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一座橋作文

有古人云,人間是欲界,無法與仙都相比較,但不正是因為人間的七情六慾,有溫暖與幸福存在的同時,也有貪婪與醜惡,才讓我們有了尋找的動力嗎?——題記

架起一座橋作文

生活對我們來說,有時親切得像是日日相見,有時在恍然間,又感覺生活的本質,似乎和生存漸漸混淆。如果有人要架起一座橋,一座徑直通往生活奧祕的橋,那必定與食物相關。

食物的重要地位是亙古不變的,它是能量的補給,生存的必須。但似乎,自古以來,人們更看重的是品味食物的那份心情,似乎在那時,人們才真正地貼近生活,發現柴米油鹽樸素得多麼可愛,即便是簡單的粗茶淡飯,也能吃到生活的味道。這是與單純的生存不同的,重點在一個“活”字上,帶著一份獨特的樂趣。但並不是每一種食物,都能為我們架起那座橋。

以前讀《紅樓夢》,一直被富貴人家的飲食習慣所震驚,那一場關於大閘蟹的宴席,那一杯用雪水泡成的香茗,但最難忘的,著實是那一道“茄鯗”,聽著王熙鳳講述那繁雜的製作過程,便很是詫異:“你把才下來的茄子把皮簽了,只要淨肉,切成碎釘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脯子肉並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腐乾,各色乾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雞湯煨乾,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裡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炒的雞瓜一拌就是。”初來大觀園的劉姥姥已完全嘗不出茄子應有的味道,臺灣文學家蔣勳在品讀紅樓夢時,也曾說過如果真是製作茄鯗,味道還真不怎麼好。當製作食物變成一種儀式,原本應有了樸實變成奢靡,食物失去了本身的滋味,享用食物變成了一種資本的炫耀。這或許是一道美食,但絕不會成為一道好菜,更讓我對食物的定義有了極大的差別。

於是乎,我便在食物旅行的路上走走停停。一路上,也漸漸收穫了許多美味和驚喜。

記得一年前,那時還沒有新冠疫情的侵擾,武漢漢江邊上的小龍蝦便成了我最大的執念。夜晚,坐在江邊的燒烤店,一盤整整齊齊的小龍蝦上來,隨便挑一隻,都是蝦肉飽滿,摘掉蝦頭,沿著背部劃開的裂痕,將蝦殼剝掉,整個塞入嘴中,蒜香,蝦香充斥在整個口腔中。食客們猜拳喝酒,身旁的老闆娘打理著滿地的蝦殼和燒烤籤……或許這的確沒有竹林詩香儒雅,但那是一種純粹的、享受美食的快樂,我想,那時我愛的或許就是那地地道道的煙火氣。

起初我以為所尋找到的食物,能為生活搭橋的不僅僅是小龍蝦,又或者是雲南大理的乳扇……暑假旅行去大理,整條古巷裡都散發著一股牛奶的香味。這是一種牛奶製作的油炸食品,“咔嚓”一口下去,是濃郁的奶香,乳扇中塗抹著玫瑰醬,甜膩膩的,卻讓人感到愉快。我露出驚喜的表情,看見賣乳扇的老太太開心地笑了,不禁一愣,感覺自己是找到了至寶。吃烤乳扇時的甜蜜,和吃小龍蝦時的歡辣竟是如此相似,除了歡暢,可感覺似乎少了點什麼。

兜兜轉轉卻還是回到了久別重逢的老家。後山那片雪白的梔子,每年夏天會如期開放。這時,炒梔子花便會成為爺爺的一道拿手好菜。採花,㓎泡,清洗,瀝乾……每一道工序都是爺爺親手完成。柴火之上,梔子花在鍋裡不斷翻炒後,花瓣已經泛黃,放在餐盤裡並沒有什麼好的賣相。但用筷子送入口中,細細品味,仍然是那股熟悉的梔子清香,從我記事以來,它似乎從未改變。

“孩子,知道你喜歡吃,爺爺昨天一大清早就出門採摘梔子花了……”奶奶的一番話讓我心裡暖暖的。源自親情的香氣在心中氤氳,這時,我才真正覺著這才是我所要尋找的那套架橋用的必備材料

食物是散落人間的美好,辣得讓人激昂,甜得讓人愉悅,可融入其中的溫暖可以讓人回味悠長,為我架起一座橋,一座感悟生活、感受愛和幸福的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