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一觀後感:《青瓷》觀後感三750字作文

《青瓷》是一部久違了的商場+官場劇。電視劇源自一本同名小說,作者浮石是前拍賣行老闆,後鋃鐺入獄,這本現實題材小說是他在看守所中寫就,出版當年加印了11次。雖然我們可以猜出結尾一定是貪官奸商受到了懲治,但作為闊別多年的劇種,還是值得一書。
  這樣一部充滿著十年前電視劇元素的作品為什麼取了這麼一個科教片似的名字(這一刻趙忠祥老師“青瓷工藝在明代達到頂峰”的配音縈繞耳邊有沒有),浮石給出了這樣的答案,他把社會比喻成燒製瓷器的“窯”:在那個看不見的地方,瓷胎有可能會發生一種非人力能控制的、也不能被重複的情況,這種“窯變”使器物因獨特而瑰麗,也因瑰麗而成為另類。所以說,貴重的青瓷有時來源於一個錯誤,而青瓷也易碎——如此繁複的對官場的隱喻,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已經許久未見了,而遲遲不見好的商戰作品,是否也因為官與商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糾結關係和橫行的潛規則,導致了有太多不能說的祕密呢?
  主線劇情是數家業內公司爭取一個專案,但重點卻非商人之間的勾心鬥角,而是落在了官商之間的“關係”上。同張國立扮演的顏若水——一名專門處理國有資產的公司老總——搞好關係,成為主角王志文飾演的商人張仲平最重要的工作。這恰恰符合了民間對權貴和資本永恆的八卦與想象。在劇中,王志文逐漸從一個與官員保持適當距離的企業家直到被拖下水,電視劇向我們展示了當代官商之間各種神通,官員如何巧妙地暗示送禮,如何通過資訊不對稱手法向兩邊公司施壓獲得更多賄賂,如何過河拆橋還要讓行賄者吃啞巴虧……甚至炒高藝術品價格行賄這種流傳千年仍綿延不息的精妙手法,在劇中亦有展示。儘管如此,與原小說相比,電視劇仍然做了不少規避,例如,張國立的角色由法官變為公司老總,於是賄賂的性質就由官僚腐敗變為商業賄賂,原因麼,大家都懂的。

國一觀後感:《青瓷》觀後感三7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