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终身成长》有感【通用17篇】作文

篇一:读《终身成长》有感

读《终身成长》有感【通用17篇】作文

你知道什么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吗?你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吗?你想知道怎样培养自己和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吗?打开卡罗尔·德韦克的关于个人成长与帮助他人成长的书籍——《终身学习》,你一定会有所收获。卡罗尔·德韦克博士是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公认的杰出学者之一。对成功研究数十年后,德韦克发现了思维模式的力量。

德韦克通过大量的个案,阐述了固定型与成长型两种思维模式以及其创造的不同世界,让人们知道自己可以选择想住在哪种世界里。她在本书中表明,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用正确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能更好地达成人生和职业目标。

跳出思维框架

构建“成长型”思维模式

你是固定型思维还是成长型思维?让我们来做一个测试。请想象一下,尽可能生动地去想:你是一个年轻人,经历了非常糟糕的一天:你去上一门对你来说很重要的课,而且你非常喜欢这门课,你的教授公布了期会考试成绩,你得了C+,你非常失望;等到晚上准备回家的时候,你发现自己的车上贴了一张违章停车罚单,你感到非常泄气,打电话给最好的朋友,想要倾诉,但是没有打通。你会怎么想?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你会怎么做?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他们会这样想:我被拒绝了。我是个失败者。生活太糟糕了,我是地球上最不幸的人……他们会把发生的事当做一个衡量自己能力和价值的直接的标尺。又或者他们已经产生了这种彻底的失败感和无力感,他们可能会说:“我就不应该浪费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办一件事。”他们可能选择待在床上,或者吃零食、巧克力,购物等。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更关心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更关心是否能提高自己。他们可能会想:C+这个成绩告诉我必须在课堂上加倍付出努力,我依然有半个学期的时间来提高我的成绩。下次停车的时候我要更小心一些,不知道我的朋友今天是不是过得不开心。不是说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就不会产生挫败感,糟糕的成绩、朋友或爱人的拒绝都不是什么开心的事,没有人会喜欢这些糟糕的事。只是有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不会给自己贴上标签,或对自己失去信心,即使他们感到沮丧,他们也准备好了去承担这个风险,直面挑战,继续为此奋斗。

坚持有效努力

促进“自驱型”拔节成长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距离成功更近,思维模式比天赋更能帮助你走向成功。在刚刚结束的冬奥会上,青蛙公主谷爱凌夺得女子滑雪项目2金1银的好成绩,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她不仅是连夺三枚奖牌的明星选手,更是精通马术、钢琴,以近满分的SAT成绩被斯坦福录取的超级学生。她喜欢尝试不同的东西,对学习一直保持着好奇心和热情,一直在学习着各种新技能。

在记者招待会上,记者问她如何看待自己在社交平台上发表的言论遭到了许多美国人的批评。她是这样回答记者的:“我觉得我并不是想要让所有人都满意,我只是一个18岁的女孩,我觉得我自己在竭尽所能,我也在享受整个的过程。我在用我的声音,在与我相关的领域,带来尽可能多的积极的改变”。不管她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样的未来,乐观积极的心态、理性思考的能力,都能给她源源不断的力量。这就是典型的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她的身上具有乐观积极、自信坚持、高效专注、不断学习等品质。

已故的篮球明星科比,绰号“小飞侠”“黑曼巴”,NBA史上最伟大的球员之一。在20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取得过无数的成就。他创造的篮球神话背后是凌晨四点的洛杉矶。记者问他为什么能如此成功,他的回答是:“你知道洛杉矶凌晨4点钟是什么样子吗?”他坚持每天4点起床练球数十年。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懂得如何让自己充满活力,他们将练习变成一种乐趣,掌控着自己走向成功以及维持成功的过程。

这些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人,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成长型思维模式促进了他们的人生终身成长。自从加入读书班以后,我和小伙伴们一直在坚持用自己的方式读书,坚持写读书心得,读书让我走出生活舒适圈,提高了我的认知水平,促进了我的个人成长。

引导他人改变

实现“双赢式”互动成长

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模式都是成长型和固定型的混合物,思维模式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依靠一点小花招就能达到的,如何培养自己并影响身边人走向成长型思维模式呢?作者说这是一个漫长的旅程,概括成四步:接受、观察、命名、教育。简单理解就是接受自己的固定性思维的存在,观察它出现的时机以及它带来的影响,给它一个命名,用成长型思维来教育它,带上它一起持续做出改变,进而影响身边的人一起改变,过上更幸福的人生。

作为老师的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固定化思维模式中,认为一个孩子聪明与否是固定不变的。其实,具有成长型思维的老师是不会这么想的。作为老师的我们对孩子只有“爱”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可以做出改变的,对于那些不热爱学习的孩子我们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用成长型思维去影响他们,点燃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我班上有一个孩子,一年级时就特别捣蛋,总爱偷偷藏起同学的东西,上课一直都是趴着上课或者直接睡觉,从来都不配合各科老师完成家庭作业。我和班主任老师尝试着和家长进行沟通,对他进行思想教育,都没有明显的效果。每每到期末考核的时候,他就是看心情,经常卷子都没有做完,但我们从来没有因此放弃过他。每每他和同学发生矛盾的时候,班主任老师和我都会听他说事情经过,关心他是否有哪些事情困扰了他,告诉他谁都会犯错误,关键是改正错误并从自己犯的错误中去思考下次应该怎么做,始终相信他会改变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懂事了,很少再捣蛋,对学习也有了热情,课堂上还经常举手回答问题,作业完成质量很高,学习成绩自然也不在话下了。

决定你成长的第一步不是你是否努力,而是你是否相信努力。智力是可以提高的,思维模式是可选择的,你的每个念头与言行,都是它无意识的写照。你的能力恰如思维模式,只要想变,就能改变!成长是一辈子的事,你的思维模式改变,你的世界就会发生改变!明天的你会比今天更优秀!

篇二:读《终身成长》有感

近期,利用业余时间,我认真阅读了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撰写的《终身成长》一书,该书从思维模式的认知,思维模式在亲子教育、工作、婚姻上的应用,以及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五个方面来帮助读者培养和建立成长型思维。通过阅读,我深切感受到思维模式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

前段时间,我收到两位大学室友的留言,一位是在外贸服装公司做了8年的跟单员丽丽,跟我抱怨说公司不重视她,甚至还有新进员工排挤她。我觉得甚是诧异,按理说在一家公司工作了8年应该是老员工了,资历深不说,也应该是经验丰富了,不至于被新进员工排挤啊?觉得奇怪就问了她缘由,原来这么多年以来,她一直默默无闻、循规蹈矩的做着上级安排的工作,从未考虑过精进自己,她觉得自己的能力就这样了,没必要再花时间、精力和金钱去提升自己。

