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沉年代》讀後感1000字作文

一個國家下沉,是緩慢的、沉重的、一步步走向深淵的過程。於高處的人而言,下沉意味著遠離陽光與溫暖,對於低處的人而言,越下沉、越黑暗、越掙扎、越絕望,越來越走向無底的深淵……

《下沉年代》讀後感1000字作文

在《下沉年代》中,美國的喬治·帕克在國家下沉的大背景下以個體人物的命運折射了美國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表面經濟飛速發展背後社會的衰退的真相。美國在這期間經歷了去工業化、次貸危機、網際網路泡沫等來自各方面的衝擊,無可挽回地走向衰落,而與此同時,美國社會中的人們,無論是高高在上的政商精英、矽谷翹楚,還是為了生活艱難前行的黑人女工、南方紅脖,都經歷著“成長”之痛,那讓人精神為之一振的美國夢可以成為沉浮之間的精神支柱,也是夢醒夢碎之時的劇痛。個體命運在時代洪流中急轉直下,昔日的繁榮、自由、青雲直上與如今的式微、下沉、陰雲密佈的荒蕪世界形成了割裂的對比,在這個下沉年代,所有的人們,他們滿腔憤怒卻吶喊無聲,他們心懷悲哀卻又無能無力,他們隨著美國夢的破碎,繼續努力地重鑄美國夢,在失落失望孤苦無依中,憑藉著那點夢的溫度抵禦身份的危機與時代的崩潰,在不斷的撕裂與療救中,努力活著。

魯迅曾言,悲劇是將那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叔本華稱悲劇為,個體無過錯之下所遭遇的悲慘境遇。

黑格爾認為,悲劇不是個人的偶然原因造成的,而是衝突雙方多代表的倫理力量都是合理的,兩種善的鬥爭就必然引起悲劇的衝突。

以這些標準來反觀《下沉年代》,我認為,這本書從頭到尾就是描繪了一場悲劇,一場曾經發生並且仍在發生的悲劇,這不僅僅是時代蒼涼的側影,也是一部文明的輓歌。

查爾斯·泰勒曾在《本真性的倫理》中提到“個體深深鑲嵌於社會之中”,由此觀之,也不難理解為何整個社會的下沉會使個體命運發生如此大的扭轉。在整個社會下沉的漩渦中,縱使如何掙扎,也難逃被捲入其中。同時,每個生命個體的命運起伏也折射了社會的病症。書中一個又一個眾生的片段看似零散瑣碎,各自在那個分崩離析的社會裡掙扎,卻又巧妙地共同構建出一段波瀾壯闊的美國巨集觀下沉之。令人唏噓不已。

美國的下沉無疑是民族的悲劇。但從另一個層面而言,人類命運本身就是一個共同體,冷眼旁觀或慨嘆萬千,始終不是正確的選擇。杜牧曾在《阿房宮賦》中如此告誡我們“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故我們應該學會“鑑”,即從他人走過的荊棘叢生鮮血淋漓道路中,汲取經驗,從而找到自己前行的正確方向,方能不斷髮展,不致重蹈覆轍。

喬治·帕克曾在書中總結道:“保守分子悲嘆喪失了一向依靠的機構和團體,自由主義者爭得了幾乎完全的個人自主權,卻發現自己也全然孤獨。”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中,理性主義與個人主義氾濫,在過度強調民主自由中,社會逐漸形成了只關注個人權利是否受到侵犯的風氣,忘卻了人與人之間的交際與溫暖,忘卻了民族團結的力量與鬥志,忘卻了向社會給予而只知道索取,忘卻了……所以,為了讓社會更溫暖,為了讓人間更值得,我們不能忘卻,不能忘卻奉獻,不能忘卻幫助,不能忘卻給予,不能忘卻曾經文明的輓歌的餘音與遺響……

書至此,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所滲透的宿命感又一次熟悉地向我襲來,《下沉年代》裡呈現的美國彷彿是那個曾經的馬孔多,無數的人們在絕望的輪迴宿命中走向滅亡。

所以,更不應當忘卻。

生命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