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考寫作指導:寫作文要文從字順1500字

“文從字順”是寫作的基本要求,那麼“文從字順”包含了哪些方面的意思?

會考寫作指導:寫作文要文從字順1500字

“文從字順”包含了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用詞恰當、妥貼地表達作者的所思所感;二是語句通順暢達、有條不紊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無任何含混、錯亂和彆扭之處。

(1)準確,是文從字順最起碼的標準。

在關鍵的地方儘量不用“歧義”語。比如“驕傲”一詞,就有兩種“歧義”,一為“看不起別人”,一為“自豪”,前者含有貶義,後者則不含貶義。

這樣的詞語如果直接運用說:“他因此很驕傲。”這就不知道是在“褒”他還是“貶”他。

運用多義詞時,一定要加上限制性詞語,以消“歧義”。比如“大方”一詞,有時表示“錢不吝惜”,有時表示“看上去很耐看”。如果光用“大方”一詞來形容對方,便有產生“歧義”的可能。這時,我們可以將前一種含義使用時加上“慷慨”一詞,組成“慷慨大方”一語;將後一種含義使用時加上“美觀”一詞。組成“美觀大方”一語,這時,“歧義”便消除了。

前蘇聯衛國戰爭進入大反攻時,一位將軍向斯大林報告說:“敵人撤退了!斯大林立即糾正道:“不是敵人撤退了,而是敵人在逃跑!”斯大林把“撤退”換成“逃跑”,準確地點明瞭戰況。無獨有偶,電影《風下鐘山》裡,有這樣一個鏡頭:張治中聽到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的訊息,低頭嘆道:“這是天意如此!”周恩來立即更正:“不,是民意如此!”

周恩來對張治中的話,僅更換一個字,就把國民黨敗亡的原因科學、準確地揭示了出來。

(2)語句要連貫,指句與句之間要連線得上。

人們在向別人陳述一個問題時,都會注意話與話之間該怎樣銜接別人聽了才會明白,這就是語言的連貫性。例如,上下兩句話的安排要合乎事物發展變化的過程或人們觀察認識問題的順序;一段話要圍繞一個話題說,說完一個意思再說另一個意思,而不能東一句西一句,前言不搭後語;講完一個意思再講另一個意思時,銜接處要有過渡詞語。寫作時注意這個問題,也有利於把文章寫得通暢。

(3)用語講究分寸。同樣一種見聞,同樣一種心思,常常可以用若干種不同的方式來表達。文章更會豐富多彩了。

能掌握好用語的“分寸”,是語言運用能力強的表現。“分寸”主要體現在:褒貶恰當,在作文時,應注意恰當選用褒義貶義,來表達不同的感情色彩;用語得體,就是寫文章因時、因地、因對方情況的不同而變化,使之與環境相適合,更好地達到交際的目的。

二、作文時如何才能做到“文從字順”呢?

(1)要培養自己良好的語感。

“語感,即人們對語言的一種敏銳的感覺。”它包括語言的通順感、連貫感、分寸感、韻律感等。這種“感覺”的形成,一是要平時養

成多讀書的習慣,對一些優秀的文章能熟讀成誦;二是要“多聽”,強化讀的效果;三是要儘量豐富自己詞彙,確切掌握詞語的含義,且懂一點語法。只要向這個方向努力,做到文從字順就不難。

(2)要養成修改作文的習慣。

作文寫完後,先反覆讀幾遍,在讀的過程中去檢驗通順感、連貫感、分寸感、韻律感;然後分析詞語的運用是否恰當,語言

的組織形式是否合理,並進行鍼對性修改,使文章詞句運用有分寸、講邏輯。除此之外,還要注意標點的規範運用,使行款格式正確,不至於因此而影響意思的正確表達。

唐朝詩人賈島去長安參加考試,他騎著驢,在大街上一邊走一想著他的詩句。突然,他想到了兩句好詩:“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又一想,覺得“推”字改“敲”

字更好一些,他想得正入神時,只聽得對面喊了一聲:“幹什麼的?”還沒弄清楚是怎麼回事,便被拉下驢,帶到韓愈面前。原來,他衝撞了大文學家韓愈的儀仗,等賈島把事情說了一遍後,不但沒有受罰,反倒引起了韓愈對詩句的興趣,韓愈想了一會說:“還是敲字好。靜靜的夜晚,在月光下,一個僧人敲門,這個情景是很美的。”於是“推”字改為“敲”字。“推敲”便成為人們反覆考慮的意思好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