而另一位室友红红是一家少儿英语机构的高管,留言给我报喜,说她又升职加薪了,我在为她高兴的同时也请求她分享了职场提升秘籍。原来她一直很自卑,除了英语有些优势外,其它沟通、协调、创新能力都比较差,人脉圈子也比较窄,但她相信只要自己加强学习,努力提升,那些欠缺的技能都是可以培养起来的。在红红应聘进入少儿英语机构的6年里,她积极学习了少儿心理学、情商沟通、思维进阶、能力提升等课程,让自己不断进步,跟上公司发展的步伐。虽然在学习实践过程中,也曾遇到诸多困难,但她都咬牙挺过来了。

从以上两位室友的个人成长案例不难看出,她们在职场之所以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其主要原因在于她们的思维模式。《终身成长》这本书提出人的思维模式分为二类,一类是固定型思维模式,这类人认为,人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另一类是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个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努力来培养的。很显然,丽丽属于固定型思维模式,而红红则属于成长型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热爱学习、愿意为成功付出艰辛努力;不怕挫折和失败,在挑战中快速提高自己;坚持不懈,具有持续发展的精神。正是这三点特质,造就了红红的成功。

我们每个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是优秀的,我们需要一个持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付出,时刻提醒和鞭策自己用成长型思维去看待问题,并积极接受挑战和冒险,才能在这个瞬息万变、艰难而复杂的过程中,获得持续成长。所以,不断努力,不断向前才是人生的常态。

学习和成长是一辈子的事,任何时候、任何阶段,我们都能从零开始,并通过自己认真的学习和踏实的努力,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卓越。

终身成长,愿我们都活到老、学到老,终生受益!

篇三:读《终身成长》有感

相似的生活际遇,有人因为划破的伤口戚戚然,有人却用流血的手指弹出世间的绝唱;同样在登顶成功时,有人归功于天才的资质和聪明的头脑,而有的人却看到了坚实的脚步和努力的汗水。卡罗尔·德韦克博士在《终身成长》中告诉我们,迥异的看法折射的是固定型和成长型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成长,是人一生的走向,成长型思维对每个生命都很重要。

一、做成长型思维的教育者,让教育向深处扎根

“笨死了,这个题都不会!”“今天你的表现棒极了,我就知道你是最聪明的!”作为教师或家长,回想一下,我们对学生和孩子是不是有过这样的恨铁不钢或者不吝夸赞的话语。当我们批评或者夸赞的时候,又是否想到“笨蛋”“聪明”这样类似的评价语,是把失败或者成功归于头脑和天赋,可能会让孩子在面对任何困难或产生问题的时候,立即对自己产生怀疑,甚至为了一份虚无的聪明“耍小聪明”。

鹏的成绩不好也不差,每次听写后总能第一时间改错,我很高兴看到他的积极认真。可是一次不经意的一瞥,却让我对鹏的“积极”大跌眼镜。原来,所谓的“积极”是趁着我不注意快速抄好答案送给我,继续观察,我有了更加惊人的发现,鹏竟然在听写时故意将手指放在抽写书页里,趁着我不注意就翻看一下,其他学科老师也反映了鹏作弊的问题。鹏和有更多像鹏一样的学生,为什么会用这样的“非常”手段来应对学习?我想关键是我们对成长的评价,学习好则聪明,差则笨蛋,非好即坏的固定型思维,遮掩了成长中努力的关键作用,使得学生们只看到了枝头的果实,却忽视了果实背后根的供养。

儿童教育家海姆·吉诺在毕生研究的基础上,也得出“表扬孩子时,不应该表扬他们的个性特质,而应该表扬他们的努力和成就”的结论。杜绝评判和标签,教师和家长都要做成长型的教育者,才能让学校和家庭教育扎下成长的根基。

二、培养成长型思维的学生,让孩子眼中有光亮

“我从来没当过课代表,我胜任不了这个工作!”“我不行,千万不要挑我起来回答问题!”“我的基础很差,不用管我了,老师!”诸如此类的话,你熟悉吗?最痛心的,是班级中那些因学习习惯、学习兴趣沦为后进生的学生群体,王晓春老师曾在《跳出教育看教育》中称他们为“学习失业者”,而每个班级中都有他们的影子。看到这么多孩子,在本该学习的年纪,却浑浑噩噩混日子当敲钟和尚,多么令人心痛。自怨自艾,自我否定,固定型的思维让成长作茧自缚,裹足不前。

网课后,学校逐渐恢复正常教学秩序,但因为网课中学习水平的参差不齐,不得已学校决定在部分学科实行“分层走班”,而大部分学科实施“分层走位”制度。所谓“分层走位”,是将学科学习基础相似的同学集中在一起,班级内实施“复式”教学。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变化非常明显,特别是后进生。因为降低难度,从基础抓起,教师讲授也放慢了速度,课堂上每个孩子都有目标,都有事儿可做,课堂走出适合的学习步伐,学习的兴趣调动了起来,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升。“分层走位”,其实就是告诉学生:只要努力,成长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每一份成长都值得期待。

成长型思维的培养,落实到学习中,就是不看基础看进步,不看成绩看成长,落实到活动中,就是不重成绩重参与,不重结果重过程。卡罗尔博士说:“不要评判,要去教导。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相信思维模式是可以转化的,我们要去创建一个友好的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环境,激活学生心中都深潜着的成长思维,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信参与中共享生命成长的美好。

三、锻造成长型思维的自我,做人生的追梦人

“课题研究?那是专家的事儿,咱就是个普通教师,哪有那个本事?”“优质课,太遭罪了,还是不讲吧!”“论文?咱又不是语文老师,写不出来!”瞧瞧,这样的话也是老生常谈了。是的,不会课题研究,不上优质课,不写论文,当然不能武断地给差评,也不代表这位老师不是优秀教师。但成长是一个永远追新逐博的过程:只有乐于接受并努力学习的教育人,才能在专业成长上和动车竞速;只有勇敢尝试不畏失败的探索者,才能尽享破茧化蝶的翩然。

体育组分管田径训练的小袁老师连续带队获得了三届市田径联赛国小组桂冠,带队参加地市级比赛又获得了第一的好成绩。自己也被评为优秀教练员;生物组的小李老师,在大家都打怵头疼的优质课选拔中,一路过关斩将,站到了省德育优质课二等奖的领奖台上,取得了令人艳羡的好成绩;不擅长写文的毕老师,向自己的短板挑战,毅然决然参加读写团队,坚持每日一文,从不会写到会写和文章发表,仅仅花了3个月的时间。没有人随随便便成功,成绩殊荣的背后,是拜师求教不断提升自我的努力,是夜深人静时钻研备课的勤奋,是面对困难百计千方的冥思苦想,是无论什么样的环境都能不抱怨的从容乐观,是担当工作重任时的义不容辞一往无前。

卡罗尔博士说:“杰出的人拥有的另一项特别的才能,就是将人生中的挫折变成未来的成功。”在挫折中看到成长的朝向,在荆棘里踏出走向远方的路,在看似没有路的地方寻觅柳暗花明。学习、挑战,成长,唯有不甘平淡,发展技能,努力追求,梦想才能照进现实,阳光才能铺满生命的天空。

