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蘇軾《教戰守策》:知安危 能逸勞 明利害作文

北宋嘉佑2年(公元1057年),年僅22歲的蘇軾參加禮部考試高中進士。四年後,蘇軾應制科試,取為最高等,並授官職,一時間聲名顯赫。然而,仕途得意沒有沖淡他對王朝命運的憂慮。北宋自仁宗以來,已呈現貧弱景象。外有西夏契丹兩國,虎視眈眈,邊患嚴重;內多驕奢淫逸之徒,安於一隅,不思進取。年輕的蘇軾憂心忡忡,直言進諫,向宋仁宗呈上二十五道策論。《教戰守策》是其中廣為人知的名篇。今天,品讀此篇,仍讓我們折服於青年蘇軾的憂患意識、遠見卓識和出色文采。

讀蘇軾《教戰守策》:知安危 能逸勞 明利害

文章開篇即以迅雷之勢亮出自己的觀點:“夫當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於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此其患不見於今,而將見於他日。今不為之計,其後將有所不可救者。”蘇軾所問可謂尖銳犀利,其所答亦是斬釘截鐵,如同迎頭棒喝,振聾發聵。讀者及此,難免疑竇叢生,又不乏興趣盎然,按捺不住想探一究竟。為什麼“生民之患”在於“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呢?它又怎麼會釀成“不可救”之禍難呢?蘇軾隨後娓娓道來,條分縷析,如抽絲剝繭般解答了讀者的疑問。

蘇軾對比了先王與後世截然相反的安民做法。先王之時,天下太平,但先王深知兵戰不可棄。於是,在農閒時節,組織民眾操練武藝,演習軍事,使民眾熟練掌握鐘鼓旌旗等器械裝備,從而無懼於殺戮爭鬥。這樣,即便出現盜賊侵掠,民眾也不至於驚慌潰亂。到了後世,君王聽從一些迂腐儒生的建議,“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天下既定,則卷甲而藏之”。數年後,不僅軍備鬆弛,而且百姓安於逸樂。一旦有盜賊侵擾,民眾就驚慌失措,不戰而走。蘇軾特別提到,這方面的殷鑑並不久遠。唐代開元、天寶年間,可謂昇平盛世。然而,民眾坐享太平,沉迷遊樂,墮失剛勇,萎靡不振,以至於安祿山作亂,百姓遭殃,天下分裂,唐室式微。北宋王朝的安寧祥和,與開元天寶年間的歌舞昇平,何其相似。如果不以史為鑑,一味貪圖安逸,勢必重蹈覆轍。

  探究事理,明辨安危

進而,蘇軾以個人身體比喻天下大勢,探究生民安危之道。養身之道,王公貴人與農夫小民,大不相同。王公貴人慮患備至,乘輿穿裘,然而養之太過,稍不留意,則寒暑侵入,故常苦於疾病纏身;農夫小民終生勤苦,不避風,因而筋骨強勁,寒暑不侵。蘇軾總結道:“是以善養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勞;步趨動作,使其四體狃於寒暑之變;然後可以剛健強力,涉險而不傷。”養身尚且如此,治世亦不能外。如今承平之日既久,民眾驕惰脆弱,儼如婦人兒童,畏懼談兵論戰;士大夫也擔心兵事擾民,不敢言兵。豈不知身體養之過甚則多病,民眾養於安逸則無能,長此以往,危在旦夕。正如孟子有云,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審時度勢,切中時弊

接著,蘇軾筆鋒一轉,切入時局:當今之世,雖無戰事之險,但難絕戰事之憂。仁宗時期的短暫安寧,是以向西夏和契丹輸款納物百萬計而求得的。但是,“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無厭,此其勢必至於戰”。蘇軾通觀北宋與西夏、契丹對峙局勢,斷言北宋與西、北兩國之間必有戰事。戰事既然不可避免,發動民眾,積極備戰,便是當前要務,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文章至此,從遠及近,由緩到急,史論結合,時勢相連,已經把中心論點闡發得淋漓盡致。一言以概之:“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此臣所謂大患也。”不過,作者並不急於擱筆,而是遵循策論的體例,向當政者提出了自己的對策建議。具體而言,要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講習兵法,庶人操練行陣之法,役民掌握擊刺之術;年末舉行檢閱,按勝負行賞罰;推行一段時間後,實行“軍法從事”。這樣教民戰守之策,就能夠“使平民皆習於兵,彼知有所敵”,哪怕會驚動民眾,引發抱怨,但是能迅速發動訓練有素的民眾應對戰事,其益處顯而易見。不僅如此,這一策略還可以遏制各地駐軍的驕橫和姦謀,有助於整治邊防。

縱覽全篇,《教戰守策》一文佈局嚴謹,層次分明,語言流暢曉白,說理透徹清晰,行文波瀾迭起。蘇軾圍繞安危逸勞之間的關係,辨明利害,提出教民戰守、全民習兵的主張,確實是鞭辟入裡,對症下藥。今天我們再讀此文,既驚歎於一代文豪的優美文筆,又感慨於封建士大夫的遠見卓識。

北宋王朝到了仁宗趙禎時期,在承平的帷幕背後,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日益迅速地深刻化、尖銳化。內部農民起義不斷;外部西夏、遼不時冒犯。統治階層當中一些較能正視現實、深謀遠慮的人,便不斷提出革新政治以自救的主張與要求。以范仲淹為首的“慶曆新政”就是這種趨勢下的產物。年輕的蘇軾,很快地也投身於這個浪潮中了。仁宗嘉佑六年(1061年),25歲的蘇軾應“制科”考試時所作的《進策》二十五篇(包括《策略》五篇、《策別》十七篇、《策斷》三篇),分析了當時北宋王朝經濟、政治和軍事各方面危機四伏的形勢,提出了除弊興利的要求,發表了革故鼎新的見解。《教戰守策》是《策別》中的一篇,主要針對北宋王朝當時對外政策的弊端和武備廢弛、民不知兵、兵不能戰的現狀,從邊防安全著想、為國家長治久安大計,高瞻遠矚地指出“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的危險,旨在論述他教民於平時練習戰守之事,以防邊患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