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電影《柳青》心得體會(精選4篇)作文

篇一:觀看電影《柳青》心得體會

觀看電影《柳青》心得體會(精選4篇)作文

人這一輩子,不經過千錘百煉,就是一堆破銅爛鐵。

——柳青

被電影記敘的人生,一定很特別很精彩吧!看完電影《柳青》,我深有感觸,也深刻了解了史詩級鉅著《創業史》背後的曲折故事。

上世紀五十年代,作家柳青放棄了報社副主編的高幹職位,放棄金錢與權力,放棄城裡優越的生活,毅然決然去大西北的皇甫村紮根,準備在那裡完成一部反映農村生活的小說。這一待就是十四年。百姓的不信任、上級的不認可、妻子的不理解……面對工作和創作上的重重困難,面對外界的種種質疑,柳青不退縮不放棄。“要想寫作,就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柳青做到了:在皇甫村的十四年裡,他與老百姓一起辦互助社,幫助社員們一起解決問題,一心帶領百姓們致富,開闢社會主義事業在農村的新局面。

柳青深入基層,一次次體會他想要塑造的人物與故事,終於完成了《創業史》第一部。本以為得到一大筆稿費的柳青從此享受生活,但他卻把所有的錢都捐給了村裡。他說:“我自己留一分都不是全部。”而柳青一家卻依然過著貧苦的生活。這是多高尚的境界啊!

《柳青》這部影片記述了柳青千錘百煉的奮鬥史,展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無私的奉獻精神,一位作家不懈的鑽研精神。

本片描述的是生活,更是奮鬥不放棄;講述的是創作,更是執著與不逃避;記敘的是柳青,更是一位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共產黨員幹部!

我感嘆於《創業史》的不朽經典,更感嘆於柳青精神的偉大!

篇二:觀看電影《柳青》心得體會

這部電影講述了作家柳青的生平。他決心要寫一部關於農業合作化的小說,於是長期待在農村,因為時間太長了,他人都以為他在過清閒日子,妻子也離開了他。書的第一部出版後轟動了整個文壇,他卻把所有的稿費捐給了農業合作社。生活更加困難,身患惡疾,妻子也離世了。被迫離開了農村的他,最終也沒能完成他那不朽之作——《創業史》。

“要想寫作,就先寫就先生活。”柳青剛到農村,天天西裝革履,農民們都說他“洋氣”“有官架子”都不願意和他交往。這個時候,他還只把農民們當成寫作物件,自然寫出來的自己也不滿意。

後來,他意識到了問題。去剃了光頭,穿上粗布衣服,和農民們有說有笑,有時還和農民們一起幹活,農業社有了問題,大家也來請教他。他融入了農民的生活,把他們當作親人,朋友。自然,他的寫作中也飽含了深情,《創業史》也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讀《創業史》,裡面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高深的寫作手法。讀著十分樸實,卻自然地流露出對農民們深深的情感。他不是為寫作而生活,而是因為生活而寫作。這樣的寫作才是有意義的。

我平常寫作文,雖說不可能像柳青一樣,用半生的時光去體會,去記錄,但寫作的內容至少應該是真實的,源於生活的。有時為了迎合主題而沒有什麼材料時,就會編一些故事,自己讀來都覺得很不真實。

“融入了生活,學徒可能為大師。脫離了生活,大師也會成為匠人。”對生活的觀摩,這也許就是大師和學徒的差距所在。

篇三:觀看電影《柳青》心得體會

“一個作家,只有把自己裝進生活,走進生活,才能寫出好作品。”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最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這句名言,正是出自柳青最著名的作品《創業史》。毫不誇張地說,一部《創業史》濃縮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和一位文壇大家的傳奇人生。影片《柳青》正是聚焦這段往事,第一次把柳青的故事在銀幕上呈現。

一個人,一支筆,一段故事。

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曾說,“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棵有思想的葦草。”就因為這樣,“縱使宇宙毀滅了他,人卻仍然要比致他於死命的東西高貴得多”。因為我們全部的尊嚴在於擁有思想。在歷史的洪流中,柳青是弱小的,但是他對農民群體深沉的愛與奉獻是他思考的尊嚴。

一個人,一支筆,一段故事。

篇四:觀看電影《柳青》心得體會

藝術源於生活,在這部電影中可以深刻地體現出來。此話,便是《柳青》的思想中心。

影中的柳青最讓我敬佩的有兩點:一是為了創作而下到農間與平民一起生活,即使渾身毒瘡也在所不惜;二是即使身處困窘也不用稿費改善生活,而是為了鄉村和人民。

我在讀《創業史》期間,總是產生懷疑——為何柳青的這本書讀起來如此真實、貼切?在看完電影后便了然了,這就是他的親身經歷啊!為了這本鉅作,柳青放棄了自己的一切,包括職位、金錢,讓自己完全融入到農民當中去。在身患惡疾,身心俱疲之時,也依舊為了自己的目標而努力。

而第二處也令人十分痛心。當時他獲得了一萬餘元的稿費——那時候一斤雞蛋八分錢,這是一筆如實的鉅款。但他卻一絲都沒有留給家中,全部給了醫院。而後來小說中“樑生寶”的原型王家斌找他借錢給村中通電的時候,他立刻找到文學社的人提前預支七千元稿費,而他的家連肉都吃不上。而正是這件事,為後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因為種種原因,他的《創業史》未能按時出版。而在文革期間,更是一字未寫。直到1970年他提前平反,才又有所發展。因為一直欠著國家的錢,他一直承受著巨大壓力。這也是令我十分痛心的事情,因為這,他的健康情況直轉向下,不再返回。

在結尾,他說《創業史》寫不完時,我並未感到太過於可惜,反而感到了莫大的安慰。因為我知道,他已經盡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