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閱讀方法總結作文

一.《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與《考試說明》分析

高中文言文閱讀方法總結

《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與《考試說明》在“能閱讀淺易文言文”這一總的要求之下,按語文考試的能力層級分為“理解Β”級和“分析綜合C”級兩項。在這兩項下面,共列六條具體要求:

1.常見實詞、虛詞在文中含義和用法的理解

2.常見文言句式(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成分省略句)的理解

3.文中句子的理解與翻譯

1.文中資訊的分析與篩選

2.文章內容的歸納,中心的概括

3.作者的觀點態度的分析與概括

以上六條具體要求說明:高中文言文閱讀的命題比較側重考查學生對語言知識的理解以及運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為這是做到“能閱讀淺易文言文”的首要條件,基於這一點,在文言文閱讀考題設定上,一般理解題:

實詞兩道:

其一,考古今詞義變化

其二,考一詞多義

虛詞一道,常考比較意義、用法的異同

句子一道,既可以有實、虛詞的理解,也可以考句式的理解

再說說分析綜合。對於資訊的篩選提取、內容的歸納概括以及對作者觀點態度的分析概括則又是文言文閱讀中的重點難點,因為這是閱讀淺易文言文的目的。因此,分析綜合考題設定必考兩題:

一道是,辨析從文中摘取的資訊,是否能完全表達人物的思想、性格、功勞、業績等;

一道是,對歸納概括的人物事蹟或歷史事件進行綜合的判斷或推理,辨其正誤。

二.如何具體複習

(一).常見實詞、虛詞在文中含義和用法的理解

這條要求值得注意的地方有兩點:第一點是“常見實詞”即淺易文言文中常用與次常用的詞,這是從詞語在運用時出現頻率的角度講的;而從詞義上看,這裡所說的常見實詞,應當指古今詞義既有聯絡又有區別的那一部分,即我們通常所說的一詞多義和古今詞義發生變化的詞。第二點是“在文中的含義”,“在文中”即詞義必須有特定的語言環境,雖然一個詞理性地看有若干個意思,可一用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最恰當的應該只有一個,這就需要調出該詞的有關義項比較判別,確定哪個義項最恰當,這就是能力。

1.常見實詞在文中含義和用法的理解

本考點大學入學測驗考查的重點是教材中不止一次出現的古今詞義既有聯絡又有區別的那些實詞,主要包括古今異義、偏義複詞、一詞多義、通假字和詞類活用

(1).注意詞的古今異義

在語言的演變過程中,有些基本詞彙古今沒什麼變化;有些詞隨著舊事物、舊概念的消失而消失。這兩種情況,對學習文言文困難不大。困難大的是古今字形相同而意義用法已不同的詞,這類詞的詞義發生了演變,其演變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詞義擴大如:

“江”長江

一切大的河流

“好”女子相貌好看

一切美好的性質

②詞義縮小如:

“臭”表示好壞氣味均可

只表示壞氣味

“讓”既可表示辭讓謙讓之意,又可表示責備之意

後一意義不用了

③詞義轉移如:

“涕”眼淚

鼻涕

“偷”苟且、馬虎、刻薄、不厚道

偷竊

④詞義弱化如:

“很”同“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

現在用“很”字,表示的程度不怎麼高了

“怨”仇恨、懷恨

埋怨、責備

⑤詞義強化

“恨”遺憾、不滿意

仇恨、懷恨

“誅”責備

殺戮

⑥感情色彩變化如:

“卑鄙”地位低下,見識淺陋(無貶義)

品質惡劣(貶義詞)

“爪牙”得力幫手(褒義詞)

幫凶(貶義詞)

“鍛鍊”除有冶煉之意外,還有玩弄法律對人進行誣陷之意(貶義詞)

(褒義詞)

⑦名稱說法改變如:

“目”改稱“眼睛”“寡”改稱“少”

(2).注意偏義複詞

古漢語中,有的合成詞是由兩個同義或反義的單音語素合成,而用義卻偏在其中一個詞素上,另一個語素只是起陪襯作用。

①兩個語素意義上相對的如: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中的“異同”為偏義複詞,用意偏在“異”。

