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國學:蘇東坡遊赤壁作文

在浙江大學給同學們講《前後赤壁賦》,問他們都讀過蘇東坡的作品嗎?回答是,中學語文課本里有《前赤壁賦》,所以都會背誦;《後赤壁賦》沒仔細研讀過,只是隨意翻閱,知道個大概。我就說,太好了,人人都熟悉《前赤壁賦》這篇作品,我們就可以深入分析,探討蘇東坡寫作的背景,以及創作思維所展現的心理狀態,瞭解他當時遭貶到黃州,面臨艱苦困頓的環境,如何以豁達的心境,思考生命意義,還能有所超脫,渡過生命中的黯淡時刻。

宋朝國學:蘇東坡遊赤壁

我找了藏在臺北故宮的《前赤壁賦》真跡影象,放映給同學們看,請他們一路朗讀下來。蘇軾的書跡是繁體字,又沒有標點符號,同學們讀起來,卻書聲朗朗,一氣呵成,毫無窒礙。讀完了,我問他們感覺如何?他們說,從來沒有想到,讀古人書法真跡可以如此暢快,好像騎了一匹駿馬馳騁在大草原上,心境是如此的開朗,覺得可以感受東坡創作辭賦的那股凌雲之氣。以前看到沒有標點的古書,覺得每一個字都是繁體的攔路虎,讀起來戰戰兢兢,怕每一個字都張開血盆大口,一不小心,就給古人豢養的老虎吞噬掉了。沒想到讀蘇東坡真跡,是這麼愉快的經歷。有位同學說,他覺得第一次真正認識了蘇東坡,像是見到了心中崇敬的祖先魂靈,是如此睿智和藹,又慈祥可親,鼻頭酸酸的,想哭。我說,你們讀繁體原文毫無窒礙,就應了蘇軾講書畫創作的要訣,要“胸有成竹”,因為原來已經能夠背誦全文,所以,看到沒有句讀的繁體原文,也毫無畏懼,讀起來抑揚頓挫,順暢已極,甚至感到自己是文化的傳人。

我向同學們指出,看這幅國寶真跡,要注意兩件事:一是開首已經殘缺,前面五行斷句是文徵明補寫的,可見古代文物儲存不易,而古人繕補的方法則十分矜慎,居然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威尼斯憲章》中提出的文物保護修繕的基本原則若合符節。二是蘇軾自己寫的跋語:“軾去歲作此賦,未嘗輕出以示人,見者蓋一二人而已。欽之有使至,求近文,遂親書以寄。多難畏事。欽之愛我,必深藏之不出也。又有後赤壁賦,筆倦未能寫,當俟後信。軾白。”他因為遭過文字獄的迫害,貶到黃州之後還是有點後怕,寫了《前後赤壁賦》也不敢輕以示人,因為心有餘悸,怕一群朝廷的奸佞瘋知道了,說不定又要亂咬,置他於死地。

蘇軾遊赤壁,是他貶謫黃州四年期間經常發生的事,只要有朋友來訪,又值風平浪靜之時,就前去遊覽。《前赤壁賦》寫的是壬戌(1082)七月,《後赤壁賦》寫的是同年十月。到了十二月,又在生日那一天與朋友同遊赤壁。據《苕溪漁隱叢話》所記:“元豐五年(1082)十二月十九日,東坡生日,置酒赤壁磯(赤鼻磯)下,踞高峰,俯鵲巢。酒酣,笛聲起於江上。客有郭、石二生,頗知音,謂坡曰:‘笛聲有新意,非俗工也。’使人問之,則進士李委,聞坡生日,作新曲《白鶴南飛》以獻。呼之使前,則青巾紫裘要笛而已。既奏新曲,又快作數弄,嘹然有穿雲裂石之聲。坐客皆引滿醉倒。委袖出嘉紙一幅,曰:‘吾無求於公,得一絕句足矣。’坡笑而從之。”

《苕溪漁隱叢話》記載李委向東坡求字的故事,是否完全符合歷史真相,我們是無從查考了。但是,蘇東坡遊赤壁,經常有李委參加,並且吹笛助興,則為不爭的事實,因為東坡自己記下了這麼一段經歷:“今日李委秀才來,因以小舟載酒,飲於赤壁下。李善吹笛,酒酣,作數弄,風起水湧,大魚皆出。山上有棲鶻,亦驚起。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這也為東坡寫《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發出“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感慨,提供了清楚的創作背景。

得知蘇軾寫《赤壁賦》還有這麼多背景故事,同學們不禁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