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模》讀後感作文

學楷模守初心擔使命

《楷模》讀後感作文

讀了《楷模》這本書後,我發現其實各行各業都有“楷模”:有教師中的楷模——於漪,有建築學的建立者——吳良鏞,有經濟改革的倡導者——厲以寧,有載人深潛的實踐者——葉聰,還有農村改革發展的帶頭人——吳仁寶。

不過,要說我最敬佩的,要數於漪老師了。於漪老師在成為一名語文教師的路上,經歷了許多的坎坷,但是她堅持教育是一輩子的事業。抗戰時期,目睹日本侵略者的種種惡行,她心裡播下了一顆“熱愛祖國,振興民族”的種子。大學畢業後,她先是被分配到了位於蘇州的華東人民革命大學附屬工農速成中學,成為了一名中學教師,教基礎識字班。七年後,她又被調入上海第二師範學校,成了一名歷史教師,沒有歷史背景的於漪老師,通過自學剛剛摸索到一點門道,因為極度缺少語文老師,上級又要讓她“轉行”。儘管她在教學路上經歷了一波三折,甚至曾被學生打傷了雙腿,但她仍然沒有放棄教學。

看到這裡,我心裡不禁產生了疑問:為什麼於漪老師被打傷了雙腿的第一反應不是檢視自己的傷勢,而是想著要讓孩子們接受更好的教育呢?直到看到結尾,我才知道,為什麼被疾病纏身卻還要堅持學習,為什麼已經九十多歲高齡仍要對教育這麼執著,那是因為於漪老師認為:教師一個肩膀挑著學生的現在,一個肩膀挑著國家的未來。自古以來“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的說法,正是由於不辭辛勞的老師們給予我們這些新鮮血液,我們才有為祖國創造無限的可能,天下所有的老師都是值得尊敬的。

身處和平年代,我們是泡在蜜罐里長大的。但是吳仁寶卻一直把這句話掛在嘴邊:“我是窮過來的”。的確,11歲的我們坐在明亮的教室裡學習,而吳仁寶爺爺卻在寺全基看牛;14歲時他家裡斷了糧,只能靠他和弟弟摸魚捉蝦換取大米;16歲他本想販布賺錢卻賠光了本錢,這使得“摘掉窮帽子讓華西村村民富起來”的願望在吳仁寶的腦海中生根發芽。作為共產黨員的吳仁寶毅然決定投身農村建設,正是他身上所擁有的共產黨人艱苦奮鬥,無私奉獻政治品格和堅持不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想境界讓華西村從貧窮落後走向科學發展、共同富裕。

讀完吳仁寶爺爺的事蹟,我不禁對共產黨人心生無限感慨,充滿景仰之情,心中響起了一歌詞:“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其實在我們的身邊,還有很多像於漪老師、像吳仁寶爺爺這樣平凡而偉大的人。譬如說我的媽媽,她不是英雄,只是一名最普通、最平凡的社群工作者,但媽媽一直是我心中的楷模。

媽媽說:“作為一名社群工作者,首先要有一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誠心,尤其是對需要贍養的孤寡老人和殘疾人,更是要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對待他們。記得有一個週六媽媽答應了帶我和妹妹去亭林公園爬山,但是在去的路上媽媽接到一個電話,一位癱瘓在床的爺爺打電話和媽媽說他老婆要出走。媽媽結束通話電話後和我們說今天不能去爬山了,現在時間緊張回來和我們解釋,我和妹妹很不理解,還鬧情緒說媽媽騙人不守信用……後來媽媽晚上回來後告訴我們,那個爺爺重度殘疾癱瘓在床,她的媽媽也年邁多病,生活不能自理,平時都是她的妻子在照顧,天長日久,誰都有厭煩的時候,加上重殘的爺爺長期癱瘓造成的情緒煩躁,兩個人起了爭執,爺爺沒辦法只能撥打媽媽的電話讓她過去勸說一下準備離開的奶奶,通過媽媽苦口婆心的勸說,奶奶留了下來,使八十多歲的老太太和殘疾的爺爺又有了溫暖的家。

去年春節假期,我們一家人回湖南過年。但是大年三十那天媽媽接到單位通知說社群需要工作人員進行疫情防控。一邊是疫情防控工作,一邊是需要陪伴的家人,該如何選擇?媽媽用實際行動給出了最硬核的答案,大年三十連夜從湖南趕回崑山,國一的早上回到單位開展疫情防控志願服務。人員排摸、體溫檢測、隔離人員生活服務,積極參與小區疫情防控,向居民發放防疫宣傳單,忙碌在小區的各個角落。記得有好幾天沒看到媽媽的我,得知那天媽媽要回來我趴在沙發上等媽媽回來時睡著了,等十一點多媽媽回來時我哭著叫她“壞”媽媽,不顧我們每天講故事的約定,媽媽抱著我耐心的對我說:我愛我們這個“小家”,更要守護“大家”。雖然有抱怨、有不解,但是隨著我漸漸長大懂事,我明白了媽媽就是我身邊的楷模。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新時代的我們要以身邊的楷模為榜樣,努力學習,艱苦奮鬥,讓自己也成為人們心目中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