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入學測驗語文備考指導:作文宜小題大做

今年大學入學測驗前夕,筆者所在學校語文組通過各種考試總結出來的作文熱點話題為:青春、欣賞、閱讀、足跡、等待、在路上、傾聽、出錯、成長、形象、人格、自我、壓力、牽掛、信念、情感、回報、感動、懷念、享受、幸福、遺憾、完美、教育、偶像、品位、時間、好奇、探索、空中樓閣、戰爭與和平、平凡與偉大、真與假、利與弊、目標與現實、生與死、輸與贏、自然與心靈、立場與觀點、個人與集體以及個性與共性等等。通過對這些話題的觀察,我們會發現,這些話題很“平凡”,幾乎都是學生在生活中能隨時觸及的與自身關係十分密切的話題,甚至有很多話題都是在國中學習階段中討論過很多次的。所以,這會給人造成一種感覺,那就是圍繞這些話題而進行的寫作是十分容易的。但是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

大學入學測驗語文備考指導:作文宜小題大做

通過對學生作文的評改以及對大學入學測驗滿分和失誤作文的評析,筆者發現,學生寫作時並不是沒有話說,結構也並不是沒有條理。但是,文章基本上都流於形式,並且內容十分空洞。雖然學生有話說,但是說的多是空話、大話;雖然文章的語句不乏精彩之處,但是詞藻的華麗更加凸顯了內容的偏離和貧乏。請看2007年大學入學測驗滿分作文《獨上高樓》的內容片段:

是黃沙漫天、北風吹雁中騎驢高歌的歌者麼?是以霓為線、以虹為鉤的海上釣鰲客麼?是遍訪青山綠水、且歌且行的遊者麼?在那個煙花三月的時代,人們對你的期望是歌功頌德,取悅帝王換取高官厚祿;而你,偏偏要獨上高樓,在朝要高力士脫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於青崖間。

於是你註定要孤獨,“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而當我們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間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這篇文章乍眼一看,可謂文采斐然。被評為大學入學測驗滿分作文,更好像是實至名歸。但是這樣的文章被追捧只能達到這樣的效果:讓今後的學生更加註重句子的華麗化描寫,而不想做任何努力去對作文的題目進行推敲,也不會再想任何有關立意的問題。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以這樣的導向去引導學生,那後果更是不堪設想。其實,這樣的結果已經大量顯現了,連學生自己都能總結出教師所謂的“教學經驗”了,那就是逢題便寫“李杜白”(李白、杜甫、白居易),然後再加上一些“風蕭馬鳴”,來襯托古代文人的哀情,接著修辭上使用大量的排比、比喻和誇張,最後結構上來個首尾呼應。在這種教學模式的引導下,教師在“撒謊”的同時教自己的學生“撒謊”,因為這種情感幾乎不是教師真實的情感,也不是學生真實的情感。

  增加思維含量

培養學生給作文增加思維含量的意識,並不是讓學生唱高調,給作文題目戴“高帽子”,而是讓學生提升思維的高度,要讓學生從那種空洞無味的機械化模仿和製造模式中轉入真正的思考程式。以今年大學入學測驗作文題目《人之常情》為例,就出現了一大批的失誤作文,比如下文(有刪節):

人有七情,哪七情可以表達出來?常情。

愛情,人最需要的一種情,在它的世界裡可以感受到溫暖,還有被愛的美好。喜!

友情,每個生存在這個地球上的人、事、物都需要它,水、樹、草、鳥等都離不開它。樂!

親情,誰離得開它呢?不可能,親情是最偉大最真摯的情感抒發,所以它是樂!

友情,人之常情,為了友誼可以放棄很多。為了朋友兩肋插刀也在所不惜,為了兄弟或姐妹上刀山下火海也絕不低頭說“NO”,這就是常情,人最深刻最明白的表達七情的常情——友情。

