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下冊語文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推薦15篇)

篇一:六年級下冊語文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

六年級下冊語文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推薦15篇)

飄香的端午

端午,是個美好、充滿糯香的節日。

端午又至,粽子的香味溢入鼻腔,孩子們的歡聲笑語竄入耳中,艾條插在門上的模樣映入眼中……這裡有數不盡的寄託、歡欣、親情……

說著鄉村的端午,誰又不會嘴上立刻產生一種甜、鹽雜陳的糯香呢?幼時的端午,母親會先在前一夜泡好白白的糯米。那一夜,我總會睡得不安穩,總是盼著、望著吃到香甜的粽子。第二天一大早,我便會起床盯著那白胖軟糯的糯米,並催著母親起床來包粽子。

母親被催著起床,母親撈起了那些糯米,用早已經準備好的粽葉——懈葉來折成四角的綠粽,一組接一組。年幼的我,蹲在一旁,瞅著母親一舉一動,看著白糯糯的糯米,顛了又顛,巴不得現在就吃掉那群白胖的小東西。母親利索的手腳,很快將粽子挨個包好。現在粽子更迷人了,我更想吃了,在一旁等著粽子的出鍋……

一般吃完粽子後,母親會讓我和姐姐在門上掛艾草。我對掛艾草可以說是“不離不棄”,對它十分感興趣,由於那時矮小的我夠不到那麼高的門上,姐姐通常會禁不住我的要求,抱著我,我才會喜笑顏開地把艾草束插在門上。下來後我會與姐姐在門前的小院打鬧追趕……就算摔了跤也是邊笑邊爬起來,接著和姐姐“你趕我摔”,“太累了!姐!你等我一下……”我邊喘粗氣,邊和姐姐商量……

端午節的夜晚,我們一家人會去農田裡祖輩的墳前,我因為對那種事是害怕的,常把臉埋在姐姐的一旁,不想看見那些墳。最後還會被迫給祖先“作個揖”,說些祝福或要寄託的話。現在回想起來,這些算是我最珍貴的記憶了。端午啊……那是個美好珍貴的日子……我永遠忘不了那飄香的味道,歡聲笑語的小院……

篇二:六年級下冊語文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

張含笑

春節包餃子

古詩雲:“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是我國最為傳統、最為隆重的節日了。

在我的家鄉,除夕是要貼對聯、掛燈籠、掃房的。這一天,家裡還會炸一些藕、丸子、小油條,留著晚上或大年國一時吃。下午,家裡人會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首先要把麵粉揉成麵糰,搓成長條後,切成小劑子,按成圓麵皮,擀成餃子皮。其次,要準備薑末、粉條、肉餡,加水攪拌,放入調料,攪拌均勻,餃子餡兒就大功告成了。

最後,就是包餃子了!一手拿皮,一手夾餡,再一包,就成了。其實,沒有那麼簡單的。我包餃子的時候,麵粉總容易弄到臉臉上。而且我包的總扁扁的,一放入水裡煮,白衣裳準掉。全程,我都是皺著眉頭,感嘆餃子真難包。

春節,為什麼要吃餃子呢?這還得從醫聖張仲景說起。張仲景是東漢名醫,他告老還鄉時正是冬天。刺骨的寒風中,他看到很多窮人面黃肌瘦,耳朵都凍爛了。於是他搭起醫棚,支起大鍋,給窮人舍藥治凍傷,名為“祛寒嬌耳湯”。把羊肉和祛寒食材藥材放鍋裡熬製。熬好了,就把羊肉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下鍋,給每人一大碗湯,兩隻嬌耳。人們吃下後,只覺得渾身發暖,兩耳生熱,耳朵的上凍瘡就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了食物,名為餃子。春節吃餃子,就是為了紀念張仲景祛寒嬌耳之恩。

朝暮歲歲,爾爾年年,不變的是處處有年味兒,不變的是家鄉的美好風俗——過年包餃子。

篇三:六年級下冊語文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

吳鎧菱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元宵節是中國傳統佳節,在元宵節眾多活動中,我最喜歡的莫過於吃元宵了,以前我一直都住在浙江,江南一帶的元宵,甜甜糯糯,甜軟可口。