篇四:读《终身成长》有感

最近我看了美国作家卡罗尔·德韦克的《终身成长》一书。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应了我们中国的一句老话叫“活到老,学到老”。我身边有一个朋友,他一直在跑马拉松,他的妈妈70多岁了,从我们常人的角度来看,70多岁的老太太,没有任何跑步经验,膝盖疼痛,身体臃肿,但是她却在儿子的影响下定下了跑马拉松的目标,每天在儿子的指导下训练,和跑团一起活动,自从开跑了以后,身体和心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去年还参加了在商洛市举行的半马比赛。我的公公从去年暑假开始,每天坚持练钢笔字,从开始的歪歪扭扭,到现在写的越来越有型,每次练字时专注的样子,也给孩子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这些案例都是我身边人的真实案例,这些老人之所以让我们年轻人都佩服,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都有一种思维模式,也就是这本书中所描述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具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培养的。虽然每个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水平、性格特点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相反,生活中更多的人是固定型思维模式,这些人常常挂在嘴上的话就是“我不行”,“**不行”,他们认为人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

读这本书的时候,刚好制图院在启动2020年第一轮“职工青年交流论坛”活动。拿这件事情来说,也是需要一种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论坛”内容涉及范围极其宽泛,有我们工作中非常高熟悉的,如:5万地形图制图数据更新与入库、5万地形数据更新与入库生产、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遥感影像自动提取;有熟悉概念的,如:国土空间规划、地学空间分析、近景摄影测量、裸眼3D高精度测图、实景三维技术;更有压根没有接触过的,如:水利工程、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机器学习随机森林算法、基于卫星星历的单点定位精度等方面,只有抱着“我想学、我愿意学”的心态,才能收获更多的知识。当我们的心态改变了以后,听时的状态和听后的效果也会完全不同,这时候会在听的时候会积极思考,踊跃提出问题,也会通过相互讨论,解决心中的疑惑,增长相关专业知识,拓宽自己的专业视野。

目前,随着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转型升级,制图院也高速发展的阶段,发展必然会打破常规,需要探索新的领域,学习新的技术,目前,院里在提供一切的机会让每一个人都同时学习和掌握多种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这既是为了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而做的长久之计,对每个人还说,不给自己设置界线,不画地为牢,任何专业、任何技术都以开放的心态去参与,去学习,去研究,也是我们个人成长的好机会。只有抱有这样的心态的单位才能不被时代高速奔跑的列车甩下,抱有这种心态的个人才能让自己的思维更发散,视野更开阔,感受到不同的体验。

终身成长的思维模式,不光在工作中有用,在养育孩子的时候也同样有用。例如,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都认为孩子是一定有叛逆期的,但是仔细的去看一些亲子关系恶化的案例,例如中央电视台法制频道播出的《镜子》就会发现,孩子都是很好的,就像天使,更多的是父母不懂孩子的心,不懂孩子的想法,因为父母更多的是固定性思维,觉得孩子就得听我的,我吃的饭比你吃的盐都多,这样的心态阻碍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爱的流动,让孩子的心灵不断的受伤,成年以后如果这种创伤没有被疗愈,则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下一代,所以仔细想想真的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果我们不去成长,影响的不是一个孩子,而可能是子孙后代。

《论语》上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我相信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可以更从容的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美好的四月时光,遇到了特大疫情,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相信“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让我们一起用阅读点亮生活中的灯塔。

篇五:读《终身成长》有感

本书中介绍了关于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深入研究,书中更倾向于成长型思维,认为此类型的思维会更有助于人的成长,但是我认为凡事都有利弊,尤其是国外的数据研究结果在中国并不一定适用。举个例子,在面对中国巨大人口的大环境下,应试教育就更能维护大多数人的公平,这种固定型思维更有利于社会的管理。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关于疫情防控的问题。成长型思维在面对疫情的时候,是很有想法,但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最终一事无成;反观固定型思维统一思想统一战线却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不得不说在群体思想上,固定型思维有着更立竿见影的效果,当然书中并没有对群体对象进行研究、举例,所以对于群体思维的发展孰好孰坏,我也不敢妄加定论。

不过在这里我可以说一下我的看法,在中国大环境的影响下,每个人最开始都注定会接受固定型思维,再转变为成长型思维。就像读书一样,开始的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真正的分水岭就在高中与大学,到了大学就是真正的思想解放,没有过多的作业、考试、资料、习题,可以从事自己希望的职业,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业。这并不能说明成长型思维一定比固定型思维优秀,我反而觉得固定型思维是成长型思维的必经之路,就像没有最后一名,自然也就没有第一名。

社会上,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形态生活着,有的人平平淡淡过完了一生,可能他天赋异禀,但是只是想平淡生活;有的人碌碌无为却志向远大,终身奋斗。可能就会有人觉得天赋异禀还过着平淡的生活,是多么可惜,多么浪费;没有能力还天天痴心妄想是多么井底之蛙。但是,我觉得其实这些都没有对错,没有什么是固定的,要求能力越大付出就一定要越多;更没有因为自身条件的不允许就放弃不再成长、不再努力。同样反过来想,那这些批判的人就说错了吗?当然也没有,那么思维的怪圈就这样形成了。

所以我们要寻找的是真正适合我们,又适合中国的思维,没有标准答案,不同的事情就要用不同的思维,一味守旧不变通不行,一味变通不踏实不行,他们本来就是一个相互交融的,就像我们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一样,学到的数学没有唯一的解法,学的语文言之有理即可。所以,不管是固定型的思维还是成长型的思维,他的目标却只有一个,就是促使我们成长,促使我们更好的生活。

当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遇到了难点痛点时,不妨换个思路多想想,“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篇六:读《终身成长》有感

人们常说“最美不过书香气”,阅读,可以让我们跟随书中的文字,去感受不同人不同的人生,或者是对人生不同的理解。每一段文字都展现着他们的期望,每一本书都会给我们带来力量。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所著的一本书,书名是《终身成长》。

书中写到,人有两种思维模式,分别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性思维模式。

固定性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这让人们时刻想证明自己的智力、个性和特征。他们会把发生的事当作衡量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

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当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特别受震撼。原来我们需要成为一个成长型的教师,也需要培养孩子拥有成长型的思维方式。那么,那些人是典型的成长型思维的人呢。比如说乔丹。

当我们提到乔丹这个人,大家一定会认为,乔丹这么伟大的球员。他的成功是因为天赋,是因为他特别厉害。他一帆风顺的打到了球神的地位。事实上你知道吗,他是一个连高中球队,都把他排除在外的人。他回家非常沮丧,跟他妈妈讲说。球队不要我。说我的身体素质不行。他妈妈说:“那就练呗”于是,乔丹每天都是拼命的练球,乔丹每次打输比赛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拼命的练球。

