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600字(精選6篇)作文

篇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600字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600字(精選6篇)作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是一本心理諮詢入門的暢銷書籍,講述了一隻抑鬱的蛤蟆先生通過去做心理諮詢,重新發現自我、瞭解自我,最終找到自我,重獲快樂的故事。

鼴鼠在去看望蛤蟆先生時,發現原本熱情又時尚的蛤蟆先生變得不修邊幅,邋里邋遢,整個人都鬱鬱寡歡。於是鼴鼠告訴了好友河鼠,他們一起帶蛤蟆先生去心理諮詢師那裡看病。在十次諮詢之後,蛤蟆先生重新變得開朗起來,最終擺脫了抑鬱的生活。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和蛤蟆先生一樣幸運,他們往往抑鬱而不自知,連父母朋友也認為他們只是壓力大了點,其實很少會有人帶他們去看病。就像剛開始的時候,鼴鼠也沒同意讓蛤蟆先生去看心理諮詢師,甚至還認為蛤蟆只是腸胃不舒服。但好在細心的河鼠發現事情並不是那麼簡單。

其實抑鬱症看似離我們很遙遠,但實際就在我們身旁。

蛤蟆先生之前在朋友面前是那麼活潑,把情緒都藏在心裡,所以抑鬱的情緒日益增長,最終壓垮了他。但是抑鬱的原因甚至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蛤蟆先生小時候父親經常責罵他,母親也只會在父親不在時關愛他。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可忽視,這直接導致了蛤蟆現在的討好型人格。

之後的諮詢裡,蛤蟆與蒼鷺逐漸交心,我發現蛤蟆抑鬱的主要原因還在他自己的身上。當蛤蟆的朋友老是責罵他,蛤蟆裝作不在意的樣子,心中卻極為不快。所以在蛤蟆的眼裡,自己一事無成,活脫脫是一個失敗的實體。每次發生了什麼事情,蛤蟆總認為是自己的錯,甚至從未發過火。對此蒼鷺提出了一個新的看法:導致蛤蟆悲傷的不是事情,而是蛤蟆自己。其實是蛤蟆先生自己選擇了悲傷,選擇了痛苦。

所以,我們不能像曾經的蛤蟆一樣,要學會掌握自己的情緒,要樂觀地看待每一件事。遇到了煩心事,也要主動和朋友家人一起交流分享。

篇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600字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是英國最有名的心理諮詢入門書之一,講述了抑鬱症患者蛤蟆先生通過十次心理諮詢,終於找回了自己的自信和快樂的過程。

蛤蟆先生是英國著名童話《柳林風聲》裡的一個人物,我認為它有點像孫悟空,每個人都看著它的故事長大的。蛤蟆先生愛吹牛,愛冒險,追求刺激,對什麼事它都是三分鐘熱度,它曾拉著它的三位好朋友踏上了一場冒險之旅,在一路上事故不斷,九死一生才逃回家,卻發現自己的莊園被別人給佔據了。但還好,最終他們團結在一起,齊心協力,奪回了莊園。後來它才認識到,家和朋友是多麼的可貴。雖然它曾愛笑愛鬧,但患上了抑鬱症,它一個人躲到屋子裡,好朋友來看它,它卻放聲大哭起來,它的朋友都很擔心它,勸它去做心理諮詢。它們找到的諮詢師,是剛來小鎮上的蒼鷺先生,蒼鷺先生就是作者羅伯特·戴博德的化身,他是英國資深的心理醫生。我感覺蒼鷺先生就像作者一樣是一個溫柔又有智慧的老爺爺。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心理諮詢的傾聽、共情、溝通技巧,也可以看到一個標準心理諮詢流程的模板。我猶如身臨現場般地體驗到了一個心理諮詢師的每一個細節,見證了療愈和改變的發生。

在這本書中,作者藉由蛤蟆和蒼鷺的互動,體現出了蛤蟆先生的自卑、軟弱、愛炫耀的個性與抑鬱的情緒。讓我彷彿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它深深地影響到了我,讓我知道了自己應該如何在心理上真正長大成人,怎樣獨立、自信、充滿希望地生活。

作者寫得很巧妙,他把心理諮詢的核心理念、常用技巧和溝通技巧都融進了故事和對話當中,整個過程就是標準的心理諮詢模板。

讀完這本書,我有兩個收穫:理解到了心理諮詢的重要性和意義;還體會到我不能驕傲,也不能過於自卑,要自己幫助自己,努力走向自信、快樂、充實的人生道路!

