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科技工作者主要事蹟和貢獻(精選5篇)作文

篇一:最美科技工作者主要事蹟和貢獻

最美科技工作者主要事蹟和貢獻(精選5篇)作文

崔洪芝——山東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

始終工作在教學和科研一線,守初心、擔使命,立德樹人、科研報國,腳踏實地做科研,詮釋了一名科研工作者平凡中的偉大。確立了學院“以教學為中心,以內涵建設為主線,以科研為重點,以學科建設為龍頭,教學支援科研,科研反哺教學,實現提升高度、拓展寬度、延伸長度”的立體式發展發展思路,推動學院跨越式發展。帶領團隊致力於耐磨蝕、抗熱震材料及表面強化技術開發與工程化應用,實現了系列化、標準化,為提升我國海工、能源、交通等領域工程裝備的服役安全性做出了突出貢獻。以第一完成人身份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山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2項。先後入選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享受國務院特貼專家,山東省泰山學者攀登計劃專家,獲評山東省先進工作者,山東省三八紅旗手。

篇二:最美科技工作者主要事蹟和貢獻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近日,中央宣傳部、中國科協、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防科工局6部門向全社會發布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先進事蹟。

馬璵、毛獻群、馮益柏、莊文穎、劉家富、李德仁、吳尊友、沙國河、易志堅、趙淳生等10人,都是來自科研生產一線的科技工作者先進典型。他們中有的聚焦國家重大需求,自主創新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有的積極投身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一線,踐行“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初心;有的畢生致力於成果轉化技術推廣,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有的積極投身科普事業,為青少年點亮科學夢想……他們以實際行動,矢志踐行科技報國之志,生動詮釋了科學家精神的真諦,展現了中國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風貌。

釋出儀式在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舉行,現場播放了“最美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蹟視訊短片,從不同側面採訪講述了他們的工作生活感悟。主辦單位負責同志為他們頒發了“最美科技工作者”證書。

“最美科技工作者”學習宣傳活動自2018年以來已連續舉辦4屆,每年選樹10位先進個人,在全社會營造了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濃厚氛圍。廣大科技工作者表示,將以“最美科技工作者”為榜樣,立足兩個大局,心懷“國之大者”,堅持“四個面向”,主動擔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責任,潛心科研攻關,勇攀科技高峰,爭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排頭兵,在報效祖國、服務人民中實現人生價值,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奮勇爭先、建功立業。

篇三:最美科技工作者主要事蹟和貢獻

在宜昌,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以攻克關鍵科學技術、破解創新發展難題為目標;他們聚焦國家重大需求,自主創新攻克關鍵核心技術;他們積極投身抗疫最前線,踐行“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初心;他們致力於成果轉化技術推廣,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他們播撒科學種子,點燃青少年的科學夢想。他們勇闖科技創新“無人區”,肩負宜昌經濟高質量發展新使命,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努力實幹,交出了一份滿意答卷。

他們是誰?他們就是2021年“宜昌最美科技工作者”!

為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以“最美科技工作者”為榜樣,牢記科技報國為民的初心,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從本週起,我們將對“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先進事蹟,進行連續宣傳報道。宣傳“最美”、學習“最美”、致敬“最美”。

王玉兵

王玉兵,男,三峽大學生物與製藥學院,植物學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

他多年來一直致力於三峽區域的植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每年均多次深入鄂西南、鄂西北等地進行野外實地考察,潛心本地區的植物多樣性研究,15年來共採集植物標本1。5萬餘份,拍攝植物照片20萬多張,獲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先後出版了《湖北省珍稀瀕危植物》和《宜昌木本植物彩色圖鑑》,這兩項成果不僅是湖北省植物保護與利用的重要成果,也是宜昌市植物保護與利用的重要基礎資料。

為了保護與培育宜昌鄉土珍貴樹種,他通過對珍稀瀕危植物巴東木蓮優異種質篩選和繁育關鍵技術推廣,培育出巴東木蓮近16萬株,在巴東木蓮模式原產地巴東縣及恩施、宜昌和武漢等多地的進行了種群恢復,實現了巴東木蓮種質資源繁育和持續有效利用,實現新增產值約4000萬。該專案於2016年獲國家林業局和中國林學會授予的樑希林業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王峰