他的运动生涯在所有运动员里面都是特别长的,他有一段时间去挑战棒球。在所有人看来,真是疯了,你有光环,是那么伟大的名人,怎么可能去打棒球,这是多丢脸的一件事。可是,乔丹是一个成长型的人格,他认为,这怎么能是丢脸呢?这是我的爱好,这是我的人生。有什么不行呢。

随着他的年龄的不断增长,乔丹的身体素质一定是在下降,但你发现乔丹在后期打球已经不靠身体了,因为他不断练习着自己的技能,让自己能够适应如今这个老一点的身体。这就是一个成长型的选手表现出来的伟大之处。

那么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是怎样应用到学习上的。

成长型的人是不会死记硬背的,我现在回忆起来我们上学的时候的很多同学,他们觉得要把这个课学好就是背过,没有别的办法,其实这种想法就是一个固定型的心态的人了。然后,他得出一个结论是,我脑子不行,背不会。你看他其实没有下过功夫去研究里面的机理。而是简单的认为学的好的人都是因为背过了。所以就出现了一种人叫做死记硬背,而真正成长型的人心态的人会去琢磨,会去想,会去做过一遍题之后去归纳总结,会去思考。这才是他们的学习方法。从学习方法来说,他们就是不同的人。

固定型心态的人能不努力就不努力,在所有的考试过程中,只要能够达标就好。所以,为什么家长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真的是有影响,因为你想让一个孩子拥有一个超强的成长型心态,说一个孩子在一个特别差的学校,也能考上清华,北大。或者是哈佛。难度很高。因为孩子们经常是对标的。他一对标我已经比别人高出来那么多吗,那我还需要付出努力吗,这就是固定型思维的自我就会出现,你已经很好了。这时候这种状态就会成为虚荣。认为我很有天分。人们都希望自己和别人不同。在心理学上叫做价值感。

再和大家分享一个成长型的书中案例。

加菲尔德高中,是洛杉矶的一所低收入学校,大多学生来自贫困家庭。它被认为是当地最差的高中之一。这里的学生拒绝学习,老师也无可奈何。杰米·埃斯卡兰特的出现,他用成长型思维模式,问自己,我应该怎么去教他们,而不是我能不能教他们。固定型思维方式,能不能教。而成长型,是怎么教他们。改变了人们的看法。他开始教这些孩子大学水平的微积分。运用成长型思维,他总是思考怎么去教、怎样才能教得最好,而不是关注自己会不会教、他们能不能学会。后来,他不仅教会了这些学生微积分,还让他们在全国数学考试中取得了领先成绩。这在很多人看是奇迹。其实奇迹是成长型思维成就的。这一事迹,便是电影《为人师表》的原型。

其实,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纪。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终身学习需要每一个人去不断践行和修正。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所以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希望推荐给大家,让我们共同成长。

篇七:读《终身成长》有感

《终身成长》的作者卡罗尔·德韦克是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公认的杰出学者之一,她在书中向我们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与成长型,它们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职业规划。在这本书中,提到了成长型思维模式老师的本质,是始终保持一个学习的心态,读完这本书,想起自己的从教经验,感触颇多。

2007年,我带着教师梦进入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却在大四时误打误撞的考进了中国银行,但我从未忘记自己想要走上三尺讲台的梦想。2014年,我鼓起勇气辞去中行的工作,2018年,我如愿踏进了行知的大门,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但是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们相处,甚至还没思考如何上好第一堂语文课,迷茫之际,我看到从不愿上体育课的李同学在体育老师坚持不懈的陪伴和鼓励下,体育会考取得了满分,看到不喜欢数学的王同学在数学老师一天一问的激励下,数学成绩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看到因家庭原因丧失学习兴趣的张同学在班主任耐心的开解下,慢慢走出心伤,重振精神。于是我开始明白,“方塘似镜草芊芊,初月如勾未上弦,”青春期的孩子是芊芊细草,又是如勾的初月,细草尚未茁壮,初月还未圆满,世事的风容易吹弯我们呵护的细草,也易吹来阴霾,遮住一轮初月,所以作为陪伴孩子成长最重要角色的老师,我们要把爱播进青春的缝隙。

我和小然的故事开始于一个夏天的下午:下课铃初响,我刚要推开教学楼厕所隔间的门,就听见三三俩俩的女孩子走了进来。“你知道二班那个小然吗?听说她总是和男生一起玩,被她爸爸逮到狠狠揍了一顿呢!”我听见一个女生眉飞色舞的向她的同伴讲着她听见的传闻,二班刚好是我带的班级,于是我推开门走了出去,“老师!”她们像受了惊的小兔子,我淡淡的说:“在同学背后议论不是什么好习惯,快点回去上课吧!”她们纷纷散去了,我伴着上课的铃声走进了二班的教室。在我的印象中小然是一个很开朗甚至有点过分外向的女孩,平时走过她们班级的时候,总是能听见她兴奋的声音。齐刷刷的“老师好”让我的思绪回到了现实,我放下课本,在靠窗边的位置看到了小然的身影,脸上有一个巴掌印,眼睛红红的,看样子是哭过了。在阴沉沉的夏日课堂,学生们听课的积极性也不高,很快窗外就下起了大雨,直到我的这节课结束雨还没有停。这是周五的最后一节课,当我说了下课后,学生们就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回家了。等我回答完最后一个围在我讲台上的学生的问题后,一抬头,小然的位置上空了,原本想要旁敲侧击问问情况的我也只好等下次见面的时候再问了。

我收拾收拾东西,准备下班回家。雨还是下的很大,校门口堵的水泄不通,都是怕孩子淋雨的家长。我花了很久才将车开出学校门口的大街,天地白茫茫一片,除了马路上的汽车,路边几乎没有行人。隔着厚厚的雨幕,我瞥到人行道上有一抹熟悉的身影,这不是小然吗?她身上全部湿透了,也不撑伞。我停在路边,叫她的名字让她上车,本来外向的孩子此刻却有点犹豫,我把她拉上了车,问她怎么不打伞。她说她没有伞。我问没给你爸妈打电话让他们过来接你吗?她说她没有妈妈,她不喜欢爸爸。车里有一瞬间的沉默,我还是决定打破这个沉默,我对她说:“听说你和你爸爸发生了不愉快。”她抬头看我,有委屈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对我说:“我和同学只是顺路一起回家,别人有父母接送,有人送伞,我不想一个人孤零零的走回去”。青春期的女孩子是最敏感的,我明白这是一个女孩的情感缺失,于是我对她说:“如果你哪天不想一个人走回去了,可以跟老师说,老师陪你回去,好吗?”“真的吗?”我在她期待的眼神里点了点头。

在那以后的日子里,这个叽叽喳喳的小麻雀有时候会坐上我的副驾,我载着她看过了落日的晚霞,吹过了夏天的晚风,听过了青春期女孩子心里的那些话。我想这是我上过的最有意义的一节课。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但曾经年少青春的我们那时也曾有过家庭的烦恼,现在作为老师,我们有了修补青春缝隙的能力,唯有用爱与理解为他们撑起一片天空。

