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道儒作文

我的書桌,貼著各種各樣激勵人心的句子。夜戰難題無果時,我會因抬頭瞥道的“明知不可而為之”而睏意全無;考試失利頹廢沮喪時,我會因那句“道法自然”“夫唯不爭,故無尤”而精神舒暢。也曾因一句“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而心緒翻湧,為其兼濟天下的胸襟折服,也為自己的見識短淺偷偷羞愧,殷殷熱烈的向理想奔去;也曾為一句“禍兮福之所伏”、“無為而無不為”而看淡挫折,心歸平靜祥和。

我與道儒作文

我與道學結識的不如儒學早,但道學是我真真正正理解接納,對我的學習生活產生莫大幫助的東西。儒學呢,自從牙牙學語的時候,口中就誦著“弟子規”、“三字經”的儒學聖書,耳邊聽著孟母三千、曾子殺豬的故事,再到國小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和孔子聽“兩小兒辯日”,彼時只覺得故事有趣,再高深一些我就會感受到他們或誠實或謙虛的品質,我卻從未受過這種思想的指引,也沒思考過它為什麼存在,為什麼發揚了兩千多年還是正統思想。直到國中我讀《論語》,每日早自習都拿出誦讀,慢慢才略有感覺,從覺得孔子說了些莫名其妙的古怪話,到從他每句話,分析的每個人每個事上,體會這種由日常點滴透露的深刻哲理,和濟世救萬物生靈的博大胸懷及志向。到了高中,我才讀懂了孔子,積極入世背後的辛酸,他也曾想道家的歸隱,也曾失望心死,但那只是暫時的。所以儒家充滿了生生不息的活力,是社會建設需要的思想指導。

與道學的結緣與我個人性格有關。我性子雖活潑卻也怯懦,經不起一點挫折或大場合的磨練。每次上考場腦子空白、下考場難以控制情緒,連連發火,暴躁無常。母親便拿回一本道德經逼我每天誦讀,開始我很牴觸。但讀書總會思考,我開始思考每句話的含義,思考為什麼它讓我“絕聖棄智”,什麼是“不爭而無不爭”。奇怪的是,每次讀完,我都會心緒平靜,忘掉成績、排名等,而收心專一的投入知識,慢慢領悟知識本身的樂趣。因此,無論考試還是各類比賽,當我惶惶不安時,我便在心裡默背道德經,霎時雜念歸一,拋掉緊張充滿自信。道家的理論不是逃避,是遵循客觀自然的規律,有時終有,無時不強求,是萬事的一個尺度,什麼事都要有這個度。所以當你超越了度,就會有“金玉盈室莫之守”的求不得。所以你就能理解“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能明白“知足者,富也”,懂得“以弱勝強、以柔克剛。”及“將欲奪之,必故與之”的處世之道。這思想適合適應社會的陰險,是攻心的良藥。但難道讀了儒學迎難而上就解決不了了嗎?不是的,只是湊巧我選擇了道家慰藉心靈的柔和的,而且湊巧也是最適合我的那一條。

《大學》有云,君子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就是根本所在,道家適合修身,尤其修心,摒棄世俗雜念,在心裡給自己留一方淨土,放慢生活的腳步,品味生活、享受生活,提高自己的幸福感。這樣自身才變得熱情平和,善良大方,努力才能會動力,像一根橡皮繩,不能過鬆也不能過緊,要來回調節,找到最適的彈度。所以我並不認為道家是消極的,君子善假於物,一切資源適當利用都會有利於自身。這時就要加點儒學的“料”了,因為過度信奉道家會導致放縱,此時儒家就是來規範自身,慢慢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加之寬泛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懷,修身便成功了,之後再談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可以說,道家思想是儒家思想的前提基礎,儒家思想是道家思想的彌補和昇華。

因此我如今的課桌,才會有紛紛雜雜的道儒名言。人都有累的時候,當你心累了,就學孔子在“侍坐”裡的心態,世無道則隱。當你休息充足,提起行囊接著前行,就學老子青春的心態,敢為天下先。瞧,兩位聖人都將其思想混混雜雜,為什麼我們不拋去世俗積極還是消極的偏見,合二為一的不斷提升自己,使自己進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