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三萬裡觀後感800字(精選5篇)作文

篇一:長安三萬裡觀後感800字

長安三萬裡觀後感800字(精選5篇)作文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這是李白、高適年輕時的志向。曾少年時,他們朝氣蓬勃,對未來充滿嚮往,對國家充滿希望。正是這樣的精神動力,勾勒了他們精彩的一生。看完《長安三萬裡》這部電影,我的內心感慨萬千。

整部電影以高適的口吻講述了他和李白的一生,從他們的一次次相逢,我看到了他們的悲歡離合,感受到他們的坎坷。但最終在理想的指引下,他們都獲得了各自精彩的人生

李白和高適,一個狂放不羈,一個老沉持重;一個才華橫溢,一個讀書困難,甚至還有些口吃。如此迥異的兩個人,是什麼讓他們走到一起成為朋友的呢?通過電影的推進,我發現了他們心中都有一樣共同的東西——遠大的志向。他們都渴望能夠建功立業,成就一番事業。高適為了成就事業,在家苦讀,苦練武藝,最終成為節度使,並寫出著名詩篇《別董大》。李白雖然後來被賜金放還,但他留下許多千古名篇,成為一代詩仙。在追逐理想的過程中,他們也曾失敗,也曾灰心,但從未放棄。就像魯迅所說,即使慢,馳而不息,縱會落後,縱會失敗,但一定可以到達他所向的目標。

說到理想信念,我不禁想起那些革命先驅。他們頑強拼搏、不懈奮鬥,在敵人面前大義凜然,在困難面前百折不撓,很多甚至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是什麼讓他們義無反顧,是什麼讓他們壯懷激烈,又是什麼讓他們勇毅前行?這是在他們心中都有一個堅定的理想信念——讓人民過上自由平等的幸福生活。正是這份信仰,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前赴後繼,努力奮鬥。在他們的帶領下,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富強,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

作為新時代的少年,我們應該追逐先輩們的腳步,從小樹立遠大志向,堅定目標,並努力付諸行動,早日擔當起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的大任!

篇二:長安三萬裡觀後感800字

道路自己選,風景各不同

昨天我看了《長安三萬裡》這部電影,覺得它很不錯,我受到了很多教育和啟發,凝練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人生道路自己選,沿途風景各不同。

影片的構思很巧妙,從年邁的高適在塞外與吐蕃作戰開始,引出了他與李白少年偶遇相識,多年保持交往,交織著講出了兩個性格迥異的人走過的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高適的祖父為國征戰,殺敵立功,到高適父輩輝煌不再,家中只保有田園基業。高適這個普娃,智商不高,學文怎麼也學不成,但仍有志向要靠高家一條鐵槍光宗耀祖。

李白出生商賈世家,家底殷實,風流倜儻又文采飛揚,雖然作為商人之子不能參加科舉考試,但滿腹才華足以讓他傲視一切權貴,存鯤鵬壯志,只待一飛沖天。

我們都更加熟悉李白,知道他是詩仙,作品膾炙人口流傳千古,自然就對他非常崇拜,甚至想象他一生都是順風順水得意逍遙。但這部電影告訴我們,李白在青年和中年時期都充滿跌宕起伏,尤其到了晚年反而顛沛窘迫,處處碰壁,以至於讓人為這位“仙人”扼腕嘆息。

而高適呢,生性愚鈍,才智平庸,按說他的結局應該是一介凡夫平民,默默地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但實際上呢,他也留下了不少的優秀詩作,並且為國建功立業,安享善終。

我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最喜歡研究的就是人的成長規律,經常教了一個小孩兒幾年,就忍不住在心中預測他的未來。