王峰,女,湖北冶金地質研究所(中南冶金地質研究所)/中南冶金地質測試中心主任,研究員。

她進入工作以來,主持、合作完成多項國家及省部級重點科研專案。近三年主持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2項、湖北省科技創新平臺研究專項2項、湖北省轉制院所科技發展專項2項,獲批科研專項經費510萬元,建成執行湖北省首個礦石物相研發檢測共享平臺。

作為宜昌市同類唯一一家國家級資質認定實驗室(證書號180016301058)主任、質量負責人、授權簽字人,她嚴格把關簽發的每份檢測報告,簽發的報告無一份虛假報告、無一例質量爭議。

她還重視人才培養,致力於科研團隊建設,帶領中南冶金地質測試中心的全體員工不斷提高檢測能力擴項工作。目前測試中心檢測資質能力覆蓋品無機專案935項,有機專案171項,為測試中心參與激烈的市場競爭提供了資質保證。

毛燕玲

毛燕玲,女,宜昌市伍家崗區大公橋街道經濟服務辦副主任,統計站長。

她連續參加了“全國第三次經濟普查”、“全國第四次經濟普查”,和“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面對一次又一次的新工作新難題,她充分利用各種機會、積極夯實業務基礎,不斷充實知識儲備,通過不斷的自我提升,圓滿的完成這三項大型工作,獲得了區級領導的認可和表揚。在街道經濟服務的8年中,業務工作如統計、固定資產投資、招商引資等相關考核中一直位於全區前列,得到了區直相關部門的認可。

同時,作為一名基層工作者,在完成自己業務工作的同時,也承擔著各項基層中心工作。2020年1月下旬,新冠肺炎疫情悄然而至,他第一時間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按街道整體工作要求,下沉社群奔赴一線,疫情封閉的3個多月加班加點沒休息過一天,挨家挨戶的去科普這次疫情的嚴重性和居家隔離的重要性,幫助居民群眾解決生活動問題,送米、送油、送菜等。

甘亞妮

甘亞妮,女,西陵區教育局基礎教育科科長,中學高階教師。

從教22年來,她高度重視青少年科學素質教育工作。無論在哪個工作崗位上,都身體力行,致力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科學素養和實踐能力,在科普領域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她大膽創新教學方法,爭當資訊化教學的“排頭兵”。在第七屆“全國中國小資訊科技創新與實踐活動”教學實踐評優決賽中榮獲一等獎,說課與答辯被授予該賽事的最高獎——NOC教育資訊化發明創新獎。她還曾被興山縣委組織部評為專業技術“優秀人才”。

她調動到西陵區教育局基礎教育科工作後,推動西陵區義務教育科普工作縱深發展,將科普創新、創客培養工作納入重點工作和學校考核。在她的推動下,目前28所中國小已建成科技館(東山中學)1所、天文臺(實小)1所、42間智慧教室、36所中國小和幼兒園智慧無線終端、11間創客教室、9間機器人教室,28個青少年無人機教學實驗基地,為全區中國小、幼兒園開展科學教育和技能培訓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支援。其次,三年來全區中國小在全省率先開展科學課程改革。國小三年級新增了科學拓展課程,中學開設了STEAM課程和生涯課程。

她還和全區科普團隊一起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科技創新活動。在市、區科協的指導下,西陵區教育局連續四年舉辦了區中國小生科創節。在近兩屆市、區青少年科技節中,我區共有2000多人次獲獎,在全省、全國各大科技競賽活動中也有近千名學生獲獎,名列全市之首。

盧永剛

盧永剛,男,遠安縣橫豐果蔬專業合作社技術負責人,助理農藝師

他是一個普通平凡的農業技術員,一名厚植農村的科技工作者。在參加工作的二十多年裡,他初心不改,始終如一的學農愛農。從事推廣農業技術多年以來,他不辭辛勞,徒步深入到千家萬戶,無論在沮河沿岸的稻區,還是在城郊的蔬菜基地,無論是在高山反季蔬菜基地,還是在食用菌栽培基地的菇棚裡,都留下了他為之奉獻的堅實足跡。