②兩個語素意義相近的如:

“今有一人入園圃,竊其桃李”,句中的“園”是種樹的地方,“圃”是種菜的地方,在句中只有“園”這個語素意義。

(3).注意一詞多義

一詞多義現象,在文言文中相當普遍。把握一詞多義,要注意瞭解詞的本意、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如:

“畔”:本義是田界;田界是田邊,所以引申為“旁邊”的意思,如“河畔”、“橋畔”等;“畔”與“叛”同音,又借用為“背叛”的意思,如“親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義。

“爪牙”,本義是鳥獸的爪子和牙齒,“蚓無爪牙之力”的“爪牙”是用其本義;

“祁父,予王之爪牙”,這裡是用“爪牙”比喻得力的幫手和武士,是用其比喻義。

(4).注意常見的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應用甲字,使用時,借用與其意義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它的現象。甲字是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中的“蚤”字本義是“跳蚤”,但這裡借用為“早”,於是,“早”就是本字,“蚤”字是假借字,詞義應按“早”解,讀音按“早”的現代讀音讀。

中學課本里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這個範圍。古今字的“古”和“今”是相對而言的,有“先”“後”的意思。如“莫”,在“至莫夜月明”句裡,“莫”是古字,“暮”是今字,詞義應按“暮”解。

因此,識別和掌握常用通假字(含古今字),對正確理解文言文的詞句意義,關係很大。

(5).注意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是古漢語中某些實詞的特殊用法。這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具有某種語法功能,相應具有某一新的意義,並且臨時改變了詞性,有的還改變了讀音。下面是幾種主要的活用情況。

①名詞活用

a活用為一般動詞(活用後的意思仍和這個名詞本身的意思相關,只是動作化了。)如:“天雨牆壞”(名詞“雨”充當“天”的謂語,用作動詞:下雨)

b使動用法(其特點是必帶賓語,自身活用為動詞,表示使賓語怎麼樣)如:

“君將哀而生之乎”(“生”是自動詞,一般不帶賓語,在此帶賓語“之”,即“我”,用作使動:讓。。。。。。活下去)

c意動用法(也是必帶賓語,自身活用為動詞,表示主語把賓語看成是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

“其家甚智其子”(智,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聰明)

d直接作狀語(名詞作狀語,有多方面的修飾作用)如:

“有好事者船載以入”(名詞“船”作“載”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所用的工具:用船)

“日食飲得無衰乎”(時間名詞“日”作“食飲”的狀語,表示動作的經常性:每天)

“吾得兄事之”(名詞“兄”用作動詞“事”的狀語,表示對待人的態度:象對待兄長那樣)

“道芷陽間行”(名詞“間”充當“行”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處所:從小路)

“其一犬坐於前”(名詞“犬”作動詞“坐”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象狗一樣)

②動詞活用

a活用作名詞(這個詞一般處於主語或賓語的位置上,有時前邊有“其”字或“之”字,因而在句中具有明顯的表示人與事物的意義)如:

“以地事秦”(名詞“事”帶賓語“秦”,用作動詞:侍奉)

b使動用法(其特點是使賓語表示的人或事物產生這個動作所表示的動作行為。不及物動詞帶賓語,一般屬使動用法)如:

“項伯殺人,臣活之”(活,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活;救活)

c.意動用法(其特點是動詞對它的賓語含有“意謂性”,即“認為(賓語)怎麼樣,可譯為“以。。。。。。為。。。。。。”或“把。。。。。。當作。。。。。。”這種用法多數是表心理活動的動詞)如:

③形容詞活用

a活用為名詞(活用為名詞的形容詞,在句中不是表示事物的某一性質狀態,而是表示具有這一性質狀態的人或事物。在句中一般處於主語或賓語的位置上)如:

