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招,再来认识一下帽衣鞋

全文头身脚,段落帽衣鞋。

作文的招,再来认识一下帽衣鞋

这里讲戴帽穿衣套鞋。

孩子写作文太散乱,主题不集中,这是常见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戴帽穿衣套鞋”的方法来解决。穿衣戴帽,

大家想一想,自己会不会穿衣戴帽?如果今天戴一顶太阳帽,要穿什么样的衣服?是不是应该穿运动服或者休闲一类的衣服。如果戴上礼帽了,那就应配上西服或是正式一点的衣服。一句话,衣服要与帽子配套。

我们现在把一个自然段,也当成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章,也要有头身脚。为了更形象,我们把头身脚换掉,叫作“戴帽、穿衣、套鞋”。

当然,这个不是什么创造发明。专业的写作教程里,把它叫作总分结构,也就是先总后分,或者叫分总结构,也就是先分后总。这个说法太专业、不形象。我们就跟孩子讲戴帽穿衣。什么叫戴帽?就是一个概括。这一个自然段中要讲什么,把中心意思小结出来,这叫戴帽。帽子戴好了,身上穿的就要与帽子协调配套。这叫穿衣。帽子有了,衣服有了,为了整体形象,要下个结论,或是作个补充,这就叫套鞋。

来看这个范文:《我的老师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有星星一般多的伟人。他们无一不需要明师的指点,就算是圣人孔子,在他感到有不解之处时,也会跨越国界去寻找老子为他答疑。

每位老师的教育方法也不近相同,方法各异。当我走近现在的这所中学的时候,我就感受到了老师们的都有教育孩子的宝典。

语文老师的宝典是:幽默风趣,和蔼可亲。在老师为我们上第一节讲的时候,她就对我们说她喜欢“忘年交”,对我们是以朋友的身份来教育我们。在讲《童趣》那一课时,老师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让我真正的身临其境,和作者一起在账中观鹤。

数学老师的宝典是:悄无声息,引人入胜。国小的时候,数学老师的讲课也很生动,常常加入一些课外资料。而国中的数学老师虽少了些课外的资料,但是她的启发式的提问、设问、解问,调动了我们思考问题的欲望,老师的这一灵丹妙药,让我们在不知疲累中集中了注意力。

英语老师的宝典是:快乐轻松,成绩不落。每天早上的第一节课大多是数学和语文,因为精力集中所以难免体力不济。但是,上过英语课后,精神反而会放松许多。这是因为英语老师时而带着我们唱唱歌,时而还跟我们讲一些小笑话。这些都让我们迈着快乐的步伐加快了学习的收获。

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正是因为人性有不善的一面,所以就更需要用知识来教化人,改变人。知识需要老师们教给孩子们,而且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也需要靠人的善良去构建。在这个学校中有这么多这么好的老师,只要我们用一颗善良的心来对待学习,我们一定不会辜负老师的希望,在未来,为这个天天向善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先不看整个文章的头与脚,看中间的“肚子”。

语文老师的宝典是:幽默风趣,和蔼可亲。

这就是我们讲的戴帽。把这个帽一戴上,就好象孙悟空的紧箍咒,就跑不了了。

数学老师的宝典是:悄无声息,引人入胜。

这是另一段的帽,这个帽一戴上下面的衣服就好配套了。

英语老师的宝典是:快乐轻松,成绩不落。

这是第三段的帽子,一戴上了就好办了,全部就集中了。

戴帽穿衣套鞋,似乎有死板之嫌。但从写作文的入门来讲,没有规距怎么能成方圆,这个死板是必须的。这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西方的拳击里就是三个拳法,一是直拳,二是摆拳,三是勾拳,这三种是基本功。练好了,练扎实了,才可以有变化,才可以灵活。

我们的孩子不是曹植,不要奢望孩子们能七步成诗。任何事,包括包括教孩子养成好习惯,辅导孩子学习作文,一定有几个过程:一是僵化;二是固化;三是强化;四是优化。不能功夫不成,就要玩花样。一定要学的有板有眼、有招有式。

再来看看真正的名家是怎么写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节选)。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肚子。文章大家不陌生。现在我们试着找一下帽子在哪里?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这是第一自然段的帽子。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是第二自然段帽子。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是第三自然段的帽子。

大家再看一下,下面的衣服是不是与帽子吻合?

我们先教自己的孩子僵化,等有一点优化了,成了高手了,这个帽子戴的就高明了,不必拘于形式了,就在那潜移默化中体现了出来。

来看看每一段的“鞋”在哪里?

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是不是套的鞋?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是不是套的鞋?

第一句话是帽;中间的是衣;最后一句话是鞋。形象的教孩子学会戴帽穿衣套鞋。这样写思维不乱,文章自然不散;结构稳固,作文自然就有功夫。

要补充一点,鞋不必要求每段都穿。鞋是补充,是从属的地位。所以,在有的段落里,一些地方可以有“鞋”,一些地方可以没“鞋”。写得灵活了、游刃有余了,就不必拘于形式了。但对孩子来讲,“戴帽穿衣套鞋”的要求必不可少。这即是思维的锻炼,也是形式上的要求。从小就打好这个基本功,文章就写的有章有法了,这就是功夫的体现。

最后提醒一下:作文没有头,拉出去斩首,穿衣不戴帽,抓起来当被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