篇三: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600字

一個淡定友愛的母親和一個熱情開朗的父親,會給孩子最好的家庭氛圍。(題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英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戴博德寫的一部心理案例的合輯,看過這本書,就會明白,在人生長河裡沒有誰是你的擺渡人,除了你自己!

該書主要講述了蛤蟆先生曾經一向愛笑愛鬧,後來卻一反常態地鬱鬱寡歡。它一個人躲在屋子裡,連起床梳洗的力氣都沒有。動物朋友們非常擔心它,建議他去做心理諮詢。通過十次心理諮詢,蛤蟆先生在蒼鷺的帶領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內心世界,也逐漸找回了信心與希望。

文中有一段話引起了我的注意:人生的座標有四個象限,分別是“我好,你也好”;“我不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也不好”。蛤蟆先生在諮詢之初,處於“我不好,你好”的狀態,對自己十分不自信。如果發生了問題,都會認為是自己的問題,認為自己十分差勁,認為別人都比自己好。後來,蛤蟆先生探索了自己的內心世界,認識了自己,開始慢慢變得自信、友善,終於來到了“你好,我也好”的座標上,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人生。

記得我曾經也有過蛤蟆先生這樣的感受,如果出了什麼問題,總會認為是由自己引起的,然後就陷入無盡的自責中而鬱鬱寡歡。

羅伯特戴博德曾將人生比作一條河流,看似靜靜流淌,風平浪靜,實則波濤洶湧,危機重重。每個人的人生都會遇到洶湧的暗流,如何才可以跨過人生的暗流,成功通向彼岸?正如蒼鷺說的;心理諮詢必須是一個自發的過程,雙方都必須處於自願,為諮詢負責的只可以是自己,而不是其他的任何人。

人生苦樂無常,我們總會受傷,也總會有許多迷茫。請不要灰心,更不要沮喪。只要能沉得住氣,扛得住難,你自己就是那股最強大的力量。當你在自我治癒的路上,主動邁出第一步時,新世界的大門,已隨之為你悄然開啟。

篇四: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600字

這本書主要講的就是,蛤蟆先生和蒼聲的十次面談,蛤蟆先生通過這十次面談,逐漸走出抑鬱,去真正的瞭解發現自己,並在最後找到了自己努力的目標。這個轉變表現的最明顯的就是在每次面談後蛤蟆先生都會去有意識的去思考面談時得出的結論,把自己身上的問題結合到自己的生活和以前發生的一些事情上,並不會像之前那樣整天不知道該幹些什麼。印象最深的就是在蒼鳶第一次問蛤蟆先生“你覺得怎麼樣”時蛤蟆先生的侷促還有自己下意識的就回答道“很好,謝謝你”和之後迫不及待的向蒼鰲分享自己的感受,這都是蛤蟆先生進步的過程。

書裡的每位角色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他們是蛤蟆的好朋友,但卻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想要對他好,忽視了蛤蟆自己內心的感受。在看到後面的幾次談話後,我認為導致蛤蟆變得糟糕的原因除了朋友們對他的所作所為,更重要的是原生家庭對他的影響。

最開始蛤蟆先生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的波動,認為自己只是太累了,需要休息,可他的朋友們卻執意讓他去看看心理醫生,面對醫生的問候,也只是不耐煩,到了後來蛤蟆先生哭著跟心理醫生說道“我感覺自己好像沒什麼價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像一個皮球慢慢洩了氣,做什麼都沒力氣,甚至覺得活著都沒意義”。

我印象最深的是蛤蟆先生與蒼鷺醫生的第一次會談,僅僅只是簡單的幾個提問,卻頓時讓蛤蟆先生意識到心理諮詢的意義所在是他想讓自己變好,不是別人,也不是出於其他目的。在更多的情況下,蒼鷺醫生都採用傾聽和詢問的方式,而不是單方面一味的灌輸思想,更多的是逐步引導蛤蟆先生主動訴說,給無助的人一個安心的發洩口。

這本書不僅是在給蛤蟆先生做心理檢查,也是在跟我們,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因為學習或工作的繁多,導致心理和精神上有些波動,這是自己察覺不了的,看了這本書,我忽然間認識到自己的重要性。

