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和自己和解議論文作文

篇一:要和自己和解議論文作文

要和自己和解議論文作文

真正的“和解”

近來,“與自己和解”已成為網路熱詞。當人們紛紛灌下這一碗看似美好治癒的“雞湯”時,卻鮮有人去挖掘這種和解背後所隱藏的軟弱怯懦的人心。在我看來,與自我生命真正的和解,恰恰來源於一生中和自我的衝突與不斷的掙扎。

王小波曾言:“人們的所有憂鬱都來自於對自己無能的憤怒。”在現代社會個體全方位的曝露,與無處不在的競爭與比較中,這種無能顯得無比明白尖銳,而憂鬱與憤怒則更為燒灼痛苦。然而改正又在層層“玻璃天花板”之下,顯得十分艱難。於是人們開始逃避不完美的自我,“與自己和解”、“接受你自己”成了最好的託詞。人生最為重要的部分——“於臭腐之中孕育全新的自我”的過程——被他們忽略了。對於“改變”、“完善自我”這一艱難困苦過程的恐懼,使人們停留在原先的自我之中,碌碌無為,停滯不前,過著福克納小說中“如同從車的後窗望去,看見其流逝卻無能為力,抓不住任何東西”的人生。這也恰恰是現代的“佛系青年”的內心真實寫照。

但是這份憂鬱與憤怒終究是逃不開,抹不去的。它蟄伏在內心深處,一旦人們膽敢回望,便照出一個無比疲軟的,走獸一樣的人來,於是人們越發憎恨自己。這種暫時“和解”的背後藏匿的是更尖銳的衝突,與更深的絕望。

與自己和解的唯一通途,即是“不和解”。這種對於自我時時的審視與不斷的衝突,首先,是我們提升自我,改正不足的第一源動力。這一點毋庸置疑。更為重要的是,和自己抬槓,找茬,這一別扭的過程,一步步袒露了你真正內心認同的“自我”的樣貌,並促使現在的自我一步步靠近它。這看似糾結辛苦,但實則是充滿希望的幸福旅程。在現代五花八門的“偽個性”,“做自己”中,這種在自我衝突之中,按自己的心意一點點完善自己的過程最為腳踏實地,也最能讓人感到沉甸甸的意義。在“情人般的爭吵”與隨即的改變之中,我與“我”才能生出感情,達到“和解”。若是前途渺茫,改變很難,也無需擔心憂慮。正如胡適先生所言,“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在餘華《活著》的序中曾寫道:“世界上最感人的友情是人與他自己生命的友情。他們互相怨恨,又互相感激。一同奔波勞碌,又一起歸於塵土。”這種飽滿的友情,誕生於一生的“不和解”之中。雖一路走來,得失難量,但在這辛苦糾結的一生過去之時,回頭望去,正是那一個我想要成為的“我”站在終點,也算件幸福的事罷。

篇二:要和自己和解議論文作文

與自己和解之思

生而為人,我們難免犯錯,便會常常陷入懊惱,於是我們需要接受自己,與自己和解,來尋找下一程成長。而為了成長,我們又必須面對內心的坎坷,我們只有與自己抬槓,找自己的茬,加以改之,才能收穫成長。

接受自己不是懦弱的表現,而恰恰是需要智慧和勇氣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我們固然可以懷有改變世界的豪情壯志,可是以人力之微,我們難以改變所有;在天地的殘酷與不仁面前,我們難以抗爭到底。於是,我們需要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弱小,接受命運的不公,接受天地的不仁,我們才能認識到生命之輕重,天地之一視同仁。蘇子瞻一生坎坷,連番受貶,可他回顧自己的一生則信口說道:“問汝平生功業,惠州,汝州,澹州。”風輕雲淡,一笑了之。史鐵生受盡身殘之苦,可他卻說:“死亡是一個終將到來的節日。”他接受了自己的悲慘遭遇,從而才能從中跳出,去追尋人生其他的意義。與自己和解,應當是一種淡然,一種“誰謂河廣,一葦杭之”的勇力。