元宵分甜味和鹹味的,甜味的餡都用芝麻,鹹味的都用豬肉和梅乾菜。甜味小孩愛吃,鹹味大人老人愛吃。元宵的皮用糯米粉和溫水調和,將調好的糯米糰子搓成球,在裡面抹上一層薄薄的豬油,再把料放到球中,搓圓,這就算是一個元宵了。

元育節那天,我們一家人一起做元宵,爸爸做的元宵又快又好,沒過一會兒擱板上就擺好了一排排的元宵;媽媽做的元宵十分精緻,一個個白白滾滾的白胖子出現在了擱板上,白白的糯米糰子,單看著,就忍不住想多吃幾口了。

我負責煮元宵,先把水燒開,再把做好的元宵一勺一勺放進鍋中。鍋中的水冒起了幸福的泡泡,伴著元宵的出現,鍋中的水愈發沸騰了。鍋中一個個小胖於在水的鼓點聲下跳起了舞,有幾個小胖子在一起跳二人轉,有幾個開始了自己的獨舞,鍋中的一切,好不熱鬧。原本白白圓圓的團於因為被水煮熟了變得晶瑩剔透。我耐不住誘惑,忍不住拿勺子撈出來了一個,也不吹吹直接塞進了嘴裡。結果被燙得嘴裡發出一陣“稀里呼嚕”的聲音,連忙跑到垃圾桶邊把元宵吐出來,猛得想起鍋中還有在煮的元宵,連忙跑到鍋邊,仔細一看,元宵原本圓圓的身子已經成扁的了,周圍都化開了一圈,照這樣煮下去,過會兒就要成一大鍋糯米濃場了!我連忙把火關了,將無宵一個個撈出來。

大多數人到這裡基本就做好了,但是元宵不只有這一種吃法。元宵可以和牛奶放在一起,就是很香的牛奶元宵,還可以把元宵和綠豆湯放一塊,就是清爽的綠豆元宵,這樣吃元宵不至於太甜,味道也剛剛好。

我將做好的元宵擺上桌,爸爸和媽媽都說綠豆元宵最好吃。元宵一個個小巧圓滾,不就是代表著圓滿嗎?一個個圓宵,正寓意著”滿簾花影月三五,一碗湯圓情萬千。”

篇四:六年級下冊語文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

粽子飄香話“端午”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不猜你也知道,這是一首寫端午節的童謠。

端午節,你們做什麼呢?那年端午節,我跟外婆學包粽子,外婆把洗乾淨的粽葉平鋪在桌子上,還有一大盆醃過的肉和剝好的栗子,一旁的椅子上放著用醬油和鹽調好味的糯米。

我一看食材便起了勁,迫不及待地催外婆包粽子。我學著外婆拿起一張粽葉,捲成一個圓錐,哈哈,這真像我們吃的甜筒。緊接著,我舀進了幾勺糯米,放進一大塊肉,幾顆栗子,再加兩勺糯米,再跟著外婆笨笨拙拙地把多餘的部分給裹了起來。正當我準備扎繩子時,手沒抓好,粽葉豁開一個大口子,米和栗子便逃回了剛才的盆子裡。外婆見我這狼狽樣,慌忙來補救我那不成形的粽子……

終於,在外婆的努力補救下,一個不正常,但還算可以的畸形粽子就登場了。我學會了包粽子的步驟,便熟練地包了一個、兩個、三個、四個……

粽子包好了,接下來的步驟便是煮了。粽子剛下鍋便有一股淡淡的調味香,過一會兒,一陣濃郁的糯米香飄了出來……

時間從棕香間流逝,不一會兒,粽子便出鍋了。我挑了一個畸形的粽子,這可是我包的。我小心翼翼地撕開粽葉,一個金黃飽滿的粽子便出現在我眼前,我輕輕地咬下一口,感覺這粽子比平日裡都要好吃。

