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青山不墨》心得體會(精選4篇)作文

篇一:觀看《青山不墨》心得體會

觀看《青山不墨》心得體會(精選4篇)作文

大型生態建設電視劇《青山不墨》在萬眾期待中,於4月6日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播出。通過觀看學習,我本人感觸很深、受益很大,使我更加堅定了為林區事業發展奉獻的信心和決心。下面我談談我個人的心得體會:

敢於奮鬥、堅持艱苦創業。林業工作千頭萬緒,複雜冗繁,作為林業工作者更應該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品格艱苦奮鬥、攻堅克難。在當年惡劣的環境條件下,伊春林業人喝雪水睡冰窟窿,在爬冰臥雪中弘揚樂觀主義情懷,我要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的傳統,發揚爬冰臥雪、以苦為樂的精神,發揚“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精神,多種樹、種好樹、管好樹,讓大地山川綠起來,讓人民群眾生活環境美起來。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高職工的生態文明意識。在經濟建設蓬勃發展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全黨全國推動綠色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域性性變化。生態文明建設與每個人息息相關,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一方面,要通過環境日、植樹節、全國低碳日等時間節點,創新多種宣傳形式,加強對職工的生態文明意識教育。另一方面,理念需要依靠行動來落實,要抓在日常、嚴在平常、做在經常,成為行為準則。在日常生工作,通過各種生態文明建設主題實踐活動,向職工傳播生態文明理念,引導職工積極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提高生態文明意識,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林場分公司轉型發展的有力保障。

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始終是我們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要以綠色作為基底來實現,這既需要國家的支援,也需要個人的付出。作為一名林區職工,要努力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推動者,書寫高質量發展的“綠色篇章”,在平凡的崗位創造出不平凡的價值,爭取取得更加輝煌的成績。

篇二:觀看《青山不墨》心得體會

“林區人吶,這輩子祖祖輩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樹吃樹,但是這種靠法能靠多久?你不養山、養水、養樹,早晚你得沒吃沒喝。”這段話令人深思,發人深省。《青山不墨》拍攝於伊春森工鐵力林業局公司,取材於伊春,是以伊春林業工人與大山同悲歡,與共和國同成長的生態文明題材電視劇,給廣大觀眾和伊春林都人民呈現了蔚藍的精神盛宴,一脈醇厚的綠色情懷。

作為土生土長的伊春人,見證了伊春這座林業城市“因林而興、因林而衰、因林而轉”的全過程,也見證著伊春正在“因林而富”的上不斷探索前行,只有守護好我們的藍天、綠水、青山,我們才能有好日子過,也才能過上好日子。

《青山不墨》播出,不僅讓我慢慢走進了那個時代的人和事,更讓我聯想到伊春森工美溪林業局公司順利河林場分公司獲得“龍江最美勞動者”榮譽稱號的唐鳳立。採伐時他擔任生產技術員,支道、主道、集材道,道道留下他深深的足跡,擇伐、皆伐、衛生伐,塊塊映射出他疲勞的身影。“渴飲雪、飢啃饃”,住宿工棚、爬冰臥雪,每年都能完成木材生產計劃。停伐後,擔任營林技術員,種雲杉、種紅松,也種希望。種汗水、種辛勞、也=種高尚,種出了滿山翠綠,也種出了白髮蒼蒼。和他從事一樣工作的林業工人很多很多,都在默默無聞地工作著,他們勇於擔當,甘於奉獻,不求回報。老一輩林業工人把無悔的青春獻給了黨,獻給了深愛的祖國,他們種出了綠水青山,一地春光,也種出了千秋綠色,萬代屏障,種出了塞北林城。

一代又一代的林業工人聽黨話,跟黨走,用實際行動傳承馬永順精神、紅松精神,他們心懷夢想,崇尚勞動,腳踏實地回報社會。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業績,在這片黑土地上譜寫多姿多彩的人生樂章,他們是時代的先鋒、是發展的基石、是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最美勞動者。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著神州大地邁進了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瓊林玉樹新境界。觀看《青山不墨》讓你感覺到伊春的自然生態之美,讓你置身於大森林,深刻感受到松枝挽著松枝,蕩起綠色波浪,大地和小溪彈奏著和絃,青山與綠水環抱的生態之美。行至伊春,你會近距離感受到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之光芒。牢記囑託、接續奮進,綠色崛起、踔厲前行。堅持“生態立市、旅遊強市”發展定位,“讓老林區煥發青春活力”。

青山不墨百木天,丹青碧水覽林都。紅松故鄉、林都伊春、生態之城、康養之地、宜居宜遊,捧一捧綠色醉你,在線上線下等你!