然而,接受自己是有條件的。全盤接受,無條件地與自己和解是一種逃避現實與責任的行為。譬如前段時間大火的“佛系青年”,看似“看淡一切”,實則逃避一切,為記憶的頹廢與沉淪找一個說辭開脫罷了。我認為,與自己和解要以不忘初心為前提,在成長的種種逆境當中,當我們難免為挫折所困時,我們才能以淡然為燈,以夢為馬,方能走出困境,勇往直前。

正是有了這一方“與自己和解”為前提,我們才能在不和解中收穫成長。梵高曾有過為貴婦人作畫,從此揚名立萬的良機,可他選擇不與世人和解,更不與自己的心安理得和解,堅決不改變作畫風格。他在當世未受認可,鬱鬱而終,卻在後人心中樹立起無比崇高的後印象派大師形象,為人所模仿和推崇。海明威筆下的老人聖地亞哥在面對一次又一次鯊魚的攻擊時,他有太多可以返航的理由了,可他必須要為自己正名,於是選擇了與自己內心的懦弱與放棄抗爭到底。唯有順從初心,不懈追求,不輕易與自己和解的探索者,才願意選擇走上光榮的荊棘路,才會遇見最黑的夜與最美的黎明。

成長過程中,為了跳出悲劇,為了新的靈感,我們需要與自己和解;歷練之路上,也願你耐住艱苦,耐住寂寞,不輕易與自己和解,乘風破浪,抵達遠方。

篇三:要和自己和解議論文作文

吾輩本蓬蒿,但使願無違

讀五柳先生的詩,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在痛苦掙扎中完成了自我生命昇華的勇士。有趣的是,沒有一道清晰的界線,能將他歸隱前與歸隱後的作品分割而開,而正是這樣的反覆,“金剛怒目”和“沖淡平和”才得以在一個人身上融合。這也正提示我們,“和自己和解”與“和自己過不去”不是非此即彼的生活狀態,而是不斷找尋自我的過程。

“和自己和解”決不意味著“佛系”地對自己的侷限熟視無睹,四體不勤地空度時光,而“和自己過不去”不意味著自我拋棄,更不意味著我們應當遷怒於外。生而為人,我們真正要解決的不是“是否要完善自我”,而是如何在掙扎中成為更好的人。

少年很難和自己和解,年輕的我們總希望自己兼具老練與鋒芒,從而救人世於水火。柴靜在進入新聞業之初,所持的就是年輕人的熱血,總想著站在撞高牆的雞蛋一邊,直到在“非典”,在一次又一次採訪受徵農戶的過程中,她意識到自己充沛的情感和新聞應承擔的實錄之責是衝突的。所幸柴記者最終接受了自己是個有血有肉的凡人這一事實,我們才得以窺得霾之下的人心之明。與自己和解,使柴靜得以保留自己做新聞的特色,而這也正是接受自我的真正含義。

而“和自己過不去”,我們往往希望通過一次次心靈的拷問,糾正偏離真我的行為。如維特根斯坦所言,“要將自己的懶怠扯出來,不管它疼得怎樣尖叫”。陶淵明所不斷提及的“無違”正是如此,“和自已過不去”的種種反覆,正是找尋提純心中真正不可以貧賤移之的志向的必需過程。

和自己和解,承認自己是一個普通的人,正視自己的不足,之後再以“和自己過不去”的鬥志,實現由平凡走向不平庸,是每個有志者的必由之路。王守仁正是在“格竹”這樣被旁人視為“抬槓”的行為中,體會到了凡人的可貴正在於以蓬蒿之身追求心之“無違”。大道在心,不在外物,此所以為天下學者所共勉。

吾輩本蓬蒿,但使願無違。人類的群星正是在一次次接受自己的乏味,並向著閃光的方向磨礪自己,最終才能夠彙集足以照耀黑夜,指引所向的光芒。所貴者志而已,“接受”與否,只是形式與途徑罷了。

