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逆旅幸好還有蘇軾》讀後感(精選6篇)作文

篇一:《人生如逆旅幸好還有蘇軾》讀後感

《人生如逆旅幸好還有蘇軾》讀後感(精選6篇)作文

任他驚濤駭浪,唯我波瀾不驚

蘇軾出生於四川,他的父親是一位學富五車的大家,名叫蘇洵。他的弟弟蘇轍也是毫不遜於蘇軾的一位文人。他與弟弟雖都有著從政致君堯舜的偉大抱負,怎耐中進士做官後都被接連貶謫。時運不濟,命途多舛。雖然他的一生如逆旅般艱難,他豁達的心態讓他在面對接踵而至的困苦時仍處變不驚。四十五歲時經歷“烏臺詩案”險些喪命,晚年又被貶至惠州、儋州。但無論他貶至何方,他都堅守心中那份坦然,造福一方百姓,盡心盡力,有所作為。正是他這樣的浩然正氣,才讓他的謫官之路不是如此痛苦,讓他用一種全新的眼光打量自己的一生,讓他在官場沉浮中,在生活困苦面前波瀾不驚。

他是一個熱愛故鄉四川的人。但因他的貶謫之路坎坷,他早早就離開了故鄉並再也不得歸返。他的思鄉之情是無法平息的,但他用其獨到的心態,寫道:“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他將這個世界都視為了“此心安處”。蘇軾的偉大之處不僅在於他的樂觀積極的態度,更在於他巨集大的胸襟與廣大的格局,心懷世界,何處不是心安之處?

妻子王氏的死去,是比貶謫更加痛苦的精神打擊。正是這樣記憶深刻的悲痛讓蘇軾在密州夢見了她:“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但是理智的他知道生死必須在生活中消釋,他選擇要活在現世。

不僅如此,與弟弟蘇轍分別後,也再無相見。書信中透著的是他的思念。忍受著別離的痛楚,但豁達又一次告訴他,只要“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就足矣。

然而這樣的豁達卻沒有得到生活的同情,生活贈給他的是頻繁的遷徙,在經歷“烏臺詩案”時,他被貶黃州,這是他最痛苦的一段貶謫經歷,由於對朝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有不同意見,他些許就命喪黃泉,在如此的危險之後,他放空自我,遊覽名勝古蹟,看到赤壁濤濤水滾滾而來,他胸中仍處變不驚。他寫下“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他是一位善於面對逆境的人。而正是身處逆境之時,他的文學創作水平也達到了巔峰。他被貶的最後一站是海南儋州,一個荒涼的靠海之地,蘇軾本以為自己會葬身此地。可是不然,蘇軾所看到的並不知有眼前的苟且,如“食無肉,病無藥,居無竹……。夏無寒泉”等一系列的艱難困苦。之於他,卻尋找到了當地人都未曾發現的美味——生蠔。他每次貶謫,都能隨遇而安,且都能尋覓到美味。他儼然是一位美食家,隨時嘗品人間至味。縱觀蘇軾的一生,他的豁達如同一把剪刀,讓他從痛苦的鎖鏈中儘早脫離出來。他的年少輕狂已被沖刷而去,歲月為他領航。正是經歷了人世間的酸甜苦辣,他發現豁達是唯一一種可以讓人波瀾不驚度過一生的選擇。

暮年時,他的思想與陶淵明接軌,“甚欲隨陶翁,移家酒中住”。達觀且處變不驚,他發現人應該順應自然,走向生命的盡頭。

據說人死前,一生都會如電關火石般倏忽而過,蘇軾也是如此。積極且坦然完結了這一生。他的逆旅從未停歇,而他豁達的品質也從未消逝。人生秋涼,逆境重重,而蘇軾波瀾不驚,一蓑煙任平生。

篇二:《人生如逆旅幸好還有蘇軾》讀後感

人生緣何不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

蘇軾人生起點很高,在21歲進京趕考,第二名的進士及弟讓他瞬間名揚四海,成為背誦的一顆文壇新星和頂流,在當時上至皇帝皇后下至平民百姓只要蘇軾文章一問世,就經哄搶。但是人生就是那麼奇妙,它會讓你在最閃耀的時刻,瞬間跌入到谷底。蘇軾在42歲時遭遇到了人生的一次重擊——烏臺詩案。

