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美是清歡讀後感800字(精選6篇)作文

篇一:人生最美是清歡讀後感800字

人生最美是清歡讀後感800字(精選6篇)作文

以清柔歡滋養酢漿草

以清淨、柔軟、歡喜之心,孕育人生的幸運草——題記

《人生最美是清歡》是我最愛的一本散文書。翻開此書,那清新雋永之文字,帶著淡淡的佛文化之馨香,如一股清泉,滋潤心田。

它讓我懂得以清淨心看世界。

在自序中,作者寫到了實際的人生是沒有完美的,人生永遠不變的便是每日的改變。人世滄桑,無常悲傷,只有淡然清淨,生命才自由。“清歡”,作者對之的闡述為“清淡的歡愉”,而其清淡,正來源於心之清淨,不受外擾。生活中,許多人正缺此清淨,內心被物質與金錢所迷亂,這使我更加感到在這渾濁之凡塵保持一顆清淨之心是多麼重要,持一顆清淨心才能摒除雜念。

它使我悟到以歡喜心過生活。

“清歡”,清淡在於清淨心,而歡愉正在於歡喜心。在文章《讓開心成為一

種習慣》中,林清玄有一句他牢記之言“請開心地生活”。他不否認生活有不少

讓人傷心難過之事,人們也難在悲痛中保持微笑,但他認為,一輩子不容易,為何要與別人,與自己過不去呢?在生活中,我們就應懷一顆歡喜心,這樣,我們才能如林先生一般,為一畝馬蹄蘭而駐足,因一粒貝殼而歡喜。懷如此一顆心,才能發現人生的美好。即使遇人生低谷,那份歡喜也會讓我對生活充滿希望,若走上人生高峰,那份歡喜則會使我不被成功迷亂了眼,仍留意沿途的風光。

它讓我學會以柔軟心除掛礙。

第六章的題目便為《溫柔半兩,從容一生》。在文章《溫柔半兩》中,作者借無際大師之口與佛學文化道出溫柔之心十分重要,是心藥方中最重要的一味藥。而在《清淨之蓮》中,作者直接寫道,心之柔軟,可比花更美,比草原更綠,比海還廣,比天更無邊,比雲更自在。自然,心柔軟了,便寬廣無邊,能包容會超脫。生活中的驚喜往往藏於細節,而柔軟則能讓我們輕易地感知;悲傷總在人心上留下傷口,惟柔軟才可包容其創傷。

而當清淨心、歡喜心、柔軟心皆俱時,我們的心將寬廣,情將細膩,愛將深刻,這一切都將是陽光、雨露與沃土,滋養那孕育酢漿草的心田。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若內心的清淨、歡喜、柔軟不曾甦醒,那麼人生的酢漿草便將只是無彩的三葉。而若能在世俗中保有那顆清淨、歡喜、柔軟的心,那便會蓬勃生長出生命的四葉草,時時被幸運女神眷顧,處處發現人間最美之清歡。

篇二:人生最美是清歡讀後感800字

我向來認為好的物質條件美好生活的基礎。但直到遇見《人生最美是清歡》一書,我才幡然醒悟。

這本書由“清歡”一詞貫穿:周夢蝶的書攤是清歡,在嘈雜的世界中,書香讓人隨遇而安;松子茶是清歡,它顯得淡雅、簡樸;蠶絲也是一種清歡,它明亮、柔軟而堅韌。“在複雜的世界裡,做一個簡單的人,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不浮不躁,不慌不忙,淡定從容地過好這一生。”這是林清玄先生對清歡的理解。

蘇軾一生官途坎坷,數次觸犯王安石等人的利益而被貶,可他又有什麼抱怨呢?他寫下“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感慨人生短促,應居俗世而自清;他寫下“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展示自己的曠達樂觀;他寫下“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詮釋了何為豁達。原來,清歡正是醒醉全無、勝敗兩忘的生活態度,正是簡單生活。

當林清玄先生看到人們揮金如土時,他發出了這樣的質問:“如果說有錢能滿足許多的物質條件就叫生活品質,是不是所有的富人都有生活品質,而窮人就沒有生活品質呢?如果都市才有生活品質,是不是鄉下人就沒有生活品質呢?是不是所有的都市人都有生活品質呢?”答案很顯然都是否定的。

蘇軾在六十二歲高齡時被貶海南,島上一切物品都發黴了,又溼又熱。他卻自己建造房屋,開墾土地,過上了簡樸但充實的生活,日子過得愉快且閒適,這不正是生活品質嗎?