“將軍身被堅執銳”(形容詞“堅”、“銳”分別充當動詞“被”、“執”的賓語,用作名詞:鎧甲,銳利的武器)

b活用作一般動詞(形容詞是不能帶賓語的,如果帶了賓語,而又沒有使動、意動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動詞)如:

“不敢以其富貴驕士”(形容詞“驕”帶賓語“士”,用作動詞:傲視)

c使動用法(其特點是形容詞帶上賓語後,使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如:

“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殫,竭,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殫,使。。。。。。竭;把。。。。。。全部拿出來)

d意動用法(其特點是形容詞帶上賓語後,表示主語認為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如:

“不恥下問”(恥,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④數詞活用

數詞有時可活用為動詞如:

“良馬期乎千里”(數量詞“千里”受助動詞“期”修飾,用作動詞:行千里)

2.常見虛詞在文中含義和用法的理解

自1992年開始,考文言虛詞這道題,常從考試文字中選擇4句將虛詞加點。再從中學文言文課文中相應地選擇4句將虛詞加點,合成4個選項組成一題。所以,熟讀文言課文很重要。

“常見虛詞”指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詞、連詞、助詞、代詞、副詞等。在閱讀中對文言虛詞的考查重點是“之”、“以”、“及”、“乃”、“然”、“也”、“矣”等常用文言虛詞和“如”、“抑”、“相”、“見”、“某”、“是”等一些特殊的文言虛詞(它們是實詞和虛詞兼具的多義詞)。因此,我們要重點掌握“之”、“其”、“以”、“則”、“而”等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並注意一些多義詞的虛詞用法。

(1)《2002年考試說明》中列入考查範圍的“常見文言虛詞”(共20個):

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為、焉、也、以、矣、因、於、與、則、者、之。

高中語文課本較系統介紹的單音虛詞還有:

要、但、耳、故、或、既、雖、遂、已、猶、哉

(2)前20個文言虛詞歸類:

①一詞多類異用:之、乎、者、也、以、於、而、則、焉、其、乃、與、矣、且、為、所

②同類異詞:若、乃、而、其、之

③句末虛詞:者、也、乎、矣、焉、與,表示各種語氣

④關聯虛詞:a.連線上下文句的連詞:然、固、則、而;b.連線詞或片語的介詞:於、以、乎、與、為

(3)常見的幾個雙音節虛詞:

①得無:表示反詰、懷疑、或揣測的副詞,譯為“莫非”、“莫不是”。

②否則:“不是這樣……就……”的意思。

③何其:多用於形容詞謂語前,表示程度之深的副詞。譯為“怎麼樣”。

④然後:順承連詞,可譯作“之後”或保留。

⑤然則:可譯作“既然這樣……那……”。

⑥雖然:可譯作“雖然如此”。

⑦無乃:當副詞用,可譯作“豈不是”、“恐怕”,與“乎”構成反問語氣。

以上雙音節虛詞雖在歷屆大學入學測驗中未設題考查,但在文言閱讀考查材料中時有出現。掌握它們,有助於理解文意。

下面,我們具體做個小練習。

閱讀下文,完成(1)-(3)題

濟陰之賈人,渡河而亡其舟,棲於浮苴之上,號焉。有漁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賈人急號曰:“我,濟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爾百金”。漁人載而升諸陸,則予十金。漁者曰:“向許百金,而今予十金,無乃不可乎?”賈人勃然作色曰:“若,漁者也,一日之獲幾何?而驟得十金猶為不足乎?”漁者黯然而退。他日,賈人浮呂梁而下,舟薄於石,又覆,而漁者在焉。人曰:“盍救諸?”漁者曰:“是許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觀之,遂沒。

(1)下面各句中的“然”字,按其用法,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賈人勃然作色

②然竟以勝,此何術也

③惟博陵崔州平、穎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④漁者黯然而退

⑤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

⑥將軍以為不然

⑦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

⑧垂曰:“然,非汝,誰與成立?”