作为语文老师,课堂上我们更要播撒爱的种子,利用学科特点,我让不爱说话的何同学以文发声,慢慢爱上写作,让调皮好动的宋同学在语文课上展示自己的表演才华,慢慢的喜欢上语文,让才华横溢却羞于表现的罗同学组织戏剧展演,体验一把当导演的感觉,最终勇敢走上市辩论赛的舞台,毕业后,从他们寄给我的信里,我知道老师的理解与爱可以为孩子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狂风容易压倒细草,可身边若有大树也能遮蔽风雨。狂风带来暴雨,你我用爱撑起青春天空中的伞。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想每一位老师都曾读过这句话,但是我们捧着一颗什么样的心来对待青春期的孩子呢?从我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以后,我更加深刻的去思考这个问题。习近平主席说:“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教育是一门仁爱爱人的事业”。私以为要做四有好老师,首先要捧着的是一颗仁爱之心。好老师要用爱培养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心、真诚拉动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

师者,非只精专术业,当抚量四海,纵观古今,笼天地之形,挫万物之端,为师者,非只传道解惑,当辩黄钟于瓦釜,识下里于白雪,存山河于心间,见丘壑于怀中,此谓师者也。自古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最后唯愿我,唯愿我们,唯愿每一位心怀梦想的行知人,哪怕岁月蹉跎,遍历山河,依旧初心不改,赤子永恒。

篇八:读《终身成长》有感

成长,需要我们作为一个延续终身的课题去进行研究。在成长的整个阶段之中,对于过程或者结果关注度的来回转变,让我们一直处于患得患失之中,没有正确地定位自己,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困扰。

俗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通过阅读《终身成长》这本书,我认识到终身成长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方式。影响自我成长的有两种关键型思维: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结合自身实际,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我发现自我成长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比如前段时间在参加名师班活动的时候,班长给我安排的任务是两名班委合唱一首歌曲。我固有的思维方式,让我的关注点集中到了“我唱歌一直跑调”、“唱的不好,大家会不会笑话我”、“会不会给活动带来不好的影响”,这种思维让我不断地否定自己,拒绝接受这个活动安排。从而也失去了一次自我成长、自我突破的机会,退回到了自己的舒适圈。

对于这种固定型思维,我理解的是做事情时总会按照原有的经验去进行评估,不愿意做出些许的改变,遇到事情必须确保成功的前提下才会出手,过度的关注结果,而非过程,这样对于我们的成长是不利的。事后,我认真地反思自己,从这个小案例出发,以成长型思维的角度来看,我应该怎么去做。首先,要接受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其次通过不断地练习,让自己一直向着目标前行。虽然时间不长,但我明显的感觉到自己的改变,从“我做不到”,到“我可以去学”的转变。

对于成长型思维,我认为能够根据事情发展的阶段,及时的调整策略,不断学习新的方法去面对挑战,同时进行自我肯定,不害怕失败,更多的关注过程收获。

首先,自己要认识到这是自我成长的一种途径,要敢于突破自我;其次思维转变之后,要化为具体的行动,通过不断地、多情境的练习,让它变为一种常态;最后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广开思路,避免成为井底之蛙。

成长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从现在开始,去转换思维,拥抱成长,这也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篇九:读《终身成长》有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思维方式是我们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工具,选择好工具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认为:两种思维理论,即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前者认为才智与能力与生俱来,具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通常倾向于回避挑战、害怕失败;而成长型思维认为人有学习与成长的无限潜力,能够沉着应对挑战。

德韦克从两种思维模式的概念、区别、能力与成就的真相、在不同领域的体现以及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五个方面做出详细的阐述,每每让我恍然大悟。在此后的工作、生活中,我经常会不自觉地判定自己或周围属于固定型思维还是成长型思维。当然,最大的收获就是要改变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培养自己的成长型思维模式。“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纪。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最好,我们还能把成长型思维模式带给孩子们。德韦克的成长型思维给我们两点启发:第一,作为老师的我们如何不断地审视自己的内心,找到并放大我们大脑中成长型思维的声音。第二,我们如何接受内心成长的声音,在学校中尽情释放它。只要付出耐心,努力与时间,在任何学习领域取得成功都是有可能的。

我们要认识到:思维模式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命题。所有人都同时拥有这两种思维模式;它更像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你倾向于启用哪种思维模式。我们每个人都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固定型思维模式的混合体。对固定型思维模式,我们不必感到羞愧。我们首先得承认它、面对它、接受它;其次,我们得知道是什么引发了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明确它出现的原因;接着,我们要教育自己的固定型思维人格,当它出现并阻碍我们时,我们得学会和它沟通。作为老师和家长,想要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模式,我们首先要掌握称赞的方法:不是去夸奖孩子的能力,而是去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不是夸他们聪明,而是要肯定他们付出的努力。其次,正确面对孩子遇到的挫折。我们应该对挫折表现出兴趣,引导孩子面对和处理挫折,把挫折视作学习的好机会。最后,重视孩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而不是只看重分数和结果。

成长型思维的践行需要我们要努力丰厚自己的头脑,成为自主、智慧的学习者,在自己的人生赛道上越跑越远。三十九中人需要追风赶月莫停留,持续、多面地去丰富知识、丰盈精神,去做一个学习者,打破自身能力的壁垒,学校才能傲然绽放,才会迎来尽春山。

成长型思维的践行需要我们努力丰厚自己的见识,成为有热情、有方向的探索者,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越走越宽。多去了解不熟悉的领域,不断延展自己的认知版图,当一个人见识广了、眼界宽了,就不会一味向外比较,做重复低效的竞争,不会只拘泥于眼前得失,整天怨天尤人,也不会滥用“内卷”的标签,拿它当成自己不努力的借口。当下,有人用几分钟去速读一本经典,有人打卡式地完成一个个学习内容……这种速成式的“博学多闻”,往往速成的是一颗颗浮躁的心。教育是“慢”的艺术,附庸风雅、蜻蜓点水无法真正完成教育成长!只有清晰目标,沉潜蓄力,精准发力,与时代发展同频,和民族复兴同向,做出有价值的努力,才能使我们成为持续高效能的成长者。

成长型思维的践行需要我们丰厚自己的心灵,成为能够体察生活、体悟人生的经营者,在自己平凡天地里越过越“富有”。电影《卡萨布兰卡》有句台词:“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这些并不一定能给我们带来直观的好处和现实的利益,但可以改变我们的气质,丰厚我们的心灵,让我们避免被琐碎生活打磨得麻木不仁,让我们变得懂情趣,会思考,有温度。就像杨绛先生说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

希望能和各位同事、家长、孩子们一起多从课堂和实践中感受世界,多从书本和生活中体悟人生,多在同学和同伴中培养志趣,不让自己的心灵提前硬化、固化,努力去保持内心的柔软与本真。如果我们不能拥有一颗体察世界之美、体悟生活之妙的内心,那读过的书、走过的路不会真正深入到我们的灵魂,那“高品质生活”也就成了失根的花草。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追求美好,丰富心灵,让归属感和幸福感成为自己的续航力,奉献给世界更多的温度与热爱,你会更有把握获得并保持成功。

