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以案促改組織生活會對照檢查材料【通用5篇】作文

篇一:7.20以案促改組織生活會對照檢查材料

7.20以案促改組織生活會對照檢查材料【通用5篇】作文

根據公司下發關於《河南鄭州“7·20”特大暴災害調查報告》的檔案,對事故中出現的不足之處進行反思。

國務院水災調查組正式公佈長達46頁的調查報告,調查認定,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是一場因極端暴雨導致嚴重城市內澇、河流洪水、山洪滑坡等多災併發,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特別重大自然災害;鄭州市委市政府及有關區縣(市)、部門和單位風險意識不強,對這場特大災害認識準備不足、防範組織不力、應急處置不當,存在失職瀆職行為。總體是“天災”,具體有“人禍”,特別是發生了地鐵、隧道等本不應該發生的傷亡事件。

強化風險防控意識,在暴雨洪水發生後,無論是哪一級組織,哪個部門,都要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危放在首位,迅速採取果斷有力的救援措施,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對因災遇難的人群,如實統計上報。

強化人員責任意識,在暴雨發生後各級政府應對部署不緊不實:在氣象部門已經作出預警的情況下,仍放鬆警惕、責任心不強,防範部署不堅決不到位、缺乏針對性解決方案,並在後續的工作會議上並未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

強化基礎設施尤其是排水設施短板。鄭州的暴雨充分暴露了排水系統標準太低,別說暴雨,就是中雨也能積水。地下排水管管徑小,覆蓋面不夠,管網與排洪河道的連線設計不夠科學。

強化城市建設,在現今城市高速發展的時間段,不僅要做好經濟建設,更要把人民生命安危放在首位。地鐵、地下空間等建設,不能僅僅滿足功能需要而已,還要設計足夠高的標準,確保人民生命的安全。防止作秀思想再度膨脹,城市建設杜絕繡花枕頭,務求實實在在的效果。鄭州佔用馬路修花壇,佔用了道路資源,導致了交通擁堵,是典型的捨本逐末的表現。

篇二:7.20以案促改組織生活會對照檢查材料

鄭州,一座火車拉動的城市,作為一個洛陽人對鄭州印象並不好,每次去鄭州都覺得不習慣,總覺得哪裡有點彆扭,到處都是擁擠的感覺,和河南其他地市比起來,鄭州就是經濟總量強一些,但缺乏自己自己的特色,特別是文化方面就是一個荒漠,缺少自己的內涵。

但這次洪災讓我對鄭州的印象大為改觀,甚至覺得此次洪災就是鄭州真正步入一線城市,甚至是邁入世界級大都市的一次偉大轉折。洪水無情、人間有情,此次洪災,讓我看到了一個有溫度的城市,一個處處展現著自強、堅毅、不屈,處處充滿熱情的城市,此次洪災或許是千年一遇,城市管理方面還有許多的路要走,洪災超出預估,讓政府管理部門措手不及,公安、消防、應急等部門都是忙於應付,難於照顧的每個市民,但面對災難,鄭州市民沒有退縮,沒有迴避,大家開展了各種形式的自救,京廣隧道的呼喚,大街上的互幫互助,夜晚免費食宿,以及地鐵5號線上的守望相助等等,讓死亡數字減少了許多,讓我印象最深刻是在洪災後的城市恢復階段,鄭州市民對外地救援隊提供的衣食住行,主動提供熱湯熱飯,一呼百應的志願者,各個地方開展的自救活動,讓我看到了這個城市的溫度。

嚴格來說,鄭州應該是一個移民城市,大多數人都來自省內其他地市,但此次洪災讓這個外來市民的歸屬感增強,也讓這個城市有了溫度,有了內涵。經歷此次災難,鄭州的重建還需要很長時間來恢復,但對每一個鄭州人來說猶如涅槃重生,對鄭州這座城市有了更多的認同感、歸屬感,也讓全中國人民看到了鄭州的自強不息,這些才是鄭州不斷髮展,甚至在歷史長河中留下深刻烙印的力量之源!

一座有溫度的城市,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城市,相信鄭州會越來越好!

鄭州加油,河南加油!

篇三:7.20以案促改組織生活會對照檢查材料

“7·20”特大暴雨災害調查組的組成:

應急管理部

中國氣象局

河南省政府

發展改革委

工業和資訊化部

衛生健康委

能源局

水利部

交通運輸部

住房城鄉建設部

自然資源部

公安部

所感:感受到祖國的力量強大!

專項工作組分:

綜合協調、監測預報、應急處置、交通運輸、城市內澇、山洪地質災害

氣象、水利、市政、交通、地質、應急、法律等領域的院士和權威專家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指導

所感:這是一場科學的研判

調查認定

總體是“天災”,具體是“人禍”

暴雨的形成

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異常偏北、夏季風偏強等氣候背景下,同期形成的2個颱風匯聚輸送海上水汽,與河南上空對流系統疊加,遇伏牛山、太行山地形抬升形成的一次極為罕見特大暴雨過程。強降雨在鄭州市自西向東移動加強,河流洪水彙集疊加,加之鄭州地形西南高、東北底,屬於丘陵山區向平原過渡地帶,造成外洪內澇併發。

所感:自然的力量人類無法抗衡

災害應對處置不當的幾個方面

應對部署不緊不實

應急響應嚴重滯後

應對措施不精準不得力

關鍵時刻統一指揮缺失

缺少有效的組織動員

遲報瞞報因災死亡失蹤人數

所感:人類面對災難依然是措手不及

重點:社會企事業單位

重大的設計變更未按程式上報審批;