他還曾先後3次到西部非洲工作了8年多時間,從事農業技術援助,示範建場和物資援助幫帶,幫助當地黑人同胞開辦農場,全方位技術跟蹤服務和現場技術培訓,得到了受援國的高度評價,出色地完成了國家交辦的各項工作任務。

2018年5月底從幾內亞回國以後,他成立了遠安縣橫豐果蔬專業合作,全力做好產業帶動扶貧工作。2020年合作社管理逐步規範,被評為“宜昌市農民示範專業合作社”,帶動貧困戶44戶59人的貧困人口脫貧致富。作為遠安縣的科技特派員,他積極做好蘆筍種植科技示範基地工作,培育科技示範戶6戶,現場和課堂技術培訓4場次培訓人員80餘人,蘆筍推廣種植面積2畝的農戶1戶。

篇四:最美科技工作者主要事蹟和貢獻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近日,中央宣傳部、中國科協、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防科工局6部門向全社會發布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先進事蹟。

馬璵、毛獻群、馮益柏、莊文穎、劉家富、李德仁、吳尊友、沙國河、易志堅、趙淳生等10人,都是來自科研生產一線的科技工作者先進典型。他們中有的聚焦國家重大需求,自主創新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有的積極投身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一線,踐行“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初心;有的畢生致力於成果轉化技術推廣,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有的積極投身科普事業,為青少年點亮科學夢想……他們以實際行動,矢志踐行科技報國之志,生動詮釋了科學家精神的真諦,展現了中國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風貌。

釋出儀式在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舉行,現場播放了“最美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蹟視訊短片,從不同側面採訪講述了他們的工作生活感悟。主辦單位負責同志為他們頒發了“最美科技工作者”證書。

“最美科技工作者”學習宣傳活動自2018年以來已連續舉辦4屆,每年選樹10位先進個人,在全社會營造了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濃厚氛圍。廣大科技工作者表示,將以“最美科技工作者”為榜樣,立足兩個大局,心懷“國之大者”,堅持“四個面向”,主動擔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責任,潛心科研攻關,勇攀科技高峰,爭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排頭兵,在報效祖國、服務人民中實現人生價值,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奮勇爭先、建功立業。

圖片

奏響創新的時代樂章——致敬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

他們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需要,自主創新攻克關鍵核心技術;他們擇一事終一生,在服務人民中實現人生價值;他們在科技最前沿不斷開拓,把科學作為一輩子最重要的事……

這些一線科技工作者的優秀代表,譜寫著一曲曲愛國創新的時代交響,彰顯出科學家精神的蓬勃力量。

圖片

心有大我:科學要為祖國服務

他牽頭研製的超聲電機已應用於嫦娥系列月球探測器、量子通訊、智慧炮彈等高階裝備和領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他曾兩次患癌、三次手術,九死一生仍牽掛科研進展……

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趙淳生,我國超聲電機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20世紀90年代,訪學美國的趙淳生第一次接觸超聲電機,就立下了此後半生追求的志願:“我想中國將來也要搞空間探測器,國家需要,我就要去做。”

1994年,放棄美國的優厚待遇,趙淳生帶著6箱資料輾轉回到祖國。沒有啟動經費,他向系裡借了1。5萬元,買了一臺計算機和一臺簡易印表機,帶著3個學生,用不到一年時間,研製出了我國第一臺能夠實際運轉的超聲電機。

連續6年的忘我工作,讓肺癌和胃癌接連纏上了趙淳生,4個月內兩次手術切除了他的一頁右肺和三分之二的胃。家人痛心地問他,要命還是要超聲電機?他說:“我兩個都要,超聲電機不能停!”