人生处处是风景,但挑战也无处不在。在挑战面前保持努力的模样,就是最好的成长姿势。成功确实不是比天赋,而是靠努力。只要我们始终拥有这样的信念,任何人都有可能走出自己的人生高度。

篇十:读《终身成长》有感

在读完《积极情绪的力量》之后,又用了将近一个月时间,读完《终身成长》这一本书。有一点个人的想法和心得,不一定正确,分享给大家讨论:

首先,我认为读书的形式很重要。在网上阅读占主流的目下,纸质书籍的阅读成了读书人最后的一个外在标签。网上阅读相对于纸质阅读,除了对视力的严重损伤外,更重要的是缺乏敬畏、情怀和仪式感。古人读书是一件严肃隆重的事情,常常要沐浴更衣、童子抚琴甚至还有红袖添香。当然,我们不可能效仿古人的那种排场,但创造一个相对安静的小环境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免受外界的干扰,集中注意力,人和书合二为一,品读书中滋味。至于读书的时间和地点,则因人而异,有的人喜欢白天有的人喜欢夜晚,有的人在干净舒适的书房读,有的人在臭气熏天的厕所也读的有滋有味。因此,如果在人声嘈杂的地方,或者在干主业的同时捎带着阅读,形式上似乎在读书,本质上却与读书相去甚远。这应该属于伪阅读。

其次,读后反思比读书的形式更重要。书,是别人思想和经验的总结,读书,其实就是在和另一个人进行近距离的对话。如果,只是仅仅停留在阅读的层面,而不经过大脑的深加工和牛一样的反刍,就如同一个储存信息的优盘或者不能信息输出的哑巴,不仅无法去伪存真参考借鉴也让对话本身变得无趣无味,了无意义。这就如同穿了一件漂亮的文化衫,其实与文化本身没有丝毫的关联。

最后,把读书所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才是读书的终极目标。从四月份阅读《积极情绪的力量》,到五月份读完《终身成长》,虽然只能算作泛读,但最明显的收获首先是摆脱了机不离手的毛病,重新找回了看书阅读的习惯。当然还有两个好处就是保护了视力,让作息时间更加规律。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我私下以为这两本书还是有相通之处的,无论是如何让积极情绪战胜消极情绪、或者还是让成长型思维模式取代固定型思维模式,其目的本质上都是寻求思想(或者简单地也可以理解为想法)的改变,以打破事物发展过程中容易呈现的第一种常规的结果,相反则是努力朝着历经磨难才能呈现出的第二种变例的结果。实践当中,我把这理解为向左转和向右转的问题。向左转,这是绝大多数人出于本能的一种选择,因为它操作起来更容易、更方便,但它所导致的结果往往也更趋向于平庸和大众化;向右转,则是少数人有意识的一种选择,它面临诸多的挑战和风险,但它所导致的结果往往是杰出和小众化。固然,思想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在面临工作和生活中的人和事情的时候,当你出于身体本能选择向左的时候,你完全了以让子弹飞一会儿,考虑接受向右转的选择。

向左,是一种惯性;向右,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魄力!

篇十一:读《终身成长》有感

无意间在“樊登读书”中听了关于美国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所著《终身成长》一书的一段介绍,发现很有意思,于是买来读了一下,虽只是第一遍浅读,却已感受颇深。

一本好书会让你赞同,一本伟大的书会让你遵从,而这本书提出的建议会改变你的一生。它告诉我们一个重要道理:决定你成长的第一步不是你是否努力,而是你是否相信努力。比起智商和情商,思维模式的差异也许才是人生的分水岭,比如,你更关心别人眼里你是否聪明,还是怎么才能变得聪明?你想变得完美了再参加比赛,还是想在比赛中变得完美?

作为一名教师,这本书不仅对我们自身的成长有帮助,它也会因为我们所从事的特殊职业,而影响、帮助到孩子们,使其在成长的道路上心态健康、阳光、从容、坚强。

在书中,卡罗尔·德韦克把人的思维分为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它们体现了人在应对成功和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能力是先天的,失败是因为自身能力有限,有这样的认知时,自身便会刻意回避困难,只挑选相对较为简单容易的事情做,同时害怕被评价,缺乏自信。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则认为能力主要是通过后天培养的,他们不畏失败,认为失败只是自我成长获取经验的一种方式。故而,这类人不但不畏挑战,反而会热情拥抱挑战,虚心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在评价中学习、进步,他们更注重如何激发自己的能力以做到更好。

当我们面对学生做成功一件事时,你是直接夸奖他聪明,还是夸奖他的努力过程。现在我对学生的评价不是“你真聪明!”,而是“你很努力!”用这样成长式思维模式去夸奖孩子,会给他们强烈的心理暗示,让他们明白努力刻苦比聪明更有用,而这也将会使他们受益无穷。

认知决定眼界,眼界决定格局,格局决定选择,选择影响命运。思维方式的重要性也体现在很多地方。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在“聪明,尖子生,三好学生”这种基于考试成绩的评价下,我们都养成了很明显的“固定型思维模式”,我们会努力学习,也会要求孩子努力学习,但是这一切只是为了获得优异的成绩从而得到别人的认可,从来没有真正去研究、去感受“学会”带来的乐趣;这本书还讲到优秀的教师相信人的智力和才能是可以成长和发展的,他们也对学习的过程非常感兴趣,而不是只关注尖子生。

当我们纠结于眼前学困生的各种缺点和不足时,索性换一个角度,尝试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调节自己的情绪,耐心对待孩子,将其放到可以让他做到最好的状态中。

总之,成功往往是一时的,而成长才是一辈子的,一个内心阳光健康、做事积极、遇挫不言弃的人会有真正的成功。

篇十二:读《终身成长》有感

一、《终身成长》、不期而遇

初读此诗,让我哭笑不得,细细品味这诗,五味杂陈,让我心里说不出的滋味。既然不知道怎么办?啥也不管了,那就读书吧!每天在忙,也要利用空余时间去阅读,哪怕十分钟也好,去抚平自己内心的浮躁与不安。于是,就和这本《终身成长》不期而遇。

《终身成长》,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作者卡罗尔在这本书中把人的思维模式分成两种,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固定型思维的人,相信一切都是与生俱来的,相信这世界上有天才,不屑于努力,并且热衷、在乎别人的评判和结果导向,总是掩饰自己不足,往往更易焦虑和抑郁,遇挫时容易放弃,拒绝自省,一旦失败,一蹶不振。成长型思维的人,相信自己是人生的主宰,相信一切都在发展变化中,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的,会把挫折、失败当作一种体验和学习经历,善于总结经验,不会因为失败而气馁,只要自己朝着正确的目标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二、终身成长、学会改变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与我有最直接关系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思维模式。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桑迪父母的哈佛梦。

桑迪的父母是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他们认为桑迪上学的唯一目的,就是考上哈佛大学。他们觉得只有上哈佛,才能证明桑迪的聪明、能力和价值。但是桑迪没能考上哈佛。从此桑迪陷入彷徨。即使已就读其它学校,她还是会感到无形的压力。这让她的情绪和成绩都非常不稳定。这样鲜活的案例让我不禁反思,生活中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父母其实很多很多,可能他们不知道,他们的教育方式,给孩子带来了怎样的伤害和影响。对于孩子的学习生活,我应该以何种心态去面对?