A.①④/②⑥/③⑦/⑤⑧

B.①⑥/②⑦/③⑤/④⑧

C.①⑦/②⑧/③⑤/④⑥

D.①④/②⑤/③⑦/⑥⑧

[①④句的“然”是形容詞詞尾,“。。。。。。的樣子”;②⑤句中的“然”是轉折連詞“然而”;③⑦句中的“然”是代詞“這樣”;⑥⑧句中的“然”是形容詞“對的、正確的”]

(2)從下面選出與“是許金而不酬者也”中的“是”用法相同的一項

A.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B.是吾劍之所從墜

C.巨是凡人,偏在遠郡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題幹中的“是”是指示代詞,“這”;A項的“是”是形容詞“對”、“正確”C項的“是”為判斷動詞;D項的“是”與“故”構成固定結構“所以”;與題幹相同的是B項。]

(2)選出加點詞詞義相同的一組

A.濟陰之賈人

吾欲之南海

B.舟薄於石

苛政猛於虎

C.有漁者以舟往救之

餘是以記之

D.是許金而不酬者也

惑而不從師

[A項(1)句中的“之”,結構助詞“的”;(2)句中的“之”,動詞“往”。B項(1)句中的“於”,表物件的介詞“在”;(2)句中的“於”,表比較的介詞“比”。C項(1)句中的“以”,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的使用的工具“用”;(2)句中的“以”,介詞,表原因“因”。D項(1)(2)句同為轉折連詞“卻”。]

(二).見文言句式(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成分省略句)的理解

對“常見文言句式的理解”的考查,重點放在對文中用法的理解上,而不是機械的記憶,因而常常與實詞、虛詞、句子翻譯等結合考查。

考查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單獨命題的不多,主要結合把握文意來進行,常常與實詞、虛詞、句子翻譯等結合考查。近年對該考點將“瞭解”變為“理解”,足見該考點要求的難度有所加大。此項雖不列入2002年度考試範圍,但2003年大學入學測驗很可能考查。

1、判斷句

判斷句一般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表示判斷。常見形式有兩類:

b.一類是“……者……也”式及其變體。所謂“變體”,即單用“者”、“也”或“者也”。

c.另一類是用“乃”、“為”、“則”、“即”、“誠”、“非”、“是”等詞表示判斷。如:

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②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③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④樑父即楚將項燕。

⑤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⑥所謂大者,非莽莽蒼蒼之天也。

⑦同是天涯淪落人。

另外,還有沒有標誌詞的判斷句,如:“此人力士”。

2、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和謂語動詞之間的關係是被動關係,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接受者,而不是主動者、發出者。常見形式有兩類:

a.一類是帶“於、見、為、被”等標誌詞的被動句。例:

①而君幸於趙王

②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③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④亮馬徐庶並以,為曹公所追迫

⑤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b.另一類是不帶任何標誌詞的被動句。這種句子要以意思上,從主謂語的關係上去理解判斷。例:

⑥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3、賓語前置句

賓語本來在謂語之後,但在古漢語中以下四種情況下的賓語常常提到謂語之前。

a.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①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②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b.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①沛公安在?②王曰:“何以知之?”

c.用“之”或“是”幫助賓語前置。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②何陋之有③唯才是舉,唯命是從,唯餘馬首是瞻

d.介詞“以”的賓語常常前置。如:夜以繼日

4、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詞或某成分的現象,在古漢語中非常普遍,其中不少省略在現代漢語中是不允許的。

A.省略主語B.省略謂語C.省略賓語D.介詞賓語省略E.省略介詞

下面我們具體做幾個小練習。

在下列各句劃線處填人正確答案序號

a賓語前置b定語後置

c省略句d被動句

①臣常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②不吾知也

③大王來何操

④人馬燒溺死者甚重

⑤杞子自鄭使使告於秦

(三).文中句子的理解與翻譯

對“文中句子的理解與翻譯”這一能力要求的考查,大學入學測驗命題過去主要著眼於對句意的理解把握,多年來一直採用單項選擇的形式在一卷會考查,2002年起改為直接翻譯,調到二卷中單獨設題,分值由過去的3分增加到6分,考查的重點著眼於句子的理解和翻譯。