篇五: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600字

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題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主要講蛤蟆先生經過與蒼鷺的十次面談,蛤蟆先生逐漸走出了抑鬱,去了解發現真正的自己,並在最後找到了自己努力的目標。

對於這本書,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蒼鷺先生第一次問蛤蟆先生:“你覺得怎麼樣?”當時蛤蟆先生很侷促,下意識地回答:“很好,謝謝你。”之後,它迫不及待地向蒼鷺先生分享自己的感受,這就是說明蛤蟆先生在進步。

“兒童自我狀態”和“父母自我狀態”是兩種成長狀態。這兩種狀態最為典型的人物是蛤蟆先生和獾,蛤蟆先生一直都是順從,不會與他人爭辯,甚至有些時候還會想要去如何取悅他人。而獾就是第二種狀態中“挑剔型父母”很嚴厲,愛批評別人,對於之前蛤蟆先生做的任何事情都持否定態度,這使蛤蟆先生時常想起他的父親,挑剔型父母。

這兩種型別的人在生活中一抓一大把。小孩子會因為想要一件衣服,想買一個玩具,在地上打滾哭鬧,引起父母的關注;孩子在家裡向父母提出合理建議、完成家長交代的事情但未達到父母要求,而被罵得狗血淋頭。在這本書中,蛤蟆先生的形象與現實生活中部分人有相似點,有時你可能遇到一些困難,或渾渾噩噩度過了一天一天又一天。自己沒有目標,像是漂在水中的浮萍,隨波逐流,不知道去何方,自己該做什麼。

但身邊總會有一縷陽光照亮著你,芾領著你,讓你找到目標去奮鬥,去實現它。只要你想走出來,離開現在的困境,找對方法與途徑,就一定會成功!正如書的結尾,蛤蟆先生騎著自行車放聲高歌,它很累,但它很開心。所以,在生活中,不管有什麼困難,我們都要以樂觀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畢竟人這一輩子,開心最重要啦!開心很重要,但自己要明確好目標,努力去實現,更為重要!親愛的朋友,你有目標嗎?趕快行動吧!

篇六: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600字

青春是一場華麗的狂歡,在歲月的激情中我們的內心也難免會受到挫折,在寂靜的夜晚,我一聲不響地讀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

這本書中的蛤蟆本是一個熱情、時尚、又愛冒險的傢伙,惹出過不少麻煩和笑話。可是他卻漸漸陷入了抑鬱不能自拔。他熱心善良的朋友們都出手相助,其中有智慧威嚴的獾、關心朋友卻嘮嘮叨叨的河鼠和體貼善良的鼴鼠,他們都出手幫助了蛤蟆先生,例如在“蛤蟆一向是大家的開心果,一點兒小事就容易興奮,如今怎麼就把自己弄成這番模樣了。鼴鼠心裡亂糟糟的。”這句話中我被善良的鼴鼠因為蛤蟆先生的抑鬱而擔憂的這種情感所感動,或許就是擁有如此的朋友蛤蟆先生才得以康復的吧!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此書中最讓我心怡的動物莫過於智慧又威嚴的獾了。在動物們都對問題一籌莫展時,他總能一針見血的說出問題的根本。在《憤怒的表現》中“又高又壯的獾,很多年前就想阻止蛤蟆先生沉迷汽車,還把蛤蟆先生聲色俱厲地的訓了一頓,讓蛤蟆先生當場悔恨落淚,發誓要改過自新。”這裡的獾讓我體會到了它的威嚴,在“嚴厲的獾變回了和顏悅色的慈父模樣”中。在這裡我體會到了獾的慈祥與真心待人,希望他人好的性格特點。

當然了文中的主角是換了抑鬱的蛤蟆先生,其實我認為在書本上的蛤蟆先生是現實生活中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們,或許在他們的內心深深的陷入低谷,臨近絕望時他們需要的不正式朋友的關懷嗎?在《成長的寓言》中,蛤蟆先生面見諮詢師,文章寫道“蛤蟆先生髮現這發現這輩子從來沒有人對他這麼全神貫注過”文中的這句話,不正是寫出了一個心理疾病的人的心聲嗎?他們不過是想要一個可以傾訴的人罷了!

讀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我想告訴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們:或許世界沒有變,是你變了。重新擦亮眼睛,你眼前的一切會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