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二讀後感:《顧城的詩》讀後感 31500字作文

第一眼看到顧城的肖像時,我就被他深夜似的眼睛迷住了。透過這雙眼眸,我彷彿看見了很久以前的一片汪洋,看到了它初時的形態。我便懷著一顆探尋的心叩開了這本書的扉頁。

國二讀後感:《顧城的詩》讀後感 31500字

望·美·幻夢

少年的顧城在文革時期雖失去了青春的美好,但仍不乏對純真的憧憬。第一部分的詩代表著他純粹不染纖塵的心,是我最愛的。

媽媽為什麼不回來?為什麼?!”顧城仰頭望著宇宙,大聲發問。這是孩子的悲歌,這是迷的號角。

十三歲的他又在火道村落下了幾個字句:“我渴望的美,是永恆與生命,誰知它們竟水火不容。”顧城如在藍藻色的大海上穿行,大海上氤氳著藍藻色的霧氣,沒有北極星,沒有指南針,只有自己透明的心。顧城的心海,還處在胚胎之中。他還不能明白美的內涵。我想告訴他,美不一定永恆,有時,消逝也是一種美。他在初始的汪洋上航行,生命的缺陷需要他發現和彌補。

《割草謠》亦是我愛的詩,通體都有一種嘮家常味的含蘊內斂。兩句“河灘上的草,總是那麼短。”清新雋永。十三歲的顧城,大概是想與自己的家人一起度過童年吧。但這小小的心願也是奢望,是幻想,使得他心中的湖被淚水填滿,成為一片汪洋。

顧城還寫下了許多幻與夢的詩歌,如“我熱愛的我夢,它像春流般,溫暖我的心。”又如《生命幻想曲》中“我要唱,一支人類的歌曲,千百年後,在宇宙中共鳴。”而他的夢又寄託於草木、好鳥、蟲鳴,如《我讚美世界》、《夢痕》、《綠地之舞》……許多回憶性的詩歌情感一致,像《遊戲》、《風偷去了我們的槳》等。每當我讀這些詩,便像看到了一位衣著白衫的少年在耍著風鈴,不覺有些感動。

哲思

顧城的哲理詩,總是覆著一層悲涼的色彩。海夜的帶著溼氣的霧,已漸漸被他熾熱的火花驅散。

我喜歡他《銘言》中的一句話:“用錢,可以捕住無情的心。”短短几字,卻道出了社會的醜惡,他的悲涼感傷,我懂,我的正義之弦與他共鳴。

顧城還對真理進行了批判。“真理剛貼出廣告,叫做:不許懷疑。”我們所,就是那棵小樹的品格,向真理大聲發問。可惜的是,這樣的聲音多半是不能經得起擠壓的。

《有時,我真想》是對罪惡的抨擊,足以讓施加暴行的人顫慄。“我要給世界留下美麗危險的碎片,讓紅眼睛的上帝和老闆們,去慢慢打掃。”上帝本身是博大仁慈的,但在詩人的筆下,就代表了世間壓迫人的統治者。詩中的侍者象徵著那些被壓迫的人民,他們渴望,渴望逃往無憂的天堂聖地,就像那“海濱”,“避暑勝地”“疲憊的沙丘”。但是天堂聖地也浸染上了上帝和老闆的罪行,時不時會有被他們收買的人們,在窮人的背後推上一把,“把輕蔑不斷噴在我臉上。”

也有許多含蓄雋永的哲理詩,《海中回饋》便是其一。“影象一動不動,她在成勝死亡;火焰高貴地燃燒著,她在戰勝死亡。呵!太陽、太陽、太陽。”這句話多用排比,詠歎著影、火、日。這是一種呼喊與沉著,文字的感染力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顧城在思考:是否萬物都在成長,都是尋找希望。

墓·愛情

他撥開了海上的迷霧,隨之,沒了霧氣,海也慢慢枯涸了。心海,在無聲哭泣,它龜裂的面龐上,留下點點的淚痕。

我選出了極具代表性的一首詩《來臨》。“他來了,少女不再苦苦等待,只要合上眼睛,就能找到嘴脣”,多麼淡雅的字眼!而最終他說:“人間是陵園,覆蓋著回憶之聲。”這是否是兩鬼之緣,互訴前生。

“太陽會來的,我會變得淡薄,最後幻入蔚藍的永恆。”這是一種截然不同的死的態度,是犧牲,偉大的自我的犧牲。這朵火中走出的花,像鎂粉一樣在火光中閃耀、奪目,最後將光芒撒入草中。

顧城是帶著怎樣的心去創作《墓床》的,我無從得知。“人時已盡,人世很長,我在中間應當休息。”他在愛情糾葛中徘徊,傾盡所有,沒能摘得想要的果實。他累了,乏了,幸許,死是無憂的,才是最幸福祥和的長眠。

乾涸吧!心海!願這雙眼眸,如願地閉合。

我讀詩,也讀人。文字也有心,透過這些,我望見了顧城的心海,望見了它從黎明粲然出生又從黃昏黯然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