也是因為這次的烏臺詩案,我也意識到蘇軾和蘇東坡並不是一個人。蘇軾是清冷才俊的宰相胚子,他的生命起點是在眉州。而那個文壇巨匠,光耀後世的蘇東坡,他的生命起點卻是在黃州。就好像蘇軾是一隻蛹,而蘇東坡是一羽蝶,這種蝶變在黃州完成。促成蝶變的就是著名冤案——烏臺詩案。如果人生是要靠在磨練中成長自己,那麼蘇軾在烏臺詩案後,所遭受的一連串貶謫和磨難,那就是他一步步走向更高維度的階梯。有的人在困難面前,頻頻低下了頭,從此一蹶不振。而蘇東坡卻在一個接一個的打擊中,從”蛹”化身成為了”蝶”。在烏臺詩案後的蘇東坡更像是灑脫睿智的長者。

《人生如逆旅,幸好還有蘇軾》在這本書中,有著絕美的插畫和許多有關蘇軾的趣事,如一起夜遊的張懷民,看著插圖就不經吟誦起”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這是蘇軾的樂觀豁達。本書從8個角度去寫——故鄉,親情,花和愛情,交友,吃貨,家風,吃茶,生死有命。在書中可以品味詩歌的韻味,用詩連線起蘇軾的生活、藝術。讓古詩詞變得通俗易懂。

書中涉及詩歌無數,”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十年相思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還有”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

蘇東坡是中國文學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一生風雨,過眼雲煙,我行我素,泰然處之,他把別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瀟灑人生。書本只是瞭解蘇東坡的一個輔助用具,而蘇東坡的才華與樂觀精神是難於言的。”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在各種各樣的磨難下,蘇軾並沒有麻木,而是練就成為一隻蝶,幾千年來,少有的清醒之人,”世事一場秋夢,人生幾度秋涼””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不能與家人團聚下,望著明月他吟”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面對風雨他誦:”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在世事紛亂中吶喊:”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只要我不認輸,沒有人能說我輸。願每一個平凡的骨子裡都藏著一個蘇軾跟蘇東坡!

篇三:《人生如逆旅幸好還有蘇軾》讀後感

在一寒食雨中,春江暴漲,一路衝撞門庭樓壁,雨勢猛激,難見水雲窮盡之跡。飄搖山間,一座漏舍搖擺於風雨中,似是要即刻隨風而去,猶如一隻破舟搖曳於江水激流之中。

此時,一人立於小屋,漏雨洗身,眼望窗外悽風斜雨,心生絲絲愁憂:“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孤身飄異鄉,此時的他窮困潦倒,又身處此情此景,此悽惶世道,尤感這瘦弱之軀一絲遊命會隨時被一隻看不見之手橫空掠去。然正是這悽慘又舉目無親之境,讓他孤寒而生逆境求生之意,心中徐徐燃起激奮之力。

此人,乃宋代大文豪——蘇軾。

被貶黃州,雖滿目蕭然,卻也能悽景求生,接納此境此地。於是湖北黃州這一處“他鄉”,後續便自然成為了蘇軾的另一重“故鄉”。此地五年的豐富生活閱歷,讓他繼續接受生活的洗禮,繼續磨礪自我意志於精氣,自然成就了他逆境中樂觀求生向上的心志。由此他寫下了《赤壁懷古》等千年佳句詩篇,借詩感嘆自身命運的曲折並抒發每個遊子都揮之不去的思鄉情懷。他的“此地為一別,孤蓬萬里徵”,在多數人眼中是悲悽、孤獨、懷念等情緒,而在蘇軾的已經之上,更隱含著他孤軍萬里豪氣遠征的豪邁。又一句“此心安處是吾鄉”,更抒發出他超乎尋常遊子的想法——在漂泊中,他感悟的不僅是異地的方言,食物、街巷、山水,更多的立地修身求同,獲得安全、歸屬、認同之感及積極樂觀處世的態度,身處異地揹負鄉愁卻能生出他鄉即我鄉的心懷,從而讓自己的胸懷走到了沒有任何地域邊界的更加寬闊的平臺。

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不同生活階段都可能面臨離鄉求學求仕、旅行、定居等,選擇在不同的城市安家落戶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工作的常態,每個人也都或多或少懷揣著對童年、年少時光生活地的懷念和回憶。更多的人選擇在一個新的異地安居樂業,奔赴幸福生活,也自然的把異鄉變成吾鄉了。這一切,也是對古人“此心安處”的最好詮釋和呼應。