我一邊品著粽子,一邊與外婆聊著端午節的習俗,我們的歡聲笑語伴著棕香迴盪在屋子中……

篇五:六年級下冊語文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

都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習俗。而廣東的春節習俗就和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按照廣東的習俗,春節是在臘月的下旬開始的。到了臘月二十四那天,便是廣東的“小年”。那天家家戶戶都送“灶王”迴天庭。而貢品就有所不同,一般來說是自家出產的蔗糖。目的是為了灶王迴天庭後,能在玉帝面前多說些好話,以求來年平平安安。

轉眼間就來到了臘月二十八。這天為了趕去會去,各家各戶都要把家裡的每一處都打掃乾淨。除此之外,廣東最有特色的習俗便是逛花市。從臘月二十八到年三十晚,會專門有一條街用來賣花,就叫花巿。這些花兒的五顏六色,爭奇鬥豔,吸引了很多的客人前來觀賞。按照規矩,各家都會買一盆花回去,意為“花開富貴”。花市裡除了花還會擺上年桔樹,樹上的年紀個個都金黃金黃,碩大無朋,意為“大吉大利”。每天前來逛花市的人絡繹不絕,逛花市成了過年最重要的習俗之一。

年三十則是最熱鬧的一天。在這天早上,家家戶戶都會貼好門神、對聯,以求來年能平平安安,身體健康,心想事成。隨後則會拜神,目的是讓神保佑自己來年的吉祥。昨天晚上大家洗澡是為了洗盡去年的晦氣,迎接新年的福氣,人人都要用柚子葉煲成的水洗澡。然後穿上新衣,以便顯出永珍更新的氣象。在外面打工的家人,除了萬不得已,必定趕回老家吃團圓飯。團圓飯香氣撲鼻,讓人垂涎三尺。此外團圓飯必定會有魚,意為“年年有餘”。一道道好菜,連續不斷的上,讓每個人都吃得肚子像一面小鼓。等到12:00正,每家每戶都會放鞭炮,比誰放得響。鞭炮響得十分久,響個二三十分鐘也是家常便飯。傳說這是為了驅趕一隻叫除夕的怪獸。

元宵節眨眼將至。按照廣東的習俗,元宵節的晚上,大街小巷到處掛著花燈,懸燈結彩,喜氣洋洋。在家裡大家要吃湯圓,意為團團圓圓。湯圓的餡各種各樣,真是香甜可口。

過完年就是一個新年,一個新的開始。祝願大家在新年裡能夠學業進步、身體健康,也希望廣東的春節習俗能夠傳承下去。

篇六:六年級下冊語文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

跨年

春節有不少習俗,不過,在除夕這一天,我最喜歡的,便是年夜飯和守歲了。

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俗。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吃,從掌燈時分就席入座,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宋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就有了吃年夜飯的習俗。

不過,我們的年夜飯有些不同,先是到爺爺奶奶那兒吃一頓大餐,隨後又去外婆外公那兒吃一頓湯圓,令我好不快樂。對於大餐,倒是沒什麼可說的,我真正喜歡的,是湯圓。餡裡放了豆腐和肉等,把它們用麵包起來,做成水滴狀,再一個個下鍋,等到煮熟了,再用大碗盛起來,倒上些醬油,便成了,我一般可要吃兩三碗呢。

吃完年夜飯,接下來便是守歲了。守歲,又稱守歲火,照歲等,其由來已久,是中國民間的活動之一。白居易的《客中守歲》中的“守歲尊無酒,思鄉淚滿襟”足見“守歲”活動由來已久。守歲的時長不定,古時一般是守到第二天天亮,現在也有守到十二點多的,而我們,就是如此。

守歲是從吃年夜飯開始的,吃完了飯,便開放起了煙花,有各種花樣的,比如,先放會噴火花的,在放的同時,又點上旋轉式的煙花。這時院子裡,儼然成了一個火花的舞臺。這便是放煙花了。還有吃夜宵,燒些麵條,荷包蛋什麼的,再加上一杯奶茶,令人好不歡喜……