採用白圖施工,且白圖與藍圖的要求有明顯差異;

施工組織未編制專項應急預案;

設計審查評價報告不嚴基準偏低;

修改設計方案未經論證;

施工前未進行設計交底;

監理單位未認真履行監理職責;

施工單位施工期間未採取臨時措施保障溢洪道的功能

所感:企事業單位應該有顧大局,社會責任感的強迫意識。

自然環境是約束人類生存的“盲盒”,輕易不要開啟它;更不要想著去修飾它。自然的力量人類無法阻擋,只有順應它的發展人類才能長久地生存而且會得到大自然的饋贈。如果人類一直做的破壞自然的動作,那將來不知道還會有什麼樣懲罰在等待著人類。希望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

篇四:7.20以案促改組織生活會對照檢查材料

根據《關於持續開展安全生產大排查大整治專項行動的通知》(陝油礦安發〔2022〕10號)檔案精神,我對國務院《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調查報告》結合自身崗位工作進行了認真學習反思,現將學習反思情況彙報如下:

一、深刻反思

通過學習調查報告,發現在此次暴雨災情發生時鄭州市委政府、有關區縣(市)和部門單位領導不同程度上存在認識準備不足、防範組織不力、應急處置不當等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防汛認識不到位,7月15日至16日,國務院領導同志專門到河南鄭州等地檢查指導防汛工作,對防範強降雨等提出明確要求,但一些領導幹部特別是主要負責人缺乏風險意識和底線思維,仍存在主觀認為,風險認識嚴重不足,思想麻痺、警惕性不高、責任心不強,防範部署不堅決不到位、缺乏針對性,應急部署一般化,無具體有力有效的落實措施的問題。二安全部署不得力,鄭州市5月15日就進入防汛期,但在災情發生後鄭州市委市政府缺乏全域性統籌,責任沒有真正上肩,也沒有統籌安排指揮部坐鎮指揮和現場指揮。一些領導幹部領導能力不足、全域性意識不強,不知道關鍵時刻自己的職責是什麼、崗位在哪裡、如何發揮領導作用,普遍缺乏應急指揮意識和經驗,導致抓了點丟掉面,失去了領導應對這場全域性災害的主動權。三預警與響應不到位,這次暴雨災害集中暴露出鄭州市預警釋出能力、應急指揮能力、搶險救援能力、社會動員能力、科技支撐能力不足等諸多短板。特別是災害性天氣預報與災害預警混淆,預警釋出部門分割,防災避災措施針對性、有效性、強制性不足,缺乏統一權威高效的預警釋出機制;預警與響應聯動機制不健全,應急預案實用性不強。

二、準確改進

通過此次報告學習及總結,作為安全管理部門負責人,在後續工作中我將始終堅守安全生產的初心使命,紮實做好日常安全生產管理工作。把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作為案例納入公司安全培訓內容,深入淺出解讀典型案例和血的教訓,把教育培訓作為安全預控源頭性、根本性對策。組織開展防汛演習,加大防災減災救災宣傳力度,增強員工自救互助能力,尤其是駐外礦點及站臺做到定期培訓,強化學習,增強職工防災、抗災的安全意識,並在汛期及時將天氣情況及防汛檔案及時傳遞到工作崗位。落實公司安全監督管理職責、駐礦(站)人員安全及公車食堂宿舍的安全管理職責等。切實把安全生產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落在行動上。

總體認識:深刻反思調查報告總結出來的教訓和問題,堅持把教訓變教材、把教材變方案、把方案變行動,深入檢視反思、全面整改落實,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切實做到知責於心、擔責於身、履責於行。

篇五:7.20以案促改組織生活會對照檢查材料

7月中旬開始,河南中部地區連續強降雨,直到7。20日下午鄭州瞬時降水達到頂峰,城市積水快速上漲,造成人員傷亡,覆盤整個災害的發生,發現大量傷亡集中於地下空間,總結以下經驗教訓,希望能趨利避害,以示後人。

第一:完善城市治理方案,制度化關閉城市地下空間

1、鑑於不可避免的雨水內澇災害,城市應急管理部應制定隧道、車庫、地下室、地鐵、地下商業街緊急關閉方案;

統籌城管、路政市政、物業及相關管理部門,在雨水天氣,城市積水或者降水達到一定量,必須由相關部門負責,提前封閉地下空間,疏散人員,避免出現人為傷亡。

第二。加強居民安全教育,提高個人自救能力;

在地震、疫情、洪水、交通出行、火災、用電用氣等災害發生時,居民要具備自救能力:大部分時間下人們生活在安全狀況,危機來臨,普遍會手無舉措,不能正確的自救及協助他人自救,需要城市管理不斷強化居民自救教育,提升自救能力;同時個人也要主動掌握危機時刻的自救能力。

第三:確保官方資訊及時傳遞,高效率開展救助

1、及時公開官方求助平臺,確保求助平臺的權威性、可靠性(建立聯合指揮中心旗下的呼叫中心,避免119/110/120被打爆),及時把民間救助力量納入於聯合指揮中心,避免浪費救助力量。

2、及時釋出救助方案及進展,確保民眾獲取前沿救助進展,穩定民眾情緒,提升信心;

3、及時傳遞官方聲音:自媒體雖然發達,但個人資訊雜亂,要求各種媒體平臺置頂官方資訊,確保第一時間向民眾傳遞官方聲音;

希望通過完善城市治理及個人自救能力提高,減少危機情況下人員的傷亡及財產損失,攜手共創美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