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屢敗屢戰的鬥士作文

當小白鼠一次又一次地在企圖逃跑的時候受到玻璃板的阻礙後,它屈服了,匐在籠裡,被動地忍受著電擊的折磨……

做個屢敗屢戰的鬥士

在歷史上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說的是一個在外與敵國作戰的將軍,由於種種原因總是吃敗仗。在又一次被敵人打敗之後,他急奏皇帝,一方面報告情況,一方面尋求對策,要求援兵。他在奏摺上有一句話是“臣屢戰屢敗,……”。

他的上司看到這個奏摺,覺得不妥,於是拿起筆來,將奏摺上的這句話改為“臣屢敗屢戰……”,原字未動,僅僅是順序的改變,頓時將原本敗軍之將的狼狽變為英雄的百折不撓。

這裡我們不關心這個故事表達的權謀方面的含義,我們探究的是為什麼“屢戰屢敗”會傳達給人失敗和痛苦的感覺,而“屢敗屢戰”則帶給人希望。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有點殘忍的實驗:將小白鼠放到一個有門的籠子裡,籠子的底是金屬的,然後,給籠子底通低電流,使小白鼠受到雖然不致命,但是會引起相當痛楚的電擊。

如果將籠子門開啟,小白鼠會立刻跑出籠子以逃避電擊。但如果用一個玻璃板將籠子門堵住,那麼小白鼠在遇到電擊往外跑的時候,就會在玻璃板上撞一下,然後被擋回來。重複給籠子底通電,使小白鼠一次又一次地在企圖逃跑的時候受到玻璃板的阻礙。最終,小白鼠學會了屈服,它匐在籠子裡,被動地忍受著電擊的折磨,完全放棄了逃跑的企圖。

這時,即使籠子門上的玻璃板移走,而且讓小白鼠的鼻子從門伸出籠外,它也不會主動逃出籠子,而是放棄所有努力,絕望而被動地忍受著痛苦。小白鼠的這種狀態,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習慣性無助”。

習慣性無助是描述動物--包括人在內--在願望多次受到挫折以後,表現出來的絕望和放棄的態度。這時的基本心理過程是退縮和放棄,對人來說,還有自我懷疑、自我否定和自我設限等,使人變得悲觀絕望、聽天由命,聽任外界的擺佈,任自己的命運隨著外力的強弱而波動起伏。

有人可能認為,人和小白鼠不一樣,人如果看到有獲救的希望,不會連試都不肯試一試。這個結論在類似剛才那個實驗的情況下大概是成立的,但是換一種情況,很多人的表現卻和小白鼠有驚人的相似。當我們說“理想已經被現實磨平了”的時候,當我們說“現實帶給我的是一次次打擊,我終於放棄”的時候,我們的表現就是“習慣性無助”。

命運之神也許可以像實驗者對待小白鼠那樣操縱著我們,然而人卻不一定要像老鼠一樣活著。人可以思考,更重要的,人可以通過駕馭自己的情感和意志來征服命運。這是人性光輝的地方,是人類英雄主義的根本特徵之一。正是有這樣的價值,“屢戰屢敗”和“屢敗屢戰”的含義才會有這樣巨大的差別。

做不做一個屢敗屢戰的鬥士,其實是視乎你的抉擇。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就像那隻小白鼠--玻璃板其實不是擋在籠子門口,而是擋在它的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