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觀後感:《非凡的領航》觀後感八1500字作文

嫦娥五號背後的“四個中國”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壤樣品,安全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這標誌著嫦娥工程第一階段——“無人月球探測”階段劃上了圓滿的句號,為二期“載人登月”和三期“建立月球基地”的順利實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其背後展現出的“四個中國”是我們開啟民族復興新徵程的底氣,更是激勵我們接續奮鬥的動力。
  “精神之中國”——丹心從來系家國。在嫦娥五號最後返回大氣層階段,使用了一項我國獨有的技術——太空“打水漂”技術,這個設想是錢學森先生提出來的,也就是著名的“錢學森彈道”。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蘇聯等國對這個設想進行了很多次的技術驗證,但是它們的目的是把這項技術用在洲際彈道導彈上,對別的國家進行核威脅,但最終都沒有在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而我國的科學家為了維護民族尊嚴和國家安全,幾十年如一日地潛心研究和實驗,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一茬接著一茬做,努力攻克每一個技術難題,最終掌握了“錢學森彈道”的核心技術,併成功運用到探月領域,解決了從月球“回家難”的問題。嫦娥五號的成功是科學家“丹心從來系家國”的集中體現,是愛國主義信仰的偉大勝利,是“精神之中國”最本質的內涵。
  “力量之中國”——人間正道是滄桑。嫦娥五號探月工程是一項複雜程度極高,整合難度極大的系統性工程,最能體現我們國家的綜合實力。新中國的成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經過70多年的披荊斬棘和風兼程,我們開創了世界上公平和效率程度最高的制度體系和治理體系,開啟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革命,培養了世界上人數最多的人才,完成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任務,建立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工業體系,打造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創新體系,這些都是中國力量的基礎,也是中國力量的象徵。只有我們這樣把“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融入到民族血脈和基因裡的國家,才能全部具備嫦娥五號所需要的制度體系支撐、物力財力基礎、人力智力儲備,才能使得嫦娥五號順利完成在月球取壤任務並順利返回地球的目標。
  “創新之中國”——敢叫日月換新天。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新中國的航天史就是一部自主創新史,航天人秉著“辦法總比困難多”的信念,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精到強,一步步完成了中國航天事業的蛻變。嫦娥五號任務創造了五項中國首次,即地外天體的取樣與封裝,地外天體上的點火起飛與精準入軌,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及樣品轉移,攜帶月球樣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地球返回,建立我國月球樣品的儲存、分析和研究系統。每一項創新都凝聚著科研人員的心血,是他們不怕失敗,勇於創新的結晶。作為黨員幹部,我們更要學習他們創新拼搏,敢為人先的進取精神,學習他們科學嚴謹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方法,才能解決我們在思想上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推動自我革命和社會進步。
  “青春之中國”——直掛雲帆濟滄海。從11月24日嫦娥五號發射升空到12月17日返回器安全著陸,這23天的時間裡,我們通過螢幕總能看到許多年輕航天人的身影。北京總排程劉建剛今年31歲,長征五號火箭總控系統指揮徐文曉26歲,嫦娥五號任務聯結器系統指揮員周承鈺24歲,嫦娥五號數百個關鍵測控崗位上的負責人平均年齡只有33歲,這種人才盛況在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的航天團隊中都不可能出現。昔日,無數前輩們用他們的青春為中國的航天事業奠基,今天,同樣有一群年輕人挑起了中國航天事業的大梁。有了這些青春力量的接續奮鬥,我們才有足夠的自信和底氣說: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為我們指出了奮鬥的途徑和方向。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更要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的復興之不會是一片坦途。我們只有堅定共產主義的信仰,發揚愛國主義的精神,打造民族創新的高地,以青春之激情,積蓄改天換地的力量,完成我們的歷史任務,才能不辜負人民的期望,實現國家的夢想。

高二觀後感:《非凡的領航》觀後感八1500字