而今,我們重新詠唱蘇軾的詩句並回顧他的貶途,可謂崎嶇坎坷又綿延悠長,但無論他漂泊到哪裡,依然在哪裡樂觀豁達,廣泛交友,求生求上,面對悽苦困頓的生活境遇,依然組織力量,幫助當地許多疾苦百姓,而他的這種憂國憂民的無私精神及愛民如子的實際舉動也感染帶動了其他人,處處撒播著人間的正能量。他即使到了垂暮之年,面對生之將盡病痛折磨,依然表現出超於常人對生死的恐懼,認真走好人生最後的路。隨著他最後一首詩中“平生笑羅什,神咒真浪出”的落筆,然後靜靜的離去……

蘇軾就真的去了嗎?沒有,一千年後,他的思想、著作、追求真善美的足跡,一直印刻在我們心間與我們同在,與世界同在。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蘇軾也便是那個人。

人人來這世間,要不枉這人世一遭。在這繁花似錦的和平盛世,我身在杭州,行走於西湖邊詠懷蘇軾老先生的詩句並感懷他的人生也讓我心有所思所感。如今的杭州早已超越了古人“自古錢塘繁華”的盛景,四通八達而與世界接軌,前幾年剛順利承辦了“G20峰會”,如今又喜迎亞運會的即將召開,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我們所有杭州人,將張開熱情的懷抱,喜迎八方賓客,把拼搏向上、團結友愛的體育精神繼續播撒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杭州的大街小巷,到處都張貼、展示著有關亞運的相關賽事宣傳彩報,一座座運動場館已籌建完畢靜侯各國賓客,到處充滿活力運動、樂觀向上、積極熱情的氣氛。我在想,蘇軾老先生如果能夠穿越,如今的境況定會讓他喜笑顏開,眼放金光,甚是欣慰啊!

呼籲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都能懷揣蘇軾老先生憂國憂民利他之心,面對人生中的每一場考驗逆境向上求生,勇敢樂觀迎對生活的洗禮與錘鍊!也呼籲我們每一個杭州人,努力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把亞運籌辦工作做到盡善盡美,力爭把杭州亞運會辦成一場享譽世界的體育盛會!同時也熱烈歡迎世界的八方亞運賓客,繼續借用蘇軾的“此處安處是吾鄉”送給每一位嘉賓,杭州歡迎您!杭州一定會讓大家感受到家的溫暖

篇四:《人生如逆旅幸好還有蘇軾》讀後感

好書如香茗,芬芳醇厚,意味悠長。而《人生如逆旅幸好還有蘇軾》從衣食住行將蘇東坡坎坷流轉的人生娓娓道來。

“試問嶺南好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中國人常言落葉歸根,但蘇東坡仕途坎坷,遠離家鄉,漂泊一生。但他無論被貶到何處,都樂觀豁達,不斷給人生做減法,甚至學起了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找回生命最本質的味道。也正是在這悲慘的仕途中,蘇東坡找到了自我,最後摒棄功名利祿。過起了“日啖荔支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的生活。

在一生中,蘇軾向父親學到了誠實寫作、以筆發聲、文章直擊人心深處;向祖父學到了質樸、灑脫和幽默。出生於書香門第的他,自小良好的家庭教育,讓蘇軾的精神世界得以豐盈,使他即便多年以後深處人生低谷,也有一種豁達的心胸和免於崩潰的力量,和弟弟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兩人也在日後的境遇中互相依靠,共度難關。

命運難以琢磨,就像飛行的鴻雁在雪上留下的印跡,但若在無常的人生中擁有溫暖的回憶,便足以讓人生擁有意義。在蘇東坡那裡,我學到了很多,有知人論世之道,為人處事之風。更重要的,是在絕境裡苦中作樂。

蘇軾身上有一種超越逆境與悲哀的力量,即便在當時黑暗的政治環境中,對國家社稷的熱情被一次次絞殺和撲滅,他也用浩然正氣不斷努力,拯救了自己,也讓人生在歷史長河裡成就了永恆。

正如蘇東坡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所說,“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獄,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此理之常,無足怪者。”