篇四:要和自己和解議論文作文

善待,也鞭笞自己

人生活的首要意義,是找到並實現自我。存在主義哲學認為,人存在的“確證”便是“自我價值的實現”。在找尋真我的過程中,我們難免會陷入大大小小的自我矛盾中,是要與現在的自我和解安於現狀?還是和自己過不去,非得改變些什麼?我們幾乎從未停止過這樣的選擇題。

兩種截然不同的處事態度,都是前進路上的必需,絕不是哪一種用到底就可以實現人生的終極目標,我們要善待自己,也要鞭笞自己。

“接受你自己”“要和你自己和解”這樣的話常被人掛在嘴邊,這確實是一種人生哲學。接受自己是認清自己的重要前提,而只有認清了自己,才能明確地找到改進和實現自己的方向。如果一個人拒絕接受真實的自我,那他難免落入妄自尊大抑或是妄自菲薄的陷坑,再也找不到正確的前進方向。“與自己和解”則是一種坦誠,一種願意兼顧體恤自我的態度。否則,疲憊不堪的精神,也很難再有所奮進。

那為什麼又要和自己過不去,要“抬槓”“找自己的茬”呢?這是更具有激情的鞭笞式哲學,拒絕苟且,努力尋求自我不足,拼命挑自己的毛病以求取進步:不少著名的先賢,便是在不知多少省吾身後成長起來的。這樣的對待自我的方式,確實更能刺激自己的進步。

然而,任何一條路死抱著都無好處。有些人便是在不斷的一味和解中丟失了進取的銳氣,墜入了消磨意志的舒適圈,活得渾渾噩噩起來。而另一些人,不接受自己,不和解,將精神勞累得睏倦不堪,看看自己挑出的茬,最後落入自怨自艾的死迴圈。一味的善待或是鞭笞,最終都會傷損我們的心志。所以,我們需要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最大化它們各自的效用。既要善待,也不能不鞭笞自己。

認清自我,接受現有的自我後,我們應當去直面自己的缺陷,和自己過不去,是正視不足的勇氣,也是銳意進取的決心。我們也需要適時與自己和解,坦然接受自己的一些經過努力也難以扭轉的缺憾。當然,這不意味著放任不管,而是意味著我們要用其他方式的努力來避免它帶來的負面影響。只有在不斷的認清自我、糾正自我的過程下,我們才能真正做到不斷進步,去接近那個實現自我價值的終極目標。

我們是並非聖賢的普通人,小小的怠惰,其實無可厚非。畢竟,聞過則喜,不斷奮進的境界,又有幾人能真正達到呢?我們的首要,是將認清自我這一基礎做好,善待,也鞭笞自己,去取得力所能及的一切進步,去自我實現。

篇五:要和自己和解議論文作文

接納方可改變

面對“接受你自己”、“要和你自己和解”與“不和解才有意思”、“要跟自己過不去,抬槓,找自己的茬”這兩種看似相悖的觀點,我們可以看到兩者都從某個角度出發,固然有其意義,但並不全面。

接受自己並非是全然地喪失追求,不思進取,而是愛自己的一種方式,寬恕自己的不足,接納現實。“找自己的茬”並非是一味否定自己,為求成事丟棄滿足感,而是在不斷地追問與自省中讓自身臻於完善。從這一角度而言,二者並不矛盾。他們都是有價值和意義感的人生不可或缺的元素。在時間長河中熠熠生輝。

古希臘有“與自己對話”,東方有“吾日三省吾身”,可見“跟自己過不去”實則是對自身的提問,是一遍遍地反思,我們是否做了自己想做的?是否在社會之風氣、時代之潮流中迷失了方向?是否怯弱?是否活出了真我?……在每一個社會中,在每一個時代裡,我們都需要具有“跟自己過不去”的能力,需要不斷聆聽內心的聲音。我們永遠生活在風中,也總會經歷洶湧的浪潮,絕無可能不被影響。若放任自我,我們便是風中的落葉,海上的小舟;若具有反思,自省的能力,我們便是風中飛舞的蝴蝶,海上搏擊巨浪的鯊魚。此刻的“找茬”,於是不再侷限於成事的目的,我們不再因“能力不足”而跟自己過不去,我們是為了沒有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沒有選擇自己想選擇的而調適自我,呵護自我,提升自我。生命的意義感與價值感也因此具有實現的可能。