不知不覺,已到了12點。實在拗不過時間的倔強,小孩的眼皮開始打架了,應該睡覺了,於是便向前一年道一聲再見,隨後沉入新年的第一個夢。

篇七:六年級下冊語文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

任天恩

潮州正月拜老爺

在我的老家潮州,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別的習俗——那就是拜老爺。

在潮州,拜老爺是很忙的,也是很嚴謹的。每個月的國一和十五就是拜神的日子。每個月除了國一、十五要拜家裡的地主爺,一年裡還有天公、佛祖、觀音、土地公公、財神和門神等等。特別是正月裡,拜老爺更是頭等大事,事關接下來一年家宅的興衰。從年三十到十月十五,幾乎每隔兩三天就要拜一次,那場景好不熱鬧!

有一次,我和外公外婆去拜老爺。開始,我就看到他們拿了好幾個大筐。我心想:“不就拜個老爺嗎?用得上拿那麼多東西嗎?我並沒有當面問他們,因為出門前他們就交待我在外面不要亂說話,怕讓眾神聽見。當時我覺得外公外婆有些迷信,但出於囑咐,我也沒有多說多想了。

到了村裡的祠堂,我被眼前的一幕所震驚了:這其實並不是迷信,而是一個傳了很久的習俗。街道處處懸燈結彩,路邊的攤子,也全都全到這裡賣。那些有名的老店,甚至會掛出幾百盞燈來,有的一律是紙燈,有的清一色是紗燈,有的通通是玻璃的。原本冷清的大街,就這樣被喚醒了。

外公外婆把東西都放到放祭祀品的大桌子上,但我看到盤子裡的蘋果有四個時,我驚異地看著外婆說:“外婆,為什麼蘋果只有四個啊?是不是落到哪兒了?這數字不太好吧?”“傻孩子,‘四’在潮州可是個吉祥數字啊!”外婆笑著回答道。我有些不解,但為了早點拜完,也就沒說話了。供桌上瞬間從冷冷清清變成了熱熱鬧鬧了,有豬、雞、魚、還有潮汕的粿食等。

外公外婆他們還在收東西,就叫我拿冥紙去燒。我就很奇怪,為什麼要燒紙啊?但我不敢多問,怕天神會來責怪我。

收好了東西,那些祭品都已經被天神老爺們品嚐過了,就可以拿回家分給全家吃了。這樣可以讓全家人都沾到福氣,一年都平平安安,順順利利。

這就是潮州的特別習俗——拜老爺。如果你想去潮州過年,拜老爺的時候一定什麼都不要出錯啊——拜老爺可是很講究的!

篇八:六年級下冊語文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

中秋月餅

每年農曆的八月十五,正是中秋節來臨的時間。等到了夜裡,月亮升起,中秋節才算真正到來。

一輪黃澄澄的月亮高高地掛在黑色的天幕中,跟平時的月亮顯得有些不同。中秋的月亮更顯明亮、耀眼。也難怪,古人對中秋月亮總是寄予無限的情思:“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我們一家人搬著小椅子,來到樓下賞月,既然是中秋節,那當然少不了吃月餅了。月餅的外形大多為圓形的。一般表面都會印上各種精緻的圖案,可能是月餅的外表長得跟月亮很像,所以才叫它月餅吧。

月餅的餡也是多種多樣的,有五仁的,有芝麻的,有花生的,還有各種味道的水果口味的月餅。當然,我最喜歡的還是水果味的月餅,甜甜的月餅中又伴隨著水果的甘甜。能一邊欣賞著夜晚的美景,一邊吃著月餅,跟家人聊天,這種享受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

月餅,又叫胡餅、宮餅、團餅、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在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諺語道出了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最初是用來祭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慢慢地,月餅也就成為了節日的必備禮品。

現在,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篇九:六年級下冊語文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