文言文的翻譯是一項帶有綜合性的考查手段,它以對實詞、虛詞、句式等的正確理解為前提,以對文意的整體把握為保證,而準確的語言轉換是其關鍵。因此,翻譯時一般以直譯為主,將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實到譯文中,譯出原文用詞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求與原文保持一致。只有在難以直譯或直譯以後表達不了原文意蘊的時候,才酌情采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

通常的翻譯方法:

留:保留一些不必譯和不能譯的詞語

對:將已由單音節發展為雙音節的詞對譯出來

換:換一個意思相同的現代漢語。

增:將句子省略部分補上,使句子順一些。

刪:刪表語氣,停頓和湊足音節的助詞。

調:把某些倒裝的句子成分調整過來,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

中學生翻譯文言文,往往因為不講究規範和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而出現失誤。中學生翻譯文言文的常見錯誤有錯譯,漏譯、硬譯和贅譯等。

(一)、錯譯

錯譯,這是中學生翻譯文言文最常見的錯誤。這種錯誤主要表現在實詞、虛詞和句式的運用方面。

1、詞義不明常出錯

混淆實詞的古今意義和詞類活用規律,忽視多義詞的義項選擇,不熟悉詞的通假現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識,這都會導致錯譯實詞,例如,有的同學把“裴公軍霸上”(《鴻門宴》)這一句,譯成“軍隊”,好象沒錯,其實,這裡把“軍”字已由名詞活用為動詞,作“駐軍”講。有的同學能掌握這“軍”字詞類活用的特點,把這句譯成“劉邦把軍隊駐紮在霸上”,這樣翻譯就準確無誤了。

2、虛實混淆錯難免

虛詞實詞混淆,不瞭解或不熟悉常用虛詞的用法,這是導致錯譯虛詞的主要原因。例如,1979年上海市語文大學入學測驗,有的考生就把“特與嬰兒戲耳”,錯譯為“特地同小孩玩耳朵”。顯然,譯者把虛詞“特”、“耳”譯錯了——“特”是副詞,在此作“不過”講,不能譯為“特地”;“耳”是語氣詞,表限止語氣,可譯為“而已”、“罷了”,不能誤坐實詞,錯譯為“耳朵”;這裡“特”、“耳”連用,構成固定句式“特……耳”,可譯為“不過是……罷了”。因此,“特與嬰兒戲耳”,應譯為“(我)不過是跟孩子開個玩笑罷了。”

3、固定句式拎不清

不熟悉固定句式,不善於拎出特殊句式,這是錯譯句式的根本原因。例如,“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淆之戰》),有位同學把這裡的“無乃不可乎”,譯成“這不是不可以嗎?”原來,這位同學把表示測度語氣的“無乃……乎”,同表示反問語氣的“不亦……乎”混淆了。(《淆之戰》)的這句話可以譯為:“軍隊遠征勞累不堪,疲精力竭;遠方的主人防備著我們,這樣做恐怕不可以吧?”又如,有的同學把“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促織》),錯譯成“村裡有個年輕人愛多事,養著一隻蟋蟀”,其錯譯原因就在於未能把握這個句子的句式特點——定語後置句。如果把這個句子譯成“村裡有個愛多事的年輕人,養著一隻蟋蟀”,這就扣住原文的句式特點,譯對了。

4、單數複數不區分

單數複數不分,這是翻譯人稱代詞的常見錯誤。文言文人稱代詞沒有單數和複數區別。區別人稱代詞是單數還是複數,這主要靠聯絡上下文。例如,翻譯“相如固止之”(《廉頗藺相如列傳》)這一句,有的同學不注意聯絡上下,忽視人稱代詞“之”的單複數選擇,把這一句翻譯成“藺相如堅決挽留他”,把“之”字作為單數來處理,這就錯了。有的同學同樣翻譯這一句,能聯絡上下,把“舍人相與諫”中的“相與”,和“臣等不肖,請辭去”中的“等”字,作為對人稱代詞“之”的單複數選擇的依據,斷定這裡的“之”應為複數,譯成“他們”,這就正確無誤了。又如,“若皆罷去,歸矣”(《西門豹治鄴》)中的“若”,翻譯時如果注意了這“若”後面的“皆”字,也就不會把它當作單數而翻譯成“你”了。