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篇五:《人生如逆旅幸好還有蘇軾》讀後感

一蓑煙雨任平生

蘇軾是真善美的結合,我們可以在品茶、品花和品美食中感受他的生活美學;也可以在親情、鄉情、友情與愛情中感受他的人生倫理。作為人,他是凡塵仙;作為仙,他是天上人。幾千年後,我們也時常望著那顆蘇軾望過的月亮,這似乎就是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與古人的心靈感應。

鄉情:此心安處是吾鄉

蘇軾一輩子都在漂泊,從四川眉山的大山中走出來,到當時繁華的北宋都城開封,後來要麼擔任通判,要麼就是被貶,他的足跡遍佈大江南北,輾轉東西。初到杭州,他便覺得有種熟悉的感覺,好像前世來過這裡。在杭州,他也認識了後來與他同舟共濟的侍妾王朝雲,西湖的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但他因工作調動,不得不走。

被貶到黃州是蘇軾人生中最黑暗的時刻,他沒有地方住,只能住在寺廟裡,但是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被田院乞兒。”儘管身處逆境,但永不墮落。他雖處於旋渦中,卻光風霽月,不落紅塵;他不忮不求,順其自然。在黃州,他規定了自己一天的開銷,他選了一塊土地勤奮勞作,這塊地叫東坡,也是他的稱號,更是他在黃州生活的希望。

再後來,被貶到惠州,而他卻“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被貶到最南邊的儋州,他也坦然“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蘇軾只回過家鄉一次,但他走過的每一條路都通往遠方的故土,每一條都是蘇軾的回家路。

親情:對床夜雨聽蕭瑟

翻看蘇軾的詩集,出現頻率很高的詞中,有一個是“子由”。子由是蘇軾的弟弟蘇轍,蘇軾每到一個地方,就會寫信給自己最親愛的弟弟。而蘇轍被貶到某個地方時,也會寄詩給他唯一的哥哥。“烏臺詩案”對蘇軾的打擊很大,在開封的大牢裡,他想起了他的弟弟,想起了他們一起玩耍的自由自在的童年。當年,蘇家兄弟倆考中進士,後來在更高的制科考試中,他們又被同時錄取。兩個才華橫溢的青年,只能相互扶持、依靠,才能走出這黑暗的官場。

蘇軾死後,蘇轍又經歷了更慌亂的時代,在孤寂清冷的夜晚,蘇轍仰望哥哥詩詞中無數次提到的那個熟悉的月亮,蘇軾曾經因為月亮而充滿勇氣,如今,這顆月亮也給弟弟以同樣的鼓勵。蘇轍死後葬在蘇軾旁邊,實現了兄弟倆生前沒有實現的“夜雨對床”“長敘此生”的誓言。

友情:相逢一醉是前緣

蘇軾的政敵王安石,擁護新法,而蘇軾卻不贊同,兩人為此一直爭鋒相對。後來王安石見大勢已去,便辭官退隱南宋,蘇軾路過南京時,想去拜訪一下王安石,他們曾經誤會重重,隔閡很深。如今卻相視一笑,冰釋前嫌,兩人一連數日,共同遊樂,彷彿要把以前被耽擱的時光都彌補回來。王安石甚至想讓蘇軾在旁邊買塊地,和自己成為鄰居。蘇軾十分感動,感慨這緣分為何不早點到。

蘇軾每到一地,都有同情欣賞他的地方官員。他在黃州無依無靠,唯有知州徐君猷對他禮遇有加,常常邀請蘇軾來做客。同時,蘇軾也很受老百姓的歡迎。他有一個平民朋友叫巢谷,當蘇軾被貶儋州蘇轍被貶龍州時,他知道後,要徒步去尋找蘇氏兄弟,人們都譏笑他瘋了,但他頂著七十歲高齡,到蘇轍那邊把信帶給蘇軾。他執意要親自帶給蘇軾,但因為旅途勞累,在途中死了,這情誼千載年之後,仍然讓人為之動容。

“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一生之所以能創作出那麼多美好的詩句,能在逆境中坦然面對生活,能被無數的古人與現代人所尊重,正是因為他熱愛故鄉、親人、朋友,熱愛生活,熱愛自己的一切。

人生如逆旅,幸好還有蘇軾,我被他超然的樂觀精神,被他至善至美的情懷,我相信一個人只要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哪怕經歷再多的困難,也是甘之若飴的,正如他在《定風波》裡所寫的“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人生逆旅當學蘇軾,面對人生風雨,我們應該保持豁達而超脫的心胸,我致敬他。

