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猖會讀後感(精選4篇)作文

篇一:《五猖會》讀後感

五猖會讀後感(精選4篇)作文

陳詩韻

細細品味,《朝花夕拾》乃是魯迅先生所寫的唯一一部回憶散文集,原名《舊事重提》,一向得到極高的評價。作者說這些文章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回憶文"。本文書為魯迅一九二六所作回憶散文集,共十篇。前五篇寫於北京,反後五篇寫於廈門,其中就有一篇是《五猖會》。寫於五月二十五日。

文中主要記敘了作者童年時觀五猖會的情景。"五猖會"是難逢的盛大的賽會,讓人興奮不得了。然而在出發的時候,父親卻叫住作者,讓他背書,並下達了不背就不準去看會的命令。一次"千呼萬喚始出來"的賽會被父親的不理解和專斷打攪了,變得索然無味。我們可以隱約感受到作者當時的壓抑心情。文中既有繁華市井的描寫,也有細膩的內心描寫,兩者相得益彰,展示了作者兒時生活的酸甜苦辣。

魯迅文章透露的道理,似乎是我們本就知道的,讀著讀著就浮出水面了,自然而然的事情卻讓你銘刻於心。卻看那封建孝道,看那封建教育,看那傷害兒童,看那傷害人民的,讀起來讓人多少有些不是滋味。

讀魯迅的先生的書,就像一杯清爽甘甜的清茶;讀魯迅先生的書,就像一塊五彩斑斕的調色盤,讀魯迅先生的書,就像一首悠揚動聽的圓舞曲;讀魯迅先生的書,就像一瓶氣味豐富的五味瓶。真是令人回味無窮,美不勝收啊!

篇二:《五猖會》讀後感

楊梓渲

每個人讀一本書或一篇故事都會有一個啟發和感悟。開啟這本書,走進著名作家魯迅先生的人生。書籍是屹立在時間的汪洋大海中的燈塔,而文學無疑是燈塔上那盞最閃亮耀眼的明燈。

在魯迅小時候有過罕逢的一件盛事,那是全縣中最盛的會,魯迅大清早就起來了,他笑著跳著,但上父親卻讓魯迅去背書,頓時他的心,便得心灰意冷,直到一氣把夢似背完,才肯讓魯迅去看,現在,魯迅還不知道父親當時為什麼叫他去背書。

我對魯迅父親的做法有一些理解,每個家庭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學會學習,考個好的成績,而不是讓孩子每天只知道玩,不把學習放心上。魯迅父親之所以叫魯迅去背書,是因為魯迅現在只知道要看五猖會,沒有去背書,所以魯迅父親才這樣做。

在現在的社會中,也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我是親身經歷過的:記得有一次,我的作業特別的多,寫得我的手疼酸,想要放鬆一下,剛拿起手機看一下,便聽到了門口"噼啪噼啪"的腳步聲走了過來,但我並不在意,而是繼續看著,突然,門外大喊,震得門快逃跑了,牆壁上出現了一大條裂縫,窗簾被嚇得直閃躲,他大聲說:"你不是說作業特別多嗎?怎麼還有空看手機?"他很疑惑,隨後便走開,可出乎我意料的是,他居然買了一大堆課外書讓我看,直到我看完了一本,才肯讓我休息。但我疲勞不堪,幾乎記不住幾個。

我覺得學習應該在適當時間學習,不能太勞累,也不能一直死讀書,不然,總有一天你會爆發你全部的勞累,後果不堪設想。

篇三:《五猖會》讀後感

杜圻

《五猖會》是魯迅手中《朝花夕拾》的其中一篇,也是我無法忘記的其中一部分。裡面的故事是魯迅先生親身發生過的事。

《五猖會》講敘了小時候的"我"在急切想出門時,父親告訴"我"只有背好《鑑略》,才能讓我玩。"我"雖然不想背《鑑略》,但這還是要背熟的。差不多一二句一行,大約有十幾二行,經過了一個下午,才把《鑑略》背熟,並背給父親聽,到了現在早把《鑑略》忘記了,只記得前兩句的故事。

這篇散文告訴我們封建教育最大的失敗就是將孩子們的天性一點點地蠶食鯨吞了,使孩子們只會人云亦云,尾隨人後。讓孩子們過早地被"之乎者也"糾纏。表現了父親對孩子心理的無知和隔膜。可能父親是無心的,但就是這麼一件小事,可能讓孩子刻骨銘心,永不忘記。可孩子的性格不同,他們未來的天地也不同,要他們自由的權利,讓他們創造屬於自己的天地。

魯迅的童年,許多來自兒童的天性,天真的稚氣都被抹殺了。讀書同然重要,但是孩子的健康成長,也要給他們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請家長們換個角度考慮孩子的問題吧。

篇四:《五猖會》讀後感

陳雯鈺

讀到《五猖會》一篇時,好奇心噴湧而出。五猖會,一個活動,總該著重寫寫五猖會的情景吧,可是,作者卻把大量的筆墨放在描寫父親讓"我"背《鑑略》以及記憶中五猖會的情景上。

"我至今一想起,還詫異我的父親何以要在那時候叫我來背書。"這是魯迅的抗議之聲,看似是對父親的不理解,其實更深層次的是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表達了自己對封建社會的思想習俗的不滿。本應該是高高興興興地去觀會,卻被父親的命令弄得興致全無。怪不得,他夢似地背完了,面對東關五猖會的熱鬧卻提不起興致。

兒時的魯迅與其他孩子一樣,喜歡湊熱鬧,對於一年一度的五猖會自然十分歡喜。一大清早,工人們就開始搬東西。而魯迅笑著、跳著臉上寫滿了喜悅,軀體雖然在家中,但心早已飛往了東關五猖會的現場。父親讓"我"背書,嘴上雖不能發表什麼抗議,但心中一定在表達對封建教育的不滿。封建孩教育最大的失敗就是把孩子的天性一點點地蠶食鯨吞了,使孩子們只會人云亦云,尾隨人後,讓孩子過早地被"之乎者也"糾纏。

文章描述了作者與父親之間一場微小的衝突,作者對五猖會的熱切期盼和父親的阻難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了父親對孩子心理的無知和隔膜,可能父親是無心的,但就是這麼一件事,能讓孩子刻骨銘心,永不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