(二)漏譯

漏譯,這了中學生翻譯文言文思維不嚴密的表現。漏譯主要表現在省略句的增補和誤用保留法、刪除法等方面。

1、省略成分不增補

省略句的省略成分,必須補出卻沒有補譯出來.例如,“觸草木,盡死”(《捕蛇者說》),這兩個分句的主語分別承前省略了。如果只補出“觸草木”的主語“蛇”,而漏補“盡死”的主語“草木”,就會漏譯成“蛇觸及草木,全死了”。如果把原文的省略成分補全,那麼譯為“蛇觸及草木,草木全枯死了”,這才對。

1、該譯詞語作“保留”

原文中本該譯出的詞語,保留未譯。例如,有同學把“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這一句,譯成“假如我不幹這捕蛇的差事,那麼早就病了”。這裡就漏譯了“病”字。如果把這個“病”字譯出,原文後一分句譯成“那麼早就困苦不堪了”,這樣處理,譯文就完整、正確了。

2、該譯詞語被刪除

原文中本不該刪除的詞語,無意中被刪除。例如,“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遊褒禪山記》),有同學把其中的“其孰能譏之乎”,譯成“誰還會譏笑他呢”。這樣翻譯,就無意中把表示反問語氣的“其”字遺漏了。要落實這個“其”字,這句就得譯成“難道誰還會譏笑他呢”。

(三)硬譯

硬譯,這是中學生翻譯文言文缺乏靈活性的表現。硬譯重要表現在對註釋、特殊句式和專用名詞的處理上。

1、照搬註釋不變通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劌論戰》)中的“犧牲”,因為其註釋是“指豬、牛、羊等”,有的同學就把這一句譯成“豬牛羊、珠玉、絲綢……”。其實,這裡的“犧牲”,是古時祭祀用牲的通稱,翻譯時不能照搬註釋,應該根據原文的意思,變通一下,譯成“祭祀用的牛羊”。有的同學把全句譯成“祭祀用的牛羊、珠玉、絲綢等物品,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一定做到誠實可信”,這就比較妥帖了。

2、倒裝句式不意譯

有同學把“求人可使報秦者”(《廉頗藺相如列傳》)這一句,譯成“尋找一個人可以派他去回覆秦國的”。這樣翻譯,語句是否通順暫且不談,主要是忽視了原句定語後置的特點,未調整原句的語序就硬譯。經點撥,該同學依照原句句式特點,靈活調整語序,把這句譯成“尋找一個可以作為使者去回覆秦國的人”,這樣翻譯就能體現原文句式特點了。

3、特殊句式不意譯

“主人下馬客在船”(《琵琶行》),被譯成“主人下了馬,客人來到了船上”,聯絡下文“舉酒欲飲無管絃”,這樣翻譯就講不通。有的同學懂得,這裡的“主人下馬”與“客在船”,互文見義,把這句譯成“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馬來到船上”,這就講得通了。

4、專用名詞不“保留”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陋室銘》),有的同學機械地把“龍”譯成“古代傳說中能興雲作雨的神奇的動物”,寫到譯文中去,這就多此一舉了。這裡的“龍”,“保留”不譯,倒乾淨利落。

(四)贅譯

贅譯,這是中學生翻譯文言文隨意性的表現,翻譯遊離原文,任意發揮,譯而無據。

1、畫蛇添足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勸學》),有同學把這句譯成“利用車馬的人並不是飛毛腿跑得快”。這裡把“足”譯成“飛毛腿”,就有譁眾取寵之嫌。不少同學把這句譯成“利用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這樣翻譯很實在。

