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好景色作文(下)3000字

一篇寫景的文章,它以景物描寫為主要物件,如雲雷電、雪風霜、日月星辰、山河湖海、花草樹木等。景物描寫是運用生動的語言把自然景物和社會環境的狀態、特徵從形態、色彩、聲音、光影等方面,真實、具體、形象地描繪出來,再現於讀者面前,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要寫好這類文章,我認為應當注意以下幾方面:

如何寫好景色作文(下)3000字

一、深入實地、仔細觀察、積累素材。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寫好景物描寫的文章,就要學會觀察,平時積累素材。在具體的習作中,如果打算寫某一處的景物,絕不能憑想象,應該深入實地,仔細觀察,積累寫作素材。在指導學生進行觀察時,我們應向學生滲透一些常見的觀察順序:

(一)、選好角度,定點觀察。定點觀察就是站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上進行觀察事物的方法。運用這種方法,首先要選好合適的觀察點,選取恰當的視覺角度,把觀察到的景物,限制在某一固定的時間和空間內,對準目標,不變位置依據一定的順序,然後再從這一點出發進行觀察。這種觀察法,定點定位直接對準畫面,最適宜於典型環境裡的自然景物或風俗人情的描寫,就好像是攝影拍照的特寫鏡頭一樣焦點醒目。運用定點觀察之後的定點描寫,可以把景物描寫得獨具特色,個性鮮明,給讀者以身臨其境的實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鳥的天堂》中,作者巴金有這樣的描述:“我們的船漸漸逼近榕樹了,我有機會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榕樹,枝幹的數目不可計數。枝上又生根,有許多根直垂到地上,伸進泥土裡。一部分樹枝垂到水面,從遠處看,就像一株大樹臥在水面上一般。”“榕樹正是茂盛的時期,它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給我們看。那麼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麼美麗的南國的樹。”作者立足在船頭,隨著船身漸漸逼近的時候,目光集中在大榕樹的長勢上,定點對大榕樹形態的具體觀察,看清了這一株奇特的大榕樹的真面目,枝幹“不可計數”,足見十分茂密;“枝上又生根……直垂到地上,伸進泥土裡……臥在水面上一般。”觀察了大榕樹的整體形象;觀察了大榕樹與眾不同的神態美,“那麼多的綠葉”,不是一片片清晰可辨,而是“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這就是作者自始至終把觀察的目光定點在大榕樹上,對榕樹的枝、葉、根的形狀、顏色、位置進行細緻觀察。然後從外形描寫入手,濃墨重彩,逼真地表現出了榕樹的勃勃生機。

(二)、移步換景。在進行觀察時,觀察點不同,觀察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情況也就各不相同,得到的感受也就大不一樣了。正像北宋詩人蘇軾在《題西林壁》一詩寫的那樣:“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因此在指導學生觀察時,要讓學生使用動點觀察法,就是連續移動觀察位置,從不同的觀察角度,觀察同一景物的表現方法。動點觀察有兩層含義:一是觀察點要連續不斷地移動;二是移動觀察點要有順序。這種觀察法適合觀察正在發展變化著的景物。由於作者對景物連續不斷深入細緻的觀察,清清楚楚地瞭解到了景物各方面的不同形態和色彩,描寫起來就得心應手,有話可說了,既可描摹景物的形狀,又可顯示景物的神采,使景物鮮明地呈現在讀者面前。當你來到自己喜歡的一處景點,最好先看看全景,對整體有個初步的印象,然後邁開你輕快的腳步,向前走去,這樣隨著你腳步的移動,眼中的景物在不斷變換,這就是“移步換景”法。如《頤和園》一課,作者就以不同的觀察點來描寫園中的景色:或立足公園大門,或駐足萬壽山下,或站在萬壽山上,或立於昆明湖堤岸,描繪的是一副副異彩紛呈的圖畫.頤和園面積寬廣,作者不能一眼就能把景物看完,所以觀察點必須移動變化,這樣才能細緻地描繪出園景。

(三)、抓住描寫物件的特點進行觀察。雖然每處景物都離不開山和水,離不開花草樹木,、蟲魚鳥獸……但是每處景物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就是同一處景物,因季節不同,其特徵也不一樣。觀察時如果抓不住特點,寫出來的文章就會千篇一律,無法感染讀者。因此,無論是寫春花的絢麗,還是寫秋葉的靜美,是寫江海的波瀾壯闊,還是寫小河的潺潺流水,都要認真觀察,把握它們的特點,瞭解景物的全貌,圍繞一箇中心來寫。例如:學校的小花園裡,花香與讀書聲相伴,特點是幽靜美麗;操場上有單槓、雙杆和籃球場,同學們在鍛鍊身體,它的特點是熱鬧。另外有些景物還要一邊對比一邊觀察,才會發現這一事物的與眾不同之處。比如,觀察樹葉,如果不對比,只盯著一種樹葉看,你會以為綠就是它的最大特點了,可是一比你就會發現,松葉如針,柳葉如眉,楓葉似鴨掌,這才是它們真正的特點。