人生來就天分不同,性格也迥異,所以常有人說性格決定命運,但其實性格與命運之間並非簡單的直線關係,這期間最大的變數就來自於個人的選擇。

李白選擇把他的才華和財富揮灑在酒館歌壇,所以他享受到了奢華和浪漫,自由與追捧。

李白選擇在皇帝和貴妃身邊繼續張揚豪邁,所以才失寵不得不離開長安。

李白選擇尋道修仙,所以他尋到的只有困惑。

李白天真無邪適合做詩不適合從政,他卻選擇跟隨永王,所以糊里糊塗地成了叛軍。

有效的人生不過三五十年,重大的選擇不過三五次而已。

不同的選擇,結果真的大不相同,但也真無所謂對與錯,就像我們在旅行時選擇走哪條路,其實並沒有什麼區別,都是轉了一圈又回到了家,只是沿途的風景不同而已。

試想如果沒有天馬行空的李白,哪能有那麼多璀璨的詩篇,尤其是到了今天,讓我們記住長安記住盛唐的,並不是疆土而是詩篇。

篇三:長安三萬裡觀後感800字

理想與現實的距離

《長安三萬裡》這部電影是一部足以在中國影史上留名的佳作。我們或許看過很多關於神話的系列電影,拍的都很好。關於中國的五千年曆史題材也很好,但這麼好的題材怎麼就沒人拍呢?因為一個字“難”。

拍像《長安三萬裡》這樣以唐代歷史為背景的電影,難如上青天,它與神話不同,架空神話代表無限想象,可以放飛自我,怎麼創新都行。要拍我們每個讀過書的中國人都熟悉的詩史,就需要還原歷史,就需要尊重事實,需要大量知識作為背景,不能有偏差。否則,先於讚美到來的,一定是批評遍地。

唐代詩人那麼多、那麼多,編劇與導演選了人格迥異的兩個人——李白與高適。他們出身不同、性格不同、選擇不同、經歷不同、結局也不同。也許歷史上真實的他們並非如此,也許導演和編劇僅是為了在兩個多小時的電影裡有更為激烈的衝突而已,但都讓觀影的人們為之感動,畢竟電影僅是一種芸芸眾生的普及文化,而不能以歷史來作為絕對的考證。

看看《長安三萬裡》的李白,他有三種氣—傲氣,豪氣,仙氣。他喝酒不用杯,必須對瓶喝,喝到一半時,將酒罈高高舉起,意思就是還能喝,這是詩仙的“傲氣”,他縱馬狂奔,對著夕陽和長安的方向高喊:“當為大鵬”,這是詩仙的“豪氣”;暮年的李白為白鶴環繞,下意識張開雙臂,翩翩而起,這是他骨子裡浪漫的“仙氣”。真正的李白就應該是這樣的!

李白繡口一吐,便可抵半個盛唐。他講過很多話,千年之後依然流行,比如“兩小無猜”之後,那句“青梅竹馬”,“感恩戴德”之後那句“刻骨銘名”,苦盡甘來之後,那句“天倫之樂”,豪情萬丈之後,那一句“一擲千金”,懷才不遇可以講“天生我材必有用”,山窮水盡可以嘆“千金散盡還復來”。

而相比李白的才華和財富,高適則就顯得黯然無光。所以李白與高適是怎樣成為好友的?答案是:理想!他們的理想都在長安。在當時,讀書科舉入仕,幾乎是所有年輕人的畢生所求,李白與高適也不例外,而理想,沒有那麼容易能實現。李白是商人之子,身份卑賤,就算有才,當時也不被主流接受,面對一望無際的長安路,李白只能醉倒於觥籌之間。而高適呢?更難受,跟天才完全不沾邊,唯一拿的出手的只有高家武藝,可是即使武藝再好,如今也只能被逼著給達官貴人表演,根本不能上陣殺敵,於是這兩個失意人成了好友。一開始,李白覺得高適太死板,高適則認為李白太狂放,但經歷一些事後,兩人又開始相互理解,李白被高適的穩影響,高適被李白的狂所鼓勵,漫漫長安兩人騎馬飛奔“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也許這才是《長安三萬裡》這部電影的真正含義,如果說長安代表著理想,那三萬裡就是理想與現實的距離,這或許就是作者告訴我們的含義吧!