工匠將自己的技術磨鍊到近乎完美、無懈可擊,是生活品質;農夫在秋天有極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質;窮人可以用很少的錢買到飽腹感強的食物,是生活品質;家庭主婦用最便宜的錢買到品質最高的食材,是生活品質;建築師用最高的效率建造出堅固又美觀的房屋,同樣是生活品質。

我由此想到了父輩們的童年。那時的住所是簡陋的房屋,路的兩旁都是菜地。那時候沒有手機,沒有電腦,電視是黑白的,遊戲機只能向有錢人家借來玩。放學了,幾個小夥伴湊在一起玩泥巴、玩彈珠、鬥蛐蛐。如此樸素的遊戲卻玩得樂此不疲。

四十年過去了,這一切早已日新月異。可我們對大電視、手機等仍不滿足,甚至常常羨慕父輩們的童年。或許那樣簡單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美好吧。

也難怪林清玄先生會說:“真正的生活品質,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與條件,在這有限的條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與生活。再進一步,生活品質是因長久培養了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豐富的心胸世界;在外,有敏感知覺找到生活中最好的東西;在內,則居陋巷而依然能創造愉悅多元的心靈空間。”

如果我們能做到衣食住行樸素,精神世界充實,不管身在何處,都是美好生活。

篇三:人生最美是清歡讀後感800字

蘇軾在《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中寫道:“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這闕詞中,清歡是同朋友在南山喝浮著雪沫乳花的小酒,是品味著山野菜的清香,清歡彷彿化為了一種獨特的味道,於詞人的舌尖滑過。

著名散文家林清玄對這闕詞的喜愛,伴隨他從少年時代直至年屆五十。在他的散文集《人生最美是清歡》中,他對清歡一詞有著獨特見解——“清淡的歡愉”,是對平靜的疏淡的簡樸的生活的一種熱愛。

在我看來,清歡以一種純潔去看世界,以一種清靜的姿態過生活。清歡之所以好,是因為它對生活的無求,是它不講求物質的條件,只追求心靈的品位,是一種至高的境界。那麼,想要達到那樣的境界,那便和林清玄一起找找吧——在陽明山白雲山莊抿一口蘭花茶,在靜默的大山中常湖中的荷花,或是在枝頭上順手拈下一朵熟透的朱槿花,吸著花露感受那甜蜜從舌尖漫開……

但隨後,作者又勾勒出他的無奈:陽陰山白雲山莊的寂靜被遊客的腳步聲劃破,湖中的荷花因汽水罐子的到來而凋零,朱槿花也在煙塵的瀰漫下枯萎……清歡似乎已經無處可尋,彷彿光明被黑暗所吞噬,作者給讀者留下了滿紙的嘆息。

可是清歡真的無處可尋了嗎?

在繁華的鬧市街頭,總能看見一些老大爺吹起笛子,拉起二胡,那悠揚舒緩的音樂與城市的快節秦,那場景與背後的高樓大廈,雖格格不入,卻又萬分融洽。在寂靜的郊外,閉上眼睛,放下一切雜念,靜靜地享受著鳥兒、蛐蛐、風、落葉、河水等演奏的曲子,感受著那份歲月靜好。我覺得,這就是清歡!

清歡可以是在歡樂的草坪上自由散步,擺脫失敗的陰影,在勝利的陽光下大步前行的一瞬間;也可以是用心融化冷漠的堅冰,在廣闊的海洋裡揚帆遠航的一英里;清歡可以是翩然飄落的紅楓葉被拾起後的釋然,也可是勝日尋芳與美景的避逅;清歡可以是按下快門一瞬間的定格,也可是寫作時落下最後一筆的滿足……

在喧囂與靜謐間,清歡的屬性意境越來越清晰:清歡是歡愉後的平靜,無奈後的超脫,放逐後的回首,宣洩後的釋然,是一種平淡、單純、簡樸的人生態度。

只要你有一顆淡泊樸實的心靈,那麼煩惱憂愁便會自據千里之外,清歡便在心裡,不離,不棄。

正所謂——

人生最美是清歡!

人在何處無清歡!

篇四:人生最美是清歡讀後感800字

少年亦清歡

諸世塵雜,何以清歡?