篇六:《人生如逆旅幸好還有蘇軾》讀後感

心中真情人間蘇軾

前不久,讀完了《人生如逆旅幸好還有蘇軾》。

書中的蘇東坡,一如常人所說的那樣樂觀、豁達、豪放。但是真正讓我感動的,還是他的真誠。

章惇,字子厚,是蘇軾出任鳳翔籤判時所識的同僚。一日,蘇軾與章惇結伴出遊。路經一山谷,山谷兩岸懸崖峭壁,怪石嶙峋,樹木繁盛,在潭水上投下片片黑森森的陰影。潭水平靜而深不可測,在深谷之中不起一絲波瀾。據說,曾有人用數百尺長的繩測其深,卻仍不見底。一座獨木橋顫顫巍巍地連線起了兩岸絕壁。獨木橋年久失修,泛黑的木頭上布著密密麻麻的黴點,漆片脫落之處甚至長滿了青苔。章惇見了冒險之心油然而生,激動之餘還不忘邀請蘇軾和他一起去對岸絕壁上題字。蘇軾膽子畢竟沒有章惇大,於是作詩謝絕了他的好意。於是章惇便大踏步走過橋,如履平地。在石壁上寫下了“蘇軾章惇來”後,回到了蘇軾身旁而面不改色。此時蘇軾已嚇得面如土色,衣襟俱溼。見章惇平安回來,不禁長吁了一口氣,說:“子厚他日必能殺人。”章惇大惑不解。“能拼命者,即能殺人。”軾答。

不得不說,這是真的靈驗,日後章惇果真成了一個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可是,讓蘇軾料想不到的是,章惇執政後,為鞏固他自己的地位,第一個要殺的竟是蘇軾本人。章惇似乎忘卻了他們之間的情誼。他不再是“烏臺詩案”中,那個為保蘇軾性命,破口大罵丞相的人了。他甚至成了他自己都曾看不起的人。

風水輪流轉。轉眼,章惇也從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的丞相變成了被流放雷州的罪官。他的兒子章援原是蘇軾的門生。就像章惇被高官厚祿所挾帶的政場風沙,掩蓋了他與蘇軾的友情一樣。章援為了幫其父謀功,不惜喝下權貴的“孟婆湯”,忘了自己的老師。此時蘇軾已遇赦從海南返回。章援仍舊不瞭解蘇軾的為人,他甚至害怕蘇軾會被皇上再次任用,因為父親的打擊而報復。他開始惶恐不安,思索著是否要去這位多年未見的老師面前為父求情。但是自己多年奔走於權貴門前屋後,對師門冷眼相待的做法讓章援此刻無臉面對蘇軾。只能寄一書信聊表心意。而蘇軾呢,當他得知這一訊息時,非但沒有像章援所想的那樣落井下石,反而還很同情章家的遭遇。不顧重病連夜給章援回了一封長信,並細心地寫了一養生藥方給章惇。

“某與丞相定交四十餘年,雖中間出處稍異,交情固無增損也。”這是蘇軾眼中他與章惇的關係:四十餘年的摯友。縱使章惇掌權時想盡一切辦法想置他於死地,這份友情在蘇軾眼中仍是那麼重要。

蘇軾不僅僅是對章惇推心置腹,並且無條件地相信原諒,而是對任何一個人都是如此。這份真心不僅使蘇軾結交了不少好友,也是他在政治上堅持下去的原因。北宋,黨禍嚴重,眾人都渴望被外放,遠離官場這個是非之地。蘇軾也不例外。可當他得知他的官職是神宗遺命時,感動得語無倫次。將一片赤誠之心,全都投入到了那不現實的政治理想中去了。他冒著被臺諫們圍剿的風險,多次上書攝政的太后,竭盡全力輔佐年幼的皇帝……

即便仕途艱難,他也從未想過利用朋友,讓自己身居要職、榮華富貴。蘇軾所有美好的政治抱負和理想,都在那人心猜忌的官場上被磨滅。但是他對朋友、對君主、對人民的愛卻始終不變。

或許正是這份愛,使他在最艱難、最孤寂之時有所牽掛,而沒有走向死亡;或許也正是這份愛,才創造了蘇軾,這一充滿真情的人間謫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