而與之相反,對於“能力不足”而深陷痛苦,自卑,不滿之泥沼的情況,我們正是缺少了“和自己和解”的能力。我們讚頌接納現實的人,蘇軾屢次遭貶,卻寫出“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卻用“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以自適,我們為此而動容。而“自己”又何嘗不是與“現實”一樣呢?我們因現實的苦難與不理想而悲觀,我們也應自身的缺陷與不完美而痛苦,兩種情感本質上是相通的。可是無人能成為“完人”,理想中的自己與現實中的自己或許存在差距,只有“接受自己”,當我們看到一杯半滿的水,才會清楚它有“半杯滿”的真實,而非它已“空了一半”。我們當然可以渴望自己達到“全滿”,但我們永遠要接受自己現有的“滿度”,以今觀今,而非以理想觀今。

況乎只有接納了才能做出改變。只有客觀認識到自己不足才會不自怨自艾或者急功近利,才會踏踏實實改善自身,為每一點進步而欣喜。永遠自足,讓生命得以圓融而完滿。

篇六:要和自己和解議論文作文

莫放修蘆礙月生

加繆曾說過:“比醫治好傷痛更重要的是帶著傷痛生活”。個人的不足也是一樣,因而,我認為比起一直跟自己抬槓,我們更應該與自己和解。

與自己不和解本身是克服了人類趨利避害的本性,也是人類提升以及追求自我的主動性的手段,這本身固然無可厚非。

然而,將這一手段作為人生的常態,甚至供奉為信條,對個人、對社會都會造成極大的惡性效應。

熊培雲先生曾對自己說過:“要麼成為熊培雲,要麼一無所成。”從外在來看,與自己不和解即是用外在世界的標準與規定來框架化了自己的生活,個體的多樣性在“完美”這個不可能達到的標杆下被扼殺殆盡。“成功學”氾濫的市場經濟下,我們拿著一把寫著“豪車、別墅、過百萬”的標尺比照著自己的不足,似乎有多出一毫米或少了一毫米都會被敲上“不成功罪”的標籤,卻忘記了成功對每一個人來說,其意義本就不同。

而除了“流水線”,過分與自己不和解,對內在的我們而言,更是一場浩劫。它催生的是對自己人生的極端不認可與不滿足,這不僅會導致社會浮躁之氣蔓延,每個人都像《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的小兔子一般,時刻焦急地看著手錶,卻根本不知自己奮鬥的終極目標,更會導致個體靈魂與身體的節奏錯亂,外化至社會就是其中傳播的戾氣和秩序失調。網際網路上橫行霸道的鍵盤俠便是典型,與自己極端不和解的個體的怨氣造就了一片烏煙瘴氣。

因此,我們更應注重與自己和解,如《玫瑰人生》中,那個德軍入侵仍手捧玫瑰的波希亞,接受自己的命運並以樂觀積極來面對;如遭學生批評、國民黨指責仍不為所動,堅持自我的胡適先生,又如聖埃克蘇佩裡筆下最終接受自己並找到自己真正所愛的小王子,我們的不同,我們的不足,我們的不被理解都該被承認為自身的一部分,是組成我們的一塊,鏽跡斑斑卻確實發揮作用的零部件。

只有當徹徹底底的理解並接受了自己的一切,與自己達成和解,才能在人生旅程中輕裝上陣,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用改善自我,而是在發展的每一步中,都能驕傲的展現每一個我。

莫放修蘆礙月生,不要讓對自我的過分要求阻礙了人生不一樣的光芒。不如與自己和解,撥開蘆草,舉起酒杯,對月高歌,唱出自己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