鳥鳴幽澗,擺上三兩盞茶水,與友人談天說地。這便是我對“清歡”的直觀印象。父親倒是常做這種事,自謂“清心寡慾,飲茶修身”。當我攜上一本書與他同去時,腦中卻只有不絕於耳的談笑聲,與蟬聲鳥鳴交雜在一起,令人不覺心生掃興。側耳細聽,談的竟都是些生意場上的紙醉金迷。這清歡中,像是隻剩歡了。

清,即明淨無雜質。放在人身上,便是無雜念。所謂雜念,最易想到的是功名,利益。“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講的便是君子潔身自好,藐視世俗的風骨。在亂世浮塵中,誰又能一塵不染呢?

雖說“少年不染世間塵”,但似乎也少有人能做到此般境界。我常覺得自己貌似也沾染了些所謂世俗氣,心思被無形的細繩牽動,搖曳不止。熾熱的理想抑制不住地在懷中膨脹升溫,冒出火花,抽出綠芽。無力成功,卻害怕失敗,身心俱疲,卻不甘停留。少年心似驕火,倔強,熱烈,在斑斕火光中褪去了澄明。

噫,這清歡貌似是遲暮老人才能追求的了。

畢竟我做不到蓮那般的境界,也做不到摒棄雜念。

我做不到剝落世俗的外表,也做不到放棄物質的追逐。

可我切實能體味清歡,這清,是清醒。

翩翩少年,以夢為馬。世人的教誨如萬千枷鎖,試圖將我束縛,拖曳著我手中的韁繩,將我引向張袂成陰的終點。先達者為俊傑。

我輕蔑地笑了。

我調轉馬頭向遠處去了。

我毅然決然,我一去不返。

我少年人闖世間一回,何須躊躇,何必徘徊,何須畏縮,何必停歇?

我厭棄世俗所謂的終點,我的征途不會有終點。我唯一的嚮導是心中那跳躍的火苗,我在所到之處留下足跡,立下豐碑,我不會停下,我的下一站,永遠是遠方。

誰又能賞到我沿途的壯麗風光呢?誰又能體會清風拂面,撩動髮絲時我的歡暢呢?

我固然是渴望功名的,可為我授予功勳的只有自己。

清歡清歡,清醒享歡;諸世霍亂,唯我清歡。

清歡怎是一柱香,一盞茶便可定義的?有時看似修身養性,實則只是碌碌無為。每人有自己的小千世界,亦有個人的小清歡;每個時期清歡有著不同的釋義。

於父親,閒暇之餘,飲茶談天。此為壯年清歡。

於祖父,安享晚年,回首今生。“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此為暮年清歡。

於我,清醒自律,保持熱愛。“光風懷抱玉精神。不染世間塵。”此為少年清歡。

世間每一個存在無不詮釋著清歡的含義,少年在大千世界中體味清歡的真諦。

清歡是清淡而歡愉,是清醒而歡暢,亦或是清雅而歡欣。

我尚年少,我食人間煙火,我亦清歡。

篇五:人生最美是清歡讀後感800字

人生需要向著理想

亞運精神中,最重要也最引人關注的一點就是對理想的奮力拼搏,永不言棄。這種精神,對於我們尚在努力學習的學生來說,是很寶貴也很必要的。林清玄必定也感覺到了這種精神,於是在散文中通過一兩件事將之完美地展現了出來。

林清玄在《人生最美是清歡》中專門開了一個大標題——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其下有八篇散文,有兩篇對我的內心有很大的觸動。“沙漠中的旗杆”就是始終堅持自己的理想,使生命一直圍繞在理想旁。林清玄筆下的沙漠中的旗杆是一位生活在樓蘭古國的外來教師得以在使樓蘭湮滅的沙暴中得以倖存的支柱。教師聽從一位老人的告誡後,在沙暴來臨時一直閉著眼睛,繞著廣場中央的旗杆疾走,將堆積起的黃沙全踩在了腳下。當教師睜開眼後,才發現樓蘭古國已經完全埋沒於滿地黃沙之下了,除了他以外的所有樓蘭國人,無一倖存。

沙漠中無邊無際的黃沙,或許就是要走的生命之路;而那旗杆,則是我們在沙漠中的理想,是我們在漫漫生命之路上唯一一個可以憑藉的事物。當我們確定了自己的理想後,不論遇到什麼,都必須繞定那根自己心中的旗杆,那是自己心靈的支柱。林清玄在文章末尾寫道,“如果生命能繞著一個不動的理想疾走,終可以走出一條生路的吧!”我有時也會想到,如果我們沒有理想作為心靈的支柱,或許就會像樓蘭古國一樣,湮滅在茫茫的生命之路上吧。