孟繁辰

我的家鄉是上海,上海雖然沒有很多風俗,但是在新年裡,我的家人們一定會聚在一起吃年夜飯。

大年三十的早上,大人們就開始為晚上的年夜飯準備起來了,最讓我期待的是壓軸大菜餃子。我平時也喜歡吃餃子,但年夜飯的餃子有點特別,因為媽媽會包”福餃”就是在餃子裡包一枚硬幣,媽媽會找出10個一角錢硬幣,洗了一次又一次,直到閃閃發亮,再包進餃子皮裡。媽媽說,這是過年的習俗,吃餃子的時候,誰吃到的“福餃”越多,誰來年的運氣就會越好。如果孩子吃到“福餃”便會學習好;如果大人吃到”福餃”就會財源滾滾,如果老人吃到“福餃”就會延年益壽。我覺得這個風俗好有趣。就坐在媽媽旁邊,看媽媽包餃子,心裡想記住這些包硬幣的餃子長什麼模樣,吃餃子的時候就能吃到它,這才樣我就有一年的超級好運氣了。

當媽媽把一盤餃子擺在我們面前,我有些迫不及待,可我卻再也看不清哪個才是包著硬幣的餃子了。外婆說:”你多吃幾個,中獎機率高呢!”於是我一連吃了好幾個,可是也沒吃到一個“福餃”,我灰心喪氣地想:看來今年我是跟“福餃”無緣了,哎!這時,我發現了一個胖平乎的餃子,裡面隱隱有銀光閃閃的東西,我小心翼翼地夾起來吃,咔嚓,一枚硬幣掉了出來。“哦!我吃到福餃嘍!”我大聲歡呼起來。媽媽說:”今年,你一定學習好。”

“福餃”寄託了人們對新一年的期望,我想,春節不只是吃餃子之美味,更是享受傳統節日的風俗帶來的快樂。

篇十:六年級下冊語文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

陳米朵

春節年雞——白切雞

“喔喔喔——”清晨,一聲嘹亮的雞鳴打破了此時的寧靜,也喚醒了熟睡中的我。這聲雞鳴是悽慘的,是恐懼的。這是它生命的盡頭,是我美味的開始。殺雞了!

白切雞,顧名思義,就是用細鹽塗抹在表面,而不放其他任何調料,殺好蒸好後,切開即食的一種雞。此刻我已洗漱完畢,來到正在殺雞的奶奶旁邊,一邊聽著那悽慘的叫聲,一邊看著奶奶搗鼓著。

白切雞這種特製的雞是用來祭祖祭神的。聽爸爸講,白切雞的故事和一場大火有關。

相傳古時候,有一名男子考了狀元,欣喜若狂地跑回家告訴妻子。妻子聽後也十分高興,決定殺一隻雞來慶祝一下。可誰知剛殺過的雞還沒來得及加佐料,就聽見外面有人喊“著火了!著火了!”夫妻二人趕緊跑出去幫忙救火,也顧不及鍋中的雞了。等他們回來時,只見鍋中的水已經燒乾,只留下一隻被蒸熟了的雞。妻子綽起桌旁的刀就切,沒想到還挺好吃的,這就是白切雞的由來了。

殺雞的過程甚是複雜,並不是說割了脖子,往鍋裡一扔就行了。首先是要割脖子。動作要快,只見奶奶手起刀落,濃稠的血液就像涓涓細流一般流淌而下。只不過細流是紅色的,還帶著一點腥味。雞已殺完,血已流盡,但雞還在哀哀嘶叫著。說起來,我在旁邊看著也覺得有點噁心。

第二項任務就是拔毛。殺雞是需要清理頭尾的,沒有七八十度的水,根本起不到清理的效果。奶奶端來一盆熱水,只見她把雞放入熱水中,那悽慘無力的叫聲才終於止住了!本來我也想幫著拔,可我的手剛一接觸到那水,就燙的叫了起來:“奶奶,怎麼這麼燙啊?”奶奶邊拔毛邊笑著說“當然是要消滅壞細菌啊。”

經歷完這一系列的操作之後,就到了抹鹽的環節。晶瑩剔透的細鹽,像一顆顆光澤透亮的鑽石,好像是給雞穿上了一件水晶大衣。燈光照耀下脫完毛的雞,在這一層大衣的包裹下閃五顏六色的光彩,彷彿是舞會上最耀眼的明星,也就是餐桌上那顆最耀眼的星了。

抹完鹽之後,才到了雞最舒服的時候,那就是所謂的“白切雞蒸桑拿”。把穿上了鑽石大衣的雞靜置半個小時後,送入鍋中,再蒸兩三個小時,應該就好了。

夜幕降臨,拜完祖神和灶王爺的一大家子人,早就等在餐桌前了。直到鍋內發出“吱吱——”的輕笑,白切雞已經好了!