二、做到“寓情於景”。

所謂“寓情於景”就是將自己的感受寄託在景物的描寫上。沒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過是蒼白的“軀殼”是沒有生命力的。在景物描寫時,不僅要寫出景物的美好,還要寫出自己的真實情感,讓景物的特點與自己的感情自然交融,渾為一體。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能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給人以極強的感染力。例如:在《山雨》一課中,作者這樣描述:“陽光下,山林的色彩層次多得幾乎難以辨認,有墨綠、翠綠,有淡青、金黃,也有火一般的紅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綠之中,綠得耀眼,綠得透明。這清新的綠色在雨霧中流動,流進我的眼睛,流進我的心胸。”這段話描寫了雨中山林最富魅力的色彩——“綠”,連用兩個“流進”體現了兩個層次:這“綠”不光是眼睛看到的,更是用心靈感受的,突出雨中的“綠”那種讓人難以忘卻的美。通過對山雨色彩美的描述,表達了作者對山雨的喜愛。

三、要動靜結合,以動襯靜,構成完美的整體。

靜態描寫,要繪出景物的外形、內涵、色彩和神韻;動態描寫,要對事物的動作、聲響、神態作細緻的描繪,達到景物傳神、生動、鮮活的效果。在寫景的時候,要把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有機結合,使景物既有靜態的美,又有動態的美,才能深深地感染讀者。例如:在《第一場雪》一課中這樣寫到:“大雪整整下了一夜。早晨,天放晴了,太陽出來了。推開門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樹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層厚厚的雪,萬里江山變成了粉妝玉砌的世界。落光了葉子的柳樹上,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冬夏常靑的松樹和柏樹,堆滿了蓬鬆鬆、沉甸甸的雪球。一陣風吹來,樹枝輕輕地搖晃,銀條兒和雪球兒簌簌地落下來,玉屑似的雪末兒隨風飄揚,映著清晨的陽光,顯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這個片段的描寫作者就利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活靈活現地寫出了雪後的美景。我們在指導學生寫作時,就要求學生既要有靜態描寫,又要有動態描寫,做到動靜結合,構成完美的整體。

四、結合實際、展開聯想。

展開想象是神奇的“鮮活劑”。景物大都是靜止不動的,如果只是把它們的樣子描繪出來,就會顯得乾巴巴的,空洞無物;如果給它們灑上想象“鮮活劑”,景物就會立刻呈現出生命的活力。例如,在《山中訪友》一課中,作者這樣描述:“我*在一棵樹山,靜靜地,彷彿自己也是一棵樹。我腳下長出的根鬚,深深扎進泥土和岩層;頭髮長成樹冠,胳膊變成樹枝,血液變成樹的汁液,在年輪裡旋轉、流淌。”這是作者走進樹林,靠在一棵樹上產生的聯想。樹為人友,人和樹已融為一體。這是多麼奇妙的一種境界!從這些聯想中,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樹之間的那種“知己”情意,那種走進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又如:在寫作時,當你寫了“荷葉在風中搖曳”,緊跟著想到“好像美麗的少女在跳舞。”這樣寫荷葉就跟讀者拉近了距離。當你看到一捆捆稻穀想象到它們就像一個個扎著辮子的姑娘……這樣賦予景物以生命,把景物比喻成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的描寫手法,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動。除了用比喻,還可以運用擬人、誇張、排比等修辭手法,恰當地運用修辭手法可以使景物描寫更加細緻、生動、引人入勝,給人以美的享受。

五、敘述有序,條理清晰。

寫作文時要注意按一定的順序來寫,應當根據需要,或按時間順序、或按空間順序來寫……這樣,會使文章脈絡清晰,主題突出,不至於雜亂無章。同時,要寫好景物,還要有豐富的詞彙,詞彙不豐富再美的景色也描繪不出來啊!所以平時要注重指導學生積累好詞佳句。

總之,只要善於觀察身邊的事物,結合事物展開合理想象,併產生真情實感,加以有條理的敘述,就能把作文寫好。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觀察事物、認識事物的方法和能力會得到持續的提高,創新思維也會得到培養,作文水平才會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