我们要努力,努力改变,努力改变思维模式。其实生活中,我们时常陷入迷茫,而停止前进;逃避困难,痛恨变化,这也是固定思维模式。面对未来,不仅仅是我们自己要学会改变,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成长思维”。

三、终身成长、不惧未来

不可否认曾经我也是个固定思维的人,很庆幸自己骨子里是一个爱学习、勤反思,勇于改变的人。有时候我们改变不了别人,就改变自己,换位思考,可能一切问题就能容易多了。作为一名妈妈,给孩子安排这个,要求做这个的时候,多想想孩子的立场。语言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就用行动来证明吧!比如运动:那就一起打卡跳绳,增加了陪伴了孩子的亲子时光,又锻炼了自己的强健体魄,这年代,除了孩子要锻炼,我们大人又何尝不要保重自己的身体呢?

当然我还是一个勇于创新,敢于不断挑战自己的人。作为一名老师,我想给我的孩子们带来不一样的课堂体验,我不仅仅想让孩子们会说、会唱、会读、会写,更重要的是,我想:让每一个孩子记住曾经有一位英语老师让我喜欢上了英语,从此我觉得学习英语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当然无论我们处于何种职业,何种地位,何时何地,请记住:终身践行学习和成长!不惧未来,不畏将来!

篇十三:读《终身成长》有感

《终身成长》是卡罗尔·德韦克的代表作。卡罗尔·德韦克博士是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公认的杰出学者之一。她认为思维模式可以影响人看待事物的方式,决定做事的方式和应对措施。不同的思维模式会让人选取不同的做事方式,让同一种行为创造不一样的效果,对我们的个人发展和生活同样都会产生影响。

在这部作品中,卡罗尔·德韦克以通俗易懂的笔触总结了自己对人类两种思维模式的研究即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能力是不会改变,他们害怕挑战,因为他们把失败看作对自己能力的评价,事情的失败等同于自己整个人的失败。这样的思维模式使得这类人总会消极对待很多问题,且这种态度还很难改变。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相信潜能有无限可能,并通过努力来发展自己的潜能,遇到困难他们直面挑战,积极应对,想方设法改变策略以达到提高自己,进而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两种思维模式各有特点,但是对个人成长和终身发展的影响却有很大区别。个人能力的提升应当是伴随一生的,而不仅仅是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这也促使我们一直在努力提升自己,努力向前。从这点来看,成长型思维模式更为可取。

作为教师不光自己要努力向成长型思维靠拢,还要慢慢引导孩子发展成长型思维。而在教育当中,最能够给孩子带来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的就是老师对学生的夸奖,很多老师都会夸奖学生。但是,如果夸得不对的话,会导致孩子更容易变成固定型思维。书中指出夸奖孩子的一大误区就是直接夸孩子聪明、有天分这类夸固定的结果的夸奖,这样的夸奖会让孩子为了体现出自己的优势而去做事情,孩子慢慢就失去了成长型的思维。成长型的思维所要夸奖的地方是在于夸奖出孩子的努力的方向,让孩子意识到他的成功、进步,他的学习成绩的提高都是来自于他用了正确的方法,做对的事。此时,你才会发现这个孩子的成长型思维被慢慢地塑造出来。这是我从书中获益最多的地方之一,也是我未来的努力方向。

篇十四:读《终身成长》有感

这一本《终身成长》,我还没有读完,但是我想给大家分享的是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只对他们一开始就要做的很好的事情,保持了兴趣,那些开始感到困难的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和从中获得的乐趣骤降,如果这门课程不能证明他们有多出名,他们就无法对其提起兴趣,课程越难,一个学生告诉我,我就越要强迫自己为了考试努力读书和学习,我以前对化学很感兴趣,但是现在每一次一想到化学,我就感到不太舒服,相反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即是感到课程极具挑战性,依然保持了浓厚的兴趣,这比我想象中要难的多,但这是我想要做的事情,所以这只会让我的决心更坚定,他们告诉我,我不行,更给了我前进的动力,对他们来说,挑战和兴趣是相辅相承的。

还有在这本书的第30页提到了哥伦比亚大学每年招收六名研究生,他们都有着很漂亮的成绩单,几乎完美的得分,还有杰出学者们的推荐信,此外呢,他们还受到了很多一流研究生学院的青睐。但当他们面对老师手里长长的出版物清单。他们就会说哦,我的天呐,我做不了这个,我的天,我不行。他们知道如何在考试中拿a,但是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去完成这项工作,暂时还不知道他们忘记了暂时还这几个字,但教书育人不就是学校要做的事儿吗?他们来到学校就是为了学习如何去做这些事情,而不是因为他们已经什么都会了。读到这里,我想起了我的儿子,我的儿子现在就在天津大学读研究生,在很多时候,他也是经常说这个太难了,那个不容易呀。并没有把成长作为自己终身要追求的目标,所以我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儿子,让他利用业余的时间去读这本书,然后去为自己的终身成长做准备,做改变:直面挑战,取得进步!

篇十五:读《终身成长》有感

在《终身成长》一书序言中,作者用心理学原理,向人类传达了信念的力量。读了这本著作,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青年教师要树立起教育理想理念,追求教育永恒的幸福。正如作者所说,一个简单的信念,都会指导我们的行为,而我们的行为表现都是自己信念的反馈。什么是教育永恒的幸福,改变我们的思考模式,用新的思维模式改变我们的行为,自我审视,通过学习,照亮前方的道路,搭建与学生共同成长的一座桥。那么,怎么样才能实现这样一种教学相长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努力和践行。

一、做有思想信念的教师

有思想,顾名思义,就是要有个人的主张,不一味地按部就班,固步自封,要有创新意识。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做到有思想,是十分必要的。要时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接收习惯。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生群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用的很好的教学方式,并不一定就能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拒绝平庸,拒绝机械重复,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

二、坚定教育职业信念

对教育职业信念是否坚定,是判定一名教师能否在教育事业上行稳致远的试金石。“人类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是信念,只有信念才能影响信念。”著名教育雪家乌申斯基说。现实中,有很多教育职业信念坚定的模范教师。比如说,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张桂梅老师,坚守贫困地区40多年,建成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帮助2000多名贫困家庭学生圆梦大学。“我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长时间,但只要活一天,我就会把教育振兴,让山里的孩子飞得更高、飞得更远”。张老师朴素而坚定的话语,给我们青年教师以深深的震撼。也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大学之道,在明大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如果一位教师能够始终把“办人民满意教育”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那么,他就一定能够坚定自己的教育职业信念。