躺在病榻上近一年,左手掛水,右手寫報告,趙淳生一直沒有停止研究;因身體病痛難以支撐走到實驗室,他就找人把儀器裝置搬到家裡除錯迭代……

如今,我國超聲電機事業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但83歲高齡的趙淳生還在為他的“中國夢”忙碌:“要讓超聲電機產業化,真正在各個領域都能用上。”

與趙淳生一樣,1985年,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李德仁婉拒了德國和美國科研院所丟擲的橄欖枝,從德國學成回國。這位兩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說:“科學要為祖國服務。學到本事就要給國家作貢獻,這是我們那時最真實的想法。”

從提出測繪界的“李德仁方法”,到解決了誤差可區分性這一測量學的百年難題,再到研製我國“航天-航空-地面”3S整合的測繪遙感系列裝備,李德仁用一項項創新成果,引領中國測繪學科穩居國際前列。

“測繪遙感已進入智慧時代。”從智慧城市到智慧手機、自動駕駛,他正圍繞測繪遙感的多元化應用進行深度開發,致力實現空間感知的智慧化。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原首席專家馮益柏幾十年努力攻關,助力中國坦克的軍工實力躋身世界一流;“船舶設計大師”毛獻群主攻某艦艇總體研究設計工作20餘年,始終奮戰在研製工程的最前線;重慶交通大學副校長易志堅12年來深入大漠邊關,用力學“密碼”開啟“沙變土”之門……這些科技工作者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需要,踐行著科技報國的鏗鏘誓言。

堅守擔當:科技造福百姓生活

福建寧德的漁民,幾乎沒人不知道“大黃魚之父”劉家富。這位寧德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原站長,用30多年時間,救了一尾魚,富了一方人。

由於對越冬魚的過度捕撈,1974年春,舟山產卵漁場大黃魚資源瀕臨枯竭。劉家富看在眼裡,痛在心上,“我們作為漁業科技工作者,有責任拯救大黃魚資源,恢復大黃魚漁業。”

1990年,他的團隊攻克了大黃魚百萬尾人工批量育苗技術,可緩慢的生長速度,讓人們質疑起大黃魚的養殖效益。為找出問題,讓更多魚加快生長,劉家富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試驗。

缺少經費支援,劉家富就買來一艘報廢船當管理房,挖土坑抹上水泥漿作育苗池,毛竹作水管、木塞當閥門……一批又一批優質大黃魚苗培育出來了。

如今,大黃魚已成為我國最大養殖規模的海水魚產業,年產量超25萬噸,還帶動運輸、加工、旅遊等諸多行業發展,約30萬人實現了就業與脫貧致富。

科技繪就美好生活。在守護人民健康的陣地上,也有這樣一群科技工作者,用醫者仁心詮釋為民情懷。

我國結核病知名專家、北京胸科醫院研究員馬璵,年近90歲依然堅持出診,被患者親熱地稱為“馬老太太”。從醫66年,她的很多學生已是全國各大醫院結核專業領域的骨幹和學科帶頭人。

每次聽診前,馬璵會用手捂熱聽診器;給老年患者做完檢查,她要扶著對方下了診床再去開處方……“醫生最大的敵人是冷漠,最有效的處方是愛。醫生的一點點關愛,就可能改變患者的一生。”她說。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讓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成了百姓的“老熟人”。鏡頭前,他普及疫情防控知識,迴應群眾關切;鏡頭外,他奮戰在疫情防控和溯源一線,遍訪武漢、北京、喀什、綏化……

從事傳染病防控30多年,他數次直面病毒和危險,只為當好百姓的健康“守門人”。

面向未來:科學是一輩子的事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員莊文穎,用近半個世紀做一件重要的事:努力摸清我國真菌資源的家底。

她說:“全球有220萬至380萬種真菌,目前被認知和描述的只有大約15萬種,還有大量真菌物種等待著人類去發現,我願意為此付出畢生努力。”

她進叢林、踏戈壁,走遍國內26個省份,發現了360餘個真菌新種;她研究了39個國家和地區的眾多真菌材料,澄清大量分類和命名問題;她獨立完成了3個真菌屬的世界專著性研究,使我國部分真菌類群的物種數量倍增……

“基礎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腳踏實地地去幹。既然選擇了真菌領域,我就要在這個路上走下去,而且要深入下去。”莊文穎說。

為讓更多人瞭解真菌,近些年,莊文穎做了大量科普工作:參與了《中國大百科全書》真核微生物條目的撰寫,製作的視訊課累計觀看超300萬人次。

而另一位在我國鐳射化學基礎研究領域作出了創造性貢獻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沙國河,退休後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青少年科普活動中。20餘年來,他的科普課開進了大連市城鄉的幾十所中國小,吸引了一眾“小粉絲”。