假情,如果別人對你假情假意,虛有虛無地使你的心情混亂,這是什麼情——怒……

同情,當你看到弱者時心裡會不由地想要憐憫人家,感嘆人生的哀怒情愁,這是哀……

真情,對於怕再一次受傷的人來說,他們需要的是什麼?最真最真的情意,我說不要懼。

感情,吃五穀雜糧的人怎會無感情呢?但往往有的人看待事物持一種消極的態度,悲……

從這種排比式的句子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出考生平時機械化模仿形式的軌跡。但是,當成熟的形式套用了淺薄的內容時,就會產生內容混亂的後果。《佛學大詞典》中的“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的七種感情:喜、怒、哀、懼、愛、惡、欲。與此解釋相比,道家、儒家和中醫學對“七情”的解釋都大同小異。當然,我們不能要求學生絕對熟練地掌握這些內容,可是,在羅列情感的內容時,考生思維一定要清晰,概念一定要分清。就本文而言,“親情”“愛情”“友情”固然是互為對立的概念,但是這三者同屬“真情”,也同屬“感情”,可“真情”和“感情”並不是對立的概念。而“同情”只是一種心理活動,不是“情”,至於“假情”,更是寫作者為了拼湊,生造出來的這麼一種“情”。至於具體的內容,更是混亂至極:“愛情”是“人最需要的”,是可“喜”的;“友情”是“人、事、物”都離不開的,是可“樂”的;“親情”是“誰”都“離不開”的,又是可“樂”的。那麼,這三者的區分點在哪裡?統一點又在哪裡呢?即使找到了區分點和統一點,這三者的特性與“常”又有什麼關係呢?總之,思維混亂到這種程度,幾乎看不見一點思考的痕跡了。這種狀況的出現,跟學生缺乏增加作文中的思維含量的意識是直接相關的。學生在前幾年的作文訓練中,習慣了對形式的模仿,也因此,習慣於在寫作之前,在作文選和網路上找出一大堆的材料進行拼湊,即使有的學生通過這種方法瞭解了一些寫作方法並且掌握了一些描寫技巧,但是卻讓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喪失得越來越快。

 避免大而無當

針對目前大學入學測驗現狀,建議學生“小題大做”。

上文已經提及,貌似“平常”的作文題目對學生思維的要求反而會更高。那麼,學生更應該有意識地去從哲學、宗教、文藝等領域去汲取營養,擴大自己的知識面,雖然有的老師擔心這個時候的學生理性不足,在思想上“拔高”不足取。但是筆者認為,對於人生的高品質和高層次的思考是與年齡無關的,更何況,高三學生已經是成年人了,已經基本具備了成年人的鑑賞和分析心態。即使他們的社會經驗不足,那也只是生活素材不足,而不是思維度不足。

與“小題大做”對立的寫法有兩種:一種是“小題小做”,一種是“大而無當”。

第一種寫法是考生將自己的一段逝去的愛情、親情或友情原汁原味地記錄而不是描述下來,雖然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感情,但是因為描述得極為平淡,且沒有經過高度濃縮,不容易讓人產生共鳴。

第二種文章表面上看是小題大做,但是大而無當,且大而失實。比如有的學生為了迎合傳統道德觀和主流話語,竟然認為“人為了祖國獻身而放棄自己的家人”也是一種“人之常情”。這種“常情”其實已經變成了“無情”。這就將思維擠進了死衚衕。真正的“小題大做”一定要基於自己的真情實感,並由自己的情感延及到群體的情感中去,並且適當地與歷史和文化史中相對應的現象做對照以及進行分析思考。這是真正的由“小”變“大”的過程。仍以《人之常情》為例,今年的滿分作文就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首先考生選擇了一句十分平常的話作為“人之常情”的標誌性話語——“好好活著”。這句話緊扣“常”字,十分切題。這句話是每個人都非常熟悉的一句話,平凡得幾乎都要讓人忘記了。作者看到,在經歷大地震後,因為能夠“活了下來”,在強悍的自然面前,人們以超然的姿態表現出悲傷而不憤怒、痛苦而不壓抑、無奈而不絕望的冷靜,讓一個最普通的人之常情——“活著真好”,閃耀出人性的純真與堅強。從生存的特殊時期悟出“活著”的生命意義,得以重拾起生活的初衷,痛悔往日的紅塵喧囂給我們的汙染,彷彿一個晝夜就讓我們站到了成人行列。這樣的議論,這樣的感受,已經從單純的對四川汶川人民的同情上升到對整個中國社會群體意識的審視,經歷過這場災難,人們對外在的狂熱的追逐逐漸轉變到了對自己內心世界的考問,人活一生,既然要活,到底應該怎麼活?怎樣活著才是真正的“好”,怎樣才算是“好好活著”。這種問題,想必在大部分人的腦海中都閃現過,當考生清晰地將這種一閃而過很容易被忽略的思考用文字顯現在考卷上的時候,人們必然會將自己相似的思索從已沉澱的記憶中過濾出來,從而在情感和心靈上與考生產生了應和,由此,考生的個體意識和群體意識擁有了相一致的內容,共鳴自然而然就會產生,此時,考生的“小”感情變成了群體的“大”感情,文中的情感才擁有很濃的人情味,且不矯情不誇張。

上海一位閱卷專家表示:“高分的標準是文章的思想性,立意的高低就是得分的高低,文章只要富有感情,就一定能獲得高分。而那些大量使用引文,堆積很多形容詞,缺乏自己獨立思考的文章,即使寫得‘根正苗紅’,也不會得到高分。”筆者將這句話作為文章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