篇三:觀看《青山不墨》心得體會

傳承伊春林業精神,做生態文明人

電視劇《青山不墨》藝術地再現了伊春林區艱苦創業的歷史。當我看到電視劇裡大雪紛飛的莽莽林海,我就為家鄉伊春的壯美而自豪;當我看到憨厚的林業工人,穿著大棉襖,爬冰臥雪,砍伐樹木,我就想起了我的老父親。

我的老父親也是一位林業工人,在大山裡與林海相伴一輩子。在我的記憶中,父親總是帶著一身松樹油子味兒,風塵僕僕地跨進家門。我的母親總是在燈下為父親縫補被樹枝刮破的棉襖和棉手套。那時的林業工人非常艱苦,住的是帳篷和地窨子,一個星期只星期日休息一天,星期六晚上回到家裡,與家人團聚,星期一的早晨天還不亮就出發回到了山上。若是趕上木材生產任務重的時候,就會開展木材生產大會戰,一兩個月不能回趟家。

當年,伊春為支援祖國建設,輸送了大批優質木材。我記得運送木材的汽車,日夜奔跑在山上通往貯木場的公路上。貯木場裡木材堆的山一樣。工人們在貯木場把木材裝上火車,運往祖國的四面八方。就這樣,老一代林業工人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甚至生命,書寫了一部恢弘壯麗的歷史詩篇,湧現了馬永順、張子良等林業英雄,他們山一樣博大的胸襟,紅松一樣挺拔的脊樑,鑄就了艱苦創業的伊春林業精神之魂,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林業人。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伊春由資源輸出轉型為資源保護,由砍伐樹木到封山育林,讓森林資源得以休養生息,讓這塊祖母綠在祖國的版圖上熠熠生輝,讓綠水青山庇佑子孫後代。作為林區人都參加過植樹造林活動,打帶、刨穴,“三埋兩踩一提苗”,這些栽樹常識,林區人都知道。能為我們的壯美青山添一抹新綠,是我們伊春人的驕傲和自豪。近年來,通過宣傳教育,生態文明已經融入我們的血脈,我們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會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

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千秋不墨》電視劇,以伊春三代林業工人浴火涅槃的壯舉,以伊春林業戰線全國勞動模範馬永順、張子良、孫海軍等英雄事蹟為素材,以演員的精湛表演,讓我們感受了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今天,《千秋不墨》電視劇播出,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和現實的教育意義,對於林業精神的傳承和生態立市的創業,具有推動作用。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讓生態文明的種子在小興安嶺的每一寸土地上生根發芽,直至長成參天大樹。

篇四:觀看《青山不墨》心得體會

近期,央視一套黃金時段熱播電視劇《青山不墨》,藝術再現了伊春林業工人為共和國建設、為保護生態作出的貢獻,付出的艱苦努力。黨員幹部要在觀看《青山不墨》中用心感悟林業英雄們堅守初心、甘於奉獻、勇於探索、浴火涅槃的精神風貌,用實際行動在新時代長征路上踐行初心使命。

賡續奉獻堅守情懷。從新中國成立至今,三代林業人傳好接力棒,歷經生產建設、改革開放、綠色轉型不同歷史階段橫跨半個多世紀的奉獻與堅守,將茫茫林海建成我國面積最大的國有林區的“人間奇蹟”,體現了高度的政治覺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他們堅決服從組織安排,每一次任務的完成靠的是無私奉獻,靠的是永不放棄,靠的是堅定的理想信念。黨員幹部一定要以堅定的理想信念砥礪對黨的赤誠衷心,立志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忠實傳人,在面對複雜局面複雜問題時能夠始終堅定理想信念,創造無愧於黨、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時代的業績。

賡續求實創新理念。生產建設時期,馬永祥堅持不懈、不畏困難,通過“四季挫鋸法”“流水作業法”等多項發明創造,提高生產效率,完成國家任務;改革開放時期,馬永祥勇於突破、大膽改革,“計件工資”“營林承包”擊碎落後體制,帶領林區闖出一條新路。意識到錯誤後,馬永祥等人停下過度開採的步伐,自願成為護林員,日復一日地保護山區的樹木,並且親自將自己砍伐的樹木一棵棵補上。經過半個世紀的悉心培育,山區又一次變得鬱鬱蔥蔥起來。黨員幹部要學習這種求實創新精神,一切工作都要往實裡做、做出實效,要解放思想、開闊視野,用創新的措施破解難題,並從創新過程中取得更多的成績。

賡續艱苦奮鬥作風。一方面,林業工人任務艱鉅,國家建設需要大幅度提高木材生產產量,生產任務一再加碼,困難一波又一波,糧食不夠,工作條件艱苦,鋸子作為基本的原始的伐木工具都不夠用;另一方面,環境十分惡劣,人們講話嘴裡撥出白氣,眉毛掛著冰渣,房屋屋簷掛著冰簾。在這樣的環境下伐木生產和生活,可想而知林業工人有多艱難。新中國第一代林業工人以強烈的責任感和忘我的犧牲精神,戰天鬥地,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完成了一個又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生產指標。黨員幹部要繼承和弘揚這種艱苦奮鬥的作風,發揚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那麼一種精神,敢於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和挑戰,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賡續林業精神血脈。“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馬永順、張子良等林業英模把青春獻給了深愛的祖國,他們有擔當,不求回報,只要祖國有需要,幹什麼都願意,用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段段可歌可泣、波瀾壯闊的動人事蹟,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培育和錘鍊出馬永順精神、紅松精神。黨員幹部要以林業英雄為榜樣,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保持“永遠在路上”的堅定不移,拿出“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勇敢無畏,走好新時代的趕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