說到“發芽的心情”,或許都是滿懷希望,向自己的春天努力的吧。但林清玄在自己打工的農場中就發現,原本果實累累的果樹,在經過冬天的剪枝後,有些果樹在第二年就生長得更加茂盛,但有些果樹卻沒等到春天就枯乾了。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果樹的生命狀態,恰似人世裡遇到人生波折的不同的人們。

果樹在春天發芽也需要心情,強悍的樹在冬天被剪枝,就用自己努力發芽的精神補償;比較柔弱的樹在冬天被剪枝,則徹底對春天失望,沒有了期待,自甘枯死。人也是一樣,只有永遠保持春天的心情的人,才能在受挫後依然堅定目標。這讓我想到了語文老師在期末考前對我們說的重要心態之——磚塊心態:抗壓。築高樓時的眾多磚塊與水泥粘在一起,彼此間相互擠壓。有的磚塊抗壓能力強一點,立在高處;有的則抗壓能力弱一點,壓在低處。只有抗壓能力強的磚塊才能看到高處、遠處的風景。持有積極、穩定的心態,才有可能走向最終的理想。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亞運精神,堅持理想。我們在向著自己的理想前進時,要將理想作為心靈的支柱,用積極的心態,踏著生命長路上的漫漫黃沙,迎來自己的春天。林清玄的散文中,亞運精神的光輝再現於此。

篇六:人生最美是清歡讀後感800字

何為清歡?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好久。直到讀到林清玄的這本書才得以解惑,並嘗試著領悟林清玄所謂的清歡。

林清玄在全書中的第一篇文章,不長但引人深思。林清玄認為現在的人沒有清歡了。飲食的油膩,人世間的嘈雜,我們已經沒有很好的環境來享受所謂的清歡了。人們夜以繼日地工作,為了生活得更好而奮鬥,為了能獲得更多的金錢而努力。可是,有了錢財就能獲得清歡嗎?人心的慾望是無限的,貪婪就像黑洞一樣,源源不斷地奪走人們的精力與時間,最後等到人老珠黃的時候,只能在家裡等待死神的降臨,空有一大筆錢財又有何用呢?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把大部分的生命耗在所謂的工作上,是我不能理解的。這些人的人生只收獲了金錢,卻沒有收穫清歡。哪怕過得不那麼富裕,但生活卻十分悠閒,讓生活慢下來,充分體驗生活的美好。這難道不比那些有錢無閒的人更好嗎?

我也喜愛《光之四書》這篇文章。陽光是光明、正義、溫暖的象徵。同時,陽光也是接地氣的,十分生活化的。人們用陽光晒被子,晒衣服,上面總會留下屬於陽光獨特的香味。稻穀也是,沒被陽光晒過的穀子缺少了氣息,味道不好。小孩期盼著天氣晴朗,可以與小夥伴一起玩耍,農夫們也期盼著豔陽天從而讓作物長得更快。可是,這些美好的憧憬與期待被現代科技替代了,孩子們沉迷於電子遊戲無法自拔,衣服可以用烘乾機烘乾,人們不再對陽光那麼依賴,那麼期待了。人們為了追求速度,晒乾衣服選擇了快速的烘乾機而放棄了速度慢的陽光。多餘出來的時間自然是用來工作的。而這樣的生活該是有多少的枯燥與無聊!生活應當更慢些,從而從生活中得到清歡。這是我的理解。

《粗海鹽》這一篇,則是我最喜愛的一篇文章。粗海鹽的樣子很不好看,不符合大眾的審美,像染了米色的冰糖一樣。但是它的味道和營養都非常好。這又讓我想起了很多。當今社會,人們大都只在乎外表而不是內在了。特別是食物,越粗糙越有營養。如糙米比白米有營養,黑麥麵包勝過白麵麵包。可人們卻仍然喜愛美味的白米和白麵麵包,而放棄了營養價值高但口感差的糙米和黑麥麵包。對於人也是如此,許多顏值很高的明星的熱度遠遠大於那些為國做出偉大貢獻的科學工作者。這大概也是林老先生的見解吧。

生活在這人世間,不是為了賺錢而工作,真誠地對待生活,不攀比,不虛偽,快樂地度過每一天,此乃清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