在大連市沙河口區中國小生科技活動中心,沙國河設立了全國首家青少年科普院士工作站,還親自設計搭建幾十種科普實驗裝置。不論颳風下雨,他每週都會準時出現在院士工作站,為中國小生舉辦科普講座、演示科普實驗。

已經87歲高齡的沙國河一直操心著科普工作的進展。最近,他還表示希望能找到一位德才兼備的退休教師來幫助管理院士工作站,不要耽誤孩子們來學習和實驗。

“一個國家科學水平的高低,不僅要看現在,更要看將來。”他說,只有讓娃娃愛科學、學科學,才能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創新人才。

篇五:最美科技工作者主要事蹟和貢獻

為迎接和慶祝建黨100週年,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斷打造提升我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宣傳工作品牌,深入挖掘、選樹、宣傳一批優秀科技工作者典型,激發全市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榮譽感、自豪感、責任感,引導全市廣大科技工作者為交出冬奧會籌辦和本地發展兩份優異答卷貢獻智慧和力量。今年5月,市委宣傳部、市科協、市科技局在全市開展了2021年度張家口市“最美科技工作者”選樹活動。經廣泛動員、組織推薦、資格審查、網路投票、專家評審、對外公示等選樹環節,最終選樹出徐東旭等10名同志為2021年度張家口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和麻振華等10名同志為2021年度張家口市“最受關注科技工作者”,現將他們的事蹟展示給讀者,號召全市廣大科技工作者要以他們為榜樣,學習最美,爭當最美,為加快張家口創新綠色高質量發展,決戰決勝交出冬奧會籌辦和本地發展兩份優異答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張家口市“最美科技工作者”事蹟

徐東旭

1972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市農業科學院豆類所所長,國家級科技特派員,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選。從事豆類作物育種和種植技術推廣,育成新品種15個,研究整合芸豆、蠶豆、綠豆輕簡高效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畝增產增收、節本增效500元以上;開展產業培訓上百場,技術指導達千次,服務農民過萬人;建設示範基地上百個,輻射推廣面積500餘萬畝,增加經濟效益20多億元。獲批新品種保護權1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制定頒佈地方標準14項;完成、在研國家、省、市級科研課題及科技平臺30多項;發表論文50餘篇;參編著作8部,先後榮獲河北省山區創業二等獎等科技獎勵10項。

顏娟

1984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工作副主任藥師、碩士生導師、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層次人選、藥學部副主任、藥物臨床試驗機構辦公室副主任。參與組建附屬醫院藥物臨床試驗機構辦公室,制定操作規範程式37個、檔案制度25個、規範設計7個、應急預案7個,最終順利通過申請,成立我市唯一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科研側重腫瘤臨床藥學和藥物臨床試驗,先後發表論著40餘篇,第一主研的河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委專案、河北省醫學科學研究課題、市科學技術研究與發展課題,分別獲河北省醫學科技一等獎、河北省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王靜

1980年4月出生,中共黨員,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主管護師、河北北方學院第一臨床醫學院團委副書記。作為附屬醫院的首位護理學碩士,曾承擔非典、甲流、禽流感等重大突發疾病的護理工作。承擔科研課題5項,獲河北省醫學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完成市科技專案1項、在研市廳級課題2項。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其中中文核心3篇,科技核心12篇,出版規劃教材和著作5部。獲批實用新型專利1項。個人獲得省、市級榮譽3項,校院級榮譽20餘項。2021年1月,作為我市首批援石核酸採集醫療隊隊員奔赴石家莊藁城區,投身疫情防控工作,圓滿完成採集任務,獲石家莊市藁城區“援助藁城抗疫突出貢獻”榮譽。