三、不忘初心

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虽只有短短四个字,但肩负的使命重大。为什么说使命重大?我们可以通过一句名言来理解,即“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其涵义为教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并影响年轻人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著名教育者汤勇老师在书中曾写到,“作为教育的一分子,应该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对事业倾注心血,对教育倾注热情,对学生倾注关爱,多一份情怀和担当,多一点压力和动力,多一种良知和使命”,就是对如何做好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生动诠释。

当然,心中有信念,才能将事情做好。心中有信念,才能不忘初心。心中有信念,才能走得更远。

篇十六:读《终身成长》有感

在读完卡罗尔·德韦克(CarolDweck)的《终身成长》后,我深受启发。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还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及身边人的教育经历和成长故事。通过与德韦克的理论相结合,我开始明白成长不仅仅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心态和态度。

身边那些关于“学习”与成长的故事

我堂哥毕业于一所专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如今工作已有十年有余,但从未停止过专业学习,一路“打怪升级”。每年的七夕节都在刷题当中度过,工作间隙听视频课,每年逢考必考,已取得二建各类证书、一建各类证书、监理工程师、造假工程师证书等等。每每翻他的朋友圈,显得我像一个废物。

闺蜜当年以达本科线的成绩进入一所专业学校读财会专业,毕业后为照顾家人回到了老家,一切从头开始。顶着家人的巨大压力、不明事理的村里人的白眼纷说,去学校代课、考教师资格证、考教师编、考公,2018年入事业编,任教于乡镇中心校。如今她每年还在为考调不断努力,我很佩服她能坚持下来。考编人,尤其是出生于农村的考编人,应该更能体会到这个过程当中的辛酸与不易!

有个学长通过专升本考试,与我同一年进入大学。两年后,在我不知考研为何物时,他考上了西南大学的研究生。我毕业不久,他已考上四川大学的博士,现任教育四川师范大学。这段经历在我笔下写出来很容易,但背后是他夜以继日的学习与努力吧。

以上三个故事是在我身边发生的,真人真事,时时刻刻激励着我:人不能停止学习,学习,才会有成长。

我作为班主任的成长

带班第一年,我付出了很多。感情自不必说,身体也消耗不少,第一个月便把腰扭了,后经历“杨过”,没照顾好“杨康”,免疫力下降,导致如今三天两头感冒,免疫力自身攻击,得了桥本氏甲状腺炎。我们都知道,甲状腺与个人情绪关联甚多。我把“班主任”定位于“父母”时,时常生气,却又不舍得学生出力,总想把饭喂到嘴边,后果是“孩子不会吃饭”。痛定思痛,我开始学习当一个“懒”父母。黑板报公众号,小组包干;班优优化设置,交给班干;学生犯错,不要气,按照班级公约自行领罚,和颜悦色,皆大欢喜。这都得益于向行知许许多多的优秀班主任们学习治班方法,而不是出苦力。重点还要落到“学习”二字上,有学习才会有成长。

我作为学科教师的成长

我做事效率很低,现在依然是。这导致我很难集中精力备课。前几年,我总是临时找个课件,课前熟悉一下就直接上课,这样做的弊端很快就会显露出来:师生上课体验感极差,教学效果不佳。我渐渐意识到教学是立身之本。“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所以我开始学习备课,研读课程标准,听优质课,设计课堂板书。当一向寡言的学生说这学期的数学课程很有趣时,当开课时的回顾不再卡顿时,当结课时学生说的收获不再流于形式时,更加坚定了我学习备课、备好课的决心。是的,要“学”,才会“好”——即成长。

成长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我都将坚持采取积极的心态,持续努力学习和成长。我相信,只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面对挑战,我就能够不断突破自己的局限,实现更大的成就。在这个终身成长的旅程中,我希望能够不断发现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并且影响和激励他人一起成长。

篇十七:读《终身成长》有感

暑假阅读了《终身成长》,作为一名教师的我深切体会到了终身成长在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终身成长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更可贵的是一种理念和思维方式。教育风格的特殊性使得教师们的学习任务更加繁重,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拓展技能,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时代的变迁、地域的差异、个体的多样决定了教育生活的不可复制,制约成效的因素越多,情况越复杂多变。

首先,终身成长可以提高我们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教育领域的发展和变革日新月异,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不断涌现。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只有不断学习、积累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通过参加各类培训、研讨会,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学生的需求,提供更高质量的教学服务。想象一下我们每天都是重复昨天的故事,陷入一个又一个轮回,该是多么恐怖。近年来,行知学校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决策。我们是这个决策的最大受益人。十多年来,太多学习的平台和机会,培训、讲座、比赛,学科专业的、班主任的,特别是寒暑假读书和集中学习。即使在疫情最艰难的阶段,我们依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各种小程序听讲座上课交流,近两年我们接待了很多大型高端教师培训团队和大学生实习……

其次,终身成长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教育领域的多样性和综合性要求教师具备广泛的知识面和深入的思考能力。通过持续学习,我们可以接触到更多领域的知识,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素材库,还可以启发我们的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与此同时,学习还能够开拓视野,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从而更好地把握职业发展的方向和机会。刚走出校门时我是一名国小教师,第一学年同时担任数学和语文、自然科学、音乐等学科教学工作,如果不是坚持自学拿到本科文凭,我连专业都无法确定,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但当时就是真实的存在。职业生涯中难免遇到困境、困惑甚至解无可解的绝境,是什么帮我们渡过劫难柳暗花明?是什么支撑我们一路负重忍辱高歌前行?我们在提高服务意识同时一定得提高我们的服务能力。我想能力提高了是成长的要义之一。

最后,终身成长可以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和职业满意度。学习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每次学习的成果都能够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当我们在教学中应用新的知识和技能,看到学生的进步和成就时,内心的满足感会倍增。这种成就感和满意度将不断激励我们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更好的表现。近两年来我痛苦地发现站在讲台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之感,头发熬白心却越来越慌。它严重摧毁我的职业尊严和自信骄傲。转变思维方式绝对不能陷进固步自封的自我限制,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迫在眉睫。感谢《终身成长》带给我的启迪教诲!

终身成长需要我们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和积极的学习心态。作为国中语文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读书、与同行交流思想、参与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各类线上学习资源,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在线学习和交流。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己,为学生们带来更好的教育体验。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是我最欠缺的。学校一直搭建很多平台创造很多机会让我们申报课题开启研究性学习。今年春天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合众人之功,心心念念想申报课题,最终石沉大海杳无音讯。我心伤了。

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老祖宗和美国学者卡罗尔·德韦克的智慧相媲美。终身成长是我们职业生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应当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和求知的心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通过终身成长,我们将能够更好地应对教育工作中的挑战,创造更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的成长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