2、無中生有

有同學把“秦人開關延故”(《過秦論》),譯成“秦國人大擺空城計,開啟關門想引誘敵軍進城”。這裡的所謂“大擺空城計”等,就遊離原文太遠了。翻譯一定要緊貼原文。有的同學把這句譯成“秦軍開啟關門迎戰敵人”,這就不錯,譯文字字有依據。

(一).文中資訊的分析與篩選

這是對分析綜和能力提出的第一項能力要求,它是建立在對文章理解的基礎上的更高層次的考查篩選和提取文中的資訊,需要具有較強的分析概括能力。

這方面的考查,大學入學測驗命題多年來一直採用定向考查的方式,即挑選若干文句分別編為四組,要求找出全都說明某個問題的一組。

解答這類問題須注意,有時幾個句子都與題幹要求有關聯,這就要仔細比較,斟酌其關係的遠近,去粗取精,舍遠求近。

怎樣準確地篩選提取文中的資訊

1.明確題幹要求

題幹所給的往往是很概括的觀點(或問題),然後要求在備選項中篩選出能夠對觀點(或問題)起支撐作用的具體材料。

2.分清材料類屬

所謂材料,是指備選項中所提供的內容。分清這些材料的類屬,才能判斷它是否能起到支撐作用,從而得出正確答案。

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後面問題。

何子平世會稽,少有志行,見稱於鄉曲。事母至孝。揚州闢從事史,月俸得白米,輒貨市麥。人或問曰:“所利無幾,何足為煩?”子平曰:“尊老在東,不辦得生米,何心獨饗白粲。”每有贈鮮餚者,若不可寄至其家,則不肯受。母本側庶,籍註失實,年未及養,而籍年已滿,便去職歸家。時鎮東將軍顧凱之為州上綱,謂曰:“尊上年實未八十,親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祿,當啟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黃籍,籍年既至,便應扶侍私庭,何容以實年未滿,苟冒榮利。且歸養之願,又切微情。”凱之又勸令以母老求縣,子平曰:“實未及養,何假以希祿?”凱之益重之。既歸家,竭身運力,以給供養。末除吳郡海虞令,縣祿唯以養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人或疑其儉薄,子平曰:“希祿本在養親,不在為己。”問者慚而退。母喪去官,哀毀逾禮,每至哭踴,頓絕方蘇。

[注]①白粲:白米。②籍:戶口冊,即下文的“黃籍”。當時規定,官員父母年滿八十,應解歸家奉養。

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說明何子平孝心的一組是()

①月俸得白米,輒貨市麥。②何心獨饗白粲。③尊上年實未八十,親故所知。④實未及養,何假以希祿?⑤縣祿唯以養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⑥希祿本在養親,不在為己。

Α.①③⑤Β.②④⑤C.①②⑥D.③④⑥

(解答這類問題,通常可採用排除法)本題可先找出不能說明何子平孝心的句子,將有這些句子選項一概排除。③句是顧凱之挽留何子平在州中任職時說的話,何子平的“孝心”毫不相干。④句雖是何子平說的話,但這是他拒絕顧凱之“勸令以母老求縣”的原因,它表明的是何子平的廉潔,當然也與“孝心”無關。這樣,含有③④兩句A、B、D三項皆被排除,答案只能是C。

(二).文章內容的歸納,中心的概括

解答本測試點考題,思路與方法有如下幾點:

1、總體閱讀,整體把握。

大學入學測驗文言文閱讀材料,基本上是人物傳記。論人要論及全文,論文更要論及全文。閱讀時,首先要從巨集觀的角度把握材料,緊扣品質這一主線,給人物定位,對人物作出初步的分析評價。整體閱讀才能高屋建瓴地駕御閱讀材料,品質定位,才能胸中有數,才能完整。正確地分析、評價人物、事件。從整體上把握材料,題目中所提供的選項,如對詞語的解釋、文句的翻譯、語段的理解等,我們都可以將它們還原到材料中對應之處,判斷其正誤。

2、抓住題幹,讀全讀準。

我們在閱讀題干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草率行事。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一個不漏地、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準是選對還是選錯,是理解其用法、意義還是句式。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如:1996年第18題的題幹:“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郭永剛直抗上舉動的一組是“若只看到”剛直抗上,是無法作出正確的回答,只有把“舉動”加進去,才能排除干擾,選出正確項。