劉立文

1966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河北北方學院副研究員。在河北北方學院實驗牧場工作十餘年,從技術員到畜牧師、副研究員,主要從事養兔、奶牛配種、豬場繁殖、蛋雞選育與推廣及科技扶貧工作。作為科技特派員指導一線農戶高效繁殖動物,先後培訓農民600餘人次,幫助農戶解決養殖問題;2019年,深入非洲貝南開展蛋雞飼養技術培訓,廣受肯定和好評。作為市驢產業技術平臺首席專家,在全市逐步推廣人工授精技術,減少公驢飼養量,減少疾病傳播,提高了母驢繁殖效率,為農業安全生產發揮積極作用。

杜曉紅

1968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橋西區北新村國小校長。在她的帶領下,北新村國小圍繞“素質教育就是全面發展加特長”的辦學思路,以科技教育為切入點,廣泛開展群體性的學生科技教育活動,科技活動和科普教育屢創佳績,學生科技素養全面提升。學校先後獲得市學校科技教育特別貢獻獎、市科普工作先進單位、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優秀組織獎等榮譽,連續兩屆在京張紙飛機邀請賽中獲單項團體一等獎。她個人先後獲得全國綠色學校建立貢獻人物、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讀書教育活動教師特等獎、河北省骨幹教師、市第一批名家名師培育工程人選、市骨幹校長等榮譽。

任士明

1980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河北省機電工程技師學院教師,高階講師。從教十六年來,堅守教育教學一線,從事數控技術應用專業教學與研究工作,負責講授機械類專業基礎課和數控加工類專業課程20餘門,為全市經濟建設培育了大量技術技能人才。曾獲市教研成果一等獎、河北省教研成果一等獎;主編教材4本;主研完成河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研究課題1項;在省級期刊發表論文9篇,核心期刊1篇;參加第七、八、九屆全國數控技能大賽河北省選拔賽分獲第三名、第二名、二等獎。曾獲“市教育系統優秀共產黨員”、“三向杯河北省加工製造業技能競賽優秀指導教師”、“河北省技術能手”榮譽稱號。

郭志堅

1969年11月出生,民盟盟員,宣化第五中學物理高階教師。在學校成立機器人實驗室,任科技輔導員,編寫《宣化五中機器人》校本教材。利用週六日、寒暑假時間,義務輔導學生實踐操作。指導學生參加省級創新競賽,多次榮獲一、二、三等獎、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WRO競賽獲冠、亞軍。製作課程《樂高教育,快樂成長》獲省優質課評比二等獎。在全市範圍內義務開展機器人科普教育培訓,宣傳人工智慧知識。參與建立宣化區第一家成規模的機器人教育基地。學校機器人實驗室及相關課程作為全區亮點工作,多次接受省市督導、觀摩,帶動全區多所中國小開設了機器人課程。榮獲全市優秀科技輔導員,WRO、FIRST優秀教練員榮譽稱號。

任清

1962年2月出生,張家口宣化華泰礦冶機械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總經理、總工程師。華泰公司產品設計院先後承擔國家科技支撐專案“千米級深井基岩快速掘砌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究”專題專案5M深孔液壓鑿巖鑽架、“60t級大型地下純電動礦用卡車的研製”。與中國礦業大學何滿潮院士,通過產學研合作形式共同完成CMK1-2煤礦用液壓鑽車的研製專案等重大科研專案。作為主要起草人起草河北省地方標準《潛孔鑽機和鑽鑿機械通用技術條件》,主持研發的“礦用液壓採礦鑽車專案”被省工業和資訊化廳列入《2016年河北省工業新產品新技術開發指導計劃》。個人榮獲河北省創業功臣、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管理人才稱號。

劉豔洋

1989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智慧互通科技有限公司AI資料部經理。從事影象處理、模式識別、人工智慧演算法、大資料分析10餘年,不斷運用AI技術解決實際問題並提高演算法效率,參與資料探勘、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前沿技術分析研究,為AIPARK系列產品的全場景、多形態落地應用提供堅實基礎。參與國家級、省市級科技計劃專案10項;在國內外重要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1篇,其中EI收錄論文4篇。獲授權專利8項,其中發明專利5項,參與制定標準1項。獲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英才榮譽稱號。

