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調查——“打工”易“實習”難作文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調查:"打工"易"實習"難
7月20日,在山西煤炭管理幹部學院,大學生志願者準備出發。當日,山西省啟動省直院校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山西煤炭幹部管理學院等四所山西省直院校的50多名志願者前往陽泉市開展為期一週的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新華社記者燕雁攝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調查——“打工”易“實習”難

新華網天津7月21日專電題:“打工”易“實習”難——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調查

新華社記者周潤健、宋常青

一邊是難找到對口實習單位,另一邊是幹家教等短期打工工作輕鬆收入高,今年暑期,蘭州大學中文系學生李菲最終選擇了和同學一起進入家教市場站街等僱主。

李菲的情況代表了大學生在假期實習的一種無奈。由於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把工作經驗和實際動手能力作為招人的重要標準,很多大學生甚至從大一開始就規劃自己的實習生涯。然而,受多方面因素制約,在假期很多大學生能選擇的大多是家教、零工這樣的工作,“實習”最終變成了“打工”。

“扎堆”幹家教

在天津圖書大廈門口、八里臺立交橋下和一些馬路路口,自行車上掛著或手裡舉著一塊寫有“家教”牌子的大學生到處可見。記者採訪發現,學生們大量湧入家教市場,導致市場過於飽和,大量學生天天苦等也難以攬到活兒,白白耗費時間和精力。

一名在新華書店門口“等活兒”的大學生告訴記者,自己從放假開始就在這裡等,但一直沒人光顧,“主要是幹家教的學生太多了。”

在“站街族”中,南開大學政法學院的王曉霞是幸運的,因為她才站了2天就找到一份家教工作。她告訴記者,自己特別想到法院或律師事務所實習,但自己在天津這邊沒什麼關係,靠自己很難找到這樣的單位。雖然家教收入基本能滿足自己的日常開銷,但是感覺家教對自己的鍛鍊作用有限,很難積累社會經驗。

記者在南開大學、天津師範大學、蘭州大學等高校的宣傳欄也看到,各種假期兼職、打工的海報鋪天蓋地,但最多的是家教,此外主要是散發傳單、推銷員、服務生等,與專業相關、技術含量較高的崗位非常少。

無奈的選擇

記者從蘭州大學就業辦等部門瞭解到,大學生尋找適合自己專業和未來發展規劃單位的過程遠沒有那麼容易。大學生自行聯絡實習單位,面臨著2個現實難題:首先是大學生自己獲取資訊難;其次是實習的成本難負擔。目前,國內許多高校都設有分校,這些分校往往是本科階段學生就讀,距離主城區還有一定的路程。大多數學生選擇的實習單位都在市區,由此產生的交通費用、住宿費用等,給很多原本經濟就不寬裕的學生帶來了負擔。

在一些招聘會上,不少企業都願意錄用有經驗的人,為了跟企業的這種需求接軌,蘭州商學院的大三學生李麗幾乎每個假期都要去找兼職或實習單位,為的就是在畢業前讓自己積累一定的社會經驗和工作經歷。可幾個假期下來,效果並不理想。

李麗告訴記者:“要想找個與自己專業對口的單位兼職或實習,沒人沒錢沒關係,光靠自己單槍匹馬,真是太難了。”

畢業於南開大學政法學院的萬洋坦言,大學4年沒有人總願意做家教,都希望能在假期找到與自己所學專業相符的實踐機會,但由於資訊渠道不暢,很多人才無奈選擇做家教。

學校應多負些責任

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來華指出,學校有責任針對暑期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需求,多組織社會單位與學生的對接活動,幫助學生延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平臺。同時,建立針對校內學生的專門服務機構,對於有用工需求的校外用人單位,由學校出面,對營業執照、用人資訊等進行核實備案後再向學生推薦。另外,學生自己也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拓展與社會的對接面,從中發掘能夠發揮自己專業特長的工作機會。

一些專家和高校相關部門負責人認為,學校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突破:一是建立靈活多樣的實習機制。在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下,大學生更願意儘早掌握實踐經驗,而不是等到學校統一安排實習。因此,學校需要適應這一需求的變化,變統一的畢業實習為更加靈活多樣的實習安排;二是藉助更多社會力量和平臺,實現學生與實習單位間需求的對接。目前,浙江等一些地區已經開始出現大學生假期實習網上招聘會。學生需求和企業需求通過網路平臺對接,效果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