以我們看到的作文中充斥著矯情、模式化的表述和成人化的語言,絲毫感覺不到學生自我的存在。正如一位老語文教育工作者感慨的那樣:我們的作文指導也許一開始就走錯了路。

所喜語文新課程標準對國小生作文教學的表述,開始回到作文字身。我們欣喜地發現,新課標把對學生自我需求的挖掘、自信心的培養放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新課標鼓勵學生積極創新,確立了學生在習作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近年來,一些類似於北京景山學校寫“放膽文”實驗的作文教改在激發學生習作的興趣和動機方面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在充分吸納各地新課改先進經驗的同時,經過周密的市場調研,一個新的作文品牌圖書“手把手教作文”誕生了。

這個作文品牌的核心理念是“我想、我寫、我讀”。“我想”是指從學生的現實需求出發,首先啟用他們的表達慾望,只有想寫了,才有可能寫好。“我寫”則是指在習作過程中要體現學生自我的核心地位,是學生自己寫自己,而不是學生揣摩著老師或家長的想法寫他人眼中的世界。只有“我”主導了“寫”,才有可能說真話、表真情。“我讀”實際上不只是指讀一種形式,它是在倡導習作完成後的交流、分享、修改等遞延行為。

這個作文品牌首先要研究的不是作文怎樣教的問題,它首先要關注作文到底應該怎樣學。從中國小生的學習特點來看,孩子的模仿能力比較強。我們以往的作文指導只重視對範文的選評賞析,注重對結果的模仿,忽略了對寫作準備和寫作過程的指導。實際上,學生更需要一種對過程的學習感悟。注重過程應該是“手把手教作文”的首要特點,它需要對全程細節的持續關注,需要對教育效果進行第一時間的跟蹤反饋,更需要老師手把手地去教學生作文。

寫作是門學問,中國小隻是啟蒙,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和新課標的要求,這個品牌傳遞給學生的應該是一些基礎性的東西,屬於起步狀態下的作文教與學——所以該品牌強調“手把手”。教作文有許多方面也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也應該像中醫、武術、戲劇這些中華民族的國粹一樣手把手地去教,特別是在起步階段。

以往的經驗告訴我們,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去指導作文,學生在習作中就會無病呻吟,甚至指鹿為馬。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學生應該在習作中描繪出其多姿多彩的生活,優秀的範文也應該讓學生能聯想到自己身邊的一些人和事,產生某種層面的共鳴,直至影響自己的情感和行為。也就是說,學生的習作和生活應該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互動性正是這個品牌的特點之一。

這個作文品牌的出現不可能終結教育界對“作文應該怎樣教”的探討,但是“手把手地教”作文作為對新課標理念的大膽實踐,一定會讓越來越多的老師認為:這樣做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實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