趙帥

1964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蔚縣農業農村局蔬菜站長、推廣研究員。他是農業科技的推廣者,是第二屆“三農科技服務金橋獎先進個人”,獲得省部級獎勵2項,省級科技成果2項,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他是深受歡迎農民心目中的“技術員”,設計的溫室大棚遍佈蔚縣,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市優秀科技人員”等榮譽稱號。他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踐行者,地標產品蔚州貢米品質提升、草溝堡有機大白菜傾注了心血。參與制訂省市級地方標準5項。發表了《河北蕎麥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等論文、論著30多篇。先後受邀蔚縣多家合作社、種植大戶等做培訓指導,深受廣大農民朋友好評。

張家口市“最受關注科技工作者”事蹟

麻振華

1981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河北建築工程學院數理系副主任。入選“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層次,河北師範大學博士後流動站在站,主要研究方向為不動點理論及應用、非交換Orlicz空間幾何及拓撲性質。長期從事高等教育教學、教研、科研工作,紮根教學一線,從教10餘年,年均完成教學工作量400多學時。指導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並獲得國家一等獎。主持完成“河北省高等教育學會十三五規劃”課題1項,參與多個專案教研課題,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其中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10餘篇,EI論文3篇。參與橫向課題4項,參與或主持縱向專案21項。完成河北省教育廳青年基金專案1項,鑑定結果為國際領先。

徐豔榮

1982年11月出生,市第一醫院內分泌代謝門診護士長。她積極鑽研,不斷提高業務技能,多次參加護理技能競賽,獲得榮譽10餘項。瞄準國內前沿,大力拓展新技術、新業務,引領科室護理業務發展,打造糖尿病護理服務特色品牌。創新糖尿病科普宣傳,通過動畫、視訊等新穎科普形式,寓教於樂,錄製的糖尿病科普視訊《老唐的口福》入圍第四屆全國衛生健康微電影競賽。牽頭開展慢病管理院外延續護理工作,指導慢病管理,服務患者萬餘名,得到普遍好評。以市護理學會為平臺,組織召開護理學術會議9次,促進提高全市糖尿病慢病管理水平。連續14年深入基層開展“聯合國糖尿病日”主題宣教活動,成為廣大糖友的“家庭醫生”。

王永利

1962年1月出生,中共黨員,市中醫院副院長。堅持運用中西醫兩套手段,開展臨床診療與科研工作,形成了一整套集預防、治療、康復於一體的診療模式,研製了“天泰”系列院內製劑,發表論文20篇,主持科研課題5項,其中2項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臨床經驗入選《河北中醫高徒經驗選》。新冠疫情暴發後,他第一時間進駐市傳染病醫院,牽頭組建市級中醫專家組,負責確診病例中醫臨床救治工作。建立了中西醫協同工作機制,實現了一線查房、線上疑難病例討論、專家指導臨床辯證用藥的新模式,形成“一人一策,隨證化裁”的個體化診療方案。從醫三十多年來,他秉仁愛之心,施岐黃之術,全心全意為病患者服務,贏得了普遍認可,被評為“第二屆河北省名中醫”。

王攀

1991年7月出生,張家口領克汽車電子電氣主管工程師,負責整車軟體和電氣業務。在車輛的智慧製造方面,實現了張家口領克工廠軟體生成系統的最終落地和多輪優化。在系統落地過程中,解決了發動機電子模組簽名軟體生成與售後資料協同問題、電氣引數變更整個系統資料同步更新等挑戰性問題。在車輛智慧化升級方面,實現了領克車輛360度全景影像和娛樂網聯絡統的國產化開發匯入,大大提升了使用者使用體驗。在車輛電氣測試方面,組建了電氣測試團隊,搭建了診斷測試、靜態電流測試和電氣全功能測試等測試體系,為領克車輛的高品質生產交付提供了堅實技術保障。

王君

1964年10月出生,沽源縣農業農村局高階畜牧師。從事技術推廣工作30餘年,制定《張家口市小尾寒羊標準化飼養技術》等多項技術標準、規劃;引進優質蛋雞、肉雞、種豬、奶牛、肉羊等新品種10餘個;推廣四良模式化養殖技術、犢牛快速育肥技術、羔羊快速育肥技術、奶牛高產養殖技術等畜牧新技術10餘項。深入全縣290餘個養殖場、養殖專業合作社,服務養殖戶1000餘戶,開展技術指導萬餘人次,開展畜牧技術培訓1000餘場次,受訓1。2萬人次。在國家核心期刊發表獨著論文3篇,第一主編出版教材1本,第二主編出版教材2本。獲評全市優秀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先進個人、全市畜牧業技術推廣先進個人等榮譽。