當!當!當!幾聲震耳欲聾的響聲,從奶奶的刀下傳來。切好之後,白切雞就製作完成了。

除夕的夜晚,豐富的菜餚和美麗的煙花讓我感到無比的滿足,但只有白切雞才是真正的美味。白切雞配著生抽吃,那叫一個香。你要不要試試呢?

篇十一:六年級下冊語文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

我國有許多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春節也是大家最熟悉並且最喜愛的一個傳統節日。

傳說從前有個怪物叫“年”。它喜歡吃人,有一天,它又去吃人的時候反而被人嚇住了,匆忙逃了回去。人們便把這一天叫作”過年”。

快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忙著貼春聯。春聯,又稱對聯。是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年紅”中的一個種類。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漂亮的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也增加了春節喜慶的氣氛。

緊接著,就到大年三十晚上了,也叫除夕夜。這一晚上,大家也忙得不亦樂乎了,一家人動手做了一桌菜,有糖醋里脊,四喜丸子,清蒸魚等許多好吃的。爸爸眼睛直勾勾地盯著四喜丸子,口水已經流了“三千尺”那麼多。媽媽打趣地對爸爸說:”你的眼睛都快長到丸子上了!”爸爸聽完,便用手擦了一下口水對媽媽笑了笑。

要說最熱鬧的,莫過於新年的第一天,也就是大年國一了。人們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新衣服,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族長帶同族挨家挨戶拜年,有的是朋友相約去拜年,還有的是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崇。

聽了我的介紹,你是否更加喜愛春節了呢?

篇十二:六年級下冊語文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

劉婉婷

湖南的除夕

“除夕過了是大年,紅包春晚兩不誤。紅紅對聯貼門上,家家守歲到春節。”隨著小孩子們的聲音,除夕就這樣開始了。

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

關於除夕的傳說有一種是:古代時候有個凶惡的怪獸叫“夕”,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後來人們知道了夕最怕紅色和聲響,於是年三十晚上,家家貼紅對聯,放爆竹,來驅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

我老家過除夕的習俗有很多呢!

除夕那天一清早,我耳邊就響起了噼噼啪啪的聲響,我奈何它停不了,只好起床下樓。我們家白天就貼好紅紅的對聯,貼好“福”字。奶奶告訴我,大門的“福”不可以倒著貼,我點了點頭。

除夕怎能少了年夜飯呢?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一家團聚,一起圍坐在桌旁,共吃團圓飯。桌上有大菜、肉、餃子、熱炒、點心,一般還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說明紅紅火火;二是魚,喻示“年年有餘”。我們邊吃邊說笑,每個人心裡的快樂都表現了出來。我也不例外,心裡樂呵呵的,也為自己和家人默默祝福著。

俗話說,三十晚上熬一宿。我們那兒叫守歲,人們一般都是零點以後才睡覺。除夕夜家裡的每一個房間都要留燈,不宜在黑暗中迎接新年。

那一天,我們全都歡歡喜喜的、熱熱鬧鬧的。我心裡也很歡樂,畢竟第二天就是新年啊!

