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大學入學測驗作文安徽卷

作文試題

2008年大學入學測驗作文安徽卷

請以“帶著感動出發”為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體自選。③不得抄襲,不得套作。④不得透露個人相關資訊。⑤書寫規範,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試題評析

從“提籃春光看媽媽”到“帶著感動出發”,始終朝著同一方向:關注考生主體精神的構建,強化語文學科的人文滋養,符合課程改革的價值訴求,在物質盛行和浮躁日趨瀰漫的當下,不失一種匡正的提醒。個體精神的構建關乎人的發展,關乎社會的和諧。較之“提籃春光看媽媽”,今年的大學入學測驗作文試題更趨樸素和平民。審題的零障礙,選材的零風險,立意的零距離。稍作揣摩,兩道作文試題存在著太多共性元素。?

主體的選擇性。(誰)提籃春光看媽媽?(誰)帶著感動出發?試題沒有明確指向,留給考生選擇的空間便寬廣了,不至於“真我”而“無我”的情感氾濫。筆者參加2007年的大學入學測驗閱卷,見到很多“非我”主體的優秀作文。譬如阿Q提著一籃春光看未莊的“媽媽們”,現代小說《阿Q正傳》的化用令人擊節稱讚;隔著“一灣淺淺海峽”的臺灣提著一籃春光看祖國母親,折射的血脈相連溫暖如春。今年的大學入學測驗作文試題,主體的選擇方面不妨跳出“自我”的思維模式,抒發“心憂天下蒼生”的誠摯情感。譬如敘寫農民帶著感動出發,農業稅收免了,惠民政策多了,物質生活富了,(農民)帶著感動出發,出發在小康的路上,出發在和諧的路上。再如(祖國)帶著感動出發,大雪無情,人間有情;抗震救災,人間大愛;聖火傳遞,與國同行……祖國母親看在眼裡,喜在眉頭,這些感動鼓舞著她出發,出發在國富民強的路上,出發在多難興邦的路上。“本我”帶著感動出發,就是一種普適的選擇,大多考生會寫,但這也存在一種選材的趨同問題,“抗震救災”“父輩關愛”和“教師教誨”,不是不能選用,而是容易缺乏“本我”的個性真實,缺乏“本我”的情感醞釀。就考場作文說,也容易造成審美疲勞。其實,“感動”不僅指向“雪災和地震”,應在習焉不察的日子裡梳理生活的細節,聚焦感動,更能獲得閱卷老師的認同。??

題眼的延展性。“提籃春光看媽媽”,曾幾何時,不在少數的語文老師審題不夠嚴謹,題眼拿捏有失分寸。“提籃春光看媽媽”的題眼是“看”,而“看”的語義具有豐富的延展性,看望、報答、反哺和回饋等。今年的“帶著感動出發”的題眼應是“出發”,落在“感動”上,就有點旁敲側擊了。“出發”,不僅限於“行走”一義,更多指向生活之路的奮然前行、思想之路的豁然開朗和民族振興之路的闊步前進等。帶著感動出發,“感動”就是策動“出發”的一根柺杖,一袋乾糧,一瓶純淨水,因而寫作主體應是“主體”在帶著感動下怎樣出發,寫寫“出發”的方式,或“出發”的信念,或“出發”的目標等。倘若文章全寫怎麼的感動,隻字不提“出發”,就遊離題意了。比較“題眼”,兩道作文試題的“題支”皆是動賓結構:“提(著一)籃春光”和“帶著感動”補充說明“題眼”。依此考量,今年的作文試題更易把握,誰的生活沒有感動,誰的感動不刻骨銘心呢?審題難度大大降低了,考生也該“感動”了。?

“帶著感動出發”賦予考生或許太多的“感動”。但,或許“感動”不了閱卷老師,選材的從眾現象,絕大多數便是“雪災+抗震救災”,這就是一個問題,能感動閱卷老師嗎?考生應從從眾的素材中突圍,從平淡生活中挖掘。下面淺談一些處置藝術:一是選材的習焉不察。每個個體的生活中都會珍藏著很多感動的細節,關鍵在於,你能否喚醒這些沉睡的感動,而非下雨送傘、生病餵飯和地震雪災這些日常或巨集大的東西。例如父親訥於言敏於行,從國小到高中,父親——記下我每次考試的分數,寫著密密麻麻的“語重心長的分析和提醒”,每每想到父親的記分冊,這種感動像是一股暖流溫暖了我,出發在漫漫求學的路上。選材的習焉不察,能夠彰顯考生的思維品質和情感濃度。二是結構的圓合往復。考場作文最忌雜亂無章,圓合的結構更能理清考生的寫作思路,更能突出文章的主旨。首尾圓合的結構,破題迅速,點題到位;往復迴環的結構,段落清晰,層層推進,主旨趨顯。這樣的作文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三是視域的開闊質地。像“帶著感動出發”的作文,獲取及格分數僅是技術和態度的問題。但,怎樣博得高分呢?以下兩點應是關鍵:主體選擇的“虛指”和情感抒發的質地。?

學生在議論文體寫作風行的時下,不能忘記敘事能力、感悟能力和情感張力的孕育;在應試範本操練蔚然成風下,不能忘記寫些“有感而發”的隨筆,從而“我手寫我心”;在經典素材梳理歸納的同時,不能忘記向生活的腹地出發,俯拾優質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