王鑫

1977年5月出生,懷來縣金海棠農產品貿易中心法人。作為把傳統採果用海棠樹推廣到綠化市場做綠化苗木的第一人,1996年成立“河北省懷來縣金海棠農產品貿易中心”,專業經營本地八稜海棠系列的特色土特產品。研發八稜海棠果汁飲料、八稜海棠果乾機器切片烘乾技術。建立“懷來縣八稜海棠苗木基地”,成為全國規模最大、最專業的“八稜海棠”標準化苗木基地,集種植、培訓、生產、推廣、銷售、觀光為一體,年出圃苗木4萬餘株,年收入100餘萬元,帶動發展新增種植戶2000多戶,戶均增收1萬以上,帶領當地百姓走出了一條具有科技特色的八稜海棠種植加工銷售於一體的致富之路。

黃巨峰

1967年11月出生,尚義縣南壕塹鎮衛生院院長。2020年,因接觸全市首例新冠肺炎患者被隔離醫學觀察後,他通過遠端手段帶領衛生院職工有序推進防疫工作,做到離崗不離責、隔人不隔心。在脫貧攻堅過程中,他把健康扶貧作為首要民生工程,以家庭醫生簽約履約服務為重點,推行家庭醫生服務履約卡,調動鄉村醫生積極性,保障了貧困群眾健康服務。他紮根基層醫療戰線29年,肩扛責任,逆向而行,執著堅守一名醫者的追求,先後榮獲河北好人、河北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張家口市三大歷史任務先鋒榜先進個人。

周和平

1957年6月出生,萬全區第四國小科技教學顧問。退休前在張家口學院從事物理及電子方面的課程教學研究,自編《大學物理實驗指導》等內部教材三部;研製的“限電器”獲實用新型專利。退休後擔任萬全區第四國小科技教學顧問,建立了周和平科普工作室,針對國小生開發了科普教育實訓課程,以地方課形式被萬全區第四國小作為校本課程試點引入,經過教學實踐,深受學生和家長好評。成立了ZHP興華科普教育教師孵化中心,通過自身科普教育活動,影響帶動更多科技教師投身科普教育,讓更多孩子在校園享受公益性科技教育,為青少年素質提升發揮積極作用。先後獲得“第四屆河北省優秀髮明”、教具“串並聯演示電路”三等獎。

劉潔

1982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經開區陳家房國小德育主任。在教學崗位上,努力鑽研教學教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互動式課堂教學模式”,促進提高青少年科普科技工作實效。因地制宜開展科技講座、教學科幻畫展等特色科普活動,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熱情和興趣。認真撰寫綜合稿件、發放宣傳資料、開辦科普宣傳專欄,向師生傳遞科普和科技創新資訊。以每年防震減災宣傳週為契機,開展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宣傳教育,提升中國小生的防震減災意識。學校獲批河北省防震演練示範學校。在河北省青少年科幻畫大賽中,指導多幅學生作品榮獲二、三等獎。在河北省青少年科幻畫大賽中,連續三年被評為優秀輔導教師。

董曉峰

1988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尚義縣農業農村局中級獸醫師。長期紮根基層,服務畜牧獸醫產業發展。先後在動物衛生監督所、動物疫病疾控中心、動植物質量安全監測等多個崗位歷練,專業素質好,業務能力強。獨立完成《影像技術輔助鍼灸穴位取穴施針方法的探討》課題研究,解決了傳統鍼灸學的取穴難問題。畜牧獸醫技術精湛,以農業技術指導員、科技特派員身份,積極宣傳、推廣、普及畜牧獸醫先進技術,贏得了群眾信賴。非洲豬瘟防控期間,她加班加點收集上報資料,做到事實清楚、資料準確,圓滿完成流行病學調查、疫病監測及防控工作。獲評河北省“大美獸醫”、“冀青之星”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