篇十三:六年級下冊語文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

端午包粽子

說起端午節,就不得不令人想到包粽子、賽龍舟這些耳熟能詳的習俗了。端午節這天我就和媽媽一起包粽子。

首先,我把洗淨浸泡了幾個小時的糯米倒進一個大盆中,再加入適量的鹽和醬油翻拌均勻,再把粽葉折一下變成一個漏斗的形狀,然後攥一把糯米均勻的鋪灑在粽葉裡,並逐層放入五花肉條和芋頭塊,最後蓋上一層糯米把餘下的粽葉摺好蓋上壓平整,用線把它五花大綁,這樣一個粽子就包好了。

此時,媽媽已做好了一個粽子,看看媽媽的,再看看我的簡直是天壤之別。媽媽包的粽子像個金字塔,立在桌面上穩穩當當,而我的卻是又矮又胖,放在桌上就東倒西歪了。我尷尬地笑了。

我把它們一個個放入高壓鍋中,三十分鐘後一股粽葉的清香夾著肉和芋頭的香味飄出……我迫不及待地撿出一個,剪開繩子,顧不上燙,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軟軟糯糯,肉香撲鼻,入口即化,令人慾罷不能。一旁的媽媽笑眯眯地望著我:“慢點、慢點,別噎著……”

一時間,整間房子都散發著粽子獨有的香味。吃著這樣香噴噴的粽子,不禁讓我想起端午吃粽子的來歷……

愛國詩人屈原跳入汨羅江後,人們為了不讓魚兒吃屈原的身體,怎麼就想到裹美味的粽子投江,讓魚兒吃粽子,別吃屈原的身體呢?那些魚兒真的會這麼聽話嗎?……不管怎樣,這代表了人們對屈原的愛護與尊敬。這是一個愛國偉人應得的尊重。時過境遷,端午吃粽子的習俗一直被人們傳承,屈原的愛國精神也在被人們一代又一代地傳頌……

端午節這個傳統節日,既有人們對屈原的懷念,又帶來了粽子這樣的美味。

篇十四:六年級下冊語文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

寒食節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候家。”古詩《寒食》就是寫寒食節的。

寒食節在這一天內家家戶戶都不能生火,只能吃冷食。這一傳統還有一個故事呢。據說;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談君”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寒食節是中國民間第一大忌日,寒食節也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我的家鄉到了寒食節,整天都不能生火,大人們都會帶上家裡的小輩們去忌拜先輩們,;有的人在買一些冷食,還有的人會三五人圍在一起聽中間的人講故事……熱鬧及了。這就是我家鄉的寒食節,熱鬧的寒食節。

篇十五:六年級下冊語文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

家鄉的風俗家鄉的重陽節

高婧傑

在我的家鄉宿遷,一年裡除了過年,最重要的節日就數重陽了,在那天我們通常會登高,吃重陽糕……

說起這重陽節的習俗可是有個大來頭,相傳是汝南縣澄中的一個地方,有個瘟魔那麼四處遊蕩,所過之處都會染上瘟病。村裡有個小夥叫恆景,一心想除瘟魔,在他苦練武功後,受一位老者之教,說是登高,採菊,吃重陽糕可以祛除瘟魔。恆景和鄉親父老們便照做,果真那溫魔當場就“昏”了過去,此後就再沒有來過。

從此,登高等習俗就一直流傳至今,老家對登高這個習俗可把控的很嚴。通常我們都是一老一小搭配登高爬山,聽老人家說,古人認為登到高處離太陽近,太陽乃至陽之物,能夠祓除身上的不祥。在我們上山時,每人還會在兜中揣上一兩塊軟糯甜膩的重陽糕到山頂吃。你想啊,當一老一小爬上山時,累得直喘粗氣時,餓得肚子咕咕叫時,再細細咬上一小口熱乎乎的重陽糕,那鬆鬆軟軟又帶一絲清香的味道在嘴中蔓延著,心頭也不禁湧上絲絲縷縷的幸福。

重陽糕其實也是祝願子女百事俱高的寓意,所以我們那的老人,在那天總是會拉著兒孫子女的手唸唸有詞的祝福。

此外,在那天我們還會插茱萸,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吧!“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大詩人王維的這句詩寫的就是重陽節插茱萸的活動,通常我們會佩帶在手臂上,或做一個香袋來佩戴,也有是插在頭上的。古人用這個來“解除凶穢,以招吉祥”。

有了這些習俗,重陽節變得更加有趣生動,什麼時候你也來這裡一覽重陽節的風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