篇四:長安三萬裡觀後感800字

詩在,書在,長安就在

最近一段時間,國產動畫電影《長安三萬裡》正在各地各大影院如火如茶的上映中,上映8天,一共獲得了4。4億的票房。讓我們來看看它為什麼這麼火爆吧。

首先,用高適串聯整場電影我的感覺並不強烈,雙男主之一的高適畫面極多,對我卻是份量感蠻低的一個存在。他的出現,在我理解更像是李白相反的映象,好學、堅持、傳統的他從李白身上汲取了很多能量並貫穿他的人生始終。李白的身邊則從不缺朋友,所以對高適幾番的怠慢,灑脫的李白是不會有什麼愧疚感的。一個超正統,一個頗不羈。這種反差感會讓人思考,哪個才是人生的正確答案?

每一朝每一代的歷史背景雖不盡相同,但人性的原始感是相同的。獲得認同,成就事業,獲得功名,留名千古,還是幾千年來中國社會的成功觀念。即使像李白、杜甫這樣才華橫溢的人物,也無法改變人生成功定義。當整個社會奔赴同一種價值觀,讓胸懷高遠意氣風發的李自認了慫,讓開朗活潑憧憬美好的杜甫抑了鬱。無奈之下苦中作樂,是一出出可悲的命運演繹。

而當下我們的時代,我們的生活,不也正是如此一般。電影的高潮當屬李白高聲吟誦《將進酒》那段,看得我也唏噓不已,那一幕幕飛天神闕、大鵬巨鯤,都是醉酒時他們腦海中憧憬的神界幻象,極樂淨土。古人鬱悶了,可以相聚飲酒作詩,潦倒了,相互寄宿解咽,再不濟,卸甲歸田隱居山林,從此遠離世事喧器紛擾,自給自足,修身齊家。可現在的我們呢,去無可去之處,只能捲去又捲來,終日往復迴圈。

長安三萬裡還像一部旅行大片兒。從歌舞昇平,繁花似錦的揚州回來,又到了李白口中的二十四橋和折花捨香的大明寺。如長安、鬆州、江夏、重慶、潼關、夜郎、宣城、濟南、成都等地,也都有幸跟隨李白詩歌的腳步,一一打卡過了。這些與李白有著千絲萬縷關聯的地方,正是我們祖國大好的河山畫卷。片尾字幕也將這一卷長畫展開,用全國不同的方言誦讀全唐詩的華美詩卷。

詩歌裡的風景和人生無疑是精彩的,詩在,書在,長安就在!

篇五:長安三萬裡觀後感800字

詩還在,夢就在

金逸影城,期盼已久的《長安三萬裡》華麗麗的在眼前開啟。這是近期評分最高的一部電影。隨著光影流轉,那一首首記憶深處熟悉的詩歌,在放映廳裡迴盪,在腦海裡翻騰,不由自主地跟著低吟淺誦,這是一部有中國情懷的電影。

影片通過高適與程公公的對話,回憶了高適與李白相遇相知的過程以及他們跌宕起伏的人生。詩人從當初“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的躊躇滿志;到“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的鬱郁不得志;再到“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不放棄。他們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一樣起起落落。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繞不過的是盛唐。長安作為當時國際級大都市,“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昌盛繁華,國泰民安。大唐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長安淪陷,影片呈現出來的畫面:房子在烈火中熊熊燃燒、倒塌,百姓在混亂的長安街上恐慌逃命,身上已經著火的兩頭大象在奔竄,戰馬的嘶叫聲、人們的吼叫聲、哭聲連成一片……曾經“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現在滿目蒼夷,人們流離失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被深深震撼的同時,心痛到了極點。文明與繁華的建立需要日積月累,而摧毀只在一瞬間。

五千年中華文明,經歷戰亂、經歷外族入侵、經歷水與火的考驗但仍然傳承至今,離不開詩人留給後人的不朽詩篇。就像黃鶴樓,摧毀、重建、再摧毀、再重建,從三國到盛唐,從江夏到武漢,跨越千年,屹立不倒。影片的結尾,高適對書童說:“樓雖然毀了,但是詩還在,只要詩還在,樓就一直會在。”中華文明一直在傳承,詩在,長安就在。

李白、高適、杜甫、孟浩然……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命運多舛的詩人,在一個沒有廝殺的戰場上,用另一種形式在捍衛華夏,讓我們可以聽到這穿越千年的聲音,看到盛名天下的長安,觸控到燦爛輝煌的華夏文明。我想這大概就是《長安三萬裡》被火熱追捧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