3、藉助註釋,巧解題目。

閱讀文後出示的註釋,有的是為解決知識問題,有的實際上是在為考生作提示,用它來幫助理解文意。由註釋,可知人物的優劣,如1993年大學入學測驗對“劉聰”的註釋;可知情節的內容,如1994年對“籍”的解釋;表明作者的態度,如1991年閱讀文後對“叔段”和“州籲”的註釋。

4、析差異,排除干擾。

解題時,如果我們能瞭解選項設定模式,仔細排除干擾,就會提高命中率。大學入學測驗文言文閱讀常見錯型有:①誇大事實,使考生在解題時被迷惑,錯選答案。如1997年大學入學測驗第19題C項,就誇大了仁杰語言藝術的效果,從而轉換了仁杰的品質。②偷換概念,混淆是非。③正誤相雜,以假擾真

閱讀文言文,指出這則寓言故事意在說明什麼()

齊恆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恆公患之,謂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貴甚,一國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何不試勿衣紫也,謂左右曰:吾甚惡紫之臭。於是左右適有衣紫而進者,公必曰:‘少卻,吾惡紫臭’”。公曰:“諾”。於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國中莫衣紫,三日境內莫衣紫也。

A.地位在上的人喜歡穿什麼衣服,下面的人就喜歡穿什麼衣服,有地位的人往往領導服裝新潮流

B.在上者的一言一行都對下面的人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在上者應時時處處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

C.在上者一言一行都對下面的人有直接的影響,因此,在上者一定要注意衣著樸素,保持良好的風度儀表

D.地位在上的人喜歡什麼,下面的人就仿效什麼,在上者討厭什麼,下面的人就討厭什麼。批判了那些討好媚上的人

(三).作者觀點態度的分析與概括

怎樣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1)文中篩選法:

a.弄清選項中的“觀點態度”所指的具體物件、文句範圍。就是要看選項中列舉的作者觀點態度是針對哪一個人物,哪一樁事件的,具體在文中表現為一個語句還是一個物、一件事、一個文段,還是涉及全文。b.將選項列出的“觀點態度”與文中篩選出的相應的“觀點態度”加以比較,如果題幹要求選正確項,則選兩者吻合的;如果選錯誤項,則選兩者不相符合的。

(2)概括評價法

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是通過人物、事件、事理的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等表現出來的,因而在閱讀時,就要從人物的言行、某一事件的敘述、某一事理的說明中,在領悟、分析、綜合的基礎上,概括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拿這種評價與選項中的評價比較辨析,從而選出符合題幹要求的選項。

(3)抓住題眼法

這裡說的題眼指題幹中的關鍵詞語。解答須審讀題,明確要求,抓住題眼,綜合歸類,找出答案。

(4)排除干擾法

考題中設定的干擾一般有:a.誇大事實,導致謬誤;b.偷換概念,混淆是非;c.正誤夾雜,真真假假。

解答時,抓住原文內容分析,辨明題幹要求,瞭解干擾形式,就能達到解答目的。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後問題。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泛南。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秦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如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子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戌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其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對燭之武勸說秦伯退兵,分析正確的一組是()

①晉國貪得無厭,時時圖謀擴張領土。

②晉國經常背信棄義,不足信賴,秦不應與之共事。

③晉楚兩國有相互勾結以排擠秦國之勢。

④秦晉滅鄭,有利於晉,不利於秦。

⑤鄭國朝秦暮楚必將亡國,只有跟秦國,鄭國才有出路。

⑥秦鄭交好,有利於秦,不利於晉。

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②④D.②③⑥

[秦晉聯軍壓境,燭之武只有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突出晉國對秦構成的潛在威脅,進行分化,評析舍鄭對秦有利,滅鄭對秦不利的道理,才能使秦軍退兵,據此可排除含有③⑤⑥